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書 目
(一)莊子相關資料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5 年。
憨山釋德清,《莊子內篇注》,台北:廣文書局,1991 年。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1975 年。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0 年。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9 年。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台北:聯經,1993年。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 年 。
吳怡,《逍遙的莊子》,台北:東大,1986 年。
胡哲敷,《老莊哲學》台北:中華書局,1987 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6年。
胡道靜 主編《十家論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年。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年。
楊儒賓,《莊周風貌》,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91 年。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圖書,1999 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年。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台北:學生書局,1993 年。
張永儁,《淺述宋代理學宇宙論中之莊子成分》,台北:東大圖書,民77年。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民84年。
張慧麗,趙凌雲注釋,《南華真經注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
杜保瑞,《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北京:華文出版社,1999年。
吳怡,《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民89年。
陳榮波,《哲學、語言與管理》,台中:逸龍出版社,民83年。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學生書局,民77年。
王世舜等編著,《老莊辭典》,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台北:學生書局出版,1980年。
趙衛民,《莊子的道》,台灣: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包兆會,《莊子生存論美學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曾春海,《莊子形神關係人生觀》,臺北:五南,2005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民55年。
(二)美學及教育相關資料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卷》,台北:漢京出版社,1983年。
朱光潛,《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台北:天工出版社,1988年。
朱光潛,《談美》,台北:書泉出版社,1994年。
李澤厚,《美學四講》,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年。
李澤厚等主編,《中國美學史》,台北,漢京出版社,1986 年。
劉文潭,《現代美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 年。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第一卷上冊,台北 : 漢京出版社, 民75年。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第二卷上,台北:谷風出版社,民76年。
李澤厚,《李澤厚哲學美學文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劉文潭,《現代美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6年。
蔣孔陽主編,《20世紀西方美學名著選》上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
高爾泰,《美的抗爭—高爾泰文選之一》,台北:東大圖書,民84。
托爾斯泰,《藝術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
聞笛與水如編,《蔡元培美學文選》,台北:淑馨出版社,民78。
王生平,《李澤厚美學思想研究》,台北:駱駝出版社,民76年。
張國慶,《中國古代美學要題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鮑姆加敦,《美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
高爾泰,《美的抗爭—高爾泰文選之一》,台北:東大圖書,民84年。
康德,《判斷力批判》上卷,商務印書館,1964年。
梁福鎮,《審美教育學-審美教育起源、演變與內涵的探究》。台北:五南,2001年。
楊深坑,《柏拉圖美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1983年。
馮至、范大燦(譯)。F. Schiller 著。審美教育書簡(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 in a series of letters)。台北:淑馨。原著出版年:1794 年。
席勒,《美育書簡》,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民76。
車文博主編,《弗洛伊德文集》第五卷,吉林:長春出版社,1997。
伍振鷟,中國教育思想史(先秦部份),台北市:師大書苑,民81。
郭博文,〈杜威的經驗自然主義〉,載於《經驗與理性》,台北:聯經,1990年。
崔光宙、林逢祺主編,《教育美學》,台北:五南,2000年。
朱狄,《西方美育小史》,陝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張玉能主編,《美學教程》,湖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三)、其他參考書籍
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台北:空大,1998 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書局,1993 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1991 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1983 年。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學生書局,民77。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台北:學生書局,1980 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商務書局,1988年。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學生書局,1985 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
曾春海主編,《中國哲學概論》,台北:五南,2005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台北:學生,1992年第六刷。
(四)、期刊論文
王邦雄,〈走進莊子之學的門徑〉,《鵝湖月刊》第136 期,1986 年。
王邦雄,〈莊子思想及其修養功夫〉,《鵝湖月刊》第17 卷第1 期,1991年。王邦雄,〈莊子哲學的生命精神〉,《鵝湖月刊》第7卷第7期,1982年。謝仲明,〈「無待」的美學地位〉,《東海哲學研究集刊》,1991年。徐復觀,〈先秦道家禮觀〉,《漢學季刊》,十八卷第一期,2000年。
李美燕,〈從「莊周夢蝶」論莊子的「物化」觀〉,《屏東師院學報》第10期,1997年。高柏園,〈論勞思光先生對莊子思想之詮釋〉,《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6期,2000年。陳德和,〈論莊子哲學的道心理境〉,《鵝湖學誌》第24期,2000年6月。陳德和,〈老莊的教育思想及其實踐〉,《鵝湖月刊》第27卷第2 期,2001 年8 月。林亮雯、林逢祺、洪仁進,〈國中藝術教育的挑戰〉,《中等教育期刊》,55期。
楊深坑,〈美育在文化建設中的功能〉。《教育研究所集刊》,1980年。
李雄輝,〈蔡元培美感教育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民68。
田若屏,〈莊子「無待」思想之生命教育蘊義〉,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林淑文,〈《莊子》美學原理初探〉,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黃潔莉,〈莊子逍遙美境之展現〉,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陳正杰,〈從莊子觀點審視現代書法美學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7。林淑文,〈《莊子》美學原理初探〉,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賴姿卉,〈《管子》氣論探究〉,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