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方金鳳(2004)。自由遊戲時間同儕互動策略之研究-以一個幼稚園大班為例。屏
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屏東市。
方素珍等(1997)。圖畫書、學習與探索。台北:光佑。
王克先(1975)。發展心理學新論(三版)。台北市:正中。
王金道(2005)。不同智商的學生自我概念的差異分析。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1(1),35-38。
王怡云(1995)。從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看幼兒的同儕互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台北市。王珮玲(1995)。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台北市:心理。
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建豪譯(2003)。David R.Shaffer著。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學富。
白玉玲、王雅貞譯(2006)。Richard A. Fabes, & Carol Lynn Martin 著。兒童發展(初版)(Exploring Child Development)。台北市:雙葉書廊。
呂翠夏譯(1988)。C. A. Smith 著。兒童的社會發展。台北:桂冠。
呂翠夏譯(1994)。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台北:桂冠。
何金樺(2003)。治療取向的班級藝術活動對國小學童情緒經驗、同儕關係與師生關係之輔導效果。屏東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汪向東等(1999)。心理醫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Z)。中國心理雜誌社。
谷瑞勉譯(1999)。L.E. Berk & A. Winsler著。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 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台北市:心理。
余思靜(1999)。幼稚園大班的畢業生真的準備好上一年級了嗎?國小新生的同儕關係與學校適應。台東師院學報,10,123-154
邱琡雅(1996)。幼兒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蒙特梭利雙月刊,7,29-31。
邱翠珊(2004)。故事教學對於國小二年級學生語文能力的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邱麗屏、陳淑芳、劉奕蘭(1999)。學前幼兒自我概念之探究。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60-172。
李佩元(1997)。學齡前兒童氣質與同儕互動、人際問題解決策略關係之研究。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佳玲(2000)。幼兒社會計量地位與寂寞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李佳穗(2006)。學齡前幼兒之人際衝突研究:社會地位、衝突解決目標與策略之探討。中原大學碩士論文,中壢市。李英瑄(2003)。衝突情境中的幼兒社會互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屏東市。李淑惠(1995)。幼稚園活動室互動行為之研究--角落與學習區之觀察。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連珠(1991)。將圖畫書帶進教室-課堂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2),29-36。李駱遜(2000)。四歲幼兒利社會行為之研究:以一個幼稚園小班為例。國教學報,12,(307-338)。李麗蘋(2002)。壓縮的童年~提早入學兒童自我概念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幸玲、郭靜晃譯(2003)。J. E. Johnson, J. F. Christie, & T. D. Yaw Key 著。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第二版)(Play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台北市:揚智文化。
吳莉英(2009)。同儕互動與幼兒寂寞關係之探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吳淑惠(2009)。幼兒攻擊行為歷程表現分析-以幼稚園實施繪本教學為例。致遠管理學院,未出版,台南縣。
吳惠琴(2004)。幼兒繪畫表現形式與自我概念之研究-以原住民及一般幼兒為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屏東市。林玉山(1900)。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與兒童繪畫發展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良(1986)。兒童讀物插畫。載於:施政廷主編,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台北市:天衛文化。
林良(1996)。淺語的藝術。台北:國語日報社。
林佩蓉(2003)。從宏觀角度談幼兒要學甚麼、幼兒園要教甚麼。回饋,69,34-38。
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林真美(1999)。在繪本花裡–和孩子共享繪本的樂趣。台北:遠流。
林訓民(1992)。給孩子一生的愛--「台英世界親子圖畫書」出版理念。
精湛季刊,16,30。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林聖曦、林慶仁(2006)。幼兒「同儕遊戲互動評定量表」編製與相關因素研究。兒童與教育研究,2,17-42。林翠湄譯(1995)。D. R. Shaffer著。社會與人格發展(8th ed.)。台北:心理。
金繼春、劉雅瑛、柯任桂(1989)。學齡兒童的自我概念—高雄市測驗常模之調查。Kaohsiung J Med Sci , 5, 264-269.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洪藝芬、陳司敏、羅玉卿(2005)。繪本主題教資源手冊第通二版。台北市,心理。
信誼兒童文學委員會(1993)。幼兒的110本好書。信誼,台北市。
侯雅齡(1998)。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徐素霞(2002)。兒童圖畫書的圖像特質與文字表現。載於徐素霞(主編),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41-48)。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徐綺穗(989)角色取替能力、溝通能力與幼兒同儕地位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台北市。
祝士媛(1989)。兒童文學。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曹俊彥(1998)。圖畫、故事、書。美育月刊,91,19-30。陳忠傑(2000)。混齡編班中受歡迎與被拒絕幼兒社會行為及同儕互動之研究。靜宜大學碩士論文,台中縣。 陳玲玲(1990)。兒童友伴選擇、友誼概念知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陳羿婷(2009)。新台灣之子與本國藉幼兒語言能力與同儕互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陳娟娟(1997)。道德題材兒童讀物之分析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珮琦(2000)。1989-1999年臺灣地區兒童圖畫書中兩性角色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海泓(1997)。讓兒童的想像力展翅飛翔以《瘋狂星期二》導讀為例。語文教育通訊,18,43-54。
陳海泓(2001)。Booktalks:增進學生閱讀和討論的有效班級閱讀教學。載於國民教育輔導叢書第十輯──兒童閱讀教育。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實習輔導處。
陳瑩娟(2004)。學齡前兒童性別認知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高雄市。陳國鵬、劉玲、王寰、李昕(2005)。小學生自我概念量表的制定。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13(4),389-391。
陳學怡(2007)。東南亞籍移民家庭之子女在校同儕互動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台中市。張文新(2002)。青少年發展心理學。山東人民出版社。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清榮(1991)。兒童文學創作論。台北:富春文化公司。
張湘君(1994)。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兒童文學研究(七)----鄉土文學專輯(2),P.94-97。台北:台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
張鳳吟(2006)。學前幼兒情緒性、情緒調節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台南市。許佩玉(2007)。學齡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及其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台南市。許惠卿(2008)。實施「幼兒自我概念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未出版,台東市。
許雅嵐(2002)。國中班級同儕團體互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許碧勳(1995)。臺北市公立幼稚園及國小一年級構音障礙幼童及一般幼童自我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6,439-463。
郭恩惠(1999)。兒童與成人對兒童圖畫故事書的反應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郭靜晃、黃志成、陳淑琦、陳銀螢(1998)。兒童發展與保育。台北縣:空大。
郭靜晃(2005)。兒童發展與保育。台北市:威仕曼。
郭麗玲(1991)。在畫中說故事的「圖畫書」。社教雙月刊,46,20-33。梁瑪莉(1987)。學前兒童社會能力之家庭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曾葆賢(2004)。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學習區之同儕互動個案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志成、王淑芬(1995)。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市:揚智。
黃政傑(1978)。團體歷程理論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0,563-570。黃迺毓、李坤珊、王碧華(1994)。童書非童書。台北:宇宙光。
黃雲生(1999)。兒童文學概論。台北:文津。
黃惠惠(1996)。自我與人際溝通。台北市:張老師。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黃德祥(1998)。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葉光輝譯(2005)。Pervin, L. A., Cervone, D., & John, O. P.著。性格心理學:理論與研究。台北市:雙葉書廊。
葉嘉青譯(2008)。Mary Renck Jalongo著。幼兒文學:零歲到八歲的孩子與繪本(Young children and picture books)。台北市:心理。
楊妙芬(1995)。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
研究。屏東師院學報,8,71-110。
楊婷雅、王珮玲(2009)。受歡迎與被拒絕幼兒自我知覺和同儕知覺之比較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1),55-86。
新辭典編纂委員會(編)(1989)。新辭典。台北市:三民。
廖信達(1988)。受歡迎及被拒絕學前兒童與其同輩社會互動之研究。中國文化
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秀娟(2005)。兒童情緒表達規則之理解.家庭情緒氣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台北市。
劉鳳芯(2000)。臺灣之圖畫書批評語言與討論語彙。毛毛蟲,120,3-9。
劉鳳芯譯(2000)。Nodelman, P.著。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The Pleasur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台北市:天衛文化。
鄭明進(1989)。談圖畫書的教育價值。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61-69。台北:幼獅。
鄭雅殷(2006)。幼兒小團體內互動方式之探索。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新竹市。鄭瑞菁(1999)。幼兒文學。臺北:心理。
蔣姿儀、曹鳳儀(2005)。東南亞外籍配偶學齡前幼兒在幼稚園中的同儕互動之探討。2005年幼兒情意教育與師資培育學術研討會(1-24)。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蔣惠珍(1986)。學前兒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潘韻君(2005)。媒體教學應用在幼兒生命教育中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文輝(1988)。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蔡延治(1984)。學前兒童同儕關係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淑苓(1998)。幼兒同儕互動之研究-以一個幼稚園大班為例。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學報。17,169-189。
蔡慧玉(2005)。幼兒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賴永和(2001)。國民中小學退休教師生活適應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謝宛妮、朱冠如、陳慧萍、楊菱穎、林俞秀、蔡琬婷、方欣惠、張嘉娜(2007)。幼兒同儕互動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中臺科技大學、柏克萊國際出版集團聯合主辦之「2007創意文教幼兒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市。
謝美慧譯(2001)。Patricia G. Ramsey著。幼兒的人際關係─改善幼兒在校同儕關係。台北:桂冠。
謝淑英(2004)。幼稚園角落情境中同儕互動的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台北市。簡淑真 (1985)。學前兒童社會能力與其同儕團體社會地位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鍾玉鳳(1996)。近十年圖畫故事書內容價值觀之分析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羅品欣(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蘇建文、林翠湄、王雪貞、連廷嘉、黃俊豪等譯(2003)。Shaffer, D. R.著。發展心理學。台北:學富。
蘇振明(1987)。認識兒童圖書及教育價值。幼教天地,5,37-50。
蘇振明(2002)。圖畫書的定義與要素。載於《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第貳章。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嚴單桂(2001)。以故事教學促進幼兒自我概念發展之嘗試歷程。教師即研究者-幼稚園實習教師專題研究,103-123。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幼稚教育學程中心編著。
二、西文部份
Baker, A., & E. Greene. (1987). Storytelling: Art and technique(2nd ed). New York:Bowker.
Berman, R.A. (2001). Setting the narrative scene:How children begin to tell a story.In Children's langeuage:Developing narrative and discourse competence, Eds.K.E. Nelson, A. Aksu-Koc, & C.E Jason , 1-30. Mahwah, 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Bettelheim, B. (1976). The uses of enchantment: The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 fairy tales. New York: Knopf.
Berk, L.E. (1997). Child development. Boston. Allyn & Bacon.
Bredekamp, S. & C. Copple, eds.(1997).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es. Rev. ed. Washington, DC: NAEYC.
Chang, L. C. (2000). The development of racial attitudes and self-concepts of Taiwanese preschoole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Austin.
Cooley, C. H. (1902). Human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Corsaro, W. A. (1997). The sociology of childhood. Thousand Oaks, CA: Pine Forge Press.
Dusek, J. B.(1996).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Eldredge, J. L. & Butterfield, D.(1986). Alternatives to traditional reading instruction. The Reading Teacher, 40 (1), 32-37.
Glazer, J. I. (1991). Literature for young children. (3rd ed.).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Harter, S. (1999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lf: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NY: The Guiford Press.
Hartup, W. W. (1983). Peer groups. In P. 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 4, pp. 103-196). New York:Wiley.
Hartup, W.W. (1989). Behavioral manifestations of children’s friendships. In T.J. Berndt &G.W. Ladd (Eds.). 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ld development. New York: Wiley.
Huck, C. S. (1979).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
Huck, C. S., Hepler, S., & Hickman, J. (1993).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5th e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James, W. (198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Kiefer, B. Z. ( 1982). The Response of Primary Children to Picture Book.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Ladd.G. W. (2007).Social comperence:An important educatational Objective. ASLA-PACIFIC. Journal of research in early childhood edutation, I (1) , 3-37.
Linder, R. (2007). Text Talk with Picture Books:Developing Vocabulary in Middle school. Illinois Reading Council Journal,35 (4),3-15.
Mead, G. H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uman, S.B., C. Copple, & S. Bredekamp. (2000). Learning to read and write: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s for young children. Washington, DC: NAEYC.
Parker, J. G., & Asher, S. R. (1987). Peer relations and later personal adjustment: Are low-accepted children at risk?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2, 357-389.
Perry Nodelman(1988).The Narrative Art of children’s books.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Rajabally, M.H.(1987).Instruction i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nd its influence on self-concept. Adolescence,87,545-553.
Rosenberg, M. (1979). Conceiving the self. New York: Basic Books.
Santrock, J. W., & Yussen, S. R.(1989). Child Development(4th ed.). Dubuque, Iowa : Wm. C. Brown Publishers.
Shaffer, D. R. (1994).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 3rd ed).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Stern, D. N.(1989).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lational patterns. In A. J. Sameroff & R. N. Emde(eds.). Relationships and relationship disorders. New York: Basic Books
Sutherland, Z., & Arbuthnot, M. H. (1977). Children and books (5th ed.).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Sutherland, Z. (1997). Children and books. (9th ed.). Boston, MA: Addison-Wesley.
Vispel, W.P.(1995).Self-concept in artistic domains : An extension of the Shavelson, Hubner, and Stanton(1976) model. Joural of Educatio Psychology, 87, 13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