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16: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志箐
研究生(外文):HSU, CHIH-CHING
論文名稱:GeoGebra對國中幾何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圓」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geometry teaching in the method ─ take “the circle”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李明恭李明恭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 MING-K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華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統計學系碩士班
學門:數學及統計學門
學類:統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7
中文關鍵詞:電腦輔助教學國中數學科學習成效教育
外文關鍵詞:CAIMathematicalStudy resultEducationCircl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0
  • 點閱點閱:3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比較「GeoGebra 輔助教學模式」與「傳統講述教學模式」對國三學生學習「圓」課程之成效,並探討學生經由 GeoGebra 輔助教學後的態度調查,以便可以作為將來在國中階段發展 GeoGebra 輔助教學之參考。
研究方法為準實驗研究法,採不等組前後測設計。實驗樣本取自新竹市某國中三年級兩班共 67 名學生,分派一班為實驗組,另一班為控制組,實驗組實施 GeoGebra 電腦輔助教學,控制組實施傳統講述教學。本實驗教學為期三週,內容為國中三年級「圓」單元,經實驗教學之後,比較兩組學生「圓」學習成就、對於不同題型學習成就及數學學習態度之改變調查,研究結果各項資料經統計處理分析之後獲得下列四項主要發現:
一、針對「圓」單元,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數學學習成就上的改變達到顯著差異水準。實驗組高、低分群學生和控制組高、低分群學生在學習成就上的改變未達顯著差異水準,但實驗組仍優於控制組;而實驗組的中分群學生和控制組中分群學生在學習成就上的改變達顯著差異水準。
二、針對「圓」單元,實驗組在成就前後測驗的試題答對率上明顯高於控制組。
三、針對「圓」的不同題型成就,實驗組及控制組在「操作型」的題型上達到顯著差異水準;而「理解型」和「計算型」的題型尚未達顯著差異水準。
四、針對「圓」單元,實驗組與控制組全體及各組之數學學習態度的改變並無顯著的差異。而實驗組與控制組全體及各組之學生數學學習態度均呈現正成長;但實驗組高分群學生在數學學習態度的改變上並未優於控制組高分群的學生。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GeoGebra assisted lecture mode” and the “traditional lecture mode” in terms of learning efficiency in the coutse of “circle” for ninth graders. This study also probes into students’ attitude after GeoGebra assisted lecturing so that it can be a reference for futuristic development of GeoGebra assisted lecture in the phase of junior high school.
The methodology of this research is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ith pretest-posttest unequal groups. The participants consisted of 67 ninth graders from two classes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Hsinchu City. One class was assighed 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other to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pplied the GeoGebra assisted lecture,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applied the traditional lecture. This experiment lasted three weeks. The leture content was the unit of “circle” in the ninth grade. After the lecture,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the two groups of students was compared as well as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different types of questions and the change of lerning attitude towars mathematics. The statistics of the research data were analyzed and resulted in four main discoveries:
1、 Focusing on the unit of “circle”, the variation of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ach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variation of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from high-scoring and low-scoring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reac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u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ill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variation of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from middle-scoring students in these two groups reach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2、 Focusing on the unit of “circ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a higher percentage of correct answers than control group in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3、 Focusing on the achievement of different question types from the unit of “circ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ached significant on the “operational” type of questions. However, they did not reac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comprehensive” and “calculative” type of questions.
4、 Focusing on the unit of “circle”, the variation between the learning attitud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reac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learning attitude of both groups of students had positive growth; nonetheless, the high-scoring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did not outperform the high-scoring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variation of learning attitude.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2
第三節 研究假設…………………………………………………………3
第四節 名詞界定…………………………………………………………4
第五節 研究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電腦輔助教學之理論基礎……………………………………… 6
第二節 GeoGebra電腦輔助學習環境…………………………………20
第三節 「圓」的教學相關研究…………………………………………………25
第四節 電腦輔助教學的相關研究………………………………………………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34
第二節 研究對象…………………………………………………………………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39
第四節 研究流程…………………………………………………………………4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圓」學習成就之比較………………………………………………44
第二節 「圓」不同題型學習成就之比較……………………………………50
第三節 數學學習態度量表之前後測比較……………………………………5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61
第二節 建議…………………………………………………………………………6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63
英文部分……………………………………………………………………………66
附錄目次
附錄A GeoGebra學生操作截圖…………………………………………………68
附錄B 數學學習態度量表………………………………………………………70
附錄C 「圓」成就測驗試題……………………………………………………7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 尤冠龍 (2007) :幾何繪圖軟體 GSP 融入國中數學教學對學生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二、 余酈惠(2003):高雄市高職學生運用GSP 軟體學習三角函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
三、 吳宗立(1998):訊息處理的認知歷程與教學策略。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 卷 2 期,156-164 頁。
四、 吳宗立(2000):情境學習論在教學上的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 卷3 期,157-164 頁。
五、 李春生 (2006) :高雄市國二學生使用 GSP 電腦輔助教學學習三角形全等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六、 沈中偉(1994):魏考斯基理論在認知策略上的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12 期, 23-31 頁。
七、 沈中偉(1995):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基礎。教學科技與媒體,16期,16-25 頁。
八、 沈美君( 2007 ) :高職銳角三角函數錯誤類型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九、 吳長億(2009):GeoGebra電腦輔助教學於國三函數課程成效之研究。私立中華大學應用數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十、 林依伊 ( 2006 ) :反三角函數錯誤類型分析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十一、 林星秀(2001):高雄市國二函數課程 GSP 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十二、 林麗娟(2000):電腦視覺設計:動態性因素與學生特質探討。台北縣:輔仁大學出版社。
十三、 邱貴發(1994):電腦輔助學習的理念與發展方向。教學科技與媒體,13 期,15-22 頁。
十四、 邱貴發、鍾邦友(1993):情境學習理論與電腦輔助學習軟體設計,臺灣教育,510 期,23-29 頁。
十五、 洪慈徽(2009):GeoGebra 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 -以高中三角函數圖形為例。私立中華大學應用數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十六、 施盈蘭(1995) :五專生的三角函數學習現象。國立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十七、 徐新逸(1996):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 期,13-22頁。
十八、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十九、 郭生玉(200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十八版一刷)。臺北:精華書局。
二十、 郭昭慧 (2003):國中三角幾何GSP 輔助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二十一、 郭重吉(1992):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第20 卷 5 期,548-570 頁。
二十二、 郭重吉(1997):迎接二十一世紀的科學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第三十三期,3-11 頁。
二十三、 陳小嫆(2008) :高職學生廣義角三角函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二十四、 陳忠雄(2003):高中學生三角函數概念學習錯誤類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二十五、 陳英娥(1992):電腦輔助教學在國中數學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十六、 黃純杏(2001) :高中學生廣義角的三角函數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二十七、 楊坤原(2000):教學主義與建構主義對電腦輔助教學設計的意含。視聽教育,42 卷 3 期,14-27 頁。
二十八、 楊國富( 2008 ) :綜合高中高一學生銳角三角函數基本概念應用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二十九、 詹志禹(1996) :認識與知識:建構論VS 接受觀。教育研究,49,25-38。
三十、 鄭晉昌(1997):視覺思考及科學概念的獲取--設計與發展電腦輔助視覺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33 期,20-27 頁。
三十一、 鄭晉昌、李美瑜(1995):情境式電腦教學對國中階段不同數理成就群學生科學知識學習成就之效益評估。視聽教育學報,第一期,61-91 頁。
三十二、 戴文雄(1994) :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系統建構模式之研究。視聽教育,38,3,1- 6。
三十三、 簡志明( 2003 ) :高一學生銳角及廣義角三角函數基本概念應用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三十四、 蘇聖文 (2008):國中相似形GSP 電腦輔助教學之成效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三十五、 温安榮 (2008 ) :GSP 融入數學教學對高二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圓錐曲線」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一、 Blackett, N. & Tall,D. (1991). Gender and the versatile learning of trigonometry using
computer softwart ,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Conference of PME, Assisi, 1,144–151.
二、 Bruner, J.(1987). Prologue to the English edition. In L. S. Vygotsky, CollectedWorks (Vol 1.,1-16)(R. Rieber & A. Carton, Eds; N. Minick, Trans). New York:Plenum
三、 Dixon-krauss, L.(1996):Vygotsky in the classroom: Mediated literacy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四、 Gagne, R. M., Briggs, L. J. & Wager,W. E. (1992).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4th Ed.). Fort Worth, TX: HBJ College Publishers.
五、 Gagneˇ, R.M., Wager, W. & Rojas, A.(1981). Planning and authoring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lesson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1, 17-26.
六、 Kaput.J(1992):Technology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NCTM) ,pp515-550
七、 Large, A. 1996 .Computer animation in an instructional environment. 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18(1),3-23
八、 Mayer, R. E.‘ Anderson, R. B.1992.The instructive animation: Helping students build connections between words and pictures in multimedia learning. Journal of Psychology,84(4),444-452.
九、 Noss, R., Healy, L.,& Hoyles,C.(1997). The construction of mathematical meaning:Connecting the visual with the symbolic.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33(2),203-233.
十、 Orhun,N. (2001):Student’s Mistakes and Misconceptions on Teaching of Trigonometry.In A. Rogerson(Ed.), The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to the 21st Century Project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New Idea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十一、 Paivio, A.(1990). Mental representation: A dual-coding approach.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十二、 Project 2061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989).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Washington, D.C.:Americans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十三、 Rahim, M. H. (2000): A Classroom Use of the Geometer’s Sketchpad in a Mathematics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 In A. Rogerson (Ed.),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to the 21st Century: Mathematics For Living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三、 吳宗立(1998):訊息處理的認知歷程與教學策略。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 卷 2 期,156-164 頁。
2. 四、 吳宗立(2000):情境學習論在教學上的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 卷3 期,157-164 頁。
3. 六、 沈中偉(1994):魏考斯基理論在認知策略上的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12 期, 23-31 頁。
4. 七、 沈中偉(1995):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基礎。教學科技與媒體,16期,16-25 頁。
5. 十三、 邱貴發(1994):電腦輔助學習的理念與發展方向。教學科技與媒體,13 期,15-22 頁。
6. 十四、 邱貴發、鍾邦友(1993):情境學習理論與電腦輔助學習軟體設計,臺灣教育,510 期,23-29 頁。
7. 十七、 徐新逸(1996):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 期,13-22頁。
8. 二十一、 郭重吉(1992):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第20 卷 5 期,548-570 頁。
9. 二十二、 郭重吉(1997):迎接二十一世紀的科學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第三十三期,3-11 頁。
10. 二十七、 楊坤原(2000):教學主義與建構主義對電腦輔助教學設計的意含。視聽教育,42 卷 3 期,14-27 頁。
11. 二十九、 詹志禹(1996) :認識與知識:建構論VS 接受觀。教育研究,49,25-38。
12. 三十一、 鄭晉昌、李美瑜(1995):情境式電腦教學對國中階段不同數理成就群學生科學知識學習成就之效益評估。視聽教育學報,第一期,61-9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