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07:02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吳志邦
研究生(外文):
Wu Chin-Pang
論文名稱:
布農族文化及地景之再現—以《東谷沙飛傳奇》為對象
論文名稱(外文):
Bunun culture and landscape of the reproduction:“Palisia Tongku Saveq” as the object
指導教授:
浦忠成
口試委員:
陳張培倫
、
黃清順
口試日期:
2011-06-30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
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台灣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5
中文關鍵詞:
布農族
、
乜寇‧索克魯曼
、
東谷沙飛
、
小說
、
神話
、
母題
、
地景
、
聖山
外文關鍵詞:
Bunun, , , , , , ,
、
Neqou Soqluman
、
Tongku Saveq
、
novel
、
myth
、
motif
、
landscape
、
Holy Mountain
相關次數:
被引用:
2
點閱:814
評分:
下載:84
書目收藏:3
面對長期以來土地、生活方式遭受摧毀的部落文化,藉由追尋神話的母題,找回屬於部落自己傳統的生活經驗,再創造出新的神話傳說。乜寇‧索克魯曼筆下所描述的《東谷沙飛傳奇》,正是以布農族的傳統神話傳說為基礎,創造了新的屬於自己部落文學的神話小說。本論文從「文化地理學」的角度思考,藉以說明「玉山」為何能夠成為布農族的「聖山—聖域」?聖山神話是如何形成的?而神話又是如何影響族人的生活?以及在小說中如何再現神話?在複製與創造的過程中,使用部落的語言,使用部落的經驗,使用部落的地景,從僅存已知的神話、祭典、儀式、禁忌重新建構出傳統的文化地景,建立屬於部落自己的自信,部落自己的詮釋權,回歸屬於自己部落的傳統,是一件急迫且必要的責任。透過以文化地景的角度,探討神話的母題、精靈、儀式、聖山、禁忌,分析布農族傳統文化、地景與小說之間的關係,並試圖了解作者對於「聖山」神話傳說所想賦予的意義。
Aborigines have encountered their land, tribal culture and lifestyle being
destroyed. By means of looking for the myth of the motif, they have found back their
traditional tribal life experiences and re-created new "Holy Mountain" myths and
legends. Neqou Soqluman described describes as "Palisia Tongku Saveq" is to
thetraditional Bunun based on myths and legends, creating a new myth of their own
tribeliterary fiction. This paper from the cultural geography perspective, to
explain "Yushan" Why can become the Bunun's "Holy Mountain"? How does the
HolyMountain myth is form? And how does the myth also affect clansman's
life? Aswell as how to reappear the myth in the novel? If the novel is a kind of
ceremony, it contains the copy and the creative process. Then, the copy and the
creative process, the use of tribal languages, the use of tribal experiences, the use of
tribal landscapes, the only remaining known myth, ceremonies, rituals, taboos from
Bunun tribe will re-construct Bunun cultural landscapes. Hence, to build their
self-confidence in their own tribe, to retrive the right to interpret their own tribe and
to return their tribal tradition is an urgent and indispensable responsibility.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thecultural landscape, the motif of the myth, elves, ritual, sacred
mountains, taboos, thetraditional analysis of Bunun culture, landscap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novel and trying to understand what the author for the "Holy
Mountain" myths andlegends to give the significance.
目 次
中文摘要…………………………………………………………………………....vii
英文摘要……………………………………………………………………………i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2
第三節 文獻探討………………………………………………………………..4
一、民族誌…………………………………………………………………4
二、有關評述乜寇的文獻…………………………………………………5
(一)孫大川〈重返根源〉…………………………………………5
(二)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6
(三)撒可努〈東谷沙飛〉…………………………………………7
(四)林瑞隆《東谷沙飛傳奇》書評………………………………7
第四節 研究範圍………………………………………………………………..8
一、乜寇.索克魯曼………………………………………………………8
二、東谷沙飛………………………………………………………..……10
三、玉山及其周邊環境……………………………………………..……11
(一)特殊的地貌景觀………………………………………..……11
(二)多樣的生態景觀………………………………………..……12
第二章 布農族的認知與依存模式………………………………………………15
第一節 靈的建構………………………………………………………………16
一、 天神…………………………………………………………………..16
二、 鬼神/靈魂……….……………………………………………………16
第二節 人的起源………………………………………………………………19
一、 傳說…………………………………………………………………..19
二、 「人觀」的思維……………………………………………………..22
第三節 空間、時間與生活…………………………………………………….23
一、 土地…………………………………………………………………..24
(一)耕地/農耕……………………………………………………..24
(二)建地/家屋……………………………………………………..25
(三)獵場/狩獵…………………..…………………………………26
二、 時序…………………………………………………………………..28
三、 生活作息……………………………………………………………..30
(一)木刻繪曆……………………………………………………..30
(二)祭司/巫師……………………………………………………..31
(三)禁忌/夢占…………………..…………………………………34
第四節 小結……………………………………………………………………35
第三章 聖山—東谷沙飛…………………………………………………………37
第一節 文獻與認同……………………………………………………………38
一、命名…………………………………………………………………..38
二、開發史跡……………………………………………………………..40
(一)先人足跡……………………………………………………..40
(二)古道開發……………………………………………………..41
(三)抗外行動…………………..…………………………………42
第二節 神話與記憶……………………………………………………………43
一、地景記憶……………………………………………………………..43
(一)大洪水傳說…………………………………………………..43
(二)布農人起源…………………………………………………..46
二、月亮與太陽…………………………………………………………..48
(一)傳說…………………………………………………………..48
(二)歲時祭儀……………………………………………………..53
第三節 小說中神話記憶的再現………………………………………………53
一、聖山…………………………………………………………………..54
(一)聖山的重要性………………………………………………..54
(二)聖山的樣貌…………………………………………………..56
二、月亮與太陽…………………………………………………………..57
(一)太陽…………………………………………………………..57
(二)月亮…………………………………………………………..58
(三)雙重身分的主角……………………………………………..60
三、禮儀與禁忌………………………………………………………….61
第四節 小結……………………………………………………………………62
第四章 有意義的地景………………………………………………………………65
第一節 記憶古老的地景………………………………………………………66
一、消失的恩典……………………………………………….…………..66
二、蛇族的復仇……………………………………………………………68
三、矮黑人的世仇………………………………………………………...71
第二節 外來揉合的地景………………………………………………………77
一、天怒之地/趕出伊甸園……………………………………………….77
二、月亮之子/耶穌誕生………………………………………………….79
三、沙目板曆/十誡……………………………………………………….80
四、人之血/耶穌聖血…………………………………………………….81
第三節 儀式與回歸的地景……………………………………………………83
一、儀式的地景…………………………………………………………..83
二、回歸的地景…………………………………………………………..86
(一)語言的回歸…………………………………………………..86
(二)世界中心的複製……………………………………………..87
第四節 小結……………………………………………………………………90
第五章 重建地景……………………………………………………………………93
第一節 狩獵祭典的再現…………………………………………………93
一、獵人之月……………………………………………………………..93
(一)活動大要……………………………………………………..93
(二)夢占…………………………………………………………..93
(三)祭期與狩獵的禁忌…………………………………………..97
(四)祭期與狩獵的態度………………………………………….99
二、頌讚天地…………………………………………………………….101
第二節 歷史/現實/小說中的地理空間………………………………………103
一、思維模式……………………………………………………………104
(一)語言分歧以及文化多樣性…………………………………105
(二)故鄉—拉蒙鞍陸島………………………………………106
(三)神話傳說不同調……………………………………………106
(四)東谷沙飛的子民……………………………………………108
二、地圖空間……………………………………………………………109
(一)遠征隊的路徑………………………………………………109
(二)古老地圖……………………………………………………112
第三節 小結…………………………………………………………………..114
第六章 結論………………………………………………………………………..115
參考書目……………………………………………………………………………119
附錄…………………………………………………………………………………123
參考書目
一、專書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台北,巨流,2003)。
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蕃族調查報告書第六冊布農族前篇》(台北:中央研究院,2008)。
丘其謙著,《布農族卡社群的社會組織》(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66)。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著,《臺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台北:常民,1996)。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著,《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台北:臺原,1999)。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著,《敘事性口傳文學的表述—臺灣原住民特野部落歷史文化的追溯》(台北:里仁,2000)。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著,《被遺忘的聖域: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的追溯》(台北:五南,2007)。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著,《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上、下)》(台北:里仁,2009)。
李壬癸,《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常民文化,1997)。
李亦園著,《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1978)。
李亦園著,王秋桂主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下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叢刊,1996)。
李亦園著,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刊,《宇宙觀、信仰與民間文化》(台北:稻鄉,1999)。
李福清(B. Riftin),《從神話到鬼話—臺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台北:晨星,1998)。
李維斯陀(Claude Levi-Strauss)著,楊德睿譯,《神話與意義》(台北:麥田,2001)。
林道生著,《原住民神話與文化賞析》(台北:漢藝色研,2003)。
思高聖經學會譯釋,《聖經》(台北:思高聖經學會,1995)。
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 或譯伊利亞德)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2000)。
徐如林、楊南郡,《最後的拉比勇:玉山地區施武郡群史篇》(南投:玉山國家公
園,2007)。
馬以工主編,《玉山國家公園》(台北:內政部營建署、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1994)。
孫大川著,《臺灣原住民之想像世界》(台北:文建會,1997)。
孫大川著,《山海世界》(台北:聯合文學,2000)。
孫大川著,《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小說卷(下)》(台北:印刻,2003)。
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註,《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台北:遠
流,1996)。
森丑之助著,楊南郡譯註,《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台北:遠流,2006)。
傅君中文版主編,《Voka Moana大洋之舟:南島祖先的海洋之旅:太平洋島嶼的發現和殖民》(台東:台灣史前博物館,2008)。
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95)。
黃應貴主編,《時間、歷史與記憶》(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99)。
黃應貴主編,《布農族》(台北:三民書局,2006)。
黃應貴主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
葉家寧著,《臺灣原住民史布農族史篇》(南投:臺灣文獻館,2002)。
霍斯陸曼‧伐伐著,《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布農族》(台北:稻鄉,1997)。
霍斯陸曼‧伐伐著,《玉山魂》(台北:印刻,2006)。
二、期刊論文
巴蘇亞‧博伊哲努,〈混沌年代重要神話母題:以臺灣原住民族為例〉《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2007.06),頁159-207。
巴蘇亞‧博伊哲努,〈神話與文化的融攝:布農族的例子〉《北市師院語文學刊》,(2001.06),頁149-182。
王嘉弘,〈鹿野忠雄《山、雲與蕃人》對台灣布農族人的描寫〉《中國文化月刊》,(2006.09),頁56-74。
譚達先,〈評李福清(B. Riftin)著《從神話到鬼話—台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漢學研究》,(1999.12),頁393-399。
三、學位論文
呂慧珍,〈九0年代台灣原住民小說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
張志雲,〈論田哲益《原住民神話大系—布農族神話與傳說》〉(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2005)。
許家真,〈口傳文學的翻譯、改寫與應用—以布農族為觀察對象〉(碩士論文,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6)。
四、網路資料
〈中華世界遺產協會〉,http://www.what.org.tw/heritage/,2009.10.10參閱。
〈玉山國家公園〉,http://www.ysnp.gov.tw/resourcesoverview.aspx?id=1,
2010.05.25參閱。
〈永遠的玉山魂〉,http://blog.udn.com/tongkusaveq/1578621,2010.06.10參閱。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家與藝術家—人物群像〉,
http:// portal.tacp.gov.tw/litterateur/portrait/190,2010.06.10參閱。
〈東谷沙飛的文學與世界〉,http://blog.udn.com/tongkusaveq,2010.06.10參閱。
〈林瑞隆《東谷沙飛傳奇》書評〉,http://blog.udn.com/tongkusaveq/1761838,
2010.06.10參閱。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九0年代臺灣原住民小說研究
2.
口傳文學的翻譯、改寫與應用:以布農族為觀察對象
3.
論田哲益《原住民神話大系-布農族神話與傳說》
4.
布農族作家的文化書寫與認同追尋-以霍斯陸曼‧伐伐、拓拔斯‧塔瑪匹瑪、乜寇‧索克魯曼的文學作品為例
5.
《東谷沙飛傳奇》中的奇幻書寫研究
6.
「狐狸精」原型及其在中國小說的文化意涵
7.
魏晉志怪小說與古代神話關係之研究
8.
紅樓夢夢幻世界解析
9.
廣異記研究
10.
中國民間童話中蛇的角色探究
11.
布農族童謠探究---聆聽原始的歌聲
12.
「莫兒.法蘭德絲」:狄福的追尋神話與修辭技巧
13.
哈代新英雄之面面觀:由神話批評探討哈代之三本主要小說
14.
瑪拉末小說「夥計」一書中的神話
1.
譚達先,〈評李福清(B. Riftin)著《從神話到鬼話—台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漢學研究》,(1999.12),頁393-399。
2.
王嘉弘,〈鹿野忠雄《山、雲與蕃人》對台灣布農族人的描寫〉《中國文化月刊》,(2006.09),頁56-74。
3.
森丑之助著,楊南郡譯註,《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台北:遠流,2006)。
4.
李亦園著,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刊,《宇宙觀、信仰與民間文化》(台北:稻鄉,1999)。
5.
李亦園著,《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1978)。
6.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著,《敘事性口傳文學的表述—臺灣原住民特野部落歷史文化的追溯》(台北:里仁,2000)。
7.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著,《被遺忘的聖域: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的追溯》(台北:五南,2007)。
8.
丘其謙著,《布農族卡社群的社會組織》(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66)。
9.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著,《臺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台北:常民,1996)。
10.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著,《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台北:臺原,1999)。
1.
布農族生態文學探討─以《玉山魂》為研究中心
2.
《東谷沙飛傳奇》中的奇幻書寫研究
3.
東谷沙飛: 一個布農族部落「望鄉」的想像與實踐
4.
布農族作家的文化書寫與認同追尋-以霍斯陸曼‧伐伐、拓拔斯‧塔瑪匹瑪、乜寇‧索克魯曼的文學作品為例
5.
原住民的歷史文化詮釋權:以布農族作家/高山嚮導乜寇.索克魯曼的文學作品及文化行動為討論對象
6.
口傳文學的翻譯、改寫與應用:以布農族為觀察對象
7.
布農族的生態智慧與美感經驗:以民族植物為例
8.
論田哲益《原住民神話大系-布農族神話與傳說》
9.
布農族射耳祭的沿革與族群意識的關係-以花蓮縣卓溪鄉為例
10.
布農族神話傳說應用於故事盒商品之研究創作
11.
台灣原住民族狩獵權之研究:布農族、排灣族個案探討
12.
布農族獵人的狩獵文化敘事:一個自傳式民族誌
13.
布農族身體經驗之獵食想像:以南投縣境明德村為例
14.
布農族傳統文化適用於小學民族教育課程之研究
15.
布農族節慶活動吸引力、體驗價值、重遊意願之關係研究-以南投縣信義鄉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