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說明:1. 分為專書、期刊論文、學位專書、英文專書與研究網址等四部分。
2. 按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一、專書
(一)老舍作品文獻
老舍著,舒濟、舒乙編《老舍小說全集》,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
卷一 《老張的哲學》、《趙子曰》。
卷二 《二馬》、《小坡的生日》。
卷三 《貓城記》、《離婚》。
卷四 《牛天賜傳》、《天書代存》、《駱駝祥子》。
卷五 《文博士》、《蛻》、《火葬》。
卷六 《惶惑》(四世同堂第一部)。
卷七 《偷生》(四世同堂第二部)
卷八 《飢荒》(四世同堂第三部)、《正紅旗下》《小人物自傳》。
卷九 《鼓書藝人》、《無名高地有了名》。
卷十《趕集》、《櫻海集》、《蛤藻集》。
卷十一《火車集》、《貧血集》、《集外》。
老舍著,舒濟編《老舍和朋友們》,北京 :三聯書店出版 ,1991。
老舍著,復旦大學出版社編《文學概論講義》,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老舍著,復旦大學出版社編《出口成章》,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老舍著,徐德明編《老舍自述》,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8。
老舍著,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老舍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老舍著,張桂興編《老舍文藝論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
(二)研究專書
(法)保爾.巴迪(Par Paul Bady)著,吳永平譯:《小說家老舍》,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
王德威《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臺北:麥田,2009。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禛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臺北:時報出版,1986。
王潤華《老舍小說新論》,臺北:東大圖書,1995。
王潤華《老舍小說新論》,臺北:東大圖書,1995。
甘海嵐《老舍年譜》,北京巿: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白公、金汕《京味兒—透視北京人的語言》,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3。
朱自清《朱自清序跋書評集》,北京:新華書店印行,1983。
老舍著,曾廣燦、吳懷彬編《老舍研究資料上、下》,北京:北京十月出版社,1985。
吳小美、魏韶華、古世侖合著《老舍與中國新文化建設》,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吳小美、魏韶華合著《老舍的小說世界與東西方文化》,蘭州:蘭州大學出版,1992。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宋永毅《老舍與中國文化觀念》,臺北市:博遠出版社,1993。
李潤新編輯《老舍研究論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胡強《康拉德政治三部曲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胡萬川《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臺北:大安,2005。
崔明芬《老舍‧文化之橋》,北京:中華書局,2005。
張桂興《老舍評說七十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5年6月。
張桂興《老舍資料考釋》,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1998。
郭冰茹《十七年(1949-1966)小說的敘事張力》,湖南:嶽麓書社,2007。
陳平原、王德威編《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2005。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大大學出版社,2003。
傅光明《口述歷史下的老舍之死》,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
曾廣燦、吳懷斌編《老舍研究資料》(上、下),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5。
曾廣燦《老舍研究縱覽(1929-1986)》,天津:天津教育出版,1987。
楊玉秀《老舍作品中的北京話詞語例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楊聯芬《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趙園《中國現代小說家論集》,臺北:人間,2008。
趙毅衡《苦惱的敘述者—中國小說的敘述形式與中國文化》,北京:北京十月出版社,1994。
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北京:三聯書店,2008。
劉濤《中國現代小說範疇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
閻煥東《老舍自敘:一個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報告》,太原:山西教育出版 ,2001。
關紀新《老舍評傳》,臺北:商務印書館,1999。
蘇敏逸《「社會整體性」觀念與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發生和形成》,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
(美)費正清(John K Fairbank)編,楊品泉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4。
(英)艾恩.瓦特(Ian Watt)著,魯燕萍譯《小說的興起》,台北:桂冠,1994。
皮述民、邱燮友、馬森、楊昌年《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駱駝,2001。
伍蠡甫、翁義欽《歐洲文論簡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江錫銓、曹金林《中國現代文學實用教程》,江蘇:南京師範大學,2003。
李賦寧等主編《歐洲文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易新鼎《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發展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林志浩《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0。
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2004第二版。
唐弢《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夏志清著,劉紹銘編譯 《中國現代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
袁國興《1898—1948中國文學場態 》,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高有鵬《中國現代民間文學史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高繼海《英國小說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黃修己《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
楊義《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歐茵西《俄羅斯文學風貌》,臺北:書林出版社,2007。
蔣承勇等《英國小說發展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龔翰熊主編《歐洲小說史》,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
(匈牙利)盧卡奇(Georg Lukacs)著,楊恆達編譯,丘為君校訂《小說理論》,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
(法)馬歇爾.萊蒙(Michel Raimond)著,湯新楣譯《法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俄)巴赫金(M.M. Bakhtin)著,白春仁、顧亞鈴譯《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上海:三聯書店,1988。
(俄)巴赫金(M.M. Bakhtin)著,錢中文主編《巴赫金全集》,石家莊市:河北教育,1998。
(美)布斯(W.C. Booth),華明、胡蘇曉、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美)紐爾.康洛甫(Manuel Komroff)著,陳森譯《長篇小說作法研究》,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75。
(英)佛斯特(E.M.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第二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5。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臺北:揚智,2002。
張寅德《敘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二、期刊論文
(日)杉野元子,〈老舍與學校風潮—以《趙子曰》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2年04期,頁187~207。
牛運清,〈關於老舍中篇小說《無名高地有了名》的評價〉,《文史哲》,1985年01期,頁59~65。
王建華,〈從《駱駝祥子》看老舍修辭理論的實踐〉,《杭州大學學報》,第1984年14卷第2期,頁82~93。
王德威,〈魯迅,還是老舍?—中國現代寫實小說的兩個方向〉,《中外文學》, 1985.06第14卷第1期,頁100-116。王德威:〈魯迅,還是老舍?—中國現代寫實小說的兩個方向〉,《中外文學》,第14卷第1期,1985年6月,頁100-116。王衛東,〈老舍小說中的婚戀觀〉,《鹽城大學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頁23~26。
王衛東,〈老舍民族主義思想淺論〉,《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2年,第16卷第4期,頁10~15。
王衛東,〈論老舍小說的敘述聲音〉《北京聯合大學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五卷第四期,2001,頁9-14。
王衛東,〈論老舍筆下祥子悲劇的深度和淵源〉,《北京:北京聯合大學學報》,第10卷第1期總23期,1996年3月,頁67-76。
史承均,〈未完成的高峰—簡論《正紅旗下》〉,《中文自修》1996年02期,頁12~13。
史承鈞,〈《文博士‧序》非老舍作品〉,《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5年01期,頁189~192。
史承鈞,〈老舍《四世同堂》中的國民政府抗戰〉,《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 6卷第4期,2 0 0 7年7月,頁111~117。
史承鈞,〈老舍的一篇重要佚文—《四世同堂》預告〉,《上海師範大學報》,1988年第3期,頁151~152。
史承鈞,〈關於老舍《鼓書藝人》的疏漏〉,《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頁117~118。
光未然,〈評老舍作話劇《春華秋實》,《劇本》1953年09期,頁86~88。
冰心,〈老舍和孩子們〉,《中國戲劇》,1978年07期,頁92~94。
何雲貴,〈試論老舍小說創作的傳奇敍事品格〉,《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03期,頁86~88。
何聯華,〈老舍《正紅旗下》的風俗文化蘊涵〉,《民族文學研究》,1997年01期,頁82~85。
吳小美,〈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評老舍的《四世同堂》〉,《文學評論》,1981年06期,頁91-103。
吳小美,〈市民社會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劇—評老舍的長篇小說《離婚》〉,《蘭州大學學報》,1984年01期,頁75~82。
吳小美、古世倉,〈《離婚》、《懶得離婚》、《中國式離婚》—一份現代中國文化啟示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第4期,頁105~123。
吳小美、李向輝合著,〈老舍的生死觀〉,《文學評論》,2006年05期,頁41~48。
宋永毅,〈世界性老舍熱與各民族審美方式的異同〉,《文史哲》,1987年06期,頁66~73。
宋永毅,〈老舍之死和中國文人的古典生命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8年03期,頁305~307。
宋永毅、史承均合著,〈老舍研究的歷史回顧(1928-1976)〉,《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8年04期,頁220~244。
李長福,〈評《老張的哲學》的人物形象塑造與人物結局〉,《貴州社會科學》,1983年05期,頁95~99。
孟廣來,〈二十年代老舍思想發展初探—老舍思想發展道路之一〉,《齊魯學刊》,1982年04期,頁80~85。
孟廣來,〈老舍在山東〉,《文史哲》,1980年04期,頁19~25。
孟廣來,〈老舍在山東〉,《文史哲》,1980年04期,頁20~26。
孟繁功,〈池莉:繼承老舍『市民小說』的代表作家〉,《東方論壇》,2002年第2期,頁47~52。
劉恆興,〈烏托邦諷刺:老舍《貓城記》批評重探〉,《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3年11月第七期,頁17-38。柏文猛,〈略論老舍小說的創新對當代文學的啟示〉,《鹽城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25卷第2期,頁48~51。
段寶林,〈老舍與民間文藝〉,《北京文學》,1999年09期,頁93~95。
孫潔,〈老舍山東時期心理試析〉,《河北學刊》,1997年05期,頁69~72。
徐德明,〈老舍的宗教態度與創作〉,《民族文學研究》,1999年04期,頁49~56。
郝長海,〈老舍赴美講學時間考〉,《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2年05期,頁58。
郝長海、王樹海合著,〈老舍之死的信仰考問〉,《齊魯學刊》,1996年第2期,頁93~124。
崔明芬,〈人格教育與兒童教育—論老舍小說中的教育思想之二〉,《聊城大學學報》,1990年01期,頁117~122。
崔明芬,〈老舍研究在國外〉,《中西文化研究》,2005年第2期。崔明芬,〈從《離婚》談老舍的幽默藝術〉,《煙臺師範學院學報》,1984年01期,頁40~44。
張宗順,〈淺談《小坡的生日》的兒童情趣〉,《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1985年01期,頁87~89。
張桂興,〈老舍主編與參與編輯的刊物考〉,《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1年第15卷第4期,頁3~8。
張桂興,〈老舍在山東大學及青島期間的新材料〉,《文史哲》,1998年第2期,頁39。
張桂興,〈抗戰時期老舍結社及任職考〉,《重慶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頁137~140。
張桂興,〈試論老舍與佛教文化的不解之緣〉,《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學報》,1999年06期,頁24~26。
張曉歌,〈《牛天賜傳》與《大衛‧科波菲爾》〉,《鷺江職業大學學報》,第3-4期,頁43~47。
陳世榮,〈《匹克威克外傳》和《老張的哲學》的幽默與諷刺〉,《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02期,頁77~83。
彭小妍,〈「新女性」與上海都市文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3月第10期,1997年,頁317-356。曾廣燦,〈老舍和魏建功的贈答詩〉,《北京大學學報》,1983年05期,頁71。
曾廣燦,〈老舍研究在日本和南洋〉,《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06期,頁187~196。
曾廣燦,〈從小羊圈到聖詹姆斯廣場—論老舍早期的思想信仰〉,《鹽城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3期,頁32~35。
湯晨光,〈老舍與俠文化〉,《齊魯學刊》,1996年05期,頁26~28。
舒乙,〈慢慢寫別太快—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民族文學》, 02期,1999年,頁8 7。
舒悅,〈老舍在倫敦的檔案資料〉,(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6年01期,頁115~124。
舒濟,〈國外翻譯研究老舍文學作品概況〉,《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2年03期,頁47~66。
楊義,〈茅盾、巴金、老舍的文化類型比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8年01期,頁298~299。
劉雄平,〈論老舍早期對文學理論現代性的探求〉,《佛山科學技術學院》,2007年第25卷第2期,頁15~20。
樊駿,〈從《鼓書藝人》看老舍創作的發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2年03期,頁1~27。
論文,1996。
鄧紹基,〈老舍近十年來的話劇創作〉,《文學評論》,1959年05期,頁78~90。
謝昭新,〈談談老舍的《駱駝祥子》〉,《安徽師範大學學報》,1977年06期,頁49~52。
鍾子芒,〈談《寶船》的改編〉,《上海戲劇》,1962年08期,頁19~20。
嚴浩崗,〈中國現代作家幽默特色論析〉,《南開學報》1997卷6期,頁43-49。
關紀新,〈老舍創作個性中的滿族素質〉,《社會科學戰線》,1984年04期,頁291~295。
顧國柱,〈老舍與狄更斯〉,《南都學壇》,第14卷第2期,1994年,頁14~21。
三、學位論文
白以文:《北遊記敘事結構與主題意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林雯卿:《老舍《四世同堂》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疏淑貞:《中國現代小說中的原鄉意識--以魯迅、沈從文、老舍、張愛玲為例》(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2006年)曾文璿《老舍的北京文化意識》,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言學系碩士論文,2004。
黃純慧:《老舍小說的悲劇性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葉欣如:《老舍《駱駝祥子》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年)。鄭斐文《論白先勇《臺北人》的敘事手法》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謝綉華:《老舍小說中的烏托邦寓意》(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碩士論文 2005年)。羅中琦:《老舍抗戰長篇小說研究》,臺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蘇敏逸:《「社會整體性」觀念與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發生和形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3年)。蘇敏逸:《老舍前期小說研究》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8年)。四、英文專書與研究網站
Alex Preminger,editor,1974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 ”,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老舍紀念網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2705&joursid=499
老舍學專題網站 http://www.laoshexue.com/Research/show.asp?id=18
老舍研究網 http://www.laoshexue.com/Research/show.asp?id=362
世界華文文學研究 http://www.fgu.edu.tw/~wclrc/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http://travel.zaobao.com/spore/pages/leisure210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