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田麥久(1997)。論運動訓練計畫。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江璧璇(2007)。體操技術報告書以96年全國運動會江璧璇選手女子個人全能項目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巫宏榮(2004)。網球的第一本書。臺北市:益群。
林正常(1998)。運動生理學。臺北市:師大學苑。
林正常(2003)。運動訓練法。臺北市:藝軒出版社。
林俊宏、林學宜(2004)。網球運動心理策略。大專體育,74,49-55。林俊宏、甘能斌(2006)。網球運動專項體能訓練與營業調節策略之探討。大專體育,84,30-35。林勁帆、許美智(2007)。運動營養之研究趨勢。國民體育季刊,36(2),45-48。林義傑(2007)。橫越撒哈拉沙漠-心理堅韌性體驗的質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吳忠芳、李建平、郭世傑(2006)。網球單打比賽的生理學分析,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4,21-28。吳萬福(1998)。心智訓練法。臺北市:臺灣學生出版社。
季力康(2007)。運動訓練比賽心理,運動訓練技術報告寫作研習會講授資訊彙編。中華民國運動教練協會。
周秋萍(2007)。軟式網球女子雙打比賽前衛失分技術之研究-以2005年東亞運動會前八名選拔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臺中市。陳文毅(2008)。中長跑選手的營養攝取。大專體育,99,179-184。陳東韋(2008)。青少年網球選手週期訓練計畫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2),228-240。陳信亨(2007)。軟式網球女子單打比賽得分技術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臺中市。陳科嘉、曾崑輝(2008)。室外網球場各材質面施工設計之探討。大專體育,95,193-200。
許武雄(1996)。籃球技術報告書。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郭旭東(2001)。優秀男子軟式網球選手近網截擊左、右腳啟動效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郭旭東(2009)。軟式網球-雙上網技術報告書~以2006年杜哈亞運男子雙打金牌選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立德大學,臺南市。
黃榮松(1991)。1990年北京亞運中華軟網隊集訓在體能上的效果。體育學報,13,235-243。黃錦洲(2005)。軟式網球(新規則)單打比賽得分技術之研究-以2004年亞洲杯中華臺北男子前八強選拔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詹貴惠(2006)。不同階段舉重選手之營養建議。國民體育季刊,35(4),43-47。維基百科(2009)。http://zh.wikipedia.org/zh-tw/。
葉憲清(1996)。運動訓練法。國民體育季刊,25(2),4-13。葉育銘(2009)。軟式網球運動肌力訓練之原則。大專體育,102,93-98。張本卿(2002)。網球技術報告書。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張春興、張力為、馬啟偉(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智傑、洪聰敏(2006)。運動情報的收集與分析。國民體育季刊,35(3),25-29。張森發(2007)。軟式網球女子雙打比賽技術型態與得分之研究~以96年全國運動會女子個人雙打前八強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臺中市。張鵬遠、毛彥明、徐臺閣(2007)。血管張力素轉化酶基因與優秀跆拳道選手之關係。體育學報,40(3),29-38。
楊孟龍(1999)。網球運動的體適能需求,大專體育,43,127-132。蔡敏忠(1984)。體育大辭典。臺北市:商務印書館。
蔡健鵬(2006)。國內高中男子軟式網球雙打比賽高壓發球與得分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蓬勃網球(2008)。http://tw.news.yahoo.com/list.html?providerid=pengbo。
鄭吾真(1990)。擺動與迴環類動作的基本規律(競技體操訓練學)。中國: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
豬飼道夫(1962)。運動生理學入門。杏林書院。
趙曉涵、王鶴森(2008)。不同材質場地對網球發球落點與相關表現之影響。運動教練科學,11,61-70。盧俊宏(2006)。利用心理技巧訓練激發選手競賽優勢。國民體育季刊,35(2),45-48。盧俊宏(2007)。個人參賽計劃撰寫。運動訓練技術報告寫作研習會講授資訊彙編,153-164。
廖南凱(2003)。探討2002年亞運我國優秀軟網運動員培訓期間體適能檢測成績差異及專項性體能之編製。92年全國大專運動會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309-319。臺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
廖彩華(2006)。不同訓練法對軟式網球基本、專項體能效果之影響~以青少年女子軟式網球選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謝順風 (2001)。軟式網球接球型態對得分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劉守焜(2004)。臺灣軟式網球發展百年史略。國民體育季刊,138,54-57。
賴永僚(2004)。軟式網球專項體能之探討。中華軟網季刊,49,65-74。
蕭智文(2006)。軟式網球男子雙打比賽雙上網戰術之研究-以2005年東亞運動會前八強選拔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臺中市。蕭淑琳(2007)。軟式網球優秀選手專項體能訓練成效之研究~以2006卡達亞運國家代表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桃園縣。羅如卿(2003)。我國優秀軟式網球選手訓練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蘇仙菁(2008)。「最後一役」:千里尋師之桌球訓練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外文部分
Barnett, T., & Pollard, G. (2007). How the tennis court surface affects player performance and injurie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Tennis, 12(1), 34-37.
Bompa, T. O. (1999). Periodization training for sports. Human Kinetics.
Christmass, M. A., Richmond, S. E., Cable, N. T., & Hartmann, P. E. (1995). A metabolic characterization of singles tennis. In T. Reilly, M. Hughes, & L. Lees(eds.), A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pp.3-9). London: E & FN Spon.
Chandler, T. J., Kibler, W. B., Uhl T. L., et al. (1991). Flexibility comparisons of junior elite tennis players to other athletes.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18, 2, 134-136.
Docherty, D. (1982). A comparison of heart rate responses in racquet game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16, 96-100.
Elliot, B., Dawson, B., & Pyke, F. (1985). The energetic of single tenn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11, 11-20.
Fernandez, J., Mendez-Villanueva, A., & Pluim, B. M. (2006). Intensity of tennis match play.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40(5), 387-391.
Fox, E. L. (1984). Sports Physiology. Saunders, Philadelphia.
Fox, E. L., Bowers, R. W., & Foss, M. L. (1989). The physiological basi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thletes(4thed), Dubuque:Wm. Brown.
Konig, D., Huonker, M., Schmid, A., Halle, M., Berg, A., & Keul, J. (2001). Cardiovascular, metabolic and hormonal parameters in professional tennis player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3, 654-658.
Love P. (2008). Tennis nutrition facts. ITF Coaching & Sport Science Review 15(1), 21-23.
Kamen, Gary (2007). 基礎運動科學,(謝伸裕譯)。蘆洲市:易利圖書(原著於2001年出版)。
Mamassis, G. & Doganis, G. (2004). The effects of a mental training program on juniors precompetitive anxiety, self confidence, and tennis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16, 118-137.
O’Donoghue, P., & Ingram, B. (2001). A notational analysis of elite tennis strategy.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19 (2), 107-115.
Richers, T. A. (1995) Time-motion analysis of the energy systems in elite and competitive singles tenn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28, 73-86.
Smekal, G., Von Duvillard, S. P., Rihacek, C. N., Pokan, R., Hofman, P., & Baron, R. et al. (2001). A physiological profile of tennis matchplay.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3, 999-1005.
Spargo, R. (1990). Sport psychology. Canberra: Australian Commission for Sport.
Tolsdorf, C. C. (1976). Social network, support and coping: an exploratory study. Family Process, 15(4), 407-417.
Weber, K. (2003). Demand profile and training of running-speed in elite tennis. Applied Sport Science for High Performance Tennis, Proceedings of the 13 th ITF WWCW, 86-90. Vialmoura, Canada.
Weinberg, R. S. & Gould, D. (2005)。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簡曜輝,季力康,卓俊伶,洪聰敏,黃英哲,黃崇儒,廖主民,盧俊宏譯),臺北:臺灣運動心理學會(原文於199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