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
1. 李明、周宜芬、胡瑋珊、楊美齡譯,2006,克里斯‧安德森 M,The Long Tail
長尾理論,台北:天下遠見。
2. 李天鐸 何慧文,2003,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I),台北,遠流出版。
3. 呂理政,1995,布袋戲筆記,台北,台灣風物。
4. 林靈宏〈2001〉,消費者行為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5. 洪泉湖,2005,台灣的多元文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6.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7. 葉立誠,2001 ,台灣服飾流行地圖,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8. 遲恆昌,2003,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I) ,台北,遠流出版。
期刊論文
1. 江福貞,2004年6月15號,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由青少年身心發展特質談青少
年次文化,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0期,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2. 吳素倩,1987,。青少年次文化之研究 : 臺北市青少年之價值觀類型之實證分析。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之部,第19期,P.291-332。
3. 馬藹屏,1997,「青少年次文化初探」,學校衛生,第30期,P.56。
學位論文
1. 王庭賓,2007,模板塗鴉圖像風格應用於T恤設計創作研究 ,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2. 王惠儀,2004,我國扭蛋喜好者消費次文化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
3. 白超熠,2007,Cos-play的視覺文化研究-一個後現代的文化論述,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
4. 巫貞慧 ,2003,青少年生活風格與流行服飾消費文化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研究所。5. 李靜怡,2005,台灣青少年嘻哈文化的認同與實踐,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6. 呂宗翰,2007,中國園林藝術之內涵探討域設計應用─以林家花園為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研究所。
7. 林盟傑,2005,文化變遷下的布袋戲玩具面貌,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8. 陳永青,2007,後現代主義應用於台灣次文化海報之研究與創作,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設計創作研究所。9. 張綺芯 ,2005,流行文化與台北市青少年價值觀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
10.張傑貿,2006,從次文化看工業設計;以改裝車的台客次文化為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
11.連育正,2000,青少年消費型態與消費空間關係之研究-以西門町為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
12.章淵博,2008,日本漫畫與御宅文化,碩士論文,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13.葉紋妏,2002,將青少年流行文化應用於平面插畫設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
14.蔡幸秀,2006,青少年刺青刺文化認同與初探,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15.劉致岡, 2004,次文化商品之消費價值與購買意願-以虛擬社群紀念T
恤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管理研究所。
16.謝譯增,2009,以台灣交趾陶文化應用於產品設計之研究,碩士論文,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研究所。
17.謝宜娟,2006,服裝自創品牌網路行銷之網站設計與管理研究,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網路資料
1. Figure-Q公仔聯盟,
http://www.figure-q.cc/?p=488#more-488。
2. 張德聰,2005,從青少年次級文化談校園危機處理,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http://w2.nioerar.edu.tw/basis3/14/gh7.htm。
3. 中國百科網,
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316/327/2007/2007022156681.html。
4. 曾小華,學習時報,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545593.htm。
5. 林淑媛,東吳大學虛擬教育學院社會學系,
http://vschool.scu.edu.tw/sociology/supplement/supp9.htm。
6. 西門徒步區街區發展促進會網站,http://www.ximen.com.tw/。
7. 西門町流行資訊網,http://www.shimen-walker.com/info/go.html。
8. 陞哥的文化路,
http://tw.myblog.yahoo.com/jw!58Owux.eGAT_Fs5VcWQkNA--/article?mid=1687
9. e美美網,http://emmm.tw/。
10.西門紅樓網站,http://www.redhouse.org.tw/Index_New.aspx。
11.誠品官方網站,http://stn.eslite.com/。
12.陸蓉之〈2002〉,「檳榔西施」藝術外交奇兵?,中國時報,
http://intermargins.net/repression/sexwork/types/betelnutbeauties/articles/2002
Jan-Jun/20020425b.htm。
18.維基百科,http://wikipedia.tw/。
19.全國碩博士論文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html。
20.農麗官方網站,http://www.nong-li.com/。
21.BON官方網站,http://bonlive.blogspot.com/。
22.Pizza Cut Five官方網站,http://www.pizzacutfive.com/。
23.me Bless 官方網站,http://www.zeda.com.tw/productshopxp.asp?id=2608。
24.QUAN 官方網站,http://quan.idv.tw/。
25.WEEKEND HIPPIE官方網站,http://tw.streetvoice.com/diary/user-article.asp?
dn=167139。
26.Betel Nut官方網站,http://www.betelnutco.blogspot.com/。
27.Foufou 官方網站,http://www.foufou.com.tw/。
28.OVERKILL官方網站,http://www.wretch.cc/blog/OVERKILLinc。
29.0416官方網站,http://hong0416.myweb.hinet.net/new.html。
30.小y工場 官方網站,http://tw.streetvoice.com/profile/home.asp?sd=3190。
31.Sexy Diamond 官方網站,http://www.sexydiamond-co.com/。
32.ilovemyteeshirt網站,http://www.ilovemyteeshirt.com/shop/en/boutique-21-
100.html。
33.thegloss網站,http://thegloss.com/。
英文書籍
1.Bennett, A. & Kahn-Harris, K. (2004). Introduction. In Bennett, A. & Kahn-
Harris, K. (Eds.), After subculture (pp.1-18).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Chaney, D. (2004). Fragmented Culture and Subcultures. In Bennett, A. & Kahn-
Harris, K. (Eds.), After subculture (pp.21-35).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3.Hall, S., (1977). Culture, the media and the “Ideological Effect”. In Curran,
J., Gurevitch, M. & Woollacott, J. (Eds.),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London: Arnold.
4.Hebdige, D. (1979). 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 New York: Routledge.
5.Jenks, C. (2005). Subculture: The fragmentation of the social. London: Sage.
6.Kellner, D. (1992).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ostmodern
identities. In Lash, S. & Friedman, J. (Eds.), Modernity and Identit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7.Martin, Peter J. (2004). Culture, Subculture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In
Bennett, A. & Kahn-Harris, K. (Eds.), After subculture (pp.21-35).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8.Muggleton, D. (2000). Inside Subculture: The Postmodern Meaning of Style.
Oxford: Berg.
英文期刊
1.Bennett, A. (1999). Subcultures or Neo-Tribes? Rethin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outh, Style and Musical Taste. Sociology, 33(3): 599-617.
2.Helen Walters (2006), 300% Cotton: More T-Shirt Graphics,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3.Markus Mai(2004),Writing-Urban Calligraphy And Beyond, DieGestalten Verlag,
Berlin
4.Schouten, W. & McAlexander, H. (1995). Subcultures of Consumption: An
Ethnography of the New Biker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2(June) , (43-
61).
5.Tristan Manco (2002), Stencil graffiti, Thames and Hudson, London.
6.Wallace, C. & Kovacheva, S. (1996). Youth cultures and consumption in Eastern
and Western Europe. Youth & Society, 28(2), (18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