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16: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佩瑜
研究生(外文):Pei-Yu Chiu
論文名稱:導入精實生產系統之實證研究─以紙卡生產流程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Empirical Study of Lean Production ─Case Study in Paper Card Production Process
指導教授:江瑞清江瑞清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ui-Chin Ji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與系統工程研究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工業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2
中文關鍵詞:精實生產流線化非程序式批量生產功能式佈置
外文關鍵詞:Lean ProductionD2MAICNon-Flow Batch-and-Queue ProductionFunctional Layou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46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建構一精實生產導入模式,依循D2MAIC改善邏輯,進而將模式分為四大階段,分別為現況把握、價值流檢視與分析、暢流、效果確認與維持,提供給屬於「非程序式批量生產」之傳統產業作為改善參考。本研究逐一描述各階段之內容與執行方式並以一紙卡生產流程做個案驗證,其驗證結果,現場在製品數量與搬運時間皆有大幅縮減;空間使用率節省8.79%;人力改善幅度30.61%;人均產值改善幅度56.31%。成功將其轉為精實生產系統,證明此「精實生產導入模式」之可行性與有效性。

This research constructs a lean production model, according D2MAIC improvement logic, this model consists of four phase: Current situation grasp, Value stream analyze, Continuous flow and Results confirm, then provides an improve rule to the industries that are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model of “Non-Flow Batch-and-Queue.”
This research describes step by step and case study in a paper card production process. After the application, working space has been reduced 8.79%, manpower has been reduced 30.61% and unit per people per day has been increased 56.31%. It has successfully proved that lean production model is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2
1.4 研究流程 3
1.5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2.1 精實生產 5
2.1.1 精實生產之發展沿革 5
2.1.2 精實生產之定義 8
2.1.3 精實生產五大原理 10
2.1.4 精實生產之構成要素 11
2.1.5 精實生產之推展步驟 14
2.1.6 精實生產之運作特點 16
2.2 精實六標準差 17
2.2.1 精實與六標準差之比較 17
2.2.2 精實六標準差模式D2MAIC 22
2.3 流線化生產方式 26
2.3.1 流線化生產之定義 26
2.3.2 流線化生產之構成要素 26
2.3.3 流線化生產之推展步驟 27
2.3.4 流線化生產之運作特點 28
第三章 模式建構 31
3.1 精實生產導入模式之運作 31
3.2 階段一 現況把握 34
3.3 階段二 價值流檢視與分析 36
3.4 階段三 暢流 40
3.5 階段四 效果確認與維持 45
第四章 模式驗證 47
4.1 個案公司簡介 47
4.2 個案研究限制與假設 47
4.3 個案導入及應用 4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9
5.1 研究結論 69
5.2 研究貢獻 70
5.3 後續研究建議 71
參考文獻 72

表目錄
表2.1、生產方式之比較 7
表2.2、精實生產與大量生產之運作特點 16
表2.3、精實生產與六標準差比較 18
表2.4、精實生產與六標準差的工具與法則 20
表2.5、精實生產與六標準差方法的優、缺點比較 21
表2.6、傳統生產方式與流線生產方式之運作特點 28
表3.1、精實生產導入模式內容與工具 33
表3.2、PI比較表 45
表4.1、改善前現場照片 53
表4.2、6S活動成果 56
表4.3、分塊機改善成果 58
表4.4、各工段生產週期時間一覽表 60
表4.5、改善效果比較表 62
表4.6、改善後現場照片 65
表4.7、內包人員作業時間分析 66
表4.8、PI比較表 68
表5.1、PI比較表 69

圖目錄
圖1.1、研究流程圖 3
圖2.1、生産方式之演進 8
圖2.2、消除浪費要素 11
圖2.3、精實生產方式五大主要要素 12
圖2.4、整合精實生產與六標準差之概念模式 18
圖2.5、Lean Six Sigma Model:D2MAIC 22
圖3.1、精實生產導入模式運作架構 31
圖3.2、現況價值流圖 36
圖3.3、未來價值流圖 37
圖3.4、義大利麵圖 37
圖4.1、專案組織圖 48
圖4.2、紙卡生產流程圖 49
圖4.3、現況價值流圖 51
圖4.4、義大利麵圖(改善前) 52
圖4.5、未來價值流圖 55
圖4.6、自動充填A─小盒 故障頻率推移圖 58
圖4.7、自動充填A─中盒 故障頻率推移圖 59
圖4.8、自動充填A─小盒 故障時間比率推移圖 59
圖4.9、自動充填A─中盒 故障時間比率推移圖 59
圖4.10、自動充填A─小盒 損耗率推移圖 60
圖4.11、自動充填A─中盒 損耗率推移圖 60
圖4.12、義大利麵圖(規劃後) 63
圖4.13、義大利麵圖(改善後) 64
圖4.14、作業員學習曲線 66
圖4.15、價值流圖(改善後) 67


參考文獻
【英文文獻】
Bakic, D., et. al. (2004). Integrated Packaging Management. Global Cosmetic Industry, Vol.172, No.5, 62-64.
Esrock, Y.P. (1985). The impact of reduced setup times. 4th quarter,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94-100.
Feld, W.M. (2001). Lean Manufacturing: Tools, Techniques, and How To Use Them. St. Lucie Press, 4-15.
George, M. G., Rowlands, D., Price, M. and Maxey, J. (2005). The Lean Six Sigma Pocket Toolbook: A Quick Reference Guide to 100 Tools for Improving Quality and Speed. McGraw-Hill
George, M.L. (2003). Lean Six Sigma for Service. McGraw-Hill Inc., 28-42.
Harrison, A. (1992). Just-In-Time Manufacturing In Perspective. Prentic Hall International Ltd., 33.
Hogg, D. (2003). There is Simply Common Sense behind Lean.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Vol. 131, No. 5, 14-15.
Jiang, Jui-Chin, Chen, Kou-Huang and Wu, Ming-Che (March 2004). Integration of Six Sigma and Lean Production. The 3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Korea.
Jiang, Jui-Chin, Shiu, Ming-Li and Cheng, Hsin-Ju (Dec 2004). Integration of Six Sigma and Lean Production System for Service Industry. The 5th Asia-Pacific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s Conference, Gold Coast, Australia.
Nave, D. (2002). How to compare Six Sigma, Lean and the Theory of Constraints. Quality Progress, Vol. 35, Issue 3, 73-78.
Plenert, G. (1990). Three Differing Concepts of JIT.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 Second Quarter, Vol. 31, No. 2, 1-2.
Rother, M. and Shook, J. (1998). Learning to See: Value Stream Mapping to Add Value and Eliminate Muda. Massachusetts: The Lean Enterprise Institute.
Souza, S. A. (1987). Performance measurements: successful application to JIT, APIC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393-394.
Vokurka, R. J. and Davis, R. A. (1996). Just- In-Time: The Evolution of a Philosophy.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 Vol. 37, No. 2, 56-59.
Womack, J. P. and Jones, D. T. (1996). Lean Thinking: Banish Waste and Create Wealth in Your Corporation.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Wu, M. C. (2003). Integration of Six Sigma and Lean Production. Master Thesis, Industri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Chung-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中文文獻】
任恒毅、廖秀姬(2008)。精實生產價值溪流程改善方法之實證研究—以某汽車空調製造商為例。品質學報,第15卷,第 5期,323-336。
朱憶宏(2005)。建構精實流線化生產之模式(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2005)。
江瑞清、傅亙平、顧尚芳(2001)。建構六標準差與精實生産之整合模式。第四屆上海品質研討會。
何月華(譯)(2003)。大野耐一的現場經營(原作者:大野耐一)。台北市:中衛發展中心。
李芳齡(譯)(2004)。豐田模式─精實標竿企業的14大管理原則(原作者:Liker, J. K.)。台北市: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司。(原著出版年:2004)。
李芳齡(譯)(2006)。實踐豐田模式─第一本教你打造精實學習型組織的實戰指南(原作者:Liker, J. K. and Meier, D.)。台北市: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司。(原著出版年:2006)。
李裕昆(譯)(1994)。臨界式生產方式(原作者:Womack, J. P. and Jones, D. T.)。台北市:中華企業管理發展中心。(原著出版年:1990)。
林盛昌(2002)。JIT生產體系績效衡量之研究─平衡記分卡觀點(碩士論文,東吳大學會計學系,2002)。
張聖麟(1998)。 卓越化生產管理,二版。台北市: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許文治(1994)。 新生產技術的魅力。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許文治(2003)。生產線再造革命。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許文治(譯)(1997)。現場改善:日本競爭力的成功之鑰(原作者:今井正明)。台北市: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司。
郭玉潔(2009)。應用精實生產管理模式於 SMT 備料作業-以 G 公司為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2009)。
陳光辰(1993)。JTT 生產方式-理論與導入實例。台北市:科技圖書公司。
黃永波(譯)(2003)。IE七工具(原作者:實踐經營研究會)。台北市:中衛發展中心。
楊義明、盤天培、曹健齡(2005)。精實生産與其它生管系統之介紹。品質月刊,第41 卷,第11 期,51-58。
趙克強(譯)(2006)。學習觀察(原作者:Rother, M. & Shook, J.)。台北市: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原著出版年:1998)。
劉勝軍(2003)。精益生產-現代IE 【Apabi Reader 3.2】。取自http://0-cec.lib.apabi.com.cylis.lib.cycu.edu.tw/List.asp?lang=big5。
鄭欣如(2004)。建構六標準差與精實生產方式應用於服務業之整合模式(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2004)。
鄭嘉林(2004)。製鞋業導入豐田生產系統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工業工程學系碩班,2004)。
鍾漢清(譯)(1998)。精實系統革命(原作者:Womack, J. P. & Jones, D. T.)。台北市:戴明顧問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6)。
羅仕堉(2006)。建構精實流線化與彈性製造單元之生產模式(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200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