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00.28.231.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14 09: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毓晴
研究生(外文):LIU YU CHIN
論文名稱:老舍長篇小說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LAO SHE'S NOVELS
指導教授:李金星李金星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3
中文關鍵詞:老舍長篇小說藝術主題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4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摘要
老舍(舒慶春,筆名老舍,1899-1966)一生創作豐富,首先以長篇小說聞名於世,但是過往的老舍小說研究中,往往偏向社會文化面向的討論,而較缺乏藝術技巧與藝術價值的討論,對於長篇小說的研究也較欠缺系統性的整理,並且有著每部小說研究比例不均的狀況。因此,本論文首先將對老舍的時代、生活、和影響長篇創作的來源、創作觀、現代長篇小說的發展以及老舍長篇小說的創作過程作梳理,以釐清老舍長篇小說的背景輪廓。其次,對老舍長篇小說作內部分析。先對主題思想作分析,然後再分析人物、情節結構、敘事技巧、語言風格、環境設計等五大小說藝術技巧:先以等時性分析老舍長篇小說的特色與風格,再詳細以歷時性討論老舍長篇小說創作的藝術歷程變化,對老舍的長篇小說藝術作系統性的理解。第三,對老舍小說主題和藝術特色做總結,再針對文學歷史評價將老舍的長篇小說和同期長篇小說作家做比較,並歸結藝術特徵。最後,以老舍長篇小說流傳的影響,確定老舍長篇小說藝術的獨特價值意義。老舍是位對於小說藝術有著自覺性追求的作家,他不斷嘗試創新小說技巧,但因為對於社會的關懷,有時無法全心致力於小說創作,導致老舍小說有時也出現藝術性下滑的現象。整體來說,老舍的長篇小說藝術有許創新不凡的技巧,也有來自中國和北平出身影響的文藝堅持,更有相對保守的藝術手法。總之,老舍的長篇小說仍有極高的成就,影響澤被至今,對於中國現代文學史來說,絕對具有無可取代的地位。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老舍研究歷史綜述 2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14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5
第五節 研究內容安排 17
第二章 老舍時代、生平與長篇創作 19
第一節 老舍的時代背景與生活 19
第二節 老舍長篇創作的淵源與創作觀 24
第三節 現代長篇小說的發展與老舍長篇小說的創作 29
第三章 老舍長篇小說的主題思想 43
第一節 人類生存困境的呈現 43
第二節 文化批判 45
第三節 社會批判 49
第四節 宣傳抗戰 51
第四章 老舍長篇小說的藝術特色 57
第一節 人物群譜的刻劃 57
第二節 情節與結構線的編織 65
第三節 敘事技巧的變換 74
第四節 語言風格的形成 84
第五節 環境與時空描寫 93
第五章 老舍長篇小說的藝術歷程 105
第一節 第一階段:嘗試期 105
第二節 第二階段:發展期 113
第三節 第三階段:成熟期 121
第四節 第四階段:趨緩期 130
第五節 第五階段:壓抑期 138
第六章 結論:老舍長篇小說的意義與評價 145
第一節 老舍長篇小說的特色 145
第二節 老舍長篇小說的歷史地位 148
第三節 老舍長篇小說的價值與意義 156
第四節 老舍長篇小說的影響 163
參考書目 169
附錄一 老舍長篇小說情節大要 177
附錄二 老舍長篇小說情節圖示 183
附錄三 老舍長篇小說年表 193
附錄四 老舍小說作品年表 197
參考書目
說明:1. 分為專書、期刊論文、學位專書、英文專書與研究網址等四部分。
2. 按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一、專書
(一)老舍作品文獻
老舍著,舒濟、舒乙編《老舍小說全集》,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
卷一 《老張的哲學》、《趙子曰》。
卷二 《二馬》、《小坡的生日》。
卷三 《貓城記》、《離婚》。
卷四 《牛天賜傳》、《天書代存》、《駱駝祥子》。
卷五 《文博士》、《蛻》、《火葬》。
卷六 《惶惑》(四世同堂第一部)。
卷七 《偷生》(四世同堂第二部)
卷八 《飢荒》(四世同堂第三部)、《正紅旗下》《小人物自傳》。
卷九 《鼓書藝人》、《無名高地有了名》。
卷十《趕集》、《櫻海集》、《蛤藻集》。
卷十一《火車集》、《貧血集》、《集外》。
老舍著,舒濟編《老舍和朋友們》,北京 :三聯書店出版 ,1991。
老舍著,復旦大學出版社編《文學概論講義》,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老舍著,復旦大學出版社編《出口成章》,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老舍著,徐德明編《老舍自述》,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8。
老舍著,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老舍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老舍著,張桂興編《老舍文藝論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
(二)研究專書
(法)保爾.巴迪(Par Paul Bady)著,吳永平譯:《小說家老舍》,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
王德威《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臺北:麥田,2009。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禛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臺北:時報出版,1986。
王潤華《老舍小說新論》,臺北:東大圖書,1995。
王潤華《老舍小說新論》,臺北:東大圖書,1995。
甘海嵐《老舍年譜》,北京巿: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白公、金汕《京味兒—透視北京人的語言》,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3。
朱自清《朱自清序跋書評集》,北京:新華書店印行,1983。
老舍著,曾廣燦、吳懷彬編《老舍研究資料上、下》,北京:北京十月出版社,1985。
吳小美、魏韶華、古世侖合著《老舍與中國新文化建設》,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吳小美、魏韶華合著《老舍的小說世界與東西方文化》,蘭州:蘭州大學出版,1992。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宋永毅《老舍與中國文化觀念》,臺北市:博遠出版社,1993。
李潤新編輯《老舍研究論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胡強《康拉德政治三部曲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胡萬川《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臺北:大安,2005。
崔明芬《老舍‧文化之橋》,北京:中華書局,2005。
張桂興《老舍評說七十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5年6月。
張桂興《老舍資料考釋》,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1998。
郭冰茹《十七年(1949-1966)小說的敘事張力》,湖南:嶽麓書社,2007。
陳平原、王德威編《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2005。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大大學出版社,2003。
傅光明《口述歷史下的老舍之死》,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
曾廣燦、吳懷斌編《老舍研究資料》(上、下),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5。
曾廣燦《老舍研究縱覽(1929-1986)》,天津:天津教育出版,1987。
楊玉秀《老舍作品中的北京話詞語例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楊聯芬《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趙園《中國現代小說家論集》,臺北:人間,2008。
趙毅衡《苦惱的敘述者—中國小說的敘述形式與中國文化》,北京:北京十月出版社,1994。
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北京:三聯書店,2008。
劉濤《中國現代小說範疇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
閻煥東《老舍自敘:一個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報告》,太原:山西教育出版 ,2001。
關紀新《老舍評傳》,臺北:商務印書館,1999。
蘇敏逸《「社會整體性」觀念與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發生和形成》,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

(美)費正清(John K Fairbank)編,楊品泉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4。
(英)艾恩.瓦特(Ian Watt)著,魯燕萍譯《小說的興起》,台北:桂冠,1994。
皮述民、邱燮友、馬森、楊昌年《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駱駝,2001。
伍蠡甫、翁義欽《歐洲文論簡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江錫銓、曹金林《中國現代文學實用教程》,江蘇:南京師範大學,2003。
李賦寧等主編《歐洲文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易新鼎《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發展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林志浩《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0。
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2004第二版。
唐弢《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夏志清著,劉紹銘編譯 《中國現代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
袁國興《1898—1948中國文學場態 》,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高有鵬《中國現代民間文學史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高繼海《英國小說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黃修己《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
楊義《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歐茵西《俄羅斯文學風貌》,臺北:書林出版社,2007。
蔣承勇等《英國小說發展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龔翰熊主編《歐洲小說史》,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

(匈牙利)盧卡奇(Georg Lukacs)著,楊恆達編譯,丘為君校訂《小說理論》,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
(法)馬歇爾.萊蒙(Michel Raimond)著,湯新楣譯《法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俄)巴赫金(M.M. Bakhtin)著,白春仁、顧亞鈴譯《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上海:三聯書店,1988。
(俄)巴赫金(M.M. Bakhtin)著,錢中文主編《巴赫金全集》,石家莊市:河北教育,1998。
(美)布斯(W.C. Booth),華明、胡蘇曉、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美)紐爾.康洛甫(Manuel Komroff)著,陳森譯《長篇小說作法研究》,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75。
(英)佛斯特(E.M.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第二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5。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臺北:揚智,2002。
張寅德《敘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二、期刊論文
(日)杉野元子,〈老舍與學校風潮—以《趙子曰》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2年04期,頁187~207。
牛運清,〈關於老舍中篇小說《無名高地有了名》的評價〉,《文史哲》,1985年01期,頁59~65。
王建華,〈從《駱駝祥子》看老舍修辭理論的實踐〉,《杭州大學學報》,第1984年14卷第2期,頁82~93。
王德威,〈魯迅,還是老舍?—中國現代寫實小說的兩個方向〉,《中外文學》, 1985.06第14卷第1期,頁100-116。
王德威:〈魯迅,還是老舍?—中國現代寫實小說的兩個方向〉,《中外文學》,第14卷第1期,1985年6月,頁100-116。
王衛東,〈老舍小說中的婚戀觀〉,《鹽城大學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頁23~26。
王衛東,〈老舍民族主義思想淺論〉,《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2年,第16卷第4期,頁10~15。
王衛東,〈論老舍小說的敘述聲音〉《北京聯合大學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五卷第四期,2001,頁9-14。
王衛東,〈論老舍筆下祥子悲劇的深度和淵源〉,《北京:北京聯合大學學報》,第10卷第1期總23期,1996年3月,頁67-76。
史承均,〈未完成的高峰—簡論《正紅旗下》〉,《中文自修》1996年02期,頁12~13。
史承鈞,〈《文博士‧序》非老舍作品〉,《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5年01期,頁189~192。
史承鈞,〈老舍《四世同堂》中的國民政府抗戰〉,《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 6卷第4期,2 0 0 7年7月,頁111~117。
史承鈞,〈老舍的一篇重要佚文—《四世同堂》預告〉,《上海師範大學報》,1988年第3期,頁151~152。
史承鈞,〈關於老舍《鼓書藝人》的疏漏〉,《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頁117~118。
光未然,〈評老舍作話劇《春華秋實》,《劇本》1953年09期,頁86~88。
冰心,〈老舍和孩子們〉,《中國戲劇》,1978年07期,頁92~94。
何雲貴,〈試論老舍小說創作的傳奇敍事品格〉,《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03期,頁86~88。
何聯華,〈老舍《正紅旗下》的風俗文化蘊涵〉,《民族文學研究》,1997年01期,頁82~85。
吳小美,〈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評老舍的《四世同堂》〉,《文學評論》,1981年06期,頁91-103。
吳小美,〈市民社會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劇—評老舍的長篇小說《離婚》〉,《蘭州大學學報》,1984年01期,頁75~82。
吳小美、古世倉,〈《離婚》、《懶得離婚》、《中國式離婚》—一份現代中國文化啟示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第4期,頁105~123。
吳小美、李向輝合著,〈老舍的生死觀〉,《文學評論》,2006年05期,頁41~48。
宋永毅,〈世界性老舍熱與各民族審美方式的異同〉,《文史哲》,1987年06期,頁66~73。
宋永毅,〈老舍之死和中國文人的古典生命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8年03期,頁305~307。
宋永毅、史承均合著,〈老舍研究的歷史回顧(1928-1976)〉,《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8年04期,頁220~244。
李長福,〈評《老張的哲學》的人物形象塑造與人物結局〉,《貴州社會科學》,1983年05期,頁95~99。
孟廣來,〈二十年代老舍思想發展初探—老舍思想發展道路之一〉,《齊魯學刊》,1982年04期,頁80~85。
孟廣來,〈老舍在山東〉,《文史哲》,1980年04期,頁19~25。
孟廣來,〈老舍在山東〉,《文史哲》,1980年04期,頁20~26。
孟繁功,〈池莉:繼承老舍『市民小說』的代表作家〉,《東方論壇》,2002年第2期,頁47~52。
劉恆興,〈烏托邦諷刺:老舍《貓城記》批評重探〉,《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3年11月第七期,頁17-38。
柏文猛,〈略論老舍小說的創新對當代文學的啟示〉,《鹽城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25卷第2期,頁48~51。
段寶林,〈老舍與民間文藝〉,《北京文學》,1999年09期,頁93~95。
孫潔,〈老舍山東時期心理試析〉,《河北學刊》,1997年05期,頁69~72。
徐德明,〈老舍的宗教態度與創作〉,《民族文學研究》,1999年04期,頁49~56。
郝長海,〈老舍赴美講學時間考〉,《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2年05期,頁58。
郝長海、王樹海合著,〈老舍之死的信仰考問〉,《齊魯學刊》,1996年第2期,頁93~124。
崔明芬,〈人格教育與兒童教育—論老舍小說中的教育思想之二〉,《聊城大學學報》,1990年01期,頁117~122。
崔明芬,〈老舍研究在國外〉,《中西文化研究》,2005年第2期。
崔明芬,〈從《離婚》談老舍的幽默藝術〉,《煙臺師範學院學報》,1984年01期,頁40~44。
張宗順,〈淺談《小坡的生日》的兒童情趣〉,《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1985年01期,頁87~89。
張桂興,〈老舍主編與參與編輯的刊物考〉,《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1年第15卷第4期,頁3~8。
張桂興,〈老舍在山東大學及青島期間的新材料〉,《文史哲》,1998年第2期,頁39。
張桂興,〈抗戰時期老舍結社及任職考〉,《重慶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頁137~140。
張桂興,〈試論老舍與佛教文化的不解之緣〉,《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學報》,1999年06期,頁24~26。
張曉歌,〈《牛天賜傳》與《大衛‧科波菲爾》〉,《鷺江職業大學學報》,第3-4期,頁43~47。
陳世榮,〈《匹克威克外傳》和《老張的哲學》的幽默與諷刺〉,《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02期,頁77~83。
彭小妍,〈「新女性」與上海都市文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3月第10期,1997年,頁317-356。
曾廣燦,〈老舍和魏建功的贈答詩〉,《北京大學學報》,1983年05期,頁71。
曾廣燦,〈老舍研究在日本和南洋〉,《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06期,頁187~196。
曾廣燦,〈從小羊圈到聖詹姆斯廣場—論老舍早期的思想信仰〉,《鹽城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3期,頁32~35。
湯晨光,〈老舍與俠文化〉,《齊魯學刊》,1996年05期,頁26~28。
舒乙,〈慢慢寫別太快—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民族文學》, 02期,1999年,頁8 7。
舒悅,〈老舍在倫敦的檔案資料〉,(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6年01期,頁115~124。
舒濟,〈國外翻譯研究老舍文學作品概況〉,《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2年03期,頁47~66。
楊義,〈茅盾、巴金、老舍的文化類型比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8年01期,頁298~299。
劉雄平,〈論老舍早期對文學理論現代性的探求〉,《佛山科學技術學院》,2007年第25卷第2期,頁15~20。
樊駿,〈從《鼓書藝人》看老舍創作的發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2年03期,頁1~27。
論文,1996。
鄧紹基,〈老舍近十年來的話劇創作〉,《文學評論》,1959年05期,頁78~90。
謝昭新,〈談談老舍的《駱駝祥子》〉,《安徽師範大學學報》,1977年06期,頁49~52。
鍾子芒,〈談《寶船》的改編〉,《上海戲劇》,1962年08期,頁19~20。
嚴浩崗,〈中國現代作家幽默特色論析〉,《南開學報》1997卷6期,頁43-49。
關紀新,〈老舍創作個性中的滿族素質〉,《社會科學戰線》,1984年04期,頁291~295。
顧國柱,〈老舍與狄更斯〉,《南都學壇》,第14卷第2期,1994年,頁14~21。
三、學位論文
白以文:《北遊記敘事結構與主題意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林雯卿:《老舍《四世同堂》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疏淑貞:《中國現代小說中的原鄉意識--以魯迅、沈從文、老舍、張愛玲為例》(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2006年)
曾文璿《老舍的北京文化意識》,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言學系碩士論文,2004。
黃純慧:《老舍小說的悲劇性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葉欣如:《老舍《駱駝祥子》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年)。
鄭斐文《論白先勇《臺北人》的敘事手法》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謝綉華:《老舍小說中的烏托邦寓意》(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碩士論文 2005年)。
羅中琦:《老舍抗戰長篇小說研究》,臺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蘇敏逸:《「社會整體性」觀念與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發生和形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3年)。
蘇敏逸:《老舍前期小說研究》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8年)。
四、英文專書與研究網站
Alex Preminger,editor,1974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 ”,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老舍紀念網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2705&joursid=499
老舍學專題網站 http://www.laoshexue.com/Research/show.asp?id=18
老舍研究網 http://www.laoshexue.com/Research/show.asp?id=362
世界華文文學研究 http://www.fgu.edu.tw/~wclrc/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http://travel.zaobao.com/spore/pages/leisure210599.html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