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人力銀行(2009)。壓力大Fun鬆去~上班族抒壓調查。 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11月14,取自:http://project.1111.com.tw/zone/pr/headline.asp?autono=2038
王以仁、林本喬、陳芳玲(2005)。教師心理衛生(2版)。台北市:心理。
王淑俐(2011)。情緒管理-祝你健康快樂(4版)。台北:全華。
王智民(2005)。國民中學教育階段特殊教育教師情緒智慧與職業倦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朱敬先(1997)。健康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江欣霓(2002)。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慧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自由時報電子報(2010)。孤鸞加虎年,出生率創新低。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10月10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ul/18/today-life11.htm
何滄文(2010)。不同生涯發展階段的國小教師主要工作壓力來源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吳年章(2008)。國民小學教師情緒能力、自我效能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吳秀貞(2003)。國民小學特教班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學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吳宗立(1996)。國中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教學報,8,99-131。
吳明隆(2009a)。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2版)。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9b)。結構方程模式AMOS的操作與應用(2版)。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塗金堂(2005)。SPSS操作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5)。工作壓力。教育資料與研究,65,135。
吳聰增(2006)。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呂淑妤(2006)。壓力調適與情緒管理。台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季刊,34,17-23。
呂美玲(2008)。台北市立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文銓(1991)。內外控、工作特性、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身心健康間之關係。國立政治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明濱(2005)。壓力人生:情緒管理與健康促進。台北市:健康文化。
李欣蓓(2009)。高中職餐飲管理科教師情緒管理、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輔仁大學餐旅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李彥君(200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李慧芬(2008)。高雄市國中教師角色壓力、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坤崇(1998)。教師身心健康量表編製報告。中國測驗學會,45(2),135-148。
李瑞玲、黃慧貞、張美惠(譯)(1998)。Daniel Goleman 著。EQⅡ:工作EQ。台北市:時報文化。
李翠英(2008)。國民中學教師情緒管理、工作壓力、師生衝突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沈東翰(2010)。國小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自覺健康狀況相關之研究-以基隆市為例。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周子敬、彭睦清(2005)。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工作壓力及工作滿足感差異比較。智慧科技與應用統計學報,3(1),85-107。周世娟 (2004)。屏東縣國小級任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周佳佑(2005)。工作壓力的認識與改善。T&D 飛訊,37,1-5。
周勵志(2003)。教師的身心健康管理。台灣教育,621,15-22。林子雯(2009)。情緒教育於師資培育課程之重要。研習資訊,26(2),81-85。林明燈、李文貴、王家駿(2004)。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診斷及治療。臨床醫學,54(2):111-116。林倖妃(2010)。2010年二十五縣市幸福城市大調查。天下雜誌,455 ,116-123。
林惠琦(1998)。社區精神分裂病患主要照護者之負荷、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高雄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憶華(2002)。台北市議員之研究-對教師工作壓力研究調查報告。台北:台北市政府。
林約宏 (2001)。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情緒智力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家鈺(2009)。桃園縣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兆宏(2004)。壓力與健康:整合分析與模式驗證之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邱姮娟(2005)。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關係之探討。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邱義烜(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覺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侯敏儷(2007)。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俞筱鈞、黃志成(1993)。曾氏心理健康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柯麗淑(2010)。高雄市國小教師情緒智能與身心健康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洪玉珊(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孫菁璣 (2003)。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情緒智力與兒童外向性問題行為容忍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高麒雅 (2003)。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基隆市政府教育處(2010)。99學年度各校基本資料檔。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12月24日,取自:http://www.center.kl.edu.tw/v7/eduweb/index.php?func=file_down&act=ShowForm&num=593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美惠(譯)(1996)。Daniel Goleman 著。EQ。台北市:時報文化。
張美華、簡瑞良(2006)。直觀教學法在教師壓力調適訓練之運用。國小特殊教育,42,29-39。
張郁芬(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張健群(2009)。國中教師工作壓力、休閒運動參與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張清標、鄭玉珠、劉彥良(2009)。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休閒活動偏好之相關性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3(4),93 – 116。張慈宜(2002)。已婚婦女的可能自我與心理健康。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張黎香(2005)。國中導師情緒智力、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曉雲(2008)。國中教師情緒管理和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靜慧(2006)。2006年健康城市大調查。康健雜誌,94,110-135 。
許文耀(1999)。訊息處理概念下,精神分裂症的類別及其與症狀的關係。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許秀梅(2004)。教師情緒智慧、社會資本與班級經營效能關聯探討-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許時逞(2009)。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自我效能與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郭明德(2004)。教師壓力管理的有效策略。研習資訊,21(1),71-80。陳文俊(2001)。 國民小學實習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永儀(2006)。壓力,是敵人,還是朋友?。 台北市:時報文化。
陳怡如(2006)。高中職餐旅群教師情緒智慧、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餐旅學院旅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柏青(2008)。國小教師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陳美惠(2010)。在職進修教師的情緒智力與壓力對心理健康之影響。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陳素惠(2005)。教師工作壓力探討。諮商與輔導,229,28-34。陳淑媛(2005)。教師情緒管理與師生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台中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紹綿、高筱婷、陳建和(2009)。工作壓力、休閒因應與健康之研究-以台北市高中女性教師為例。旅遊健康學刊,8(1),37-56。
陳聖芳(1999)。台東地區國小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陳鏡如譯(2003)。Paul Sky 著。放下壓力。台北:檢書堂。
游恆山譯(2002)。Anthony J. Curtis 著。健康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馮璽璁(2008)。國小教師休閒需求、休閒參與及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馮觀富 (1992)。壓力、失落的危機管理。台北市:心理。
黃松元、劉俐蓉(2005)。台北市計程車司機工作壓力、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與吸煙、飲酒、嚼檳榔行為之相關研究。中華職業醫學雜誌,12(4),203-214。黃庭鍾(2007)。以供應鍊觀點探討台灣企業整合彊界之取決。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黃景文(2005)。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情緒管理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楊淑麗(2003)。國民中學學校氣氛、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師身心健康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葉重新(2009)。心理學(2版)。台北市:心理。
董貞吟(2006)。教師健康促進。學校體育雙月刊,16(3),董國安(2003)。學校教師休閒活動效益與規劃之探討。中華體育,17(2),139-146。詹皓宇 (2002)。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健康生活之關係。臺灣教育,618,58-62。維基百科(2010)。壓力_(醫學)。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10月20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壓力_(醫學)
劉聖芬(2011)。基隆市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與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劉郁梅(2001)。國民小學級任教師之情緒智慧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潘正德譯(1995)。Greenberg, J. S.著。壓力管理(Comprehensive Stress Management)。台北市:心理。
蔡玉董(200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蔡秀玲、楊智馨(2007)。情緒管理(2版)。台北:揚智文化。
蔡東利(2004)。國民小學學校行政支援及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瞭解程度與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蔡翠娥(2004)。台北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鄭至成(2008)。工作壓力對國小教師身心健康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盧雅萍(2006)。高雄市國小級任教師運動參與行為、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蕭富元(2010)。150萬嬰兒的挑戰~願意生養得起。天下雜誌,444,100-117。
賴威岑(2005)。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幸福特質之探討:與其他職業的比較。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159-195 。聯合新聞網(2006)。教師節前夕,老師很不快樂。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11月29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7700
鍾庭良(2005)。桃園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藍采風(2000)。壓力與適應。台北:幼獅。
闕美華(2000)。國中小教師情緒智慧、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顏淑惠(2000)。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蘇國興(2004)。台北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運動行為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蘇慧娟(2009)。國中學生自我分化、情緒自覺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Bagozzi, R. P., &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 16, 76-94.
Ciarrochi,J., Chan, A.Y., & Caputi, P. (2000).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onstruc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8, 539-561.
Cote, S. (2005).A Social Interaction Model of the Effects of Emotion Regulation on Work Strain. The Academy 0f Management Review, 30(3), 509-530.
David, J. A. , Michael, H. H., & Frank, D. R. (1997). Wellness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4th ed). McGraw Hill.
Ellis, A. (1979). A reason and emotion in psychotherapy. New York: Lyle Stuart.
Gay, L. R., & Airasion, P. (2000).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New Jersey: Prentice-Hill.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ntam books.
Goleman, D. (1998). Working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ntam books.
Hair, J. F. Jr.,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ntice Hall.
Jordan, P. J., Ashkanasy, N. M., & Hartel, C. E. J. (2002).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s a Moderator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Reactions to JobInsecurity.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7(3), 361-372.
Karch, B. (2000).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in the workplace and beyond. Health Promotion: Global Perspectives, 3(5), 1.
Kleinberg, L. (2002).Beyo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t Work. Adding lnsight to Injury through Group Psychotherapy, 24(4), 261-278.
Kyriacou, C. (2001). Teacher Stress: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Educational Review, 53(1), 27-35.
Kyriacou, C., & Sutcliffe, J. (1978). Teacher stress: Prevalence, sources, and symptoms. British Journa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8(2), 159-167.
Litt, M. D. , & Turk, D. C. (1985). Sources of stress and dissatisfaction in experienced high school teacher.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8(3), 178-185.
Maglacas, A. M. (1988). Health for all: Nursing's role. Nursing Outlook, 36(2), 66-71.
Moracco, J., & McFadden, H. (1982). The couselor’s role i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Personnel and Guildance Journal, 61, 549-552.
Pearson, L. C. , & Moomaw, W. (200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autonomy and stress, work satisfaction, empowerment, and professionalism.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29(1), 37-53.
Pender, N. J. (1996).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East Norwalk Appleton & Lange.
Ryff, C. D. (1989).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Exploration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 1069-1081.
Salovey, P. , & Mayer, J. D. (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In P. Salovey, & D.J. Sluyter (Ed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New York: Basic Books.
Salovey, P., & Mayer, J. D. (1990).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theself-regulation of affect. In D. Wenger & J. W. Pennebaker (Eds.), Handbook of mental control: Century psychology serie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Selye, H. (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McGraw-Hill.
Simmons, S. J. (1989). Health: a concept analysis. Internati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 3(3), 43-50.
Slaski, M., & Cartwright, S. (2002). Health, performance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retail managers. Stress and Health, 18(2), 63-68.
Smith, J. A. (1981) . The idea of health: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 3(3),43-50.
Tellenback, S. , Brenner, S. D. , & Lofgren, H. (1983). Teacher stress: exploratory model building.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56, 19-33.
Tripp-Reimer, T. (1984). Reconceptualizing the construct of health: Integrating emic and etic perspectives. Research in Nursing and Health, 7, 101-9.
Winstead-Fry, P.(1980). The scientific method and its impact on holistic health. Advanc es in Nursing Science,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