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檔案
《經濟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18-22b:1,〈中央工業試驗所組織條例〉。
18-22b:2,〈修正總辦事處各室及實驗工廠暫行組織章程辦事細則〉。
18-22b:22,〈工業資料編輯〉。
18-22b:30,〈二十八、二十九工作計畫事業費計畫書〉。
18-22b:32,〈卅一年度工作計畫(一)〉。
18-22b:33,〈卅一年度工作計畫(二)〉。
18-22b:36,〈卅一年度各實驗工廠擴充計畫研究事業計畫概算〉。
18-22b:39,〈卅二年度計畫及預算分配表〉。
18-22b:42,〈三十三年度工作計畫及概算〉。
18-22b:44,〈三十四年年度計畫〉。
18-22b:54,〈二十六~二十八年度工作報告〉。
18-22b:55,〈二十九年工作報告〉。
18-22b:57,〈三十一年度工作報告(一)〉。
18-22b:58,〈三十一年度工作報告(二)〉。
18-22b:59,〈中工所及實驗工廠概況報告〉。
18-22b:60,〈二十九~三十年度推廣小工業工作報告及進度表〉。
18-22b:64,〈技術合作案〉。
18-22b:65,〈技術合作案〉。
18-22b:69,〈技術合作案〉。
18-22b:74,〈油脂及酒精化驗〉。
18-22b:88,〈四川酒精工業〉。
18-22b:89,〈液體燃料管理委員會委託籌設壁山北泉動力酒精廠〉。
18-22b:170,〈北平、蘭州、重慶、台灣工業所組織章程〉。
18-22b:171,〈西北分所:組織規程、經費〉。
18-22b:172,〈西北分所:人事〉。
18-22b:173,〈西北分所:人事〉。
18-22b:190,〈北平工業試驗所:人事、考績、業務〉。
18-22b:191,〈所長顧毓瑔言論集〉。
18-26e:7,〈整理川滇黔三省酒精製造業辦法〉。
《實業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17-02:2,〈人事(司長)‧吳健、程振鈞〉。
17-02:8,〈人事(專門委員)‧許群立、華岳高、華乾吉、郭立茂、彰顯榮〉。17-02:14,〈人事(科長)‧吳承洛〉。
17-02:44,〈人事(所長)‧陳永傑、歐陽崙、顧毓瑔〉。
17-02:49,〈人事(技正)‧徐善祥〉卷。
17-22:23,〈中央工業試驗所〉。
《農林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20-21:62,〈業務〉。
《國民政府檔案》(國史館藏)
入藏登錄號001-0000-011-27A、典藏號001-012071-0274,〈中央工業試驗所組織法令〉。
二、工具書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編,《經濟部檔案函目彙編》第二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6月。
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誌》,台北市 : 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79年。
三、報紙、期刊
《工協》,1948年
《工商經濟史料叢刊》,1983年。
《工程建設與檔案》,2003年。
《工業中心》,1933年至1938年、1942年。
《中央日報》,1933年至1945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8年
《中國科技史料》,2003年。
《中國機械工程》,1995年。
《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
《天府新論》,1994年。
《民國檔案》,1995年。
《申報》,1937年。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
《社會科學研究》,1985年。
《近代中國》,1994年。
《新經濟半月刊》,1939年至1942年。
《經濟日報》,2000年。
《歷史檔案》,1989年
《檔案史料與研究》,1992年至1993年、1997年至1999年
《聯合報》,2000年、2007年。
三、專書
(清)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
(清)左宗棠,李毓樹編,《船政奏議彙編》,台北:大通書局,1968年。
(清)李鴻章,《李文忠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現代化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合編,《細菌戰與毒氣戰》,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志》編輯小組編,《中國石油志》,台北: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
王正華,《抗戰時期外國對華軍事援助》,台北市:環球書局,1987年。
朱英,《晚清經濟政策與改革措施》,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何思瞇,《抗戰時期的專賣事業(1941-1945)》,台北:國史館,1997年。
何思瞇編,《抗戰時期美國援華史料》,台北:國史館,1994年。
吳淑敏總編輯,《工研院30年大事紀》,新竹:工業技術研究院,2005年。
呂士朋,《中國近代史》,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
杜祖建、井上尚英著,張虞安譯,《化學、生物兵器概論》,台北:藝軒圖書出版社,2002年。
林崇墉,《沈葆楨與福州船政》,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林慶元,《福建船政局史稿》,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
金培松,《食品工業》,重慶:中央工業試驗所,1941年。
柯偉林(W.C. Kirby),陳謙平、陳紅民、武菁、申曉云譯,《德國與中華民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洪懿妍,《創新引擎,工研院:台灣產業成功的推手》,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孫宅巍,《南京保衛戰史》,台北市: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五南圖書出版公司聯合出版,1997年。
秦孝儀主編,《革命文獻》第一百零四輯,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86年,
張力、吳守成、曾金蘭訪問,張力、曾金蘭記錄,《海軍人物訪問記錄》第一輯,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
張玉法,《近代中國工業發展史(1860~1916)》,台北:桂冠圖書,1992年。
張海鵬、陳育寧主編,《中國歷史上的西部開發:2005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許育銘,《汪兆銘與國民政府-1931至1936年對日問題下的政治變動》,新店:國史館,1999年。
陳真等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一輯,香港:三聯書店,1957年。
陳真等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四輯,香港:三聯書店,1957年。
陳溪松編,《國軍化學兵口述歷史》,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7年。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主編、章建剛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第二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費維愷,虞和平譯,《中國早期工業化–盛宣懷(1844-1916)和官督商辦企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0年。
楊大金編,《現代中國實業誌》,長沙:商務印書館,1938年。
楊家駱編,《洋務運動文獻彙編》(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劉維開,《編遣會議的實施與影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黎仁凱、鍾康模,《張之洞與近代中國》,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
羅志平,《清末民初美國在華的企業投資(1818~1937)》,台北:國史館,1996年。
藤井志津枝,《誘和-日本對華諜報工作》,台北:文英堂,1997年。
顧毓瑔,《經濟部中央工業試驗所概況》,南京:中央工業試驗所,1947年。
龔俊編,《中國新工業發展史大綱》,台北:華世出版社,1978年。
四、期刊文章
入江昭(Akira Iriye),〈日本侵略和中國國際地位(1931-1949)〉,收錄於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主編、章建剛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第二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頁540-597。
工商部中央工業試驗所編,《中央工業試驗所籌備之經過》,南京:中央工業試驗所,1930年。
工業中心編輯部,〈工業問答〉,《工業中心》第四卷第四期,南京:中央工業試驗所(1935年4月),頁161。
工業中心編輯部,〈實業部中央工業試驗所釀造訓練班規則〉,《工業中心》第四卷第八期(1935年8月),頁472。
孔慶泰,〈抗戰期間中國石油工業的建立〉,《歷史檔案》1989年第四期(1989年11月),頁106-114。
方顯廷,〈抗戰期間中國工業之沒落及其復興途徑〉,《新經濟半月刊》第四期,(1939年1月),頁90-96。
王俊明,〈民國時期的中央工業試驗所〉,《中國科技史料》第二十四卷第三期,(2003年),頁216-227。
王崢嶸、錢子寧,〈江西紙業之調查〉,《工業中心》第三卷第九期(1934年9月),頁276-285。
王愷,〈樂山木材業之初步調查〉。收錄於《工業中心》第九卷第三、四期(1941年12月),頁1-8。
史德寬,〈竹漿製造法新舊之比較〉,《工業中心》第四卷第一期(1935年1月),頁35-39。
史德寬,〈調查江西紙業報告書〉。《工業中心》第四卷第六期(1935年6月),頁228-235。
申力生,《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第二卷,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0年。
立平、王俊明合著,〈民國時期的中央工業試驗所〉,《工程建設與檔案》2003年第二期(2003年),頁47-50。
伍無畏,〈機械組一年來工作概況〉,《工業中心》第四卷第一期(1935年1月),頁10-19。
全漢昇,〈從山西煤礦資源談到近代中國的工業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現代化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頁399-404。
李伯廷,〈四川酒精工業發展的回顧〉,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內江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內江文史資料選輯》第二輯(四川:內江市文史研究資料委員會,1987年10月), 頁177-193。
李爾康,〈二十三年中央工業試驗所化學組工作之回顧〉,《工業中心》第四卷第一期(1935年1月),頁6-9。
李爾康,〈解決我國汽油問題之途徑(續)〉。《工業中心》第四卷第三期(1935年3月),頁112-116;第四卷第四期(1935年4月),頁156-161;第四卷第七期(1935年7月),頁365-372;第四卷第十期,(1935年10月),頁473-489。
李爾康、張力田,〈製造酒精之糖品原料問題〉,《新經濟半月刊》第八卷第三期(1942年11月),頁47-51。
李爾康、顧毓珍、周行謙,〈防毒用活性炭製造之研究與試驗〉,《工業中心》第六卷第六期(1937年6月),頁228-243。
李學通,〈翁文灝與民國時期的西部開發〉,收錄於張海鵬、陳育寧主編,《中國歷史上的西部開發:2005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頁251-267。
易勞逸(Lloyd E. Eastman),〈南京時期的國民黨中國〉,收錄於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主編,章建剛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第二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頁130-179。
易勞逸(Lloyd E. Eastman),〈中日戰爭期間的國民黨中國〉,收錄於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主編,章建剛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第二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頁598-664。
金培松,《十年來之釀造試驗與研究》,重慶:經濟部中央工業試驗所,1941年。
金培松,〈本所歷年分離鑑定及貯養之各種微生物〉,收錄於《工業中心》第九卷第三、四期(1941年12月),頁1-14。
金培松,〈湖南酒精廠之調查及改進擬議〉,《工業中心》第六卷第九至十二期(1937年12月),頁370-373。
金培松,〈釀造試驗室概況〉,《工業中心》第四卷第一期(1935年1月),頁46-51。
金培松、凌世昇,〈豆餅釀造醬油試驗報告〉,《工業中心》第四卷第四期(1935年4月),頁170-173。
祈昌明,〈機械專家顧毓瑔〉,《中國機械工程》1995年第一期(1995年1月),頁62。
重慶市檔案館,〈中央工業試驗所史料六則〉,《檔案史料與研究》1998年第三期(1998年9月),頁24-36,57。
重慶市檔案館,〈中國西部科學院概況〉,《檔案史料與研究》1993年第三期(1993年9月),頁7-14。
重慶市檔案館,〈民生實業公司調查報告〉,《檔案史料與研究》1997年第一期(1997年3月),頁43-55。
重慶市檔案館,〈抗戰七年來經濟部中央工業試驗所工業技術之進步〉,《檔案史料與研究》1992年第二期(1992年6月),頁29-36。
重慶市檔案館,〈抗戰時其四川酒精工業史料選輯〉,《檔案史料與研究》1997年第二期(1997年6月),頁22-35
重慶市檔案館,〈戰時生產局工作概況〉,《檔案史料與研究》1996年第一期(1996年3月),頁12-36。
孫果達,〈抗戰期間上海內遷工廠與四川民族工業〉,《社會科學研究》1985年第五期(1985年10月),頁66-70。
徐善祥,〈如何增加工業生產力〉,《工業中心》第三卷第九期(1934年9月),頁271-275。
張力,〈陝甘地區的石油工業,1903-194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現代化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頁477-505。
張明德,〈木炭代替汽油問題〉,《工業中心》第四卷第九期(1935年9月),頁455-459。
張驥,〈內江解放前後酒精市面銷售概況〉,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內江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內江文史資料選輯》第三輯(1988年6月),頁81-86。
莊焜明,〈備戰與工業-論抗戰前中國工業政策及其推動機構(1931-1937)(上)、(下)〉,《近代中國》第99期(1994年2月),頁147-160;第100期(1994年6月),頁169-182。郭太炎,〈四川省近年產銷概況〉,收錄於秦孝儀主編,《革命文獻》第一百零四輯,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86年,頁253-287。
陳安麗,〈清末新政時期的實業政策與措施〉,《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5期(1999年10月),頁96-102。
陶英惠,〈蔡元培與中央研究院,1927~194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七期(1978年6月),頁1-50。陸貫一,〈我國汽車油之供給情形〉,《工業中心》第五卷第十期(1936年10月),頁493-497。
陳溪松編,《國軍化學兵口述歷史》,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7年。
彭光欽,〈重慶工業試驗所之使命〉。《工協》創刊號(1948年2月),頁1-2。
童少生,〈回憶解放前的民生輪船公司〉,《工商經濟史料叢刊》1983年第1期(1983年6月)頁153-183。
劉子建,〈抗戰時期四川工業的興衰〉,《天府新論》1994年第6期(1994年11月),頁87-90。
劉志英,張朝暉,〈論抗戰時期四川沱江流域的製糖工業〉,《檔案史料與研究》1999年第二期(1999年6月),頁58-63。
潘洵,〈盧作孚與北培小城鎮建設〉,《重慶與世界》2003年第十二期(2003年12月),頁18-21。
潘洵、彭星霖,〈抗戰時期大後方科技事業的「諾亞方舟」—中國西部科學院與大後方北培科技文化中心的形成〉,《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三卷第六期(2007年11月),頁178-184。
賽光平,〈論抗戰時期的中央工業試驗所〉,《民國檔案》1995年第二期(1995年4月),頁105-111。
魏喦壽,〈四川酒精廠之籌備及設計概況〉,《工業中心》第七卷第一期(1938年3月),頁29-33。
藤井志津枝,〈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日本生物化學部隊組織之研究(上)、(下)〉,《近代中國》第100期(1994年4月),頁183-204;第101期(1994年6月),頁147-176
顧毓珍、范敬平,〈化學分析室工作概況〉,《工業中心》第四卷第一期(1935年1月),頁20-23。
顧毓珍、季履科,〈四十種安全火柴檢驗報告〉。《工業中心》第四卷第四期(1935年4月),頁162-169。
顧毓珍、范敬平,〈本所煤樣分析第一次報告〉。《工業中心》第四卷第六期(1935年6月),頁219-227。
顧毓珍、鄭栗銘、馬顯謨,〈植物油試製液體燃料報告〉。《工業中心》第四卷第十二期(1935年12月),頁466-479。
顧毓珍,〈酒精代替汽油之試驗(一)〉,《工業中心》第五卷第四期(1936年4月),頁161-168。
顧毓珍、馬顯謨,〈四十種國產火柴檢驗報告〉。《工業中心》第五卷第十期(1936年10月),頁489-492。
顧毓珍,〈中國液體燃料問題〉,《工業中心》第六卷第四期(1937年4月),頁129-133。
顧毓珍,〈酒精替代汽油之試驗(二)〉,《工業中心》第六卷第九至十二期合刊,(1937年12月),頁329-337。
顧毓瑔,〈一年半以來之中央工業試驗所〉,《工業中心》第五卷第一期(1936年1月),頁1-45。
顧毓瑔,〈工業化的六種途徑〉,《新經濟半月刊》第四期(1939年1月),頁99-102。
顧毓瑔,〈工業化的途徑—工業研究與試驗〉,《工業中心》第四卷第一期(1935年1月),頁3-5。
顧毓瑔,〈中國手工業科學化之問題〉,《工業中心》第六卷第五期(1937年5月),頁172-182。
顧毓瑔,〈國民經濟建設運動中手工業改良問題〉。《工業中心》第五卷第八期(1935年8月),頁360-367。
顧毓瑔,〈編輯者言—我們如何為中國工業服務〉,《工業中心》第六卷第一期(1937年1月),頁I-II。
顧毓瑔,〈抗戰以來中央工業試驗所工作報告,二十六年七月至二十八年四月〉,重慶:經濟部中央工業試驗所1939年5月。
五、學位論文
顏昌晶,《近代中國石油工業發展之研究(1932-1949)》,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六、網路資料
潘洵,〈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以北培抗戰文化資源為探討〉,收錄於西南大學文化教育素質雨僧網,西南大學文教教育辦公室製作,http://szjy.swu.edu.cn/data/2007/0517/article_514.htm,2008年10月18日。
空中巴士官方網站:http://www.airbus.com/en/presscentre/pressreleases/pressreleases_items/09_10_30_a380_delivery_airfrance.html,2009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