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8 11: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沛吟
研究生(外文):Lin,Pei-Yin
論文名稱:弱勢學生參與永齡希望小學課後輔導計畫學習適應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Learning Adaption of Disadvantage Students Under the Afterschool Program of Yonglin Hope School
指導教授:鄭勝耀鄭勝耀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g, Sheng-Yao
口試委員:陳斐娟、蔡清田、鄭勝耀
口試委員(外文):Chen, Fei-Chuan、Tsai, Ching-Tien
口試日期:2011-06-2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03
中文關鍵詞:弱勢學生永齡希望小學課後輔導計畫學習適應
外文關鍵詞:Disadvantage studentsYouglin Hope SchoolAfterschool ProgramLearning adap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3
  • 點閱點閱:239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2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本研究旨在探討弱勢學生參與永齡希望小學課後輔導,在學習動機與態度、學習方法、人際關係及學業成就的適應情形。希冀透過研究瞭解課後輔導對學童學習適應產生的影響,並進一步反省課輔成效,以提供弱勢教育課後輔導計畫之具體建議。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之個案研究法,透過與4位學童及其前後任班級導師、前後任課輔老師與社工等16位研究參與者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並輔以教室觀察與文件資料蒐集,進一步勾勒出其學習適應之歷程。本研究所獲得的結論如下:
一、學習動機與態度:學童在參與永齡課輔後的學習動機與態度有所提升,然而,其表現會隨著教師教學方式、教材難易度、學童情緒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二、學習方法:四位學童在學習方法的能力仍顯不足,缺乏時間管理、學習計畫、寫筆記、摘記重點等技巧,也容易有考試焦慮的情形產生。
三、人際關係:學童的人際關係會因為班級規模、師生性別及師生個性等因素而有所不同;課輔老師的角色定位較為模糊,以至於學童容易有不當的行為產生並影響其學習成效;而同儕間的合作與鼓勵,能夠提升學童學習效果。
四、學業成就:四位學童在永齡課後輔導的學習皆呈現穩定成長;然而,四位學童在原班級的學業成績仍然維持在原本的程度,未有進一步的提升。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我國弱勢學生課後輔導計畫、永齡課輔計畫、原班導師、課輔老師之參考,其建議如下:
一、對我國弱勢學生課後輔導計畫之建議:加強弱勢學童家長之參與、建立社工制度、建立教材資源共享制度、建構完善的課後輔導評鑑制度。
二、對永齡課輔計畫之建議:加強家庭-學校-永齡課後輔導之連結、強化師資專業、增加課輔教材使用彈性、融入學習方法之教學、開設多元化課程、重新思考學生篩選、結案、追蹤制度並檢視評量機制。
三、對原班導師之建議:增加教師親和力、適時給予正向鼓勵,增強學生自信、適時改變教學方法以提升學習動機、加強學習方法之教導、強化與家長及課輔老師之聯繫。
四、對課輔老師之建議:再思課輔教師角色定位、充實教師專業知能、加強學習方法之教導、強化與原班導師之聯繫。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adaptation of motivation and attitudes towards learning, learning strategie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s of disadvantaged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afterschool program of Yonglin Hope school. Moreover, this research is expected to examine the effictiveness of afterschool program and give suggestion to the program.
Case study a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is applied in this study, and data is collected by classroom observation, document review and interview which included 4 students, 3 former school teachers, 2 present school teachers, 3 former tutors, 2 present tutors, and 2 social workers. After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the data,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ing :
1、Learning motivation and attitud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attitude are improved after participating in this program; however, their performance was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factors such as teaching strategies, difficulty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students’ emotion, etc.
2、Learning strategies: The four 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ies are insufficient, such as the lack of well-designed time management, note-taking, keypoint-finding skills and
poor learning planes. Furthermore, they suffer from anxiety during the test period. 3、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ird,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re influenced by the scale of classroom, teacher and students’ gender, teacher and students’ personalities, etc. While students have a misconception of the afterschool tutor’s role which then becomes a factor of students’ inappropriate behaviour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addition, peer coope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can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4、Learning achievements: The four students make steady progress in afterschool program, whereas their learning achievements are not enhanced in their ordinary class.
Finally, based on findings above, the investigator has some suggestion for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the afterschool program of Yonglin Hope school, the school teachers, the afterschool tutors and further study as well. The suggest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For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can improve by establishing a sharing system of teaching material, building up social worker systems, strengthen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parents, and building a evaluation system for afterschool program.
2、For the afterschool program of Yonglin Hope school: The afterschool program of Yonglin Hope school need to improve by enhancing the connection among Yonglin afterschool program, school teachers, and afterschool tutors. They could also consider increasing the flexibility of teaching material, incorporate learning strategies, setting up diverse curriculums, reconsidering students’ selection, termination and tracking system. Moreover, the afterschool program could adjust the evaluation system.
3、For the school teacher: The school teacher can increase their amiability, give positive encouragement, strengthen students’ confidence, reinforce learning methods, and enhance contact with parents and afterschool tutors.
4、For the afterschool tutors: The afterschool tutors can build a concrete teacher’s role, reinforce teach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competency, strengthen teaching methods, and enhance contact with school teacher.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弱勢學生內涵與弱勢教育政策 9
第二節 課後輔導概念 17
第三節 我國課後輔導計畫分析 25
第四節 學習適應的概念 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1
第二節 研究架構 64
第三節 研究對象的選取 6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69
第五節 研究工具 71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74
第七節 可信賴性的建立 79
第八節 研究倫理的考量 81
第四章 分析與討論 83
第一節 學童的學習動機與態度 188
第二節 學童的學習方法 125
第三節 學童的人際關係 125
第四節 學童的學業成就 149
第五節 永齡希望小學中正分校課後輔導計畫現況及其可能修正方向 1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1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21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20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 226
參考文獻 229
一、中文部份 229
二、外文部份 245
附錄 249
附錄一 訪談觀察同意書 249
附錄二 訪談大綱 250
附錄三 逐字稿範例 (I-B-FM-01-20-2011) 260
附錄四 文件資料 276
附錄五 觀察大綱 280
附錄六 觀察記錄 281


一、中文部份
丁志權(2004)。弱勢學生教育經費編列的現況與展望。台灣教育,626,2-9。
毛國楠(1997)。如何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載於林清山(主編),有效學習的方法(頁53-63)。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王一芝(2008)。孩子的競爭力,從放學後開始:不讓孩子輸在下課後。遠見,267,150-158。
王世英、陳淑麗、熊同鑫(2007)。台東地區弱勢國中學生課輔模式與需求之探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世英、溫明麗、黃乃熒、許文光、陳昺菎(2007)。外籍配偶子女納入學校教育體系之課程與教學研究。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1。
王柏壽(2004)。班級裡的人際關係。教師之友,45(2),15-24。
王慧豐(2009)。國小高年級不同背景學童抗逆能力、因應策略與其學習適應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丘上真、詹士宜、王慧川、吳建志(1995)。解題歷程導向對國小數學顆低成就學生解題表現之成效研究。特施教育與復建學報,4,75-108。
永齡教育慈善基金會(無日期)。2010年10月25日,取自http://www.yonglin.org.tw/f001/f001-1/f001-1.html
永齡教育基金會(2008a)。永齡希望小學課輔專刊(創刊號)。台北:永齡教育基金會。
永齡教育基金會(2008b)。永齡希望小學課輔專刊(第二期)。台北:永齡教育基金會。
永齡教育基金會(2008c)。永齡希望小學課輔專刊(第三期)。台北:永齡教育基金會。
永齡教育基金會(2009)。永齡希望小學課輔專刊(第四期)。台北:永齡教育基金會。
永齡教育基金會(2010a)。永齡希望小學98學年度第一學期課輔執行成效總檢討會議手冊。台北:永齡教育基金會。
永齡教育基金會(2010b)。永齡希望小學99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一次98學年課輔執行成效檢討會議手冊。台北:永齡教育基金會。
朱森楠(1995)。山地國中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輔導。諮商與輔導,115,36-41。
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台北:千華。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何金針(2009)。弱勢學生的心理特質與輔導策略。諮商與輔導,282,30-34。
何星輝(2003)。中部地區國中美術班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何英奇(1977)。成敗經驗對自我評價與抱負水準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9,77-162。
何英奇(2001)。學習輔導。臺北:心理。
何英奇、毛國楠、張景媛、周文欽(2005)。學習輔導。台北:心理。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市:心理。
吳佳蓉(2002)。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吳宗雄(2003)。美國加速學校vs補救教學。師友,427,23-28。
吳昌期(2001)。國中中途輟學學生就讀國中補校學習適應與升學意向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武典(1971)。從心裡動力學的觀點談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教育文摘,16(5),5-11。
吳武典(1976)。中美小學生班級氣氛之比較研究。測驗年刊,23,82-95。
吳芝儀、李奉儒 (譯)(2008)。Michael Quinn Patten著。質性研究與評鑑(Qualitative research & evaluation methods)。嘉義市:濤石。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Strauss,A., & Corbin,J.著。質性研究入門:紮跟理論研究方法(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苓瑜(2009)。教育部「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執行現況與成效之研究-以苗栗縣天恩國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清山、林天佑(1995)。教育名詞淺談-教育優先區。教育資料與研究,5,49。
吳清山、林天佑(1999)。質的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27,67。
吳愛玲(1999)。台北市國民小學級任教師領導行為類型與學生學習行為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新華(1994)。國小學童班級適應學習方法之效率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台南師院學報,27,31-73。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市,五南。
吳新華(無日期)。激發兒童潛能--兒童學習問題的診斷。2010年10月26日,取自http://home.netvigator.com/~yipsir/newpage5A-01.htm
吳嫦娥(2009)。隔代教養單親學童的堅毅力、社會支持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麗卿(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呂慶文(2007)。新竹縣市地區國小學生參與學校辦理課後學習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教學與課程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宋美瑤(2008)。苗栗縣「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成效評估之研究-以回應性評估觀點。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巫有鎰(2003)。新右教改潮流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衝擊。屏東師院學報,18,437-458。
李小融(200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新文京開發。
李文欽(2007)。美國NCLB法案之課責系統在我國可行性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玉美(2009)。台東縣地區國小學生參與「夜光天使點燈專案」實務之成效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李依純(2006)。低收入戶家庭國小學童同儕關係之影響因素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佳宜(2008)。國民小學教師提升新住民子女學習適應之行動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坤崇(1990)。國中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3,133-159。
李坤崇(1992)。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賡續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5,83-122。
李坤崇(1994)。國中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3,133-159。
李孟峰、連廷嘉(2010)。「攜手計劃-課後扶助方案」實施歷程與成效之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3(1),115-144。
李宛蓉(2009)。新住民子女學習適應研究—從幼稚園到小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怡慧(2008)。新台灣之子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彰化縣某國小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明昌(1997)。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冠荻(2007)。台東縣國小學生常見行為之有效賞罰策略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李美穗(2009)。你就是孩子生命中的貴人-談補就教學的重要性。北縣教育,67,73-79。
李淑卿(2004)。教育優先區計劃實施現況及成效之研究:以臺北縣國民中學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新民(2002)。美國課後輔導方案對國內課後托育的啟示。國立高雄師大學報,13,235-256。
李靜怡(2005)。國中生的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其快樂來源、 快樂程度之相關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鴻章(2010)。台東縣中小學學生數學學業成績之馬太效應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41(1),35-60。
李咏吟(1993)。學習策略的診斷與輔導。載於李咏吟(主編),學習輔導(頁271-305)。台北市:心理。
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載於李永吟(主編),學習輔導(頁425-472)。台北市:心理。
沈如瑩(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沈原億(2007)。東南亞新移民子女自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汪榮才(1979)。教師行為、學生至握信念與學業成就。省立台南師專學報,12,111-131。
周坤潭(2008)。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北區某校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煥臣(1973)。班級團體之同儕關係的研究,嘉義師專學報,4,183-216。
尚榮安譯(2005)。Yin, R. K.著。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 Research)。台北縣:弘智文化。
林月琴(1995)。情感與情緒。載於賈馥茗、梁志宏、陳如山、林月琴、黃恆、侯志欽、簡仁育(編著),教育心理學(頁137-176)。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林玉惠(1995)。學習策略訓練對英語科低成就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妙玲(2008)。政府民間齊力20億,但仍然不足。遠見,267,160-165。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麗文文化。
林素貞(2008)。苗栗縣國民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實施現況與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敏華(1999)。國中生英語字彙技藝訓練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清江(1991)。教育機會均等理想的實現(一)。載於林清江著,文化發展與教育改革(頁127-133)。台北市:五南。
林淑貞(2002)。國中學生班級氣氛之決、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國文科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進材(2004)。教學原理。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萬車(2006)。國三學生補習、學習動機、學習互動及情緒智力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慧玉(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物慾觀、學習態度、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兼論性別差異。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邱克豪、邵慧琦(2003)。合作學習的理論與應用。台東特教,18,32-38。
邱連煌(2007)。 成就動機:理論研究策略與應用。臺北市:文景。
邱豐盛(2008)。提升弱勢學生競爭利的初探。北縣教育,66,64-73。
侯禎塘、吳欣穎、李俊賢(2010)。團體藝術治療活動對國小兒童之同儕關係影響。台灣藝術治療學刊,2(1),P87-105。
俞雅珊、張景媛、范德鑫(2009)。人為什麼要學習?~以問題導向學習法進行綜合活動主題課程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5,211-257。
施信華(2000)。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柯正峰(1989)。升大學補習班學生學習態度、對補習班態度及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柯永河(2005)。習慣心理學之應用於測驗與評量。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3),1-26。
柯麗卿、林建宏(2007)。國小低年級提早入學資優兒童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6,27-54。
洪清一(1990)。低成就學生的噪音與輔導。教育資料文摘,146,134-141。
洪麗雯(2006)。「攜手計劃-課後扶助」實施成效評估研究-以J校國語科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本,雲林縣。
洪儷瑜(1995)。學習障礙者教育。臺北市:心理。
洪儷瑜(2001)。義務教育階段之弱勢學生的補救教育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46(1),45-65。
紀文祥(1965)。大學及高中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紀詩萍(2006)。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現況及其促進策略。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胡幼慧(1996)。多元方法-三角交叉檢視法。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1-285)。台北:巨流。
胡舜安(2003)。台灣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范筱蓉(2008)。臺北縣國中新住民子女母親管教方式、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唐璽惠(1987)。高中生英語學習動機態度師生互動親子關係與英語科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徐燕玲(2010,11月)。法國對弱勢學生之補救教學與照顧之教育政策。載於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櫸伴之「提升弱勢兒童學習之課程與教學」研討論壇論文集(頁67-82),台南市。
殷堂欽(1995)。英國初等教育教育優先區規畫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15,129-172。
秦夢群(1993)。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學資訊中心。
高強華(1991)。個案研究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91-308)。台北:師大書苑。
張芬芬譯(2005)。M.B. Miles,& A.M. Huberman著。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台北市:雙葉書廊。
張春興(1987)。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陳李綢(1977)。國小男女生學業成績的性別差異與其教師性別差異的關係,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0,21-34
張景媛(1988)。教學類型與學習類形適配性研究暨學生學習適應理論模式的驗證。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85-106。
張新仁(2006)。學習策略的知識管理。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19-42。
張嘉寧(2008)。國民中學實施「攜手計劃-課後扶助」方案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錦鶴(2002)。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教育部(2001)。2001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2010年11月18日,取自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9522。
教育部(2008)。攜手計劃課後扶助方案推動計畫。2010年11月25日取自 http://asap.moe.gov.tw/。
教育部(2008)。夜光天使點燈計畫。2010年11月4日,取自http://nightangel.moe.gov.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19
教育部(2009)。數位學伴線上課業輔導服務計劃網。2010年10月20日,取自 http://www.dsg.fju.edu.tw/dsg/
教育部(無日期)。98-101年教育施政藍圖。2010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EDU01/980703%E6%95%99%E8%82%B2%E9%83%A8%E6%96%BD%E6%94%BF%E8%97%8D%E5%9C%96%E9%AB%94%E7%B3%BB%E8%A1%A8.pdf
教育部秘書室(無日期)。健全國民教育。2010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9640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學生篩選追蹤輔導轉銜試辦計。2010年10月25日,取自http://163.27.206.38/school/data/pub/201004151708160.doc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頁31-83)。台北市:三民書局。
許郡芳(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許錫珍(1979),教師期待與師生社會互動及學生個人品質之關係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2,183-194。
國教院(2011)。台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2010年11月19日,取自http://tasa.naer.edu.tw/15news-1.asp。
連廷嘉、戴嘉南(2003)。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中學報,11,99-114。
郭生玉(1980)。教師期望與教師行為及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3,133-152。
郭為藩(1970)。特殊教育。台南:開山書店。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郭為藩、高強華(1998)。教育學新論。台北:正中。
郭淑雅(2007)。新台灣之子的學習適應圖像--一種民族誌研究的探索。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郭聰貴(1978),國小學生對學校態度之調查分析。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性研究。台北:五南。
陳成文、羅豎元(2009)。論加強弱勢群體子女教育與建設和諧社會。中南大學學報,15(1),5-9。
陳孟檉(2007)。同儕關係中備拒絕兒童之行為及其教學輔導策略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怡君(2010)。教師情緒致力、師生關係與低年級學童情緒調節之關係。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怡秀(2002)。國民小學實施小班教學精神計劃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治豪(2005)。國小轉學生自我概念、社會支持與其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芳媜(1998)。國中生社會技巧、學習適應與焦慮關係之研究。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奎憙、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1996)。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台北市:三民書局。
陳奎憙(1991)。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院。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1989)。國小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3,61-12。
陳婉真(2009)。考試焦慮與考試成績表現失常之關係—從考試歷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0(4),597-618。
陳淑美(1980)。國小及國中學生社會關係之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3,119-132。
陳淑麗(2008)。二年級國語文補救教學研究:一個長時密集的介入方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3(2),25-46。
陳淑麗(2008)。國小弱勢學生課業輔導現況調查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32。
陳淑麗(2009)。弱勢學童讀寫希望工程-課輔現場的了解與改進。台北市:心理。
陳淑麗、曾世杰、 洪儷瑜(2006)。原住民國語文低成就兒童文化與經驗本位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1(2),147-171。
陳淑麗、熊同鑫(2007)。台東地區弱勢國中學生課業現況與困境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6,105-130。
陳惠珠(2000)。學習輔導的實施。諮商與輔導,76,37-38。
陳惠敏(2010)。美國《沒有任何孩子落後法》之評析及其對我國中小學教育之啟示-批判教學論觀點。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雅雯(2003)。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嘉彌(2005)。課後照顧方案之評鑑。研習資訊,22(5),16-27
陳嘉彌、李翠萍(2002)。青少年「課後學習方案」概念與策略之探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139-162。
陳麗珠(2007)。論教育資源分配與教育機會均等之關係。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3),33-53。
陳麗珠(2008)。弱勢學生照顧政策之檢討與改進。教育研究月刊,172,5-15。
陳麗珠(無日期)。解析「攜手計劃課後扶助」政策與補救教學歷程。2010年12月3日,取自 http://woa.mlc.edu.tw/files/001425/cw/teach1.pdf
傅正敏(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實施攜手計畫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單文經、高博銓、張建成(2001)。同中有異─多元文化社會中的教學原則。教育資料與研究,42,85-104。
單文經、高博銓(譯)(2001)。同中有異—多元文化社會中的教學原則(James A. Banks, Peter Cookson, Geneva Gay, Willis D. Hawley, Jacquelin J.Irvine,Sonia Nieto, Janet W. Schofield & Walter G. Stephan 原著)。教育資料與研究,42,85-104。
彭富源(2009)。台灣初等教育改革重點與省思。教育資料集刊,41,1-24。
曾心怡(1999)。性別、班級組成型式、師生互動與學習動機以高三自然組物理科。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曾柏瑜、陳淑麗(2010)。初任補救教學大專生的專業成長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5(1),39-61。
曾素秋(1997)。國中啟智班師生互動之觀察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曾譓娗(2009)。臺中市國民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 恆(1995)。學習理論。載於賈馥茗(主編),教育心理學(頁275-314)。新北市:空大。
黃木春(1967)。兒童社會關係的研究。測驗年刊,14,61-70。
黃木蘭(2000)。換個方式做做看-談補救教學的改進之道。師友,397, 10-14。
黃正鵠、戴嘉南(1976)。高雄市國中課業負擔調查研究。輔導月刊,12,6-12。
黃玉幸(2010)。公費補習班-為弱勢學生開一扇窗。師友月刊,513,38-42
黃玉枝(1991)。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夙伶(2009)。台南市國中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實施現況 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志雄(2006)。從學習遷移理論談障礙學生的類化能力與學習策略。特殊教育叢書9502-特殊教育現在與未來(頁91-102)。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黃佳凌(2005)。教育優先區計劃國民小學學習弱勢學生學習輔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俊傑(2009)。「攜手計劃課後扶助」執行成效之評析與建議。學校行政,61,196-211。
黃俊傑(2009)。攜手計劃課後扶助執行評估及建議。北縣教育,67,69-72。
黃朝凱(2003)。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貴祥(1988)。學習目標、學習技巧、心理自我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黃瑞換、詹馨(1982)。低成就學生的診斷與輔導。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
黃瑞琴(1991)。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榮貴(2002)。低成就學生之學習輔導,屏縣教育季刊,12,16-21。
黃德祥(1995)。學習輔導與學生發展。學生輔導,38,22-31。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41-253)。台北:寰宇。
楊坤堂(1995)。學習障礙兒童。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楊坤堂(1997)。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輔導策略。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2),53-60。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J.R.Fraenkel, & N.E. Wallen著。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台北市:心理。
楊瑩(2000)。教育機會均等。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頁3-23)。高雄:麗文。
董媛卿(1997)。增進學習技巧:父母如何協助孩子精熟基本學習能力。台北市:遠流。
賓靜蓀(譯)(2008)。Ischta Lehmann 著。學習動機。台北市:天下雜誌。
趙信光(2009)。屏東縣國民小學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劉世閔(2008)。弱勢者教育與政策因應。教育研究月刊,172,29-49。
劉政宏、張景媛、許鼎延、張瓊文(2005)。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成分之分析及其對學習行為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7(2),173-196。
歐怡珍(2009)。新竹市國民小學實施夜光天使點燈計畫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秀玲、楊智馨(2008)。情緒管理。新北市:揚智文化。
蔡旻芳(2009)。台南縣外籍配偶子女與本國籍子女學習適應差異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蔡華華、張雅萍(2007),「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領導行為為干擾變數」,中華管理學報,8(4),1-18。
蔡龍興(2008)。影響外籍配偶家庭之國小學童學習適應之家庭因素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鄭青青、宋明君(2004)。外籍新年及其子女教育之研究分析生態系統論觀點。載於「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研討會」論文集(頁92-106),國立嘉義大學。
鄭淑里、林倖如(1994)。學習輔導的檢討與建議。諮商與輔導,100,18-21。
鄭勝耀(2010)。國小弱勢學童參與課後輔導計畫轉變歷程之研究。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主編,培育高素質現代國民與世界公民之教育規劃(頁30-53)。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鄭勝耀(2010)。教育公平理論與指標建構之整合研究:子計畫六:弱勢教育公平指標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委託計畫:NAER-99--11-C-1-02-06-2-15)
鄭勝耀,2011年4月15日。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鄭寬亮(2006)。合作學習對弱勢學生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盧威志(2008)。「攜手計畫課後扶助」之政策過程與執行評析。學校行政雙月刊,56,140-154。
盧美貴(1981)。國小教師教導方式與學生學習行為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3,199-207。
蕭阿全(1984)。國小兒童智能、學業成就、學習態度、人際關係諸因素之研究。輔導月刊,20(2),26-28。
賴光祺(2010)。讓M型回到常態。師友月刊,513,20-31
賴志成(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保禎(1970)。學習態度測驗指導手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建戎(2009)。高學業成就之新住民子女家庭教養方式與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謝佩均(2001)。原住民國小高低成就學生學習適應之比較。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謝佩容(2007)。以行動研究改善弱勢之家庭國小學童「課後輔導方案」執行的歷程。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謝卓君譯(2004)。觀察與訪談。載於卯靜儒等譯(主編),教育研究法:規劃與評鑑(頁622-667)。高雄:麗文。
謝琇玲(1998)。大學生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以義守大學為例。義守大學學報,5,381-391。
鍾蔚起(1981)。我國中學生次級文化及其差異因素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韓楷檉(1993)。學習動機的輔導。載於李咏吟(主編),學習輔導(頁209-240)。台北市:心理。
簡茂發(1977)。都市與鄉村兒童友伴關係影響因素之分析。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24,32-40。
簡茂發(1984)。國小教師教導態度與學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7, 99-120。
顏國樑(2004)。原住民教育現況、問題極發展趨勢。台灣教育,626,17-24。
顏綠青(1980)。大學生國文態度之研究。教育學院學報,5,3-125。
顏銘志(2006)。弱勢孩子的希望工程-淺談國小課後照顧服務。師友月刊,473,88-91。
魏麗敏(1999)。小班教學理念與實務。進修學訊年刊,5,1-5。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羅品欣、陳李綢(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3),221-240。
譚以敬、吳清山(2009)。台北市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的現況及其未來因應措施之研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12(8),77-94。
譚光鼎(1997)。族群關係與教育。花蓮師院學報,7,265-288。
蘇源恭、王貿(2009)。放學後的競爭—課後補救教學政策。教育沙龍系列七活動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二、外文部份
American Youth Policy Forum. (2006). Helping youth succeed through out-of-school time programs. Retrieved November 5, 2010 from www.aypf.org/publications/HelpingYouthOST2006.pdf
Brown,W.F.,& Holtzman,W.H.(1956). Use of the Survey of Study Habits and Attitudes for counseling students.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35, 214-218.
Brophy,J.E.,& Good, T.L.(1970). Teachers’ communication of differential ecpectations for children’s classroom performance: Some behavioral data. Journal of Education Paychology, 64, 365-374。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latchford, P., & Martin, C.(1998). The effect of class size on classroom process: It’s a bit like a treadmill—working hard and getting nowhere fast!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46(2),118-137.
Charles and Helen Schwab Foundation(2004)。After-School Programs Initiative
Report. Retrieved November 13, 2010 from http://www.putnamcic.com/pdf/After-SchoolPrograms-FullReport.pdf
Champion,P.(2007).Equity vs. excellence: a delphi study examining the future ramifications of nclb on gifted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Phoenix.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1965). Retrieved November 21, 2010 from http://www.k12.wa.us/ESEA/.
Foorman, B. R., & Torgesen,J.( 2001). Critical elements of classroom and small-group instruction promote reading success in all children.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and Practice, 16(4), 203-212.
Joseph,, A. D., & Roger, P.W. (2007). The Impact of After-School Programs That Promote Personal and Social Skills. 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CASEL). Retrieved November 26, 2010 from http://www.lions-quest.org/pdfs/AfterSchoolProgramsStudy2007.pdf
John ryan(n.d.). Bronfenbrenner’s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Retrieved April 17, 2011 from http://pt3.nl.edu/paquetteryanwebquest.pdf
Khan,S.B.(1969). Affective Correlate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0, 216-221.
Lunn,J.C.B.(1969). The Development of scales to Measure Junior School Children’s Attitud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9,64-71。
Lincoln, Y.S. & Guba, E.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Lauer, P.A., Akiba, M., Wilkerson, S.B., Apthorp, H.S., Snow, D., & Martin-Glenn, M.L. (2006). Out-ofschool time programs: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for at-risk student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6, 275-313.
Maheady, L., Towne,R., Algozzine, B., Mercer, J., & Ysseldyke,J. (1983). Minority overrepresentation : A case of alternative practices prior to referral. Learning Disability, 33,334-358.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2001). Retrieved November 30, 2010 from http://www2.ed.gov/nclb/landing.jhtml
Otto,W., & Smith, R.J.(1980). Corrective and Remedial Teaching.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Proctor,C.P.(1984). Teacher Expectations: a model for school improvement.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4,468-481.
Plowden Report (1976). Retrieved November 18, 2010 from http://www.educationengland.org.uk/documents/plowden/
Torgesen, J.K. (2000).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to early interventions in reading: The lingering problems of treatment resisters.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and Practices, 15(1), 55-64.
Turner, R.H.(1964). The social context of ambition. P146, San Francisco: Chandler.
Vellutino,F.R., Scanlon, D.M., Sipay,E.R., Small, S.G., Pratt, A., Chen, R., & Denckla, M.B.(1996). Cognitive profiles of difficult-to-remediate and readily remediated poor readers: Early intervention as a vehicle for distinguishing between cognitive and experiential deficits as basic causes of special reading disabilit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8(4), 601-638.
Vaughn,S., Gersten,R., & Chard, D.J.(2000). The underlying message in LD intervention research:Findings from research syntheses. Exceptional Children, 67(1), 99-114.
The 21st Century Learning Community(n.d.). Retrieved December 17, 2010 from http://www2.ed.gov/programs/21stcclc/index.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譚光鼎(1997)。族群關係與教育。花蓮師院學報,7,265-288。
2. 羅品欣、陳李綢(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3),221-240。
3. 魏麗敏(1999)。小班教學理念與實務。進修學訊年刊,5,1-5。
4. 簡茂發(1984)。國小教師教導態度與學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7, 99-120。
5. 顏銘志(2006)。弱勢孩子的希望工程-淺談國小課後照顧服務。師友月刊,473,88-91。
6. 顏國樑(2004)。原住民教育現況、問題極發展趨勢。台灣教育,626,17-24。
7. 簡茂發(1977)。都市與鄉村兒童友伴關係影響因素之分析。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24,32-40。
8. 鍾蔚起(1981)。我國中學生次級文化及其差異因素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9. 蕭阿全(1984)。國小兒童智能、學業成就、學習態度、人際關係諸因素之研究。輔導月刊,20(2),26-28。
10. 盧美貴(1981)。國小教師教導方式與學生學習行為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3,199-207。
11. 盧威志(2008)。「攜手計畫課後扶助」之政策過程與執行評析。學校行政雙月刊,56,140-154。
12. 蔡華華、張雅萍(2007),「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領導行為為干擾變數」,中華管理學報,8(4),1-18。
13. 鄭淑里、林倖如(1994)。學習輔導的檢討與建議。諮商與輔導,100,18-21。
14. 劉世閔(2008)。弱勢者教育與政策因應。教育研究月刊,172,29-49。
15. 劉政宏、張景媛、許鼎延、張瓊文(2005)。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成分之分析及其對學習行為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7(2),17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