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刁筱華(譯)(1993/1991)。血的記憶:瑪莎葛蘭姆自傳(Martha Graham原著)。臺北市:時報文化。
李依齡(2005)。大專院校舞蹈系學生身體意象、社會因素與飲食失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李奕寬(2003)。舞蹈教師從事教學時對舞者運動傷害應有的基本認識。美育第134期。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李奕寬(2004)。臺灣地區舞蹈專長學生之舞蹈傷害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汪芸(譯)(2006/2005)。逆境的祝福(Robert Yin原著)。臺北市:天下遠見。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紮根理論研究方法(Strauss, Corbin原著)。嘉義市:濤石文化。
周清隆(1998)。表演藝術傷害之介紹。臨床醫學,42(2),106-111。林蔭庭(2007)。不怕我和世界不一樣。臺北市:天下文化。
林晉利(1992)。芭蕾舞者髖關節的運動傷害。中華體育,3(6),94-103。林晉利(1992)。舞蹈傷害的致病因素。體育與運動,80,90-96。林亞婷(1995)。現代舞的產生與演變。載於平珩編。舞蹈欣賞(74頁)。臺北市:三民出版社。
林文中(譯)(2007)。舞蹈意象與身體訓練:各種舞蹈中舞出顛峰的自我訓練法(Eric Franklin原著)。臺北市:藝軒。
林晉利(1993)。舞者與運動員之膝部及踝部急性傷害的處理與復健。體育與運動,30-38。林秀偉(1997年5月17日),33版,自由時報。
林麗芬(2004)。舞蹈介入對舞者拇趾外翻及足弓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臺北市。林育華(2009)。舞者的舞蹈傷害經驗心理歷程之分析研究,2009國際舞蹈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台南科技大學舞蹈系,2009年11月。
林韋儒、陳聰毅(2004)。跆拳道選手於相關營養增補劑之建議,大專體育。72,200-206。
季力康、卓俊伶、洪聰敏、高三福、黃英哲、黃崇儒、廖主民、盧俊宏合(譯)(2008/2007)。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 (Robert S. Weinberg Daniel Gould原著)。臺北市:禾楓。
尚榮安(譯)(2001/1994)。個案研究(Robert Yin原著)。臺北市:弘智文化。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洪蘭(1997)。學習樂觀‧樂觀學習(Martin E. P.Seligman, PH.D.原著)。臺北市:遠流。
洪蘭(2003)。真實的快樂(Martin E.P. Seligman, Ph. D. 原著)。臺北市:遠流。
洪蘭、曾志朗(2006)。見人見智—大腦與心智的行動交響曲。臺北市:天下文化。
徐宗國(譯)(1997/1990)。質性研究概論。(Strauss and Corbin 原著) 。臺北市:巨流。
高薰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性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Joseph. A. Maxwell原著)。臺北市:心理。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涂俊苑、盧俊宏(2001)。運動傷害後的心理反應:概念性模式與研究方法的探討。大專體育,53,73-74。陳薇如(2005)。表演者的困境與突破:從「心‧中‧白」再出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表演研究所,臺北縣。陳靜芳、葉肯昕(譯)(2001)。舞者之歌:鄧肯回憶錄(Isadora Duncan原著)。臺北市:允晨文化。
陳榮彬、許傑明(譯)(2007/2006)。沉默的王牌王建民(Borden & Feinsand & Abraham原著)。臺北市:時周文化。
陳書芸、曾國維、黃靖雅、黃健榕、吳若萍、王淑華(2008)。不同舞蹈類型舞者運動傷害分析。北體學報,16,216-226。郭志輝(1999)。舞蹈應用生理解剖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郭惠良(2001)。臺灣地區舞蹈學生身體形態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中市。修瑞瑩、鄭惠仁(2010年3月22日)。逆境造就一生。聯合報。
梨雅麗(譯)(1996/1994)。活在當下。(Barbara De Angelis原著)。臺北市:天下文化。
張春興(1996)。心理學,臺北市:台灣東華。
張鐿鐘(2001)。運動競賽特質性焦慮、日常生活困擾、心理技巧對壓力反應與運動傷害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桃園縣。張鐿鐘、陳志明、盧俊宏(2004)。人格類型與運動傷害:預防與復健上的啟示,輔英體育學報,4期,1-8頁。
張芬芬(譯)(2005/1994)。質性資料研究分析(Miles & Huberman著)。臺北市:雙葉文化。
曾國維(2003)。舞蹈對學童足弓發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臺北市。楊百嘉、潘繼仁(1992)。國小舞蹈班學童之舞蹈運動傷害調查。復健醫學會雜誌,20,149-153頁。楊孟容(2003)。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專跆拳道運動員傷害後情緒反應之研究:以性別角色、社會支持為指標。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桃園縣。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Clandinin & Connelly著)。臺北市:心理。
趙居蓮(譯)(1995)。社會心理學。(Weber原著)。臺北市:桂冠。
蔡詩萍序(2007)。王建民讓我太太成了頭號棒球迷。載於陳榮彬、許傑明(譯)(12頁)。沉默的王牌王建民(Borden & Feinsand & Abraham原著)。臺北市:時周文化。
鄭石岩序(2000)。我們能變得更好。載於洪蘭(譯)(5頁)。改變(Seligman 原著)。臺北市:遠流。
劉美珠(2008)。身心技法研讀文章資料。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舞蹈研究所碩士班課程上課講義。
鄭石岩(1998)。身教:涓涓身教.善盡親職。臺北市:遠流。
蔣勳(2008)。身體美學。臺北市:遠流。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震澤(譯)(2001)。為什麼班馬不會得胃潰瘍?:壓力、壓力相關及並與抗壓之道最新指南。(Sapolsky原著)。臺北市:遠流。
賴柏旭(2006)。生長發育期膝關節穩定度之研究:介入舞蹈練習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臺北市。盧俊宏、林登松、黃璟蕙、曹育翔(2004)。運動員樂觀傾向與受傷後情緒反應與因應行為的關係研究。體育學報,36期,107-118。盧俊宏、廖主民、季力康(譯)(2008)。運動社會心理學(Jowett & Lavallee 原著)。臺北市:師大書苑。
韓良憶(譯)(2006)。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Millman原著)。臺北市:心靈工坊。
嚴長壽(2008)。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臺北市:寶瓶文化。
鍾孟玲(2000)。完美主義,成就目標取向,與自覺能力對舞者舞蹈表演焦慮預測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中市。Fay’s Blog。(2007)。台上台下。上網日期:2009/03/17
引自htt http://www.wretch.cc/blog/fayi/9163121。
英文部分
Alprt. & Haber.(1960). Anxiety in academic achievement situation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Andersen, M. B., & Williams, J. M. (1997). Athletic injury, 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perco- mpentitive anxiety and coping resources. Manuscripipt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
Andersen, M. B., & Williams, J. M. (1998). Psychological antecedents of sport injury:
Review and critique of the stress and injury model.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0(1), 5-25.
Andersen, M. B., & Williams, J. M.(1988). A model of stress and athletic injury: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 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 10, 294-306.
Brewer, B. W.(1998). Adherence to sport injury rehabilitation program.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10, 70-82.
Brewer, B. W. , Linder, D. E. & Phelps, C. M.(1995). Situational correlates of emotional adjustment to athletic injury. 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5, 241-245.
Karen Reivich & Andrew Shatte (2002) .The Resilience Factor . Broadway Books
Rutter, M. (1987). 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57, 316-331.
Wiese-Bjornstal, D. M., Smith, A. M., & LaMott, E. E.(1995). A model of psychologic response to athletic injury and rehabilitation. Athletic Training:Sports Health Care Perspectives,1(1),(pp17-30).
Wiese-Bjornstal, D. M. , Smith, A. M. , Shaffer, S. M. , & Morrey, M. A.(1998). An integrated model of response to sport injury: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dynamics.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10,4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