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6.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10 19: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青仁
研究生(外文):Chang Ching-Jen
論文名稱:孟子政治哲學之超越根據及限度
論文名稱(外文):《 Mencius’ Political Philosophy ─ Its Transcendental Ground and Limitations 》
指導教授:謝仲明謝仲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5
中文關鍵詞:
外文關鍵詞: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06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7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摘 要

中國文化傳統思想是以尊重人的關係,這是受儒家思想影響。孔子儒家的仁教—內在人格世界,是由孔子所闡發 。尊重人性的價值,人人皆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行為,以從事道德的實踐和價值的創造。但面對當時環境,社會秩序、禮樂制度敗壞,主因是在上位者,無德不仁不行人道。聖君是以「為政以德」,但對反是暴君當政,殘無人道、苛政猛於虎率獸食人,正是道德墮落所致。人失去了人性,相互尊重的關係破裂不保,整個社會失序脫節,價值觀毀壞、崩塌,暴戾之氣、爭權奪利不斷,人民遭受摧殘無法安身。孔子的仁教,是他終身不變的志業,悲天憫人關愛世人,是他思想的重心。
孟子的思想雖是間接承繼於孔子的仁教,但是孟子卻是將「仁」的思想發揚光大。孟子的思想不僅是重視人性,更直指人心。孟子的人性就是仁義之性,仁義是內在於人心的,是超越感官生命,是既超越又內在的德性主體。孟子的性善論是就心善而言性善,心體就是仁道、就是人的本心,失去了就不算是真正的人!僅徒有形軀之身,不具主動之道德心,無法自覺展現人心,即無實踐之動力!孟子重視的是道德實踐,其性善論為立論根據的政治哲學思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最主要就在於「仁心仁政」,由「仁心」出發,實踐「仁政」,仁政就是王道,是保民而王,照護安身人民。孟學政治哲學思想,是以民為本的「民貴君輕」,其所要指責監督是君王的責任,是要盡到養民、保民、愛民、教民之責,不是在擴展領土,強征賦稅,征戰不休的所謂國富民強,為滿足個人私慾,致使生民塗炭,置百姓生活生命不顧,失德失民,終將為民所棄。孟子與當權者的譏辯勸解,莫不在喚醒當政者的良心道德,是以人人皆可為堯舜,皆有良心良知,僅是私己不自覺、不為而已。當政者應是「以德行仁」,注重公利,不是「以利假仁」,私慾功利的無限擴張,這種「以民為本」的思想,在戰國時代是相當罕見。孟子政治哲學的目的是在人民,唯有百姓的存在,社會國家才有意義,所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不僅強調人民的重要性,更要君王良心自身覺悟,以仁義之心行仁義之政,照護人民生命,由現實生活的安身之後,再提升為精神層次,朝德性修為的理想社會邁進。百姓之為真正可貴,是因仁心仁政之故,而能超越現實生命展現道德價值之生命。君臣之責莫不以仁德之仁心仁政,落實民生之現實生活維持,是以人倫得以實踐,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妻有別等之倫常,得以真正落實社會生活之中。蓋實因君、臣、人民,皆因有德性之故,而得以由現實生活,邁向理想之社會,始有可能實現。孟子的政治哲學,重視生命德性的實踐。有德者當在位,強調應以百姓生民利益為施政之重點,是以德領政。若君王不施王政,臣民卻無法干預制衡,僅能期待仁君之再現,以仁心行仁政。然而,政治運轉需有客觀之制度之建立,政權及治權皆依循制度運轉,建立相互對等之關係,並有制衡合法之規則遵循,始有施行民主之可能。但孟子所處之戰國時代,就人性本善理論推而擴之民本思想的創新遠見,實是已具有民主原則及前瞻性的政治思維理念。
目 錄

第一章:緒論…………………………………………………………………1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1
貳、研究範圍與方法……………………………………………………3
参、章節說明……………………………………………………………3

第二章:孟子思想的核心—性善論………………………………………… 6

第一節:性善………………………………………………………………8
一、人之異於禽獸………………………………………………… 8
二、心善証性善…………………………………………………… 11
三、心之「超越性」……………………………………………… 18
四、孟告之論性…………………………………………………… 22

第二節:論「義」…………………………………………………………30
一、「仁」與「義」之同異……………………………………… 30
二、「義」之重要…………………………………………………… 33

第三節:惡之起源…………………………………………………………36
一、心失其養……………………………………………………… 38
二、自暴自棄……………………………………………………… 39
三、弗思……………………………………………………………39
四、環境影響………………………………………………………41


第三章:孟子政治哲學的開展………………………………………………44
第一節:孟子政治哲學要點……………………………………………45
一、民為貴…………………………………………………………45
二、義為先…………………………………………………………49
三、王道為治………………………………………………………52
第二節:王政之措施……………………………………………………63
一、經濟方面………………………………………………………64
二、教育方面………………………………………………………75
三、國防軍事方面…………………………………………………82
四、社會救助方面…………………………………………………86

第三節:以德領政………………………………………………………89
一、仁者在位………………………………………………………90
二、賢能在職………………………………………………………92

第四節:孟子政治哲學之理想…………………………………………98
一、肯定人性是善…………………………………………………99
二、政治的理想…………………………………………………100

第四章:孟子的仁心與仁政之關聯………………………………………103
第一節:不忍人之心…………………………………………………104
一、修己之德……………………………………………………105
二、存心養性……………………………………………………108
三、踐形………………………………………………………… 110
第二節:不忍人之政………………………………………………… 113
一、順民心……………………………………………………… 116
二、與民同樂…………………………………………………… 119
第五章:結論……………………………………………………………… 120
第一節:仁政王道政治特色………………………………………… 121
第二節:德治與法治………………………………………………… 124
第三節:民本與民主………………………………………………… 126
第四節:孟子政治哲學的價值……………………………………… 130
一、以道德為首出之仁心仁政………………………………… 132
二、重視人倫………………………………… …………………133
三、闡發「貴民君輕」的民本思想…………………………… 134
第五節:孟子政治哲學的限度……………………………………… 135
一、面對「仁德之治」的不連續性…………………………… 135
二、民本而非民主……………………………………………… 136
三、政權軌道之轉移問題……………………………………… 137
參考書目………………………………………………………… 139
期刊論文………………………………………………………… 143
碩博士論文……………………………………………………… 145
一、 參考書目:
1.﹝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2005年
2.﹝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台北:考正出版社,1972年
3.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 9道德的理想主義 歷史哲學》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
4.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 10政道與治道》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
5.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6.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一冊》台北:正中書局,1987年
7.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 22圓善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
8.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 28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
9.吳 康,《孔孟荀哲學下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10.中村元著;徐復觀譯,《中國人之思維方法》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
11.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1年
12.徐復觀著 蕭欣義編,《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13.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94年
14.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15.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卷一之一---人生之體驗》台北:學生書局,2000年
16.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17.蔡仁厚,《中國哲學的反省與新生》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18.蔡仁厚,《哲學史與儒學論評:世紀之交的回顧與前瞻》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
19.周振群,《儒學探源---古代儒家的心性思想》台北:鵝湖出版社,1986年
20.王邦雄 等著,《孟子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89年
21.謝仲明,《儒學與現代世界》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
22.林安梧,《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台北:學生書局,2006年
23.林安梧,《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24.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25.康德著;李明輝譯,《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2002年
26.李明輝,《孟子重探》台北:聯經出版,2001年
27.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28.譚宇權,《孟子學術思想評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29.楊祖漢,《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30.高柏園,《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31.蘇新沃,《先秦儒學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32.錢 遜,《先秦儒學》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3年
33.傅佩榮,《解讀孟子》台北:力緒文化,2004年
34.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35.曾春海,《儒家的淑世哲學---治道與治術》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36.林鎮國,《儒者的良心---孟子》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
37.陳 鵬,《現代新儒學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38.李晨陽,《多元世界中的儒家》台北:五南圖書,2006年
39.盧梭著;徐百齊譯《社約論》台北:商務書局,二版,2000年
40.劉小楓、陳少明《盧梭的蘇格拉底主義》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年
41.陳顧遠,《孟子政治哲學》台北:新文豐出版,1975年
42.王支洪,《孟學的現代意義》台北:東大圖書,1984年
43.傅武光,《孔孟老莊思想的平等精神》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44.趙雅博,《十子批判》台北:呈光出版,1991年
45.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7年
46.黃俊傑,《孟子》台北:東大書局,2006年
47.駱建人,《孟子學說體系探 》台北:文津出版,1988年
48.姚樹聲,《孔孟的真實生平及其思想新評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49.高大威,《儒家四重奏》台北:書泉出版,1993年
50.李振興,《尚書學述》台北:東大書局,1994年
51.彭林、黃樸民,《中國思想史參考資料集先秦至魏晉南北朝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52.哈佛燕京學社 編,《儒家傳統與啟蒙心態》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53.劉宗賢 蔡德貴 主編,《當代東方儒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54.林宗泰,《社會工作概論》台中:駿業出版社,1990年
55.鄭廣良,《社會發展》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年
56.胡美琦,《中國教育史》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57.楊碩夫,《孔子教育思想與儒家教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88年
58.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二、期刊論文:
1.曾昭旭撰,〈從儒家觀點談心靈修養〉,《鵝湖月刊》,第34卷,第7期
2.曾昭旭撰,〈儒家教化與道德經濟〉,《鵝湖月刊》,第34卷,第9期
3.鄭柏彰撰,〈試詮〈孟子〉的思想體系以「本心」之概念為軸心演繹〉,《孔孟月刊》,第43卷,第11、12期
4.朱榮智撰,〈孟子的不動心〉,《孔孟月刊》,第43卷,第2期
5.朱榮智撰,〈孟子的戰爭哲學〉,《孔孟月刊》,第42卷,第8期
6.朱榮智撰,〈孟子論君臣〉,《孔孟月刊》,第42卷,第9期,2004年5月
7.朱榮智撰,〈孟子的人格特質〉,《孔孟月刊》,第42卷,第5期,2004年1月
8.朱榮智撰,〈孟子的教育理念〉,《孔孟月刊》,第42卷,第6期,2004年2月
9.謝長法撰,〈孟子的教化思想〉,《孔孟月刊》,第43卷,第7、8期,2005年4月
10.李瑞全撰,〈孟子哲學中「性」一詞的意義分析〉,(《鵝湖學誌》,第4期,1990年6月)
11.吳兆斌撰,〈尚書堯舜二典的政治思想〉,《鵝湖月刊》,第224期,1994年2月
12.牟宗三撰,〈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學〉,《鵝湖月刊》,第3期,1975年9月
13.牟宗三主講,鄧成宙紀錄,〈孟子告子篇上第六章釋義〉,《鵝湖月刊》,第116期,1985年2月
14.唐端正撰,〈先秦儒學中之政治思想〉,《鵝湖月刊》,第88期,1982年10月
15高柏園撰,〈孟子政治哲學之開展與極成〉,《鵝湖月刊》,第160期,1988年10月
16.陳德和撰,〈先秦儒家哲學的基本精神〉,《鵝湖月刊》,第222期,1993年12月
17.蔡仁厚撰,〈儒家思想與中國現代化〉,《鵝湖月刊》,第95期,1983年5月
18.劉述先撰,〈關於「儒家與政治學」的討論〉,《鵝湖月刊》,第143期,1987年5月
19.袁保新撰,〈天道、心性、與歷史---孟子人性論的再詮釋〉,《哲學與文化》,第22卷,第11期,1995年11月
20.顏崑陽撰,〈孟子性善論與政治思想的關係〉,《孔孟月刊》,第14卷,第3期,1975年11月
三、碩博士論文:
1.陳政揚撰,〈孟子與莊子「內聖外王」研究〉,博士論文,台中私立東海大學哲研所,2003年。
2.饒祖耀撰,〈孟子「義戰」思想之研究〉,碩士論文,台中私立東海大學哲研所,1997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