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16: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鳳萍
研究生(外文):Feng-Phing Chen
論文名稱:中國巿場採用新會計準則後是否降低實際及應計之盈餘管理
論文名稱(外文):Effect of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on Earnings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指導教授:丁緯丁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i T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會計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會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6
中文關鍵詞:新會計準則盈餘管理國際會計準則Jones Model
外文關鍵詞:earnings managementJones Modelnew accounting standards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中國政府宣佈自2007年1月1日開始實施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之新會計準則,增加了22項新的會計準則。新條款的重大變化對中國巿場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本文以此作為研究的背景。
盈餘管理一直是會計實證研究的一個熱門議題,本研究以1999年至2009年,中國大陸A股上巿公司為樣本,使用Jones Model 之異常裁決性應計項目估計數作為應計盈餘管理代理變數,以異常現金流量、異常生產成本和異常裁決性費用,來探討新的會計準則的實施前後,上巿公司是否會因適用準則的不同,盈餘管理的行為將有所差異。
在本研究中發現,上巿公司在採用新會計準則後,仍會採用應計基礎之盈餘管理,且企業呈現向下調整跡象,表示企業以降低盈餘為主;在實際盈餘管理中,實證的結果皆顯著,這說明企業在盈理管理的方法會同時選擇應計及實際的盈餘管理方式。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nounced that from January 1, 2007 began with the new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nvergence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an increase of 22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erms of new markets in China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this paper as background to the study.
Earnings management has been the accounting empirical research is a hot topic, this study from 1999 to 2009, the Chinese mainland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as samples, using Jones Model of the unusual decision accruals estimated as accrual earnings management proxy variables, the abnormal cash flow, abnormal production costs and abnormal adjudicatory cost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around the listed companies is due to the different criteria applied, the behavior of earnings management will vary.
In the present study found that listed companies adopt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will continue to use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showing signs of downward adjustment that reduced profit-oriented enterprises; in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empirical the results are significant, indicating that earnings management in business management approach will also select the accrued and actual earnings management.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圖表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2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假說發展 6
第一節 中國會計準則的演變 6
第二節 向國際接軌的中國大陸會計準則 7
第三節 盈餘管理之相關文獻 10
第四節 新會計準則對中國上巿公司盈餘管理之影響 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8
第一節 資料來源及樣本選取 18
第二節 實證模型 20
第三節 變數衡量 21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27
第一節 敘述性統計分析 27
第二節 相關係數分析 29
第三節 實證結果分析 33
第五章 結論 49
參考文獻 50

圖表目錄
研究流程圖1-1 5
表1各年度樣本分配表 19
表2依產業別之樣本分配家數 19
表3變數定義 26
表4各變數之敘述性統計 28
表5各變數相關之係數矩陣-Pearson 相關係數 29
表6各變數之相關係數矩陣-Spearman 相關係數 31
表7裁決性應計項目取絶對值 34
表8正的異常裁決性應計項目 36
表9負的異常裁決性應計項目 37
表10異常現金流量 38
表11異常生產成本 39
表12異常裁決性費用 40
表13總異常項目合 41
表14裁決性應計項目取絶對值(加入大股東持股) 42
表15正的異常裁決性應計項目(加入大股東持股) 43
表16負的異常裁決性應計項目(加入大股東持股) 44
表17異常現金流量(加入大股東持股) 45
表18異常生產成本(加入大股東持股) 46
表19異常裁決性費用(加入大股東持股) 47
表20總異常項目合(加入大股東持股) 48


一、中文文獻
杜榮瑞、顏信輝、陳婉瑜,2004,影響我國現階段全面採用國際會計準則之因素探討,會計與公司治理,1(2):頁15-37。
張敏蕾,2007,向國際接軌的大陸會計準則(上),會計研究月刊,255:頁106-116。
張敏蕾,2007,向國際接軌的大陸會計準則(下),會計研究月刊,256:頁76-89。
張敏蕾,2006,財務報表資訊揭露程度與資訊不對稱-中國大陸深圳上巿公司剖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七卷第二期:頁179-215。
黃光孙、簡春娟、鄭圩珊,2006 年,動態灰粗集合預測模型應用於我國外匯市場匯率之變化,灰色系統理論與應用研討會第十一屆。
葛怡芬,2002,國際會計準則與中國大陸會計準則資訊內涵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雅榮、蘇志,2006,淺談中國會計準則國際化,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9(5):頁105-106。
趨曉波,2008,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比較,中國鄉政企業會計,5:頁17-18。
蘇佩芬,2004,國際會計準則(IAS)與我國財務會計準則之比較-兼論國計會計準則調合化,私立中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盧怡孄,2006,盈餘管理動機及其操作工具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靚舫,2008,公司治理、盈餘管理與自由現金流量之實證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晏誠,2008,不同會計準則之盈餘管理程度比較:中國大陸會計準則vs.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天主教輔仁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陳晏誠,2008,不同會計準則之盈餘管理程度比較:中國大陸會計準則vs.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天主教輔仁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趙子文,2008,大陸跨巿場上巿公司之會計品質研究,銘傳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邱雅蘭,2010,會計準則變動與會計資訊品質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魯娜,2009,上巿公司實施新會計準則效果的實證檢驗—基於價值相關性與盈餘管理的角度,山東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張雷,2008,新會計準則對上巿公司盈餘管理的影響研究,天津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李玉鳳,2008,新會計準則下我國上巿公司盈餘管理問題研究,武漢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郭奕,2008,新會計準則下的盈餘質量分析-基於A股上巿公司的實證分析,廈門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二、英文文獻
Bartov, E. The timing of asset sales and earnings manipulation. The Accounting Review ,77:1-27.
Bartov, E., F. Gul, and J. Tsui. Discretionary-accrual models and audit qualificat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0(3):52-421.
Bradshaw, M., and R. Sloan. GAAP versus the street: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tw alenrnative definitions of earn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Research 40(1):41-66.
Defond, M. L., and J. Jiambalvo. 1994. Debt covenant effects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accrual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7:145-176.
Dechow, P. M., R. G. Slon, and A. P. Sweeney. 1995. 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 70:193-225.
Dechow, S. P. Kothari, and R. Watts. 1998. The relation between earnings and cash flow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5:133-168.
Daniel A Cohen, Aiyesha Dey, Thomas Z. Lys. 2008. 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 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 The Accounting Review 83(3):757-787.
Gunny, K. 2005.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of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Colorado.
Healy, P. The impact of bonus schemes on the selection of accounting principl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85-107,1985.
Healy, P., and J. Wahlen.,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 Accounting Horizons,13(4):83-365.
Jones, J. 1991. 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9:193-228.
Kasznik, R. 1999.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voluntary disclosur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33:353-367.
Roychowdhury, S. 2006.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42:335-370.
Schipper. K., , Commentary on earning management. Accounting Horizons 3:91-102.
Watts R. L., and J. L. Zimmerman. Towards a positive theory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The Accounting Review:52-77.
Zang, A. Z. 2006. Evidence on the tradeoff between real manipulation and accrual manipulation. Working paper, Duke Universit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崇武(2006)。郵輪航行值更暨駕駛臺資源管理探討-以麗星郵輪雙子星號為例。中國海事商業專科學校學報,95學年度,115-126。
2. 王雯宗、朱盈蒨(2010)。旅遊目的地意象與促銷活動對旅遊意願及旅遊行為之影響研究-以澎湖為例。島嶼觀光研究,3(1),100-113。
3. 朱永蕙、鍾政偉(2005)。策略聯盟所營造的觀光意象對遊客態度影響之研究。餐旅暨家政學刊,2(3),353-368。
4. 江昱仁、方捷、蔡進士、張文娟(2008)。都市河岸遊客動機、觀光意象與滿意度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3(2),52-78。
5. 何昶鴛、田惠華(2002)。台灣區域性郵輪旅遊潛在消費者特性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5(3),11-30。
6. 吳忠宏、黃宗成、邱廷亮(2004)。玉山國家公園遊客旅遊動機、期望、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國家公園學報,14(2),23-41。
7. 呂江泉、王大明(2004)。遊輪旅遊行銷初步研究-以英商公主號遊輪船隊為例。中國海事商業專科學校學報,92 學年度,25-46。
8. 宋佩玲、王明元(2007)。郵輪旅客對台灣的意象研究。商業現代化學刊,4(2),107-116。
9. 宋威穎、雷文谷(2009)。東豐綠廊自行車道不同旅遊意象遊客遊憩體驗與行為意向相關性之研究。休閒事業研究,7(3),142-155。
10. 宋威穎、雷文谷、熊婉君(2010)。自行車道遊客旅遊目的地意象與行為意圖之關係-以遊憩體驗為中介變項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3(2),22-37。
11. 李君如(2005)。臺灣旅行業研究之發展回顧與評析。觀光研究學報,11(2),113-134。
12. 李君如、蔣涵如(2006)。啓程與相遇-美加人士旅台經驗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2(2),155-181。
13. 李銘輝、林香君、洪久賢、劉元安(2009)。休閒高等教育評鑑標準與指標之研究。臺灣觀光學報,6,1-14。
14. 沈進成、周君妍(2006)。整合行銷傳播、旅遊意象、知名度、滿意度對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古坑華山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1(1),1-24。
15. 沈進成、林宜欣、葉語瑄、林秀珊(2011)。休閒漁業顧客認知價值、體驗、旅遊意象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布袋漁港為例。島嶼觀光研究,4(1),3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