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2 20: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古聖通
研究生(外文):Ku-Sheng-Tung
論文名稱:地方治理網絡關係與農村產業文化發展-以苗栗大湖薑麻園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terrelation of local governance network and Rural Creativity Industry:A Case Study in Jiang Mayuan Park at Dahu Township, Miaoli County
指導教授:李台京
指導教授(外文):LI-TAI-J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華大學
系所名稱:行政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6
中文關鍵詞:府際治理地方治理公民社會非營利組織社區總體營造
外文關鍵詞: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Inter-governmental PartnershipCitizen ParticipationCivil SocietyNon-profit organizationOverall Gentrifi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76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1970年代以來流行的公共管理及新政府運動的理論與實踐,主張政府規模、角色、做事方法要改變。臺灣於80年代「解除戒嚴」、政治民主化之後,府際治理、地方治理…等協力夥伴關係的成長日益明顯,公部門、私部門及非營利部門之間,呈現多元互動,政府與公民社會亦積極互動及融合發展。因受全球化及國際經貿自由化的影響,中央、地方及社區,分別系屬公、私部門不同之領域,各自在組織、結構、角色、功能、屬性均在蛻變變化中,並尋求共識,作成一連串的聯結,這是多元治理必然呈現的現象。本文將以理論與實例,研究公民社會參與社區營造能力與影響。隨著時代巨輪演化,薑麻園注入苗栗縣薑麻園故鄉營造產業觀光協會、聖衡宮管理委員會、開闢道路委員會、觀光果園產銷班、觀光休閒農業管理委員會、家政班、守望相助隊等社群網絡重要的元素,形成多元治理的局面。

本文係以質化研究,以歷史研究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實證分析苗栗縣大湖鄉栗林村薑麻園地區農村產業文化發展的經驗與發展的情形。綜觀薑麻園社區營造及農村產業創新,蛻變為富麗示範農村新風貌,因此,藉以薑麻園社區總體營造的成功,並從地方治理、政策網絡理論為基礎,及以理論基本特性為原則,以中央、地方與社區社群為研究模式,從社區核心價值建構實質構面,瞭解與中央、地方政府、民間團體、非營利組織等之間網絡關係。

Since 1970s,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public management and new government movement advocated that the scale, the roles and the operation of governments to change in different ways. After the “remove the martial law” movement and the process of the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late 80's in Taiwan, The public sector, private sector and non-profit sector, showing multiple interactions, in the meantim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ivil society also actively developing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liberaliza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entral movement, local government and public community have many changes in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zations, roles and functions. How to strike a balance in these cases become a important issue in the multi-dimension governances. Since the “remove the martial law” movement, Farmers' Association no longer leading the rural creativity industry completely because of the decline of social control by KMT government. In such circumstance, many institutions-included Jiang Mayuan Organization, San Heng Temple Management Committee, Sightseeing Orchard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Group, Committee of Leisure Agri-Business, Home Economics Improvement Clubs and Neighborhood Watch Programme-have participated in the reform of Jiang Mayuan Park and demonstrated multi-dimension governance.
With the methods of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 author analyzed the less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creativity industry in Jiang Mayuan region, Miaoli County. As a result, Jiang Mayuan eco-village displays a new scenario by way of the successful overall gentrification. On this ground, author manipulates all the respects, including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nter-governmental Partnership, interaction between civil societ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

目 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序言或誌謝辭…………………………………………………………………………iii
目錄……………………………………………………………………………………iv
表目錄…………………………………………………………………………………vi
圖目錄…………………………………………………………………………………vii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研究目的……………………………………………………………………2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對象……………………………………………………………2
第四節研究限制……………………………………………………………………2
第五節解釋名詞……………………………………………………………………3
第二章文獻與回顧……………………………………………………………………5
第一節相關理論……………………………………………………………………5
第二節檢視薑麻園地方治理………………………………………………………19
第三節薑麻園有關文獻……………………………………………………………30
第三章研究方法與架構………………………………………………………………40
第一節參與觀察法、深度訪談法…………………………………………………43
第二節研究流程與架構……………………………………………………………51
第四章以薑麻園為例地方治理網絡關係之建構……………………………………53
第一節中央與地方、社區社群模式及社區價值構面之建構……………………53
第二節利害關係人…………………………………………………………………63
第三節治理與網絡關係……………………………………………………………64
第四節網絡關係類型與運作模式比較 …………………………………………79
第五節薑麻園農村產業文化發展的困境…………………………………………81

第五章、結論……………………………………………………………………… 82
參考書目…………………………………………………………………………… 85
附錄一苗栗縣薑麻園故鄉營造產業觀光協會章程……………………………… 88
附錄二薑麻園口述文獻…………………………………………………………… 92
附錄三深度訪談大綱及紀錄……………………………………………………… 97


一、中文書籍
雨青(1994)《客家人尋根》。台北:武陵。
《苗栗文獻第11期》(1986)。苗栗縣政府。
《社區總體營造簡報資料》(1996)。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大湖鄉誌》。(1999)。苗栗縣大湖鄉公所。
(譯)許道然/劉坤億/熊忠勇/黃健銘著,(原著)B.Guy Peters(2000)。《政府未來的治
理模式》。台北:智勝。
林水波(2001)。《公共政策論衡》。台北:智勝。
蕭新煌/黃世明(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理論之研究》。台北:瑞興。
袁鶴齡(2003)。《全球化世界的治理》。台中:若水堂。
紀俊臣(2003)。《政府再造》。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張明貴(2005)。《地方自治概要》。台北:五南。
林水坡/李長晏(2005)。《跨域治理》。台北:五南。
劉盈科/林佩樺(2005)。《薑麻園農業產業文化之發展,發展農業產業文化工作坊》。台中: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編。
呂育誠(2006)。《地方政府管理—結構與功能的分析》。台北:元照。
吳定(2006)。《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
余致力主編(2006)。《新世紀公共政策理論與實務》。台北:世新大學。
《重修苗栗縣志-大事志》。(2006)。苗栗縣政府。
李永展(2006)。《永續城鄉及生態社區-理論與實務》。台北:文笙。
呂育誠(2007)。《地方治理概念—與落實途徑之研究》。台北:元照。
孫煒。(2007)。《第三部門的治理研究》。台北:翰蘆。
(譯) 馮瑞麒,(原著)David Lewis(2007)。《非政府組織-管理初探》。台北:五南。
李台京(2008)。《臺灣地方政府》。台北:三民。
吳定(2008)。《公共政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宋學文/吳英明/施惠文(2008)。《創能型治理-看見南方新動能》。台北:商鼎。
林淑馨(2008)。《非營利組織管理》。台北:三民。
(譯)陳湘琴,(原著)吉野正治(2008)。《寫給一般民眾的社區總體營造》。台北:詹氏。
李長晏(2008)。《邁向府際合作治理:理論與實踐》。台北:元照。
李宗勳(2008)。《網絡社會與安全》。台北:元照出版。
李允傑/丘昌泰。(2009)。《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元照。
孫本初(2010)。《公共管理》。台北:智勝。
(譯)王麗斐/杜淑芬/吳麗琴/王玉珍/吳育沛/簡華妏 /喬虹/王敬元,(原著)P.Paul HEPPNER.Mary J.Heppner(2010)。《研究論文寫作-撰寫與投稿的武功祕笈》。台北:洪葉。

二、 中文期刊
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南華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 1 期,頁7。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角色職能的轉變〉,國立空中大學,《空大行政學報》第13期,頁246。
陳恆鈞/張國畢(2006)。〈組織協力與組織績效之研究-以雲林縣蔬菜產銷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行政學報》第19期,頁1-54。
孫同文/林玉雯(2007)。〈析論府際關係的多元面向〉,發表於《研習論壇/理論與實務月刊》第75期,頁11。
許耿銘(2008)。〈全球治理對國家公共政策影響指標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行政學報》第29期,頁1-28。
三、 英文書籍
Robinson L.S.(1989).What culture should mean?The Nation﹐Sep25﹐249﹐9.
Turner﹐M.&Hulme﹐D.(1997)﹐Governance﹐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
.Gerry Stoker,“”Governance as Theory:Five Propositions.“”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No.155(1998),pp.17~28
Gerry﹐ Stok..1998.“Governance as Theory:Five Propositions﹐”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dl﹐March Vol.50 Iss.1﹐pp.17-25.
.Leach﹐R.and J. Percy-Smith
2001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Palgrave.
.Howell﹐J.&Pearce﹐(2001)﹐Civil Society & Development:A Critical Exploration﹐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Inc.
Digh P.(2001)Culture?What culture?Association management﹐2.
四、碩、博士論文
林佩樺(2005)。《薑麻園農業產業文化發展之探討》。台中: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
理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黃豐明(2006)。《休閒農業經營之研究-以大湖鄉薑麻園為例》。台中:中興大學水土保
持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張清富(2008)。《農業旅遊動機、休閒效益對重遊意願影響之研究-以苗栗縣大湖鄉薑
麻園為例》。台中: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姚宜呈(2009)。《薑麻園休閒農業區景觀吸引力、遊客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彰化: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謝莉芬(2009)。《苗栗縣大湖鄉薑麻園休閒農業區經營者營運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陳琇君(2009)。《農村經濟與社區營造-大湖草莓園區與薑麻園產業發展的比較研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黃淑盛(2010)。《栗林薑麻園社區培力方案與行銷策略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
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五、相關報告
苗栗縣政府農業局委託中園藝術景觀工程有限公司(1995)。《苗栗縣大湖鄉休閒農業整體發展調查規劃工作期中報告》。
苗栗縣政府指導、大湖地區農會規劃(2004)。《大湖鄉薑麻園休閒農業區規劃報告書》。
苗栗縣三義鄉觀光文化發展協會、苗栗縣大湖鄉薑麻園故鄉營造產業觀光協會(2006)。《2007年度活化地方商業環境中程計畫-大湖三義130小鎮商街再造計畫》。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7)。《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薑麻園知名度提升行銷計
畫》。
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2008)。《風情萬種-薑麻園》。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8)。《2009年度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薑麻園四季風情產業發展計
畫》。
苗栗縣薑麻園故鄉營造產業觀光協會(2009)。第一屆《客家文化創意產業星級達人選拔暨經營典範論壇》。
苗栗縣薑麻園故鄉營造產業觀光協會總幹事劉盈科口述(2005)。《薑麻園農業產業文化之發展》林佩樺整理。
六、網站文獻
中時報系新聞資料庫網查詢系統。(2009.12.15)網址:http://www.ctgin.com.tw。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全球資訊網查詢系統。(2009.12.15)網址:http://www.swcb.gov.tw、http://www.coa.gov.tw。
Hinet學習網查詢系統。(2010.10.30)網址:http://formosa.elearn.hinet.net/default.html。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0)。《邁向廿一世紀農業新方案9001-9312》。(2009.12.15)網
址: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020。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孫同文/林玉雯(2007)。〈析論府際關係的多元面向〉,發表於《研習論壇/理論與實務月刊》第75期,頁11。
2.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角色職能的轉變〉,國立空中大學,《空大行政學報》第13期,頁246。
3. 謝俊逢(1990)。〈台灣客家老山歌與賽夏族矮靈祭歌研究〉。《復興崗學報》,43,359-384。
4. 劉斌雄(1975)。〈日本學人之高山族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5-17。
5. 陳春欽(1968)。〈賽夏族的宗教及其社會功能〉。《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6,83-114。
6. 陳春欽(1967)。〈東河村賽夏族之人口與家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3,141-162。
7. 陳春欽(1966)。〈向天湖賽夏族的故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1,157-192。
8. 陳金田(1981)。〈矮人祭的由來〉。《苗栗文獻》,1/1,130-148。
9. 陳其南(1975)。〈光復後高山族的社會人類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19-49。
10. 許常惠(1985)。〈現階段賽夏族民族祭典與民歌的保存〉。《民俗曲藝》,35,4-24。
11. 李壬癸(1993)。〈賽夏族矮人祭歌詞重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4,891-933。
12. 呂鈺秀、孫俊彥(2007)。〈傳統的樣貌--台灣原住民音樂形式傳承與傳統意識建構〉。《止善》,2,21-42。
13. 呂鈺秀(2009b)。〈賽夏音樂中的時間疊置與延展〉。《民俗曲藝》,166,125-140。
14. 呂鈺秀(2003a)。〈民族音樂學研究概念與採譜方法論──以其於台灣原住民音樂研究之應用為例〉。《民俗曲藝》,142,119-144。
15. 史惟亮(1968)。〈臺灣山地民歌調查研究報告〉。《藝術學報》,3/1,8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