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9.141)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11 21: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汪冠州
研究生(外文):Wang, Kuan-Chou
論文名稱:技術的共變轉換:牛奶鳳梨鄉的技術與社會
論文名稱(外文):Transformation of Technology : society and technology of pineapple farming in Taiwan.
指導教授:高承恕高承恕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林寶安陳正慧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9
中文關鍵詞:長時段時空結構技術與社會個人知識在地技術周邊技術
外文關鍵詞:Long durationSpace - time structurePersonal knowledgeTechnology and societyLocal technologyPeripheral technolo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68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6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論文不同於以往只關注當今社會下技術與農業之間的關係研究。藉由Fernad Buraual的長時段概念,將時間軸拉長,回顧台灣鳳梨產業發展的結構性限制,再拉回到當今社會下的鳳梨產業發展情況,從社會學觀點探討關於台灣鳳梨農產的技術與社會關係。將時間軸拉長可以看到既有時空結構限制,而鳳梨產業中的農民如何在既有結構性限制中尋求可能的突破。本研究以目前鳳梨鮮食產業中,最高單價的品種「牛奶鳳梨」作為研究切入點。研究發現農民在結構中因勢利導,並且大量巧妙運用多樣化的在地技術資源,以及師傅級農民透過「個人知識」,使用周邊技術修補牛奶鳳梨本身存在的品種缺陷。最終,著重技術的牛奶鳳梨,在一小群師傅級農民的努力下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同,牛奶鳳梨成為可能。

According to the long duration concept presented by Fernad Buraual, this thesis extends the time axis to review structural developing limits of Taiwan pineapple farming industry. Then, it presents nowadays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this industry,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pineappl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the society from a sociological viewpoint. By extending the time axis, we can see the original space and time limits, and how those farmers got over these limits by panning out every possible innovation. We use the current most expensive species, “Milk Pineapple”, as our main point and example in the research. In the result, we find that farmers know where the most benefits are in the current structure, and apply diversified local technological resource very well. Some master farmers who have a lot of experience in farming also “bricoler” those internal defects of pineapple species successfully by applying peripheral technology and their “personal knowledge”. Finally, “Milk Pineapple” with emphasizing technology has been recognized by people and become possible. This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great effort of those master farmers.

目錄
第一章、導論:「技術」擺進「社會」 1
第一節、前言 1
第二節、研究緣起:牛奶鳳梨的復興「術」 5
第三節、非客觀、非主觀的另一種技術觀 9
第二章、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18
第一節、研究內容 18
第二節、研究方法 21
第三章、罐頭變鮮食:大環境下鳳梨的演化 27
序、綿延-盤根錯節的社會史 27
第一節、運輸、儲藏-罐頭的年代 29
第二節、不成功的台灣鳳梨製罐先機者-岡村庄太郎 30
第三節、順勢而為-製罐產業的發展與擴張 33
第四節、競爭到統治合併-政治與社會的抗頡 40
第五節、製造「興趣」焦點的鳳梨科學研究 48
第六節、被忽略的田間工作者-鳳梨栽培與技術 56
第七節、短期事件-二戰中的鳳梨產業 66
第八節、掙脫鐵皮-在不穩固基石上成長的罐頭 68
小結、舊地圖與新路 72
第四章、鳳梨大遷徙:地方的鳳梨經驗史 82
第一節、附屬製罐加工的鳳梨-高依賴、去技術的鳳梨栽培業 85
第二節、罐頭工業與地方的互動 87
第三節、時機、轉機?!-柑桔與鳳梨 91
第四節、轉型與彈性-東山再起的1號鳳梨 94
第五節、脫序的技術-「4號仔」釋迦鳳梨的興衰 98
第六節、家與地緣-產銷班的運作動力 101
第七節、貿易之「外」-鑲嵌市場的社會網絡 104
第八節、再創高峰-SARS、牛奶與鳳梨 108
小結、社區產業嵌入「文化」 113
第五章、「牛奶鳳梨」的拆解與形塑:在地專家與周邊技術 123
序、農民產業技術從何而來? 123
第一節、實驗室與田園知識 127
第二節、日常生活與生產技術 135
第三節、鳳梨與米食文化:資源和技術 142
第四節、農民除三害-技術改良與拆解、組裝 146
第五節、師傅何在?默會與看不清的技術 158
第六節、技術與社會 166
第六章、結論 172
參考文獻 180
附錄 187


(一)、中文專書文獻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2007《台灣的鳳梨》。台北:遠足文化。
呂明雄、李堂察、官青杉、許信次
2004 《優質鳳梨供果園標準作業規範手冊》。台北:農糧署。
周鐘瑄
1993【1717】《諸羅縣志》。南投:台灣文獻委員會。
柯志明
2003 《米糖相剋:日本直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市:群學。
高承恕
1997 〈布勞岱(Fernand Braudel)與台灣中小企業—一份個人筆記〉,收錄在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研究中心編《地方社會》,頁1-29。台北市:聯經。
1999 《頭家娘:台灣中小企業「頭家娘」的經濟活動與社會意義》。台北市:聯經。
高淑媛
2007 《經濟政策與產業發展:以日治時期台灣鳳梨罐頭業為例》。台北:稻鄉。
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3《美麗之島:台灣古地圖與生活風貌展》。台北市:史博館。
國立臺灣文獻委員會
1996 《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農業篇》。南投:臺灣文獻會。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嘉義縣政府
2008《臺灣地名辭書:卷八 嘉義縣(上、下)》。南投:臺灣文獻館;嘉義:嘉義縣政府。
陳壽民
1951 《台灣鳳梨》。台北:台灣銀行。
陳介玄
1998 《貨幣網絡與生活結構》。台北市:聯經。
許朝卿、藍美雅編譯
1997 《台灣經典寫真:邂逅30年代Formosa(上)》。台北市:田野影像。
黃俊傑
1991a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史料彙編》。台北市:三民。
1991b 《農復會與臺灣經驗》。台北市:三民。
1992 《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口述歷史訪談記錄》。台北市:中研院。
鄒川雄
1998 《中國社會學理論》。台北市:洪葉文化。
費孝通
1948 《鄉土重建》。上海
1991 《鄉土社會》。香港:三聯書店。
農業試驗嘉義分所(編印)
2002 《農業推廣教材-鳳梨栽培管理技術》。嘉義:農業試驗嘉義分所。
楊萌芽
1993 《民雄鄉志》。嘉義:民雄鄉公所。
臺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鳳梨分公司編
1950 《復興台灣鳳梨產業五年計劃》。台北市:臺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鳳梨分公司
賴建誠
2004 《布勞代爾的史學解析》。台北:桂冠。
謝國雄
2003 《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台北:中研院社研所。
嚴祥鸞
1996 〈參與觀察法〉,收錄在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95-221。台北:巨流。

(二)、論文文獻(含研討會論文)
王德男、劉碧鵑
2005 〈台灣熱帶果樹之育種成果〉,收錄於《台灣熱帶果樹產業發展專刊》,頁44-73。台中:農試所
江榮吉
2000 〈小農戶要如何轉變經營型態以因應WTO衝擊〉,收錄在《台灣農業發展基金會周年紀念文集》,頁36-50。台灣農業發展基金會。
李謀監
2000 〈小農戶要如何轉變經營型態以因應WTO衝擊〉,收錄在《台灣農業發展基金會周年紀念文集》,頁51-62。台灣農業發展基金會。
吳珮綺
2005 《戰後大樹鄉鳳梨產業的地理區位與農民生活》。台南: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論。
吳泗濱
2005 〈熱帶果樹輔導現況與政策〉,收錄於《台灣熱帶果樹產業發展專刊》,頁1-26。台中:農試所。
萬鐘汶
2005 〈水果品牌策略與行銷管理〉,收錄於《台灣熱帶果樹產業發展專刊》,頁104-129。台中:農試所
楊弘任
2002 〈看不見的技術-「蓮霧變成黑珍珠」的技術發展史〉,收錄在《技術、醫療與社會》,第二期,頁1-57。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出版。
劉清榕
2000 〈農業技術革新與農業發展〉,收錄在《台灣農業發展基金會周年紀念文集》,頁63-71。台灣農業發展基金會。
賴建圖
2001 《日治時期台灣鳳梨產業之研究》。台北:台師大歷史所碩論。
鄭竣鴻
2007《鄉村產業知識交流之研究-以民雄鳳梨產業為例》。台南:立德大學地區發展管理所碩論。
《WTO與兩岸農業問題研討會實錄》。台北:孫運璿基金會。

(三)、外文文獻(含中譯本)
渡邊正一(張奇荷、李學鏗譯)
1956 《台灣鳳梨之研究:鳳梨讀本增訂本》。台北:中國園藝學會。
Babbie,Earl(林佳瑩、徐富珍校訂)
2004 《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台北:雙葉書廊。
Banman,Zygmunt
1990 “Thinking Sociologically”.Oxford:Blackwell.
Buraual, Fernad(楊起譯)
1993 《資本主義的動力》。香港:Oxford。
Buraual, Fernad
1995【1949】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In The Age Of Philip II “.US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uraual, Fernad(曾培耿、唐家龍、吳模信校譯)
2002 《地中海史(全)》。台北市:商務。
Buraual, Fernad(施康強、顧良譯)
2006 《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全)》。台北:左岸。
Durkheim,Emile(馮韻文譯)
2008【1897】《自殺論》。台北市:五南。
Drucker,P.(傅振焜譯)
1994 《後資本主義社會》。台北:時報文化。
Edgerton, David(方俊育、李尚仁譯)
2004,〈從創新到使用:十道兼容並蓄的技術史史學提綱〉,收錄在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譯,《科技渴望性別》,頁131-170。台北:群學。
Elias,Norbert(鄭義愷譯)
2007 《什麼是社會學》。台北市:群學。
Febvre,Lucien&Martin,Henna-Jean(李鴻志譯)
2005 《印刷書的誕生》。台北市:貓頭鷹。
Gardner(陳瓊森譯)
1997 《開啟多元智能新世紀》。台北:信誼基金會出版。
Giddens,Anthony(趙旭東等譯)
2006 《社會學(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學。
2007 《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大綱》。台北:左岸。
Harper,Douglas
1987“working knowledge” Chicag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1 “Changing work:vision of a lost agriculture.” Chicage: University of Chicago.
Kocka, Jurgen
2006 《社會史:理論與實踐》。北京:世紀文景。
Kuhn, Thomas S(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譯)
1994【1962】 《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市:遠流。
Latour, Bruno
1998【1984】’Give Me a Laboratory and I Will Raise the World’, in “The Science Reader,” edited by Mario Biagioli. Pp.258-275.New York:Routledge.
Latour, Bruno(雷祥麟譯)
2004 〈直線進步或交引纏繞?〉,收錄在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譯,《科技渴望性別》,頁79-105。台北:群學。
Marglin,Stephen A.(卜永監譯)
2001 〈農民、種子商和科學家:農業體系與知識體系〉,收錄在《發展的幻象》,頁245-331。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Mills,C.Wright
1959“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New yo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inch, Trevor J. and Wiebe E. Bijker
1989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Facts and Artifacts: Or How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and the Sociology of Technology Might Benefit Each Other.’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ociology and History of Technology.” edited by Bijker, Wiebe E. ,Thomas P. Hughes and Trevor J. Pinch Pp. 17-50. The MIT Press.
Patel,Raj(葉家興等譯)
2009 《糧食戰爭:市場、權力以及世界食物體系的隱形戰》。台北市:高寶。
Polanyi, M.(彭淮棟譯)
1984 《博藍尼演講集:人之研究、科學信仰與社會、默會致知》。台北:聯經。
Polanyi, M.(許澤民譯)
2004【1958】 《個人知識》。台北:商周出版。
Schumacher, E. F.(李華夏譯)
2000【1973】 《小即是美》。台北:立緒文化。
Sismondo, Sergio(林宗德譯)
2007 《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台北市:群學。
Stehr,N.(殷曉蓉譯)
1998 《知識社會》。廣東:珠海出版社。
Swedberg, R (周長城等譯)
2007 《經濟社會學原理》。台北:巨流。
Turnbull, David
2000 ”Masons, Tricksters and Cartographers: Comparative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and Indigenous Knowledge”. 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

(四)、期刊、雜誌
李朝賢
2002 〈因應知識經濟需求 建立永續發展之農村〉,收錄在《農政與農情》,第115期,頁62-66。台北:豐年社。
林裕森
2004 〈民雄鳳梨-紅土丘陵地孕育的台灣奇葩〉,收錄在《鄉間小路》,第30卷五期,頁5-9。台北:豐年社。
林榮貴
2005 〈牛奶鳳梨(台農20號)簡介〉,收錄在《農政與農情》,第151期,頁88-90。台北:豐年社。
陳明健
2002 〈透過知識經濟促進農業產業升級〉,收錄在《農政與農情》,第115期,頁52-57。台北:豐年社。
廖安定
2002 〈發展農業知識經濟 擘劃美麗家園田地引言〉,收錄在《農政與農情》,第115期,頁50-51。台北:豐年社。
蕭崑杉主編
2003 〈新竹關西鎮柑桔病蟲害與經營管理行銷諮詢座談會〉,收錄在《台大農業推廣通訊》,第39期,頁2-4。台北市:台大。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