一、中文部分
王佳煌、潘中道等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文化。(原書Neuman,W.L.(2000).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 NY : Allyn & Bacon.)
王若馨、黃郁青、夏媺婷、李怡芳譯(2007)。《研究方法的基礎》。台北:韋伯文化。(原書:Matthew, D. & Carole, D.S. (2004). Social Research:The Basics. London:Sage.)
王辰祉(2007)。《線上遊戲價值創造與黏著度之相關性研究—魔獸世界為例》。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王祥齡(2007)。《扭蛋的消費文化與認同意涵》。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雅各(2000)。〈質性研究導論〉,載於謝臥龍編(2004),《質性研究》。台北:心理。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台北:威仕曼 文化。
王瑞壎(2002)。〈從符號互動論的觀點探討學校組織文化〉。台東師院學報,13期,第61-90頁。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慶福、洪光遠、程淑華與王郁茗等譯(2002)。《社會心理學》。台北:雙葉 書廊。(原書:Brehm,S, S., Kassin, S,M. and Fein, S .(2002). Social Psychology.
(5th ed). Boston: Houghton-Mifflin.)
方瑀紳(2005)。《青少年在網咖線上遊戲自我認同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
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靜之譯(2003)。《網際網路的衝擊:網際空間與網際網路的文化與政治 》。台北:韋伯文化。(原書:Jordan, T. (2003). Cyberpower: 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Cyberspace and the Internet. London: Routledge.)
朱華瑄(2007)。《從部落格的物質形式看部落客的自我技藝實作》,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谷玲玲、張惠蓉(2002)。〈網路社群的人際互動:以玉山虛擬航空公司為例〉。《新
聞學研究》,72期,第55-83頁。
呂玫鍰(2008)。〈社群建構與浮動的邊界:以白沙屯媽祖進香為例〉,《臺灣人類學刊》,第六卷第一期,第31-76頁。呂育瑋(2004)。《從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探索網路女性認同與兩性互動》。玄奘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枝編(1993)。《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綉芬(2006)。《代理人技術應用於互動寵物之研究》。淡江大學/資訊工程學
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沈慧聲譯(1998)。《人際傳播》。台北:揚智文化。(原書Devito, J.A. (1989).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 (5th Ed). NY : Harper & Row.)
柯世雯(2008)。《美商公司電子寵物產品台灣代理之營運企劃》。國立政治大學
國際經營管理碩士專班碩士論文
吳怡伶(2006)。〈動物溝通:寵物作為人際互動的中介〉。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
系碩士論文。
吳孟秋(2006)。《組織文化、傳播模式與組織成員角色認知關聯性研究—以木柵國中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吳筱玫、周芷伊(2009),〈Tagging的分類與知識意涵:以flickr首頁圖片為例〉。《新聞學研究》,99期,第265-305頁。吳筱玫(2003)。《網路傳播概論》。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周甫亮(2001)。《青少年在網咖中的次文化認同建構初探》。世新大學傳播研究
所碩士論文。
尚榮安譯(2001)。《個案研究法》。台北:弘智。(原書Yin, R. K.(1989).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London: Sage)
林明思(2005),〈組織的應徵面談研究—從二度就業婦女的觀點與經驗出發〉。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佳靜(2005)。〈Weblog使用者個人因素與書寫動機、書寫行為關聯性研究。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欽榮(2001)。《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揚智文化。
林錦輝(2009)。《免費線上遊戲之貨幣交易行為與線上遊戲玩家忠誠度關係之研
究》。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周恆甫(2004)。《臺灣地區網路媒體Blog發展與應用之初探研究-以「交通大
學無名小站」為例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承君(2006)。〈網誌、網誌活動與網誌世界:在理論與實踐間遞迴往覆〉,《資
訊社會研究》,10期,第107-146頁
邱進福、陳錦玉、黃靖瑜、林佳樺、韓享能、陳玉箴等譯(2005)。《傳播時代的文化》。台北:韋伯文化。(原書:Lull, J. et al. (2001). Culture in the communication age. NY : Pantheon.)
邱義雄(2009)。《國中學生線上遊戲經驗與在校學習領域及日常行為表現之研究-以嘉義縣國中學生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苗延威、張君玫譯(1998)。《社會互動》。台北:巨流。(原書:Argyle, M. (1969).
Socila Interaction. NY : Atherton Press.)
柯景騰(2001)。〈網路小說社群的社會建構〉,《當代》,181期,第60-67頁。柯舜智(2004)。〈虛擬世界,真實經驗:青少年與線上遊戲的互動意涵〉,《玄
奘資訊傳播學報》,1期,第44-69頁。
洪淑宜(2008),〈旅遊網誌的幻想世界:認同、參與與遊戲〉。世新大學傳播研
究所博士論文。
侯蓉蘭(2002)。《角色扮演的網路遊戲對少年自我認同的影響》。東海大學社會
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
巨流。
胡榮、王小章譯(1995)。《心靈、自我與社會:從社會行為主義者的觀點出發》。
台北:桂冠。(原書:Mead, G. H.(1974). 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施力群(2004)。〈憑窗對望的想像:論網誌(blog)中的自我觀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施瑞瑄譯(2006)。《誰沒部落格!無形新大陸的無限可能》。(Fievet, C. & Turrettini, E.(2004). Blog story. Eyrolles : Paris)。臺北市:商周。
高玉蓉(2008)。《電子寵物友伴關係量表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碩士論文。
夏鑄九等譯(2002)。《認同的力量》。台北:唐山。(原書Castells, M. (1997).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Volume II The Power Of Identity. MA : Blackwell Publishers.)
夏鑄九等譯(2000)。《網絡社會之崛起》。修訂再版。台北:唐山。(原書Castells, M.(2000).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NY :Wiley-Blackwell.)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唐士哲(2004)。〈民族誌學應用於網路研究的契機、問題,與挑戰〉,《資訊社 會研究》,6期,第59-90頁。
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桂冠。(原書Goffman, E.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Y : Doubleday.)
張玉佩(2000)。〈網路閱聽人—主動╱批判╱自我展示〉,《當代》,159期, 第90-101頁。張鴻成(2009)。《國中生線上遊戲成癮及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
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
陳行健(2007)。《影響免月費制線上遊戲使用因素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佳靖(2003)。〈網路空間、人際關係:線上線下、生活世界〉,《資訊社會 研究》,4期,第141-179頁。
陳佳靖(2004)。〈網路中的人際關係;互動經驗與自我認同〉,交通大學傳播 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仲偉(2005)。〈重思網路社群:網路主題樂園團體〉,《資訊社會研究》,8期,第271-286 頁。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郁佳(2008)。《可愛的正負面特質對角色設計之影響》。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陳淑珠、郭欣春、曾慧琦譯(1998)。《組織傳播》。台北:五南。(原書Miller, K. (1995).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Approaches and Processes. Calif : Wadsworth.)
陳雅琪(2008)。《療傷型電子寵物預防憂鬱症及紓壓效果之設計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玩具與遊戲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秀蓉編(1998)。《口語傳播概論》。台北:正中書局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型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台北:正中。
張錦華譯(2002)。《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原書:Fiske, J. (1990).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項靖、陳儒晰、陳玉箴、李美馨譯(2002)。《論文計畫與研究方法》。台北:韋伯。(原書:Locke, F. L., & Spirduso, W. W., & Silverman, J. S. (2002). Proposals that work : A Guide for Planning Dissertations and Grant Proposals(4th ed.). London: Sage.)
黃少華、陳文江(2002)。《重塑自我的遊戲:網路空間的人際交往》。嘉義:南
華大學社會所。
黃光玉、劉念夏、陳清文譯(2004)。《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研究途
徑》。風雲論壇。(原書:Berger, A. A. (2000).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Sage : NY)
黃心怡、蘇健華譯(2005)。Barry Wellman著。〈The Internet+/- 10 Years : What we know & what we are studying? 加減十年我們所知道與研究的網際網路〉。《資訊社會研究》,9期,第1-87頁。
黃厚銘(1997)。〈面具與人格認同—網路的人際關係〉,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
會轉型研討會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黃厚銘(1999)。〈網路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1999第三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論文。台北:南港。
黃鈴媚(1998)。〈人際傳播〉,張秀蓉編,《口語傳播概論》,第132-205頁。臺北:正中書局。
黃麗虹(1999)。〈人力資源管理:從圖書館組織文化探究談起〉,《國立成功大學
圖書館館刊》,4期,第1-12頁。
曾端真、曾玲珉譯(1996)。《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揚智。(原書:Verderber, R.F.&Verderber, K.S. (1995). Inter-act u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7th ed). California: Wadsworth.)
葉啟政編(1992)。《當代社會思想巨擘:當代社會思想家》。台北:正中書局。
游梓翔、劉文英、廖婉如譯(2002)。《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台北:雙葉書廊。
劉江釗(2005)。《部落格之社會網絡與自我呈現初探》。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劉依婷(2006)。《線上表演:部落格作者網絡關係對網路書寫的影響》。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翟本瑞(2002)。《連線文化》,嘉義:南華大學社會所。
廖君雅(2008,5月)。〈部落格寵物之於使用者的意義初探:以Mero小水滴為例〉,2008資訊、傳播、新媒體:理論建構與實務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淡水。
趙旭東、方文譯(2005)。《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台北:左岸文化。(原書:Giddens,(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C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潘邦順譯(1999)。《組織傳播學:科技社會下的授權》。台北:風雲論壇。(原書:Andrews, P. H., & Herschel, R.T.(1996).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 Empowerment in a Technological Societ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歐展嘉(2007)。《Life Type部落格架站寶典》。台北:松嵐。
鄭欣宜(2007)。《無價生命的代價:寵物的消費與政治》。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
文化研究所。
鄭佩芬編(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台北:揚智文化。
鄭鈞云(1997)。《青少年對日本流行性商品消費行為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國
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
鄭國威(2007)。《(ㄩㄝˋ)聽人2.0—部落客來了》。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
碩士論文。
蔡麟讚(2004)。嵌入式系統驗證函式庫之建立:以電子寵物商店進行實驗 。臺灣
大學電機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貞吟(2003)。《強化線上遊戲吸引力之策略研究:以線上遊戲《天堂》為例》。
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蓓恩譯(1996)。《人際溝通:目標本位取向》。台北:五南。(原書Canary, D.J. and Cody, M.J. (1994).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 Goals-Based Approach. NY: St. Martin’s Press.)
謝光萍、吳怡萱譯(2006),Crispin, T. & Laura, L. & Alice, T.著。《電腦中介傳播:人際互動與網際網路》。台北:韋伯文化。
謝臥龍編(2004)。《質性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譚天、吳佳真譯(1998),Sherry Turkle著。《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份認 同》。台北:遠流。
蘇建華 (2007)。〈Web 2.0發展介紹〉,《資訊社會研究》,13期,第1-124頁。
藝立協(2003)。《BLOG部落格線上出版.網路日誌實作》。台北:上奇資訊。
何英煒(2009年12月10日)。〈資策會調查,3G網路殺手級應用將出現 行動社群遊戲 明年會紅〉。《工商時報》,A17版。
吳孟庭(2008 年08月 07日)。〈宅世代上網養咩樂 夯!〉。《聯合報》,A7 版。
祁安國(2008年10月13日)。〈日虛擬寵物 登台〉。《聯合報》,D07版。
林書毅(2009 年01月 19日)。〈別再「虛」我了:虛擬寵物當家,真實感動不
再〉。《電子商務時報》。
童至祥(2008 年10月 09日)。〈Web 2.0 浪潮 虛擬人生探商機〉。《經濟日
報》,A17版。
陳瀚權(2005年12月31日)。〈寵物部落格 網路交友新管道 陪著玩家冒險 甚至追求其他寵物〉。《民生報》,A10版。
RU(2009)。〈資策會MIC調查26.3% 網友玩過社交遊戲、線上遊戲付月費比例佔3成〉,2009年12月09日,取自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http://gnn.gamer.com.tw/8/41028.html
中央社(2009年5月27日)。《部落寵物最「粽」意! 白娘子端午現身咩寶樂園!》。檢索日期:2009年6月5日。取自「SEO關鍵字研究III站」http://jobseo.twgg.org/12305.html
中央社(2008年10月09日)。《愛情公寓再拓事業版圖 引爆虛擬寵物消費狂潮》。檢索日期:2009年6月5日。http://www.cna.com.tw/postwrite/cvpread.aspx?ID=20335
史育寧(2008)。〈「我MSN,故我存在!」-從MSN顯示狀態來談網路自我存在感>,《網路社會學通訊》,第72期,2008年6月15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72/72-03.htm。
呂瓊萱(2005)。〈由互動論之相關論點評述成人教育〉,《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第51期,2005年12月15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1/51-35.htm
咩樂寶寶樂園(2008)。〈咩樂寶寶樂園是什麼〉。檢索日期:2009年5月24日。取自http://meropar.tw/guide.do
資策會(2009)。〈2008年我國家庭寬頻、行動與無線應用現況與需求調查—應用行為〉。檢索日期:2009年7月21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230
黃厚銘(2001)。《虛擬社區中的身分認同與信任》。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廖君雅(2006)。〈小水滴當紅 網友自創寵物交友版〉,《UDN校園博覽會》,6月27日。檢索日期:2007年6月28日。取自campus.udn.com。
二、英文部分
Barlow, A.(2008). Blogging America: The New Public Sphere. Westport : Praeger Publishers.
Baumeister, R.F., & Leary, M.R. (1995). 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7:497-529.
Blood, R.(2004). How Blog Software Reshapes The Online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 47(12):53-55.
Blumer, H. (1969).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metho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nifornia Press.
Canary, D.J., Cody, M.J., & Manusov, V. L. (2003).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 A Goals-Based Approach. (3rd Ed.), NY: St. Martin’s Press.
Cavanagh, A. (2007). Sociolog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
Chin, A. & Chignell, M. (2006). A social hypertext model for finding community in blogs. In Proceedings of the 17th International ACM Conference on Hypertext and Hypermedia: Tools for Supporting Social Structure(pp.11-22), Odense, Denmark.
Debra, L.O., and Ellen S. M.(2008). Can 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Gaming Environments Support Team Training?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 21(3): 23-41.
Editors of Perseus Publishing.(2002). We’ve Got Blog. Perseus Books Group: NY.
Eisenberg, E. M., & Goodall, H.L. (2004).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Balancing Creativity and Constraint (4th Ed.). Boston, MA: Bedford/St. Martin’s.
Goffman, E.(1959,1992).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Y : Doubleday.
Huston, T.L., & Levinger, G. (1978).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and relationship,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9:115-156.
Jones, S. G.(1997). The Internet and its Social Landscape. In S.G. Jones(Ed), Virtual Culture : Identity & Communication in Cybersociety.(pp. 7-35), London: Sage.
Kline, D., & Burstein, D.(2005). Blog! How the newest media revolution is changing
politics, business, and culture. NY: CDs Books.
Littlejohn, S. W.(2003). Theorie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7th Ed.). Belmont, CA: Wadsorth.
McBride.N., & Carson. J.(2006). Teach yourself blogging. Chicago: Contemporary
Books.
Steinkuehler, C.A., William, D.(2006). Where Everybody Knows Your (Screen) Name: Online Games as 「Third Place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1(4):885–909.
Tracy, S. J., Myers, K. K., & Scott, C. W.(2006). Cracking jokes and crafting selves: Sensemaking and identity management among human service workers.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73(3) :283-308.
Tubbs, S., & Moss, S.(2008). Human Communication: Priciples and Contexts. NY : McGraw-Hill.
Watson, D. and Clark, L. A.(1997). Extraversion and its positive emotional core. In Hogan,R., Johnson,J., & Briggs, S.(Eds.).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pp.767-793).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Wood, F. W., & Smith, M. S.(2005). Online Communication : Linking Technology, Identity, and Culture, (2nd Ed.),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