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內政部兒童局(2010)。「特殊兒童及少年團體家庭實驗計畫」研習暨南區說明會。社團法人台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承辦。高雄:鳳山。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1997)。在生命的泥沼中成長。台北: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出版。
申玉微譯(2007)。創傷兒童依附關係重建。台中:兒童扶助基金會出版。
石承旻(2010)。非行少年司法轉向安置生活教育經驗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台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余瑞長(2003)。育幼機構受虐兒童之社會適應研究-以內政部北區兒童之家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吳蕙玲(1999〉。高雄地區育幼機構提供兒童福利服務工作中問題之探討。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自強(2001)。觸法少年安置輔導執行現況及其影響因素。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李路加(1994〉。處遇機構收容少年服務需求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李懿庭(2008)。兒少安置機構工作人員面對學習困難院童處遇策略之研究。台中:靜宜大學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杜慈容(1999)。童年受虐少年「獨立生活」經驗探討-以台北市少年獨立生活方。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沙依仁(2007)。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第三版)。台北:五南文化事業出版社
周玟琪、葉琇珊、林萬億(1995)。當代社會工作理論:批判的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周震歐、趙碧華(1998)。青少年輔導中心〈中途之家、少年之家〉服務體系整體規劃之研究。台北:教育部。
周震歐(1994〉。青少年中途之家需求評估與輔導中心之建構。社會建設,86,33-39頁。林玉潔(2005)。影響少年安置滿意度之相關因素探究─以機構安置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俐君(2000)。育幼機構院童成長脈絡之探討-以受刑人子女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勝義(2002)。兒童福利。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瑜珍(2003)。案主的抉擇,社工員的兩難—不幸少女安置輔導工作之探討。南投: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
張婌文(2007)。臺北市少年機構安置服務之研究-以中長期安置機構為例。台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畢國蓮(2006)。歷經長期機構安置的兒少保護個案結案後的生活經驗初探。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瑋倫(2007)。不同安置類型下兒少安置環境觀感之探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郭靜晃(2004)。兒童福利。台北:揚智出版社。
郭靜晃、黃志成、劉秀娟、胡中宜〈1998〉。少年福利機構因應少年事件處理法轉向制度之策略初探。社區發展季刊,82,153-174頁。郭靜晃(1999〉。少年事件處理法轉向制度之資源檢討及處遇策略運用。福利社會,70,18-35頁。陳宇嘉、周震歐(1994)。邁向二十一世紀社會福利之規劃與整合-少年福利需求初步評估報告。台北:內政部委託研究。
陳宇嘉、黃玲玲(1993〉。臺灣省少年處遇服務與處遇機構需求評估研究。南投:臺灣省政府社會處委託研究。
陳桂絨(2000〉。復原力的發現-以安置於機構之兒少保個案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陳毓文(2002〉。安置機構處遇計劃的轉銜,折翼天使的另類天堂:兒少安置機構現況與發展研討會,台北:師大國際會議廳。
彭淑華(2003)。台閩地區少年安置機構評鑑基準之研究。台北: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
曾華源、王篤強(2004)。少年安置及教養機構服務類型與需求整體規劃研究。台北: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
黃巧婷(2003)。從事性交易(之虞)少女離開機構後之生活經驗。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黃素娟譯(2007)。依附關係的修復。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台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麗娟(2000〉。保護處分之安置輔導少年機構內生活適應之探討。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楊韻璇(2010)。少年機構因素、自我效能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中市安置機構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所)碩士論文。萬育維(1994〉。高雄市不幸少年教養機構之設置規劃研究。台北:內政部委託研究。
趙碧華(2001〉。青少年犯罪防治-安置服務輔導策略之研究。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4,214-234頁。
廖榮利(1982)。危機介入的原則與技術。社區發展季刊,19,49-61頁。
廖榮利(1982)。社會個案工作。台北:幼獅文化有限公司。
劉玉儀(2005)。光榮戰役—實踐「返家」為重點的兒保工作之行動歷程研究。全球化下的家庭圖像—社會工作實務的新思維研討會。台北: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主辦。
劉有志(2004)。我國兒童及少年保護安置制度之研究—以兒童及少年最佳利益原則為中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潘美玲(2003)。中途之家受虐少女處遇模式的探討。南投: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珠(2006)。影響安置少年院內生活主觀感受因素之研究-以花蓮縣少年安置機構為例。花蓮: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蔡慧芬(1999〉。犯罪少年安置輔導之評估研究-以南投家扶園非行少年收容計劃為例。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鄭善明、王素芬(2009)。我國兒童福利未來發展趨勢。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6,131-170頁。
鄭敦淳、江玉龍、陳瑞玲(2005)。美國寄養照顧系統的概況、挑戰及改革。社區發展季刊,111,228-239頁。謝秀芬(2002)。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技巧。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西文部分
Berridge, D., & Brodie, I.(1998). Children’s home revisited. London:H.M.S.O.
Bullock, R.(1993). The United Kingdom. In Colton, M.J.Colton & W.Hellinckx (Eds), Child care in the EC : a country-specific guide to foster and residential care. England : Arena.
Colton, M.(1988). Dimensions of substitute child care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oster and residential care . England : Avebury.
Frost, N., Mills, S., & Stein, M.(1999). Understanding residential child care. 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Garrett, P.M.(1999). Mapping child-care social work in the final yea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critical response to the‘looking after children’system.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9, P 27-47.
Jackson, S.(1998). Looking after children: a new approach or jut an exercise in form filling ? A response to Knight and Caveney.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8, P 45-56.
Jones, M.B. (1989). Crisis of the American orphanage, 1931-1940.social service review, P 613-629.
Jones, M.B.(1993). Decline of the Americans Orphanages, 1941-1980. social service review, 67(3), P 459-479.
Knight, T., & Caveney, S.(1998). Assessment and action records: will they promote good parenting?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8, P 29-43.
Naidoo J, Wills J.(1994).Assessind needs.Health Promotion:Foundations for Practice.London:Bailliere Tindall,203-206.
Senior, B.(1989). Residential care: what hope for the future?. In L. Mary & P. Lee (Eds), Radical social work today. London: Unwin Hyman.
Smith, E.P.(1995).bring back the orphanages? What policymakers of today can learn from the past. Child welfare, 74(1), P 115-142.
Street, C.(1999). What are specialist children’s services? . providing residential services for child and young people. Brokfiled, VT: Ashgate Pub co.
Triseliotis, J. & Russell, J.(1984).hard to place: the outcome of adoption and residential care, NH :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Watson, D.(2000). A critical perspective on quality within the personal social services: prospects and concern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32, P 877-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