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4.18)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07 14: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怡如
研究生(外文):Lin Yi-Ru
論文名稱:公共藝術之公共性探討--<公共藝術設置辦法>修正條文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and Public Art Exhibition Regulation Revise - Before and After Revise Analysis/Study
指導教授:王嵩山王嵩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 Sung-Shan
口試委員:倪再沁劉惠媛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4
中文關鍵詞:公共藝術公共藝術設置辦法公共性民眾參與
外文關鍵詞:Public ArtPublic Art Exhibition RegulationPublic-nessCitizen Particip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25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9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本篇論文因對小林村維護傳統文化的感動,進而探討公共藝術的領域。爾後在《公共藝術設置辦法》條文修正的探討中,發現「民眾參與」自審議結構中移除,因此產生「公共性」是否有所變化的疑惑。研究方式以文獻探討為主,輔以專家觀點,除了得知國內專家學者對於公共性的觀點如何、體制上是否認同、未來觀點有無一致性,還增加了台灣公共藝術現行公共性狀況資料的搜集,得以在《公共藝術設置辦法》的條文修正施行兩年中,從台灣發生的現況與學術的理想間找出問題或差距,期能增加政策制定者做政策裁量的讀取資訊,並幫助後續的研究者尋求平衡之路。
在研究各國公共藝術歷史演進過程中,發現公共藝術也因民主制度的日趨落實、公共性的有效實踐,得以和民眾結合共同解決社區或生活問題,小自社區廢棄水泥電箱的再利用,大至種族歧視傷痛的跨越,民眾因貼近或實際操作公共藝術的知識與經驗,開始了解自我的需求並發聲,良性循環下的效益,除了增加生活美學的經驗,民主自覺、尊重他人的效益也與焉產生。
論文中以體制面、公共性、未來展望三大層次做一綜合分析,得知《公共藝術設置辦法》修正後,我國公共藝術與公共性的關係如下:(一)體制面:1. 民眾參與深度與公共性標準的分歧。2. 民眾於審議結構中的消失,造成公共性的傷害。(二)公共性:1. 民眾參與初期審議具有法令上的合理性。2. 公共性理想與施行現狀的落差。(三)未來展望:1. 國家政策的平台建構。2. 多元型式的轉變與滿足。
基於「人民之自由非國家無以為之」的事實下,筆者提出以下建議,第一、在考量民眾參與非專業的限制條件下,應參照英美法體系中著重於行政行為實施前的告知、聽證等事前程序的精神,作為提高執行前計畫訂定程序密度的方法,長期實施之下非但能以公共藝術增加美學經驗,也助於民眾累積民主之經驗與涵養。第二、基於民眾非專業性之考量與疑慮,審議會中擁有專業知識者的角色應在於此過程中提供專業的建議,以便於民眾下判斷。在過程中透過民眾參與得以將抽象的「公共性」加以具體化,並於過程中使民眾能夠理解並認同此「公共性」的概念,使得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取得其合理性,達到民眾參與審議委員中一席之意義。第三、系統式配套措施的補足。第四、增加多種類型的社會教育機制。
公共藝術藉由民主產生實質的「公共性」與地區連結出的獨特文化進而深耕出成果,是處處可行可見的,也唯有具備深厚的文化,創意才能發揮豐沛的能量。由「文化」的沃土培植出「創意」的花朵進而結出「產業」的果實,每一階段如實的達成與連結,在其多元轉變的面貌中,國家因其而得到經利益的夢想才能得以實踐。
在面對國家創意力量具有無限希望的同時,現實中民眾參與及理想間的落差銜接,以及「公共性」具體且實際的滿足,仍是此領域現階段努力的重要目標。

關鍵詞:公共藝術、公共藝術設置辦法、公共性、民眾參與

This public art study was inspired by the Hsiaolin Village incident in which the villagers tried on their own to preserve the local traditions versus to remove the citizens’ right of participation from Public Art Regulation Revise and cause apprehension about public-ness.

The study is mainly based 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also experts’ comments, in order to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scholars’ viewpoints on public subjects, on system agreement, and future viewpoint agreement. In addition, also add the current trend of Public Arts in Taiwan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cademic ideal and the reality of our society. To help the policy makers better understanding to the problems and thus find the solution.

In the course of my research of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Art Exhibition in diverse countries, I also noticed that thanks to the sophistication of democracy,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s practiced in quotidian life. From an abandoned electric box to the recovery of historical pain,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public arts, people have to come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their own voices, which have created the consciousness of democracy and aesthetic appreciation.

In this thesis, we are looking at the subject in three aspects: system, public-ness and prospective. Comprehensively, after the revision of Public Art Exhibition Regulation Revision polic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public and public arts is as such:
1. System: A.) The depth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ublic expectation and the policy. B.) The removal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the damage.
2. Public-ness: A.) Reasonable public participation at initial stage of policy making. B.)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reality and the theory.
3. The prospect: An accessible policy making process.

Based on the concept that the practice of public arts is the basic civil right and the state is responsible for realizing such right, I suggest the following.

A. Considering that public participation is non-professional and open to everyone, we should encourage public hearing before the finalization of any public policy. Not only does it help to improve with the efficiency of policy making, it also help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democracy.
B. During the procedure of policy making, those who have the needed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should provide their professional advice to facilitate the decision-making. In this process, I hope to make the abstract idea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more concrete so the public will understand the necessity of public arts better and to approach the significanc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
C. We also need to build a system for policy complement .
D. Also as well as more divers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democracy, the goal of public arts will be fulfilled by the necessary public participation. Only when we have strong and profound cultural connections, our creativities will be utilized effectively.

This country has unlimited creativity,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deal and public practice, and also public satisfaction are all need to work harder at this stage of time.

Key words: Public Art, Public Art Exhibition Regulation, Public-ness, Citizen Participation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前言 ……………..……….….……………………………………………… 1
一、研究背景 …………………….……………………………………………… 1
二、研究動機與目的 ………………………………….………………………… 3
三、研究範圍 …………………………………….……………………………… 3
(一)研究對象的規範 …………………...…………………………………… 3
(二)公共藝術範圍的界定 ……………...………………………………….. 4
四、研究方法與內容 ……………………….…………………………………… 8
(一)研究方法 ………………………………...……………………………… 8
(二)研究內容 ………………………………………...…………………….. 9
五、研究架構 …………………………………………….………………………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一、 我國公共藝術的基礎理論 ……………….……………………………….. 12
(一) 公共藝術的緣起 …………………………………………………….. 12
(二) 公共藝術的定義 …………………………………………………….. 13
(三) 公共藝術的產生方式 ……………………………………………….. 14
二、 我國立法參考國之公共藝術定義 ……………….……………………….. 14
(一)美國 ………………………………………………………………… 14
(二)德國 ………………………………………………………………… 15
(三)法國 ………………………………………………………………… 15
(四)日本 ………………………………………………………………… 16
三、 公共藝術中「公共性」之意義 …………………………………….…….. 16
四、 實例探討 ……………………………………………….………………….. 17
(一)國內案例 ……………………………………………..……………….. 18
(二)國外案例 …………………………..……………….……...……….…. 19
五、 國內學術論文收集與歸納 …………………………………….………….. 20
(一)公共性 ……………………………………………………………… 21
(二)政策性 ……………………………………………………………… 22
第三章 國內外公共藝術政策沿革分析
一、 德國公共藝術歷史沿革 …………………………………….…………….. 25
二、 美國公共藝術歷史沿革 …………………………….…………………….. 31
三、 台灣公共藝術歷史沿革 ……………………………………….………….. 40
四、 國內外公共藝術政策沿革分析 …………………………….…………….. 46
第四章 我國《公共藝術設置辦法》修正前後分析
一、 民眾參與之定義與意義 ………………………………….……………….. 49
(一)民眾參與之定義 ……………………………………..……………….. 49
(二)民眾參與之基本意義 ………………………………..……………….. 50
(三)民眾參與及公共藝術間的關係 …………………………..………….. 50
二、 民眾參與之法理基礎 ……………………………………………….…….. 51
三、 民眾參與制度加入公共藝術訂定程序中之必要性與現行制度探討 ……. 52
(一) 設置辦法之侷限性 ……………………………………………….….... 52
(二) 確保設置計畫決定之合理性 ……………………………….………… 53
四、 《公共藝術設置辦法》法條修正後民眾參與分析 ………….………….. 54
第五章 專家之公共性觀點
一、 民眾參與記錄摘要表修正前後分析 ………………………..……….…… 64
(一)「民眾參與記錄摘要表」修正前後差異分析 ……………………... 64
(二)「民眾參與記錄摘要表」修正前後本質變動分析 ……………..…. 65
(三)修正前後的「民眾參與記錄摘要表」之民眾參與深度轉變分析 . 69
二、 國內專家觀點 …………………………………………...………………..… 79
(一) 訪談對象 ……………………………………………...………..……... 80
(二)專家問卷 ……………………………………………..……….…….….. 82
(三)專家觀點 ……………………………….……………………..………... 84
第六章 總結 ………………………...……..………………………………………… 94
(一)體制面 ………………………………………………………………… 94
(二)公共性 ………………………………………………………………… 95
(三)末來展望 ……………………………………………………………… 96
附表 ………………………………………………………………………….………. 99
參考文獻 ……………………………………………………………………………… 158


參考文獻
書籍

呂清夫(1997)。《公共藝術研究習會實錄》「臺灣公眾藝術的諸問題」。臺北: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李建良(2007)。《憲法理論與實踐》。臺北:新學林。

邱昌泰(2005)。《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倪再沁(1997)。《臺灣公共藝術的探索》。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倪再沁(2005)。《藝術反轉 – 公民美學與公共藝術》。臺北:文建會。

倪再沁(2008)。《公共藝術觸擊》。臺北市:藝術家出版。

黃建敏(1992)。《美國公共藝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黃海鳴(2006)。《藝術在城市街道上的日常工作》。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黃躍雯(2006)。《鄰避設施空間的社會正義問題暨對地方居民的意義:以澎湖擬設觀光
賭場為例,解析鄰避情結與政治》。臺北,翰蘆圖書公司。

陸蓉之(1994)。《公共藝術的方位》。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郭瓊瑩(1993)。《都市開放空間與都市美學》。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陳惠婷(1997)。《公共藝術在臺灣》。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陳明竺(1992)。《都市設計Urban Design》。臺北:創興出版社。

陳英棟(2002)。《布丁美學 – 在地.關懷.省思的公共藝術》。臺北市:文建會。

顏名宏(2005)。《場域遊走 – 互動公共藝術》。臺北:藝術家。

詹偉雄(2005)。《美學的經濟 –臺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臺北市:藍鯨出版社。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灣:心理出版社。

行政院文建會(1998)。《公共藝術設置作業參考手冊》。

南條史生(2004)。《藝術與城市:獨立策展人十五年的軌跡》(潘廣宜、蔡青雯譯)。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Amold Hauser(1998)。《藝術社會學》。(居延安編譯)。臺北:雅典出版社。

Al Nodal(1989)。《How the Arts Made a Different》。City, Hennessee & Ingalls, Inc, 。

Benjamin Crabtree & William L. Miller(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黃惠雯、童琬芬、梁文蓁、林兆衛譯)。臺北:韋伯文化。

Danny L.Jorgensen(1989)。《參與觀察法》(王昭正、朱瑞淵譯)。臺北:弘智。

Denis Goulet(1971)。《Cruel Choice: A New concept in the Theory of Development》 New York: Atheneum,。

Harriet F. Seine(1992)。《Contemporary Public Sculpture: Tradition, Transformation, and Controvers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ancy Holt(1979)。《The Writings of Robert Smithson》.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79。

Patton, M. Q(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Newbury Park。

Ranjit Kumar (2000)。《研究方法》(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臺北:學富。

Saskia Sassen(2001)。《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Princeton Univ Pr。



期刊及報章資科

林平(2004)。《菁英、民主的作秀或操盤過程 – 臺灣公共藝的建制機制》。臺北:典藏今藝術雜誌,2004年1月。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八十八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八十九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九十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九十一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九十二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九十三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九十四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九十五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九十六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8)。九十六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文建會。


學術論文

朱曉芳(2001)。《以創作生成與大眾解讀來看當代的公共藝術》。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

吳立偉(1998)。《藝術作品與場域融合影響之探討 – 以臺北市大專校園為例》。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論文,臺北。

吳思惠(1997)。《公共藝術生產的公共過程與「公共性」建構 – 以臺北市東區捷運通風口公共藝術案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論文,臺北。

邱琬琦(1999)。《以都市設計觀點探討公共藝術制度改善之芻議》。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臺南。

邱淑華(2006)。《公共藝術規劃與執行的強化》。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臺南。

林志銘(2003)。《由政策規劃與設置執行探討臺灣公共藝術之發展》。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論文,桃園。

林明遠(2005)。《民眾參與污水下水道建設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工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營建技術與管理組碩士論文,新竹。

林熺俊(1995)。《公共藝術與社會互動關係的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研究所論文,桃園。

林素霞(2002)。《臺灣公共藝術政策執行力之分析》。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洪韻筑(2006)。《公共藝術與公共工程結合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論文,臺南。

陳苑禎(2006)。《公共藝術的評選機制與運作問題初探-兼談東海大學「校園放牧」的執行案例》。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臺中。

陳碧琳(2001)。《九o年代臺灣公共藝術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論文,嘉義。

張書豹(2004)。《公眾與藝術的再聚合 – 論藝術與公共藝術在當代的演化》。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究所論文,臺北。

張靜玉(2004)。《從臺灣公共藝術與社區總體營造探討意識認同》。國立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黃致萍(2001)。《公共藝術作為都市空間再發展策略之批論述實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論文,臺北市。

簡巧紋(2007)。《臺灣北區公共藝術從創作者角度探討民眾參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論文,新竹。

蔡榕娣(2006)。《臺灣公共藝術中民眾參與之研究 – 以東海大學「校園放牧」公共藝術計畫為例》。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臺中。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