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書籍
呂清夫(1997)。《公共藝術研究習會實錄》「臺灣公眾藝術的諸問題」。臺北: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李建良(2007)。《憲法理論與實踐》。臺北:新學林。
邱昌泰(2005)。《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倪再沁(1997)。《臺灣公共藝術的探索》。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倪再沁(2005)。《藝術反轉 – 公民美學與公共藝術》。臺北:文建會。
倪再沁(2008)。《公共藝術觸擊》。臺北市:藝術家出版。
黃建敏(1992)。《美國公共藝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黃海鳴(2006)。《藝術在城市街道上的日常工作》。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黃躍雯(2006)。《鄰避設施空間的社會正義問題暨對地方居民的意義:以澎湖擬設觀光
賭場為例,解析鄰避情結與政治》。臺北,翰蘆圖書公司。
陸蓉之(1994)。《公共藝術的方位》。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郭瓊瑩(1993)。《都市開放空間與都市美學》。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陳惠婷(1997)。《公共藝術在臺灣》。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陳明竺(1992)。《都市設計Urban Design》。臺北:創興出版社。
陳英棟(2002)。《布丁美學 – 在地.關懷.省思的公共藝術》。臺北市:文建會。
顏名宏(2005)。《場域遊走 – 互動公共藝術》。臺北:藝術家。
詹偉雄(2005)。《美學的經濟 –臺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臺北市:藍鯨出版社。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灣:心理出版社。
行政院文建會(1998)。《公共藝術設置作業參考手冊》。
南條史生(2004)。《藝術與城市:獨立策展人十五年的軌跡》(潘廣宜、蔡青雯譯)。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Amold Hauser(1998)。《藝術社會學》。(居延安編譯)。臺北:雅典出版社。
Al Nodal(1989)。《How the Arts Made a Different》。City, Hennessee & Ingalls, Inc, 。
Benjamin Crabtree & William L. Miller(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黃惠雯、童琬芬、梁文蓁、林兆衛譯)。臺北:韋伯文化。
Danny L.Jorgensen(1989)。《參與觀察法》(王昭正、朱瑞淵譯)。臺北:弘智。
Denis Goulet(1971)。《Cruel Choice: A New concept in the Theory of Development》 New York: Atheneum,。
Harriet F. Seine(1992)。《Contemporary Public Sculpture: Tradition, Transformation, and Controvers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ancy Holt(1979)。《The Writings of Robert Smithson》.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79。
Patton, M. Q(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Newbury Park。
Ranjit Kumar (2000)。《研究方法》(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臺北:學富。
Saskia Sassen(2001)。《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Princeton Univ Pr。
期刊及報章資科
林平(2004)。《菁英、民主的作秀或操盤過程 – 臺灣公共藝的建制機制》。臺北:典藏今藝術雜誌,2004年1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八十八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八十九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九十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九十一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九十二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九十三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九十四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九十五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九十六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8)。九十六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文建會。
學術論文
朱曉芳(2001)。《以創作生成與大眾解讀來看當代的公共藝術》。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吳立偉(1998)。《藝術作品與場域融合影響之探討 – 以臺北市大專校園為例》。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論文,臺北。
吳思惠(1997)。《公共藝術生產的公共過程與「公共性」建構 – 以臺北市東區捷運通風口公共藝術案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論文,臺北。
邱琬琦(1999)。《以都市設計觀點探討公共藝術制度改善之芻議》。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臺南。邱淑華(2006)。《公共藝術規劃與執行的強化》。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臺南。林志銘(2003)。《由政策規劃與設置執行探討臺灣公共藝術之發展》。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論文,桃園。
林明遠(2005)。《民眾參與污水下水道建設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工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營建技術與管理組碩士論文,新竹。林熺俊(1995)。《公共藝術與社會互動關係的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研究所論文,桃園。
林素霞(2002)。《臺灣公共藝術政策執行力之分析》。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臺北。洪韻筑(2006)。《公共藝術與公共工程結合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論文,臺南。
陳苑禎(2006)。《公共藝術的評選機制與運作問題初探-兼談東海大學「校園放牧」的執行案例》。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臺中。
陳碧琳(2001)。《九o年代臺灣公共藝術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論文,嘉義。
張書豹(2004)。《公眾與藝術的再聚合 – 論藝術與公共藝術在當代的演化》。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究所論文,臺北。
張靜玉(2004)。《從臺灣公共藝術與社區總體營造探討意識認同》。國立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黃致萍(2001)。《公共藝術作為都市空間再發展策略之批論述實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論文,臺北市。
簡巧紋(2007)。《臺灣北區公共藝術從創作者角度探討民眾參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論文,新竹。
蔡榕娣(2006)。《臺灣公共藝術中民眾參與之研究 – 以東海大學「校園放牧」公共藝術計畫為例》。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