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1. 王淑蓉(2008),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臺北縣市國小教師 生活壓力、復原力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
2. 李家芃(2007),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國中小已婚女性教師休閒參與對生活壓力與身心健康之影響-以中彰投為例。3. 胡婷婷(2006),銘傳大學應用統計資訊學系碩士班,國中生身心健康相關因素之研究。4. 徐靜芳(2003),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5. 張健群(2008),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國中教師工作壓力、休閒運動參與與身心健康之研究。
6. 陳玉蓮(2007),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工作壓力對身心健康與工作滿足之影響-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數。
7. 陳淑芬(2007),國立嘉義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班,建構空服員工作壓力、職業倦怠對身心健康狀況影響模式。8. 陳慧珊(200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大學生親職化現象、個體化程度與身心健康指標之相關研究。
9. 游恆山譯.健康心理學 / Anthony J. Curtis著 ; 台北 : 五南 , 2002.
10. 黃小瑋(2005),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全國碩士生在生活壓力、因應策略與身心健康之探究。11. 黃秀卿(2006),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新聞記者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調查。
12. 鄭志成(2007),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班,工作壓力和休閒活動參與對國小教師身心健康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13. 鄭育文(2007),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工作壓力、休閒調適與身心健康之研究-以北區大學女性教師為例。14. 黎淑媛(2006),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高中生課業壓力及身心健康、休閒活動相關問題之研究-以彰化地區高中生為例。
15. 賴秋華(1980),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輔導人員心理健康觀之研究。
16. 蘇國興(2003)‧運動與體重控制‧國教新知,50(1),71-77。英文部分:
1. Aldridge, J. (2006). The experiences of children living with and caring for par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Child Abuse Review, 15(2), 79-88.
2. Broszormenyi-Nagy, I., & Spark, G. M.(1973). Invisible loyalties: Reciprocity in intergenerational family therapy. Hagerstown, MD: Harper & Row.
3.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 Hillsdale, NJ: Lawrence Earlbaum Associates.
4. Castro, D.M., Jones, R. A., & Mirsalimi, H. (2004). Parentification and the impostor phenomen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32, 205-216.
5. Geller, P.A., & Hobfoll, S.E.(1994). Gender differences in job stress, tedium and
social support in workplac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 11,
555-572.
6. Fitzgerald, M. M., Schneider, R. A., Salstrom, S., Zinzow, H. M., Jackson, J., & Fossel, R. (2008). Child sexual abuse, early family risk, and childhood parentification: Pathways to current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2(2), 320-324.
7. Hoffman, J. A. (1984). Psychological separation of late adolescents from their paren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1(2), 17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