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 尤英愉(2010)。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媒體素養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2. 王天濱(2005)。新聞自由:被打壓的臺灣媒體第四權。臺北:亞太。
3. 余佳璋(1998)。SNG是必要之惡?-新聞界恐怖平衡現象的反思。目擊者,5,54-55。
4. 吳永乾(2004)。美國誹謗法所稱「真正惡意」法則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15,1-95。5. 吳翠珍、關尚仁、媒體公民教育研究發展小組(1999)。媒體、公民、素養—媒體公民教育訓練教師手冊。臺北:富邦文教基金會。
6. 呂雅雯、盧鴻毅、侯心雅(2010)。再現貧窮:以電視新聞為例。新聞學研究,102,73-111。
7. 李金勳(2002)。國小學童收看電視新聞之情形、看法及電視新聞識讀教學成效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8. 李思慧(2004)。閱聽眾之知覺品質與品牌聯想影響收視行為之研究—以有線電視新聞頻道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班論文。9. 林子儀(1999)。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臺北:元照。
10. 洪賢智(2005)。電視新論。臺北:亞太。
11. 徐鉅昌(2001)。電視理論與實務。臺北:亞太。
12. 秦梅心(2007)。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媒體素養內涵認知及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論文。13. 翁秀琪、許傳陽、蘇湘琦、楊韶彧、葉瓊瑜(1997)。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來源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係。臺北:三民。
14. 馬立君(2010)。媒體言論自由的界線─以誹謗案件「真正惡意」法則適用分析為例。傳播與管理研究,9(2),49-106。
15. 馬瑜婷(2007)。國小教師電視素養知能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6.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06)。95年有線電視收視行為及滿意度調查研究報告書。2011年1月23日,取自http://info.gio.gov.tw/lp.asp?CtNode=4998&Ct Unit=358 &BaseDSD=7&mp=5。
17. 張湘怡(2010)。從文化資本與資訊資本探討閱聽眾收視行為─以板橋地區有線電視新聞頻道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18. 張勤(1994)。電視新聞。臺北:三民。
19. 張靜蘋(2007)。電視新聞觀看、需求滿足與素養之關聯性研究─以臺北縣國小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20. 梁欣如(1993)。電視新聞神話的解讀。臺北:三民。
21. 陳尚蕙(2006)。國民小學教師媒體素養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2. 陳靜瑜(2005)。中華民國電視年鑑。臺北:新聞局。
23. 彭家發(1994)。新聞客觀性原理。臺北:三民。
24. 游進忠(1996)。臺北市民眾收看有線電視新聞之動機與滿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25. 黃新生(1994)。電視新聞。臺北:遠流。
26. 新聞局委刊(1998)。蓋洛普民調顯示:電視節目暴色嚴重 新聞報導太過煸情。新聞鏡,499,48-51。
27. 蔡念中、劉立行、陳清河(1996)。電視節目製作。臺北:五南。
28. 錢震、鄭貞銘、張世民、呂傑華(2003)。新聞新論。臺北:五南。
29. 顏湘婷(2007)。應用媒體識讀教育於國小學童之教師行動研究─以報紙新聞實施讀報教育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二、英文部分
1. Dahlgren , P. (1988). What’s the Meaning of This? Viewer’s Plural Sense-making of TV News.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10, 285-301.
2. Ferguson , D. & Perse , E. (1993). Media and Audience Influences on Channel Repertoire.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37(1), 31-49.
3. Rubin , A. & Perse, E. (1987). Audience activity and television news gratifica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4(1), 58-84.
4. Tuchman , G. (1978).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ew York: Fre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