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目
1.Anna Moszynska 著,黃麗絹 譯 (1999)。《抽象藝術》。臺北﹕遠流,初版。
2.Giorgio Vasari 著,劉明毅 譯 (2004)。《著名畫家、雕塑家、建築家傳》。北京市: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Herbert Read 著,李長俊 譯 (1982)。《現代雕塑史》。臺北市,大陸書店。
4.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著,潘膰 譯 (2007)。《希臘美術模仿論》。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5.Marc Le Bot 著,湯皇珍 譯 (1996)。《身體的意象》。台北市:遠流。
6.Norbert Lynton 著,楊松鋒 譯 (2003)。《現代藝術的故事》。台北市:聯經。
7.Paul Johnson 著,黃中憲 譯 (2006)。《新藝術的故事》。台北縣新店市: 木馬文化出版。
8.Rudolf Arnhrim 著,李長俊 譯 (198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
9.小林重順 (Kobayashi, Shigenobu,) (1991)。《造形構成心理》。台北市: 藝風堂。
10.王秀雄 (1991)。《美術心理學:創造、視覺與造形心理》。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1.王紅媛 (2003)。《世界藝術史:雕塑卷》。北京市:東方。
12.李軍 (2003)。《希臘藝術與希臘精神》。石家莊:河北教育。
13.李美蓉 (1994)。《雕塑─材料、技法、歷史》。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14.何政廣 (1986)。《亨利‧摩爾藝術全集》。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5.侯宜人著 (1994)。《空間.自然.雕塑》。臺北市亞太圖書。
16.洪致美 (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雕塑與公共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7.章利國 (1999)。《希臘羅馬美術史話》。北京市:人民美術。
18.莊秀玲 (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材質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9.陳醉 (2007)。《藝術, 寫在人體上的百年》。北京市: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 編輯 (2002)。《當代雕塑─演進、變換、探索》。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21.崔薏萍著 (2003)。《亨利﹒摩爾 : 二十世紀雕塑大師 Henry Moore》。臺北市,藝術家出版藝術圖書總經銷。
22.曾曬淑 (2004)。《身體變化─西方藝術中身體的概念和意象》。台北市,南天書局。
23.黃健敏 (1994)。《百分比藝術─美國環境藝術》。台北市:藝術家。
24.黃寶萍 (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身體與行為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25.漢寶德 (2004)。《漢寶德談美》。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6.滕守堯著 (2005)。《審美心理描述》。四川省,四川人民出版社。
27.魯絲‧巴甘 (2002)。《希臘的雕塑與繪畫》。臺北市:閣林國際圖書。
28.劉思量 (2004)。《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29.蔣勳 (1990)。《美的沈思》。台北巿: 雄獅。
期刊及碩士論文
1.王國憲 (2008)。雕不雕塑──沒關係之(1)。《藝術欣賞》。4卷3期。2.林俊宏 (2006)。城市中的「超」身體。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3.邱子杭 (2002)。台灣抽象雕塑的東方意識研究。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4.黃于修 (2009)。瞬間的美感。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