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0)。休閒運動專書。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王文雄(2009)。臺南縣國民小學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工作壓力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王註源(2006)。桃園縣國中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王慶田(2009)。國小教師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之研究。私立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臺中縣。古婷菊(2006)。國中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行政院體委會(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策略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委會。
行政院體委會、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0)。休閒活動專書。中華民國體育學會,臺北市。
朱紹文(2009)。苗栗縣國中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余嬪(1999)。婦女的忙與盲:談婦女的休閒賦權與自覺。1999年性別與兩性研討會,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八十八年五月十九至二十一日。
吳承典(2003)。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吳明烈(1997)。學習社會的展望:意義、特質與功能之分析。成人教育,35,28-37。吳茂松(2006)。檢察官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林文睿(1990)。談公務人員的休閒活動。人事月刊,10(3),38-42。林建佑(2009)。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體驗對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林進財(1998)。教師效能的研究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教學資料文摘,1(41),131-147。
胡椿敏(2009)。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社會科教學系碩士論文,屏東市。洪家興(2006)。彰化縣國中兼任行政教師個人特質、休閒參與及工作滿足對幸福感之影響。私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施建彬、陸洛譯(1997)。Argyle, M.原著。幸福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臺北市:巨流。
孫志麟(1999)。教師自我效能:有效教學的關鍵。教育研究資訊,7(6),170-187。孫郁荃(2006)。國民中學教師生命價值觀與工作投入、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康純治、林文郎(2004)。教師工作壓力之探討。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9,277-289。
張良漢(2002)。休閒知覺自由、休閒無聊感及休閒利益之相關研究:以國立聯合技術學院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學院碩士論文,臺中市。
張健群(2009)。國中教師工作壓力、休閒運動參與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陳玫妤(2004)。高雄縣市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與校務參與、工作投入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高雄市。陳定雄(1990)。以休閒啟發運動興趣,奠定全民運動基礎。全國社會體育會議綜合結論報告。臺北市。
陳東星(2004)。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工作投入關係。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系碩士論文,嘉義市。
陳柏青(2008)。國小教師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陳彥光(2007)。花蓮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體育教學碩士論文,臺東市。陳敬能(1998)。週休二日對運動休閒教育之啟示。大專體育,40,131-135。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陳慧姿(2007)。高中教師靈性健康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陳鴻雁(2000)。臺灣地區民眾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臺北縣:輔仁大學出版社。
陳麗華(1991)。臺北大學女生休閒態度參與和狀況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陳豔麗(2003)。臺南縣、市大專教師休閒參與型態、休閒活動參與項目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郭正忠(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教師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系碩士論文,臺北市。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程紹同(1994)。現代體育發展的新趨勢:運動休閒管理。中華體育,7(4),25-30。游錫霖(2000)。桃園縣國小教師生活型態與休閒運動參與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體育推廣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曾文志(2008)。大學生的生活事件、人際長處與心理健康之復原力取向研究:仲介與調節效果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0(2),221-240。曾艾岑(2009)。不同世代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幸福感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屏東市。黃金柱(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
黃坤謨(2008)。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智能領導、教師工作投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黃建安(2004)。國小兼組長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黃財清(2005)。高雄縣市國小校長教學領導行為與教師課程參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楊啟男(2009)。高雄縣國小教師覺知少子化壓力工作滿族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董秀珍(2002)。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蔡嘉仁(2008)。宜蘭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花蓮市。鄧崇英(2005)。南投縣高中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私立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碩士論文,臺中市。賴秋江(2006)。國民小學學校行銷、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工作投入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賴清財(2000)。我國北區軍事院校學生休閒運動需求探討。私立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賴瑞昌(2009)。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鍾東蓉(2000)。臺北市立高中導師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鍾偉晉(2008)。國中教師情緒管理與幸福感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趙偉勝(2006)。國小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工作滿意與工作投入關係研究。私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系碩士論文,新竹市。謝文全(2005)。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羅慕謙譯(2002)。詹姆士‧史卡拉(James Scala, 2000)原著。25 種自然抗壓療法(25 Natural Ways to Manage Stress and Avoid Burnout)。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
嚴春財(2001)。工作投入在教育上的重要性。教師之友,42(1),15-19。二、英文部分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America's perception of life quality. New York: Plenum.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and New York: Methuen.
Bright, A. D. (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12-18.
Brown, S. P. (1996). 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organization research on job involve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0, 235-255
Campbell, A., Converse P. E., & Rodgers W. L. (1976). 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 Perceptions, evaluations, and satisfactions.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Cross, G. A. (1990). A social history of leisure since 1600.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rive, B. L., & Bruns, D. H. (1999). Concepts and uses of the benefits approach to leisure. In E. L. Jackson & T. L. Burton (Eds.), Leisure studies.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Fried, L. P., Freedman, M., Endres, T. E., & Wasik, B. (1997). Building communities that promote successful aging. Western Journal of Medicine, 167, 216–219.
Guest, D. E. (2002). Perspectives in the study of work-life balance.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41(2),255-279.
Henry, L. B.& Marr, D. (1985). Leisure education and young people’s leisure. Scottish Educational Review, 17(2), 116-127.
Iwasaki, Y., Zuzanek, J., & Mannell, R. C. (2001). The effects of physically active leisure on stress-health relationships. Cana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2(3), 214-218.
Kando, T. M. (1980). Leisure and popular culture in transition. St. Louis : Mosby.
Kanungo, R. N. (1979). The Concepts of Alienation and Involvement Revisited.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6(1), 119-138.
Kanungo, R. N. (1982). Measurement of job and work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7(3), 341-349.
Kaplan, M. (1975). Leisure: Theory and policy. New York: Wiley & Sons.
Kelly, J. R. (1972). Work leisure: A simplified paradigm.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4, 50-62.
Keyes, C. L. M. (1998). Social well-being.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61, 121-140.
Keyes, C. L. M., & Magyar-Moe, J. L. (2003). The measurement and utility of adult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S. J. Lopez & C.R. Snyder (Ed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 handbook of models and measures, pp. 411-425.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Lawler, E. E., & Hall, D. T. (1970). Relationship of job characteristics to job involvement, satisfaction,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4(8), 305-312.
Lodahl, T. M., & Kejner, M. (1965). 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job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49, 24-33.
Mull, R. F., Bayless, K. G., Ross, C. M., & Jamieson, L. M. (1997). Recreational sport management (3rd ed.). New York: Human Kinetics.
Quintanilla-Ruiz, S. A., & Wilpert, B. (1991). Are work meanings changing? European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ist, 1(2/3), 91-109.
Rabinowitz, S., & Hall, D. T. (1977).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job involve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4(2), 265-288.
Rice, R. W., Frone, M. R., & McFarlin, D. B. (1992). Work-Nonwork conflict and the perceived quality of life.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3(2), 155-168.
Ruh, R. A., White, J. K., & Wood, R. R. (1975). Job involvement, values personal background,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rking and job attitud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8(2), 300-312.
Ryff, C. D. (1989). Beyond Ponce de Le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New directions in quest of successful age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ual Development, 12, 35-55.
Saleh, S. D., & Hosek, J. (1976). Job involvement: Concepts and measurement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6), 213-224.
Vroom, V. H. (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Holy Wiley & Sons.
Wilensky, H. L. (1960). Work, careers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2, 543-560.
Witt, P. A., & Bishop, D. W. (1979). Situational antecedents to leisure behavior.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 64-7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48).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 http://www.hiaconnect.edu.au/files/WHO_Constitution_1948.pd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3). Global Strategy on Diet,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http://www.who.int/dietphysicalactivity/media/en/gsfs_general.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