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2 08: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羅凱欣
研究生(外文):Kai-Hsin Lo
論文名稱:隔代家庭生活型態與住宅空間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Lifestyle and Living Space on Skip-Generation Family
指導教授:曾光宗曾光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ang-Tsung Ts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6
中文關鍵詞:桃園縣新屋鄉生活型態住宅空間隔代家庭
外文關鍵詞:LifestyleSkip-generation familyXinwu Township of Taoyuan CountyLiving spa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5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受到生活環境、社會趨勢等因素之影響,國人對於家庭的觀念也跟著改變,進而影響到台灣的人口結構以及家庭組成的型態。在以往的社會,主要之家庭型態為核心家庭,雖然此類型之家庭於現代社會仍佔大部分,但是戶數比例有逐年減少的現象,反而其他類型之家庭型態的戶數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根據行政院主計處之統計資料顯示,台灣的隔代家庭於1988年時共有3.9萬戶,至2004年止,已增加到8.2萬戶,增加率高達107.3%,由此可知,隔代家庭顯然已成為當前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然而,台灣的住宅空間規劃,大部分是以核心家庭作為考量之空間格局為主軸。雖然隨著家庭型態的多元化,開始出現其他類型之住宅空間,但是,卻缺乏針對隔代家庭之生活型態及使用特性規劃之住宅空間。因此,本研究將以隔代家庭成員之生活型態,以及其對於住宅空間之使用特性作為主要研究方向,並提出四個研究目的如下:
一、從角色結構、生活關係結構、空間結構、時間結構四個層
面,探討隔代家庭之生活型態。
二、從家庭結構改變方式與住宅空間變遷過程之相互關係,了解
隔代家庭住宅空間使用特徵。
三、將調查結果歸納整理後,提出住宅空間規劃之建議,以供業
界於未來在規劃隔代家庭住宅空間時作為參考。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論文透過文獻回顧的方式,對隔代家庭的基本定義,先做一定程度的認識,於調查內容的部分,則進一步透過「訪談法」與「觀察記錄法」進行調查,期望透過與個案之家庭成員實際對話的方式,了解居住者於住宅空間中的活動、行為及真實經驗與感受。經過調查與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之結論:1.祖父(母)及孫子(女)的角色結構會受到父(母)親的照顧時間影響;2.祖父(母)的生活關係結構會受到孫子(女)的生活作息影響;3.隔代家庭之住宅空間會隨著家庭生命週期產生變遷;4.隔代家庭成員於住宅空間中,使用頻率最高之空間為客廳;5.孫子(女)於住宅中的使用空間,會隨著祖父(母)的活動而改變;6.祖父(母)在安排使用空間時,是以方便進行家事工作為主要考量。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 we live in and the trend in the society, the concept of family is different now than before for people in Taiwan which in turn affects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the family types in the country. In the past, the main family type in the society was nuclear family. Although this type of family is still the main family type, the number of households that are nuclear families is decreasing year after year. Instead, other family types are showing a trend of increasing.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done by Directorate-General of Budget, Accounting and Statistics, Executive Yuan, Taiwan, there were 39,000 skip-generation families in Taiwan in 1988 yet the number increased up to 82,000 by the end of 2004. The numbers showed an amazing increase rate of 107.3%. Thus, it is known that skip-generation family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important issue now.
However, most of the residential space planning in Taiwan still uses nuclear families as the main considering factor for the space layout. Although there are more different types of residential space now as the family types diversify, residential spaces aiming for the lifestyle and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kip-generation family are still insufficient. Hence, in the research, the lifestyle of members in skip-generation famil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ial space were used as the main research direction. The following four research objectives were proposed:
1. To discuss the lifestyle of skip-generation families from role structure, life-relation structure, space structure and time structure.
2. To understand the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ial space by skip-generation families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ay family structure changes and the process in which residential space changes
3. To propose recommendations for residential space planning after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nd conclud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industry for planning residential space for skip-generation families in the future
In terms of the research method, literature review was applied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definition of skip-generation to some extent. In terms of the research content,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recording” were carried out. It was hoped that the activities, behaviors, real experiences and feelings of the family members would be explored by talking to the family members of the cases. After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obtained are: 1. The role structures of grandfather(grandmother) and grandson(granddaughter) are affected by the length of time the father(mother) takes care of the grandson(granddaughter); 2. The life-relation structure of grandfather(grandmother) are affected by the daily routine of the grandson(granddaughter); 3. The residential space of cross-generation family would change along with the family life cycle; 4. For the residential space of cross-generation family,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space by the family members is the living room; 5. The space used by the grandson(granddaughter) in the residence would change along with the activities of the grandfather(grandmother); 6. When the grandfather(grandmother) arranges the space, the main consideration is the convenience for doing chores.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圖目錄 V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1.1研究動機 1
1.1.2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內容 2
1.2.1研究對象 2
1.2.2調查內容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1.3.1研究方法 4
1.3.2研究流程 6
1.3.3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 9
第一節 家庭型態之變遷 9
第二節 隔代家庭之定義與成因 10
2.2.1隔代家庭之定義 10
2.2.2隔代家庭之成因 11
第三節 家庭生命週期 13
第四節 文獻回顧 16
2.4.1隔代家庭之相關研究 16
2.4.2住宅空間之相關研究 20
第五節 研究與調查內容 23
2.5.1生活型態之結構 23
2.5.2研究對象 24
第三章 隔代家庭之角色結構與生活關係結構 31
第一節 角色結構 31
3.1.1隔代家庭成員之角色關係 32
3.1.2家庭生命週期與隔代家庭成員之生活適應 36
第二節 生活關係結構 43
3.2.1居住環境與社會網絡關係 43
3.2.2休閒活動 53
第三節 小結 59
第四章 隔代家庭之空間結構與結構 63
第一節 空間結構 63
4.1.1住宅空間之變遷過程 63
4.1.2住宅空間之使用現況 74
第二節 時間結構 89
4.2.1生活作息 90
4.2.2生活時間分配 101
第三節 小結 10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隔代家庭於生活型態之特徵 111
第二節 隔代家庭之住宅空間規劃上的建議 113
第三節 後續研究 114
參考文獻 115
附錄 119
附錄1 訪談問題擬定之內容 120
附錄2 【案例A家庭】訪談記錄內容 121
附錄3 【案例B家庭】訪談記錄內容 124
附錄4 【案例C家庭】訪談記錄內容 127
附錄5 【案例D家庭】訪談記錄內容 130
附錄6 【案例E家庭】訪談記錄內容 135
圖目錄
【圖1. 1】研究流程圖 5
【圖3. 1】案例A之住宅與鄰里關係圖 5
【圖3. 2】案例A家庭成員之社會網絡關係圖 5
【圖3. 3】案例B之住宅與鄰里關係圖 5
【圖3. 4】案例B家庭成員之社會網絡關係圖 5
【圖3. 5】案例C之住宅與鄰里關係圖 5
【圖3. 6】案例C家庭成員之社會網絡關係圖 5
【圖3. 7】案例D之住宅與鄰里關係圖 5
【圖3. 8】案例D家庭成員之社會網絡關係圖 5
【圖3. 9】案例E之住宅與鄰里關係圖 5
【圖3. 10】案例E家庭成員之社會網絡關係圖 5
【圖4. 1】案例A住宅平面圖 5
【圖4. 2】案例A-客廳 5
【圖4. 3】案例A-客廳 5
【圖4. 4】案例A-客廳 5
【圖4. 5】案例A-廚房 5
【圖4. 6】案例A-儲藏室 5
【圖4. 7】案例A-A衛浴 5
【圖4. 8】案例A-儲藏室 5
【圖4. 9】案例A-A臥室 5
【圖4. 10】案例A-A臥室 5
【圖4. 11】案例B住宅平面圖 5
【圖4. 12】案例B-客廳 5
【圖4. 13】案例B-客廳 5
【圖4. 14】案例B-客廳 5
【圖4. 15】案例B-餐廳 5
【圖4. 16】案例B-廚房 5
【圖4. 17】案例B-儲藏室 5
【圖4. 18】案例B-A書房 5
【圖4. 19】案例B-B書房 5
【圖4. 20】案例B-儲藏室 5
【圖4. 21】案例B-樓梯間 5
【圖4. 22】案例B-儲藏室 5
【圖4. 23】案例C住宅平面圖 5
【圖4. 24】案例C-客廳 5
【圖4. 25】案例C-客廳 5
【圖4. 26】案例C-客廳 5
【圖4. 27】案例C-廚房 5
【圖4. 28】案例C-廚房 5
【圖4. 29】案例C-樓梯間 5
【圖4. 30】案例C-A臥室 5
【圖4. 31】案例C-A臥室 5
【圖4. 32】案例C-B臥室 5
【圖4. 33】案例D住宅平面圖 5
【圖4. 34】案例D-車庫 5
【圖4. 35】案例D-客廳 5
【圖4. 36】案例D-客廳 5
【圖4. 37】案例D-廚房 5
【圖4. 38】案例D-廚房 5
【圖4. 39】案例D-B臥室 5
【圖4. 40】案例D-C臥室 5
【圖4. 41】案例D-B陽台 5
【圖4. 42】案例E住宅平面圖 5
【圖4. 43】案例E-客廳 5
【圖4. 44】案例E-客廳 5
【圖4. 45】案例E-起居室 5
【圖4. 46】案例E-廚房 5
【圖4. 47】案例E-廚房 5
【圖4. 48】案例E-後院 5
【圖4. 49】案例A家庭成員生活時間分配圖-平常日 5
【圖4. 50】案例A家庭成員生活時間分配圖-假日 5
【圖4. 51】案例B家庭成員生活時間分配圖-平常日 5
【圖4. 52】案例B家庭成員生活時間分配圖-假日 5
【圖4. 53】案例C家庭成員生活時間分配圖-平常日 5
【圖4. 54】案例C家庭成員生活時間分配圖-假日 5
【圖4. 55】案例D家庭成員生活時間分配圖-平常日 5
【圖4. 56】案例D家庭成員生活時間分配圖-假日 5
【圖4. 57】案例E家庭成員生活時間分配圖-平常日 5
【圖4. 58】案例E家庭成員生活時間分配圖-假日 5

表目錄
【表2. 1】我國家庭型態變遷 5
【表2. 2】隔代家庭成長概況 5
【表2. 3】畢格爾(BIGELOW)家庭生命週期七階段分類法 5
【表2. 4】索羅金(SOROKIN)家庭生命週期四階段分類法 5
【表2. 5】柯爾克派翠克(KIRKPATRICK)家庭生命週期四階段分類法 5
【表2. 6】杜伏爾(DUVALL)家庭生命週期八階段分類法 5
【表2. 7】以隔代家庭成員之互動關係為探討主題之碩士論文 5
【表2. 8】以隔代家庭成員之生活適應為探討主題之碩士論文 5
【表2. 9】以隔代家庭教養方式為探討主題之碩士論文 5
【表2. 10】以隔代家庭成員之生活經驗為探討主題之碩士論文 5
【表2. 11】以居住者之生活型態為探討方向之住宅空間碩士論文 5
【表2. 12】以使用需求為探討方向之住宅空間碩士論文 5
【表2. 13】桃園縣各鄉鎮市之隔代家庭戶數情形 5
【表2. 14】隔代家庭成長概況 5
【表2. 15】隔代家庭戶長年齡概況 5
【表2. 16】案例A家庭概況 5
【表2. 17】案例B家庭概況 5
【表2. 18】案例C家庭概況 5
【表2. 19】案例D家庭概況 5
【表2. 20】案例E家庭概況 5
【表3. 1】案例A家庭成員之休閒活動內容 5
【表3. 2】案例B家庭成員之休閒活動內容 5
【表3. 3】案例C家庭成員之休閒活動內容 5
【表3. 4】案例D家庭成員之休閒活動內容 5
【表3. 5】案例E家庭成員之休閒活動內容 5
【表4. 1】案例A住宅空間變遷過程 5
【表4. 2】案例B住宅空間變遷過程 5
【表4. 3】案例C住宅空間變遷過程 5
【表4. 4】案例D住宅空間變遷過程 5
【表4. 5】案例E住宅空間變遷過程 5
【表4. 6】案例A住宅空間活動表 5
【表4. 7】案例B住宅空間活動表 5
【表4. 8】案例C住宅空間活動表 5
【表4. 9】案例D住宅空間活動表 5
【表4. 10】案例E住宅空間活動表 5
【表4. 11】案例A家庭成員生活時間結構-平常日 5
【表4. 12】案例A家庭成員生活時間結構-假日 5
【表4. 13】案例B家庭成員生活時間結構-平常日 5
【表4. 14】案例B家庭成員生活時間結構-假日 5
【表4. 15】案例C家庭成員生活時間結構-平常日 5
【表4. 16】案例C家庭成員生活時間結構-假日 5
【表4. 17】案例D家庭成員生活時間結構-平常日 5
【表4. 18】案例D家庭成員生活時間結構-假日 5
【表4. 19】案例E家庭成員生活時間結構-平常日 5
【表4. 20】案例E家庭成員生活時間結構-假日 5


參考文獻
一、專書
1. Michael Quinn Patton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縣:桂冠圖書。
2. Robert K. Yin著,(2009)。個案研究設計與方法(周海濤、李永賢、張蘅譯)。台北市:五南。
3. Uwe Flick著,(2007)。質性研究導論(李政賢、廖志桓、林靜如譯)。台北市:五南。
4. 中村好文著,(2007)。住宅讀本(林錚顗譯)。台北縣:左岸文化。
5. 王錦堂(1994)。環境設計應用行為。台北市:台灣東華。
6. 林顯宗(1985)。家庭社會學。台北市:五南。
7. 黃迺毓、林如萍、唐先梅、陳芳茹編著(2001)。家庭概論。台北縣:空大。
8. 黃迺毓、黃馨慧、蘇雪玉、唐先梅、李淑娟編著(1995)。家庭概論。台北縣:空大。
9. 藍采風(1984)。婚姻關係與適應(三版)。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二、期刊
1. 行政院主計處(2006)。家庭組成型態變遷。社會指標統計年報 2005,23-26。
2. 陳麗欣、翁福元(2000,3月)。我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之分析 (上)。成人教育通訊,2,37-40。
3. 陳麗欣、翁福元(2000,9月)。我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之分析 (下)。成人教育通訊,4,51-66。

三、研究報告
1.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2002)。中華民國八十九年 臺閩地區 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 第7卷 桃
園縣報告。
2.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2003)。中華民國九十一年 臺灣地區 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家庭生
活。
四、碩士論文
【隔代家庭之相關碩士論文】
1. 李玉冠(2000)。隔代家庭祖孫關係之探討-以台北縣低收入戶為例。台中:靜宜大學青少年
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2. 吳佳蓉(2002)。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花蓮:花蓮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 黃佳儀(2002)。隔代教養家庭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灣北區高年級學童為例。台北:中
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 黃英虹(2004)。隔代教養與非隔代教養方式對青少年自我認同影響之比較研究。高雄:高
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5. 許文震(2005)。澎湖縣國小隔代教養學童學校適應之研究。台南:台南大學教育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
6. 黃眉菁(2005)。隔代教養兒童生活適應與相關因素之研究。台東: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7. 葉思欣(2005)。隔代教養家庭國中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及自我概念之研究。彰化:彰化師範
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8. 朱詩穎(2006)。隔代教養的低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縣雙和區為例。台北:
台北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9. 吳怡嘉(2006)。隔代教養家庭中祖母角色與經驗學習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李雁萍(2006)。隔代教養家庭少年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台中: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
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陳麗敏(2006)。生命轉彎處-代教養家庭祖父母生活經驗探究。嘉義: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12. 彭柑綾(2006)。從隔代教養家庭探究祖孫對偶關係之生活經驗。嘉義:嘉義大學家庭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詹菊珍(2006)。隔代教養家庭中祖父母管教與祖孫情感關係-台北縣市國中生為對象分析。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胡雅雲(2007)。金門縣隔代教養幼兒在幼稚園生活適應暨非語文智力表現之研究。台中:
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彭佳涵(2007)。隔代教養國中學生生活壓力與壓力因應策略之關係研究-以彰化為例。彰化:
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黃韻瑜(2007)。隔代教養家庭祖父母親職教育之研究-嘉義縣三所教育優先區國民小學為
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蘇嘉芸(2007)。跳躍生命的空缺:從孫子女觀點探討隔代教養家庭優勢。花蓮:花蓮教育
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王盈娟(2008)。隔代教養對國小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之影響。新竹:中華大學應
用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吳婷婷(2008)。隔代教養幼兒幼稚園生活適應之研究-一位隔代教養幼兒為例。花蓮:花蓮
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 張怡玲(2008)。只要你過得比我好-位隔代教養(外)祖父母的教育期望與教養方式。花蓮:
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陳思璇(2008)。隔代教養類型與祖孫知覺親密感之探討。嘉義: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
士論文。
22. 陳資穎(2008)。進入隔代教養世界-以兒童的觀點探究隔代教養家庭需求。台北:臺灣 師
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葉政憲(2008)。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家庭學童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高雄: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謝佳玹(2008)。一位90歲老阿嬤的隔代教養敘說研究。台東:台東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25. 沈天勇(2009)。以優勢觀點探討隔代教養青少年家庭之祖孫互動-以台北市某國中為例。台
北: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26. 洪筱涵(2009)。隔代教養祖父母照顧經驗之初探-「整生命裡的不完整」。台北:政治大學
社會行政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27. 洪良慧(2009)。台南市隔代教養國中生學習態度的影響因素。台南:台南科技大學生活應
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8. 陳珍如(2009)。隔代教養學童人際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生活
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住宅空間之相關碩士論文】
1. 米復國 (1980)。居民生活方式與國民住宅內部空間設計準則之建立。台北:臺灣大學土木
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2. 楊明華 (1980)。由居住行為探討目前國宅空間之規劃-臺北市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實
業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3. 馬玉琦(1986)。國民住宅居住空間應變特性的研究-台北市為例。台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
所碩士論文。
4. 林崇傑(1988)。長形連棟式店舖住宅空間形式變遷之個案研究-家庭生活的觀點。桃園:中
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5. 洪肇陽(1988)。台灣地區住宅生活模式之研究-台南地區為例。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碩士論文。
6. 許派崇(1988)。家庭組成對住宅空間變更使用行為的影響-復新城個案研究。桃園:中原大
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7. 陳宇進(1988)。家庭結構及生活與住屋形式變遷之研究-鹿港連棟透天厝為例。桃園:中原
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8. 蘇靜麒(1991)。台中市國宅三代同堂居住單元中之居住問題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建築研
究所碩士論文。
9. 張湘揚(1992)。台灣地區公寓式集合住宅的起居室、餐室及臥室空間使用現況調查與建築
空間計劃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李婉容(1996)。從使用者觀點探討高齡者住宅環境使用之研究-老人公寓為例。台北:但江
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陳叡劭(1996)。從規劃設計與使用形態探討集合住宅之空間計畫。台北:台灣科技大學工
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朱政德(1997)。台灣公寓式住宅室內空間規劃之研究-室內設計雜誌之案例為例。桃園:中
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陳怡嬬(1999)。從公寓式住宅探討國人生活空間的模式。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
碩士論文。
14. 鄭凱文(2002)。老人公寓公共空間中高齡者社交行為之建築計畫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
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黃莉芳(2003)。辛勞/心牢為家的單親母親-北市單親媽媽的居住處境。嘉義:南華大學環
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蔡婉琳(2003)。單親媽媽的居住經驗與居住需求-台北市平價住宅單親媽媽為例。嘉義:南
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陳侑維(2004)。台北單親家庭生活型態與空間需求之研究。台北:中國技術學院建築研究
所碩士論文。
18. 陳聰亨(2004)。從使用者觀點探討集合住宅之規劃設計原則-台北縣麗池樂章、綠如意、昇
陽立都三社區為例。台北:台北科技大學 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李智勇(2005)。老人居住空間的改善設計實例探討。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
論文。
20. 謝瑩蕙(2005)。因應高齡者身心狀況的終身住宅之可變性研究-透天厝為例。桃園:中原大
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許哲維(2006)。台灣五層樓以下公寓式集合住宅室內規劃之研究-室內設計雜誌登載之作品
為例。斗六: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2. 陳秋雯(2006)。「終生住宅」空間架構設計應用開放建築理論操作之可行性研究。斗六:
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郭佳欣(2007)。花蓮縣單親家庭居住需求與其影響因素之初探。花蓮:慈濟大學社會工作
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連哲明(2008)。台北市民間小套房住宅空間特性與改善之研究。台北:台北科技大學建築
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郭柏君(2008)。女性生活型態與住宅屬性偏好之研究。台北:世新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
士論文。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方進隆、陳玉英(1997)。社區介入策略對工作場所同仁健康體能的影響研究。體育學報,24,133-144。
2. 呂昌明、李明憲、陳錫琦(2000)。都市國小學童身體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4,95-111。
3. 李明憲、劉翠媚、沈淑鳳(2001)。國小學童身體活動性別差異之影響因素探討。慈濟技術學院學報,3,119-130。
4. 陳麗華、魏榆倩、李姿萍(2006)。推廣「學童走路上學」活動經驗分享~以94年教育部示範學校麗林國小為例。學校體育雙月刊。16(3),56-64。
5. 黃世銘、謝錦城(2005)。個人與家庭背景因素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體育學報,38(2),13-25。
6. 蔡錦雀(2006)。從身體活動的現況與相關影響因素談動態生活營造。學校體育雙月刊。16(3),36-43。
7. 許月娥、林淑苓(2003)。國小學童體能活動之調查研究。國教新知,50(1),21-29。
8. 廖倩誼、陳正誠、林美伶、吳家楹、鄭宥君(2006)。國小學童體重控制衛生教育之成效。北市醫學雜誌,3(7),723-734。
9. 鄭心嫻、溫昱彥、劉姚伶、謝孟志、謝明哲(1998)。高雄市及雲林縣國小五年級學童營養素、體位及血脂質之研究。中華民國營養學會雜誌,23,1-13。
10. 劉立宇(1995)。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頻數對體適能的影響。體育學報,20,433-442。
11. 劉影梅、陳美燕、蔣立琦、簡莉盈、張博論、洪永泰(2005)。促進學生健康體位之全國性整合計畫經驗。護理雜誌,5,30-36。
12. 劉立宇(1995)。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頻數對體適能的影響。體育學報,20,433-442。
13. 蔡錦雀(2006)。從身體活動的現況與相關影響因素談動態生活營造。學校體育雙月刊,94,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