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20 17: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洪英淑
研究生(外文):Ying-Shu Hung
論文名稱:逆旅與幻化-水墨話境系列析論
論文名稱(外文):Journey and Transformation —An Essay on Ink- painting of Mind Expression Series
指導教授:林章湖林章湖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Hu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4
中文關鍵詞:話境逆旅幻化境象
外文關鍵詞:Artistic-conception view of DescriptionJourneyTransformationA State of Min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以「逆旅與幻化」作為創作的開端以及生命價值的追尋,期冀將自然與作者的關係做一適當且完整的詮釋,自然界所傳遞出沉靜包容、生命迴轉的大愛深深觸動心靈,藉由自然物的擬人造型,挪用、重組、幻變,作出作者對於外在環境改變的呼應,其中光陰歲月及生命運動的魔力作用下,在心中滋生探索生命與創作意圖。「話境」乃是概括作者的水墨繪畫意象,話出有我自在的境地,隱含著傳達內心想像之境,虛無但是自由馳騁,創作即是在追尋著答案,關於自身的答案,關於生命的答案。
論述主要內容分成五章來說明: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說明「話境系列」的創作意涵,透過個人對生活、自然之觀照和生命體驗,剖析創作意義與內在情感,慢慢汲取與化成繪畫元素。
第三章:說明「話境系列」的形式內容,由外在之象與內心之境的境象構築,隱含心靈空間與心象幻化後的符號詮釋,營造出超現實的世界,同時在探討創作脈絡與表現。
第四章:作品說明,這章節用了三個子題,分別為微觀中的天地、話境、意蘊與幻化,是繪畫的心境陳述與作品分析。
第五章:結論,包含個人在水墨創作上省思與未來展望。


學位考試委員審定書
博碩士論文上網授權書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錄.............................III IV
圖版目錄.............................Ⅴ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2

第二章 「話境系列」的創作意涵......3
第一節 生活環境與我的對話...........3
第二節 記憶中的孤獨風景.............4
第三節 繪畫元素的汲取..........5
一、 石頭與情感轉介.................5
二、 雲層與意念蔓生.................5
三、 擬人與生命意象.................5

第三章 「話境系列」的形式內容......7
第一節 境象的構築...................7
一、 外在之象與內心之境的交融共構...7
二、 內化與投射的靈性空間...........8
第二節 心象幻化的詮釋..............10
一、 符號的詮釋....................10
二、 幻化的超現實世................11
第三節 創作脈絡與表現.............13
一、 對生命的凝視中尋找題材........13
二、 層疊枯澀筆墨中的現世修練......14
三、 歸于本心、有我自在的創作轉折..15

第四章 作品解說...................17
第一節 微觀中的天地...............17
第二節 話境.......................22
第三節 意蘊與幻化.................35

第五章 結論.......................42

參考書目............................44

史作檉,《水墨十講 哲學觀畫》。台北 : 典藏藝術家庭,2008。
朱光潛,《談美》。台北 : 前衛出版社,1983。
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台北 : 雄獅圖書公司,1993。
林章湖,《自在理想主義.試探水墨藝術的本心畛域》。台北市 : 羲之堂文化公司,1997。
林銓居,《隱士.才情.余承堯》。台北 : 雄獅圖書公司,1998。
何上恭,《元朝名畫精選》。台北 : 藝術圖書公司,1996。
宗白華,《宗白華全集》。合肥 :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倪再沁,《水墨畫講》。台北 : 典藏藝術家庭,2005。
高宣揚,《後現代論》。台北 : 五南圖書,1999。
陳英偉,《假設性後現代主義的虛實》。台北 : 文史哲出版社,2000。
許仁圖,《中國畫論類編》,上下卷。台北 : 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曾祖蔭,《中國古代美學範疇》。台北 : 丹青圖書公司,1987。
曾長生,《超現實主義藝術》。台北 : 藝術家出版社,2000。
黑格爾著,朱孟實譯,《美學》。台北 : 理仁書局,1983。
袁春榮,《中國歷代藝術 繪畫篇》(上下)。台北:台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5。
黃光男,《台灣水墨畫創作與環境因素之研究》。台北 : 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
劉思量,《中國美術思想新論》。台北 : 藝術家出版社,2001。
鄭慧美,《空間.造境.陳其寬》。台北 : 雄獅圖書公司,2004。
賴賢宗,《意境美學與詮釋學》。台北 : 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
曉雲法師,《中國畫話》。台北 : 原泉出版社,1988。
Jacques Maquet,袁汝儀校譯,《美感經驗 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台北 : 雄獅圖書公司,2003。
Hubert Damisch,董強譯,《雲的理論-為了建立新的繪畫史》。台北 : 揚智文化,2002。
Henry Focillon,吳玉成譯,《造形的生命》。台北 : 田園城市,2001。
Wladyslaw Tatarkiewicz,劉文潭譯,《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台北 : 聯經出版社,200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