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1〕王自亮,《風雲紀︰吉利收購沃爾沃全記錄》,紅旗出版社, 2011年 〔2〕王泰允,《企業購併實用》,遠流出版公司,民國84年6月。 〔3〕林聲宏,〈以併購方法提升企業競爭優勢之研究:以友達光電 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7年 〔4〕袁孝勳,〈後發優勢與趕超的競爭態勢演化─從日、韓經驗看 兩岸汽車產業自主研發的發展機會〉元智大學,碩士論文,民 國94年 〔5〕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中國汽車工程協會、大 眾汽車集團、《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10 汽車藍皮書》,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6〕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研究所,《社會藍皮書:2011年中國社會情勢分析與預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7〕洪啟仁,《企業併購交易指南》,安侯企業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2008年 〔8〕孫健、蓋麗麗,《顫慄金融史Ⅳ: 公司兼併背後的資本力量》, 海鴿出版社,2009年 〔9〕張力元,〈從花旗收購僑銀之案例探討併購案的動機與過程〉 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7年 〔10〕薛明玲、廖烈龍、林宜賢,《企業購併策略與最佳實務》, 財團法人資誠教育基金會,民國95年 〔11〕顏福全,〈企業如何進行併購-以個案A為例〉國立中央大學, 碩士論文,民國92年 〔12〕江玉柏、余尚武,「影響企業購併成敗之因素與策略探討」, 經濟情勢暨評. 論,第4 卷,第2 期(民國87年) 二、英文文獻 〔1〕Brandenburger, A. M. and B. J. Nalebuff (1996), Co-opetition, New York, Currency Doubleday. 〔2〕Brealey, R. A. , S. C. Myers and F. Allen (1984),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 New York, McGraw-Hill. 〔3〕Graham, T. (1987), "Acquisition in the USA: The Systematic Route To Success", Industrial Marketing Dgest, Vol. 12, Issue 2,103-112. 〔4〕Haspeslagh, P. C. and D. B. Jemison (1991), Managing Acquistions: Creating Value Through Corporate Renewal, New York, The Press. 〔5〕Harwit,E.(1995),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 Policie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ME, Sharpe. 〔6〕Hill, C. W. L. and G. R. Jones (2004),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An Integrated Approach, MA,Houghton Mifflin.
三、網站 〔1〕中國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 〔2〕中國汽車工業協會,http://www.caam.org.cn。 〔3〕中國汽車信息網,http://www.cnauto.com.cn/。 〔4〕中國經濟網,http://www.ce.cn。 〔5〕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http://www.geelyauto.com.hk/。 〔6〕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http://www.geely.com/。 〔7〕新浪汽車網 http://auto.sina.com.cn/。 〔8〕搜狐汽車網 http://auto.sohu.com/cxsj/。 〔9〕ITIS 智網,http://www.itis.org.tw/。 〔10〕Ford,http://www.ford.com/。 〔11〕Volvo Car Corporation,http://www.volvocar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