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股潟湖風景區促進會網站,http://boats.com.tw。
2.內政部,2004,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五期)報告。
3.內政部營建署,1986,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
4.內政部營建署,1999,台灣地區海岸管理計畫(草案)。
5.田清華,1997,花蓮地區觀光遊憩資源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5。6.交通部觀光局,2002,生態旅遊白皮書,交通部觀光局。
7.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1999,八十八年國家永續發展年報,台北: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8.吳全安,1988,海岸地帶資源規劃與管理之研究-以嘉義縣海岸為個案,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研究所碩士論文。9.李永展,1997,生態足跡:邁向永續性的規劃工具,台灣永續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興大學商學院。
10.李明宗,1989。觀光遊憩對實質環境的影響。冶園,第九期。
11.李素馨,1996,觀光新紀元-永續觀光發展的選擇,戶外遊憩研究,第9卷第4期,頁1-18。12.李培芬等,2002,建置台灣沿海地區環境生態資源資料庫,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
13.李貽鴻,1986,觀光行銷學-供應與需求。台北:淑馨出版社。
14.李銘輝,1990,觀光地理,台北,揚智文化,頁94-98。
15.林美景,2005,北埔傳統聚落居民對觀光衝擊的知覺與態度,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6.邱文彥,2004,雲嘉南海岸保育及生態旅遊推展,全球變遷通訊雜誌,卷42。17.洪敏麟,1999,臺灣舊地名沿革(第二版),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頁81。
18.胡茂榮,2005,大鵬灣居民對觀光發展態度之分析,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9.孫丕琳(譯),1994,心理學導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徐亞湘,1996,桃園縣傳統戲曲、音樂綜述,桃園縣傳統戲曲與音樂錄影保存及調查研究計畫。
21.桃園縣政府,1997,桃園縣綜合發展計畫.鄉鎮市建設發展綱要計畫(二).新屋鄉,頁56。
22.高高屏地方永續發展資訊網,2007,永續發展的定義,http://kkp.hibec.com.tw/index.asp。
23.國立中央大學,2010,客家漁村文化資源調查成果報告書。
24.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5.曹正,1993,發揮地方特色、促進觀光旅遊之研究:台灣省各縣市、鄉鎮地方特色之擬定與評估,南投縣:台灣省政府交通處旅遊事業管理局。
26.郭瓊瑩等,2004,推動海岸保育與生態旅遊可行性研究計畫期末報告書,內政部營建署。
27.陳文標(譯),1995,宮崎清著,社區總體營造100選:日本案例。
28.陳思倫、歐聖榮、林連聰,2000,觀光學概論,台北,世新大學出版中心。
29.粘柏菁,1997,以資源基礎理論的觀點探討觀光資源特性與發展策略關係之研究-以花蓮地區觀光資源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2。30.游庭婷,1995,桃園縣客家八音文化生態初探,國立藝術學院第二屆研究生傳統藝術研討會。
31.黃中天、洪英正,1992,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2.黃尹鏗,1996,綠島地區生態觀光之發展-遊客與居民之態度分析,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33.新屋鄉公所,1992,新屋鄉概況,桃園:新屋鄉公所出版。
34.黃沛晴,2004,后里台地觀光發展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35.黃俊雄譯,1998,Gunn,Clare A.著,觀光旅遊地區發展,台北:桂魯有限公司。
36.黃啟峰、盧誌銘,1995,全球永續發展的起源與發展,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
37.新屋鄉公所,2005,桃園縣新屋鄉范姜老屋街區再造暨文化館區示範規劃,頁4-25。
38.新屋鄉公所,2008,新屋鄉志,桃園:新屋鄉公所。
39.新屋鄉公所,2011,http://www.shinwu.gov.tw/core/main/index.php。
40.新屋鄉戶政事務所,2011,http://www.hsinwuhr.gov.tw。
41.楊明賢,1999,觀光學概論,台北:揚智出版社。
42.農委會林務局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http://ngis.zo.ntu.edu.tw/index1.htm。
43.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91,臺灣省各縣市暨所轄鄉鎮市區概況,頁114。
44.劉阿榮,2005,永續發展與族群伙伴關係,研考雙月刊,第5期。45.蔡勳雄,1987,海岸地帶的行政管理,台灣地區海岸資源保育與管理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主辦。
46.盧誌銘,1998,永續發展概念的興起與其演變,輯於李公哲主編,永續發展導論。台北: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
47.賴靜平,1999,觀光遊憩資源特性對制定套裝產品之研究-以花蓮地區國際觀光旅館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2。48.薛明敏,1993,觀光概論,台北:明敏餐旅管理顧問公司。
49.謝宜君,2009,桃園縣新屋鄉客家文化創意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
50.鍾溫清、王昭正、高俊雄,2000,觀光資源規劃與管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初版二刷。
51.顏宏旭,1994,金門地區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52.觀光局,1992,台灣地區觀光遊憩系統開發計畫,臺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53.Davis,D.,Allen, J., & Cosenza, R. M. (1998), Segmenting local residents by their attitudes, interests and opinions toward tourism.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Vol. 27, No. 2, pp.2-8.
54.Dorgan,H.z.(1989).Forms of adjustment-social cultural impacts of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asesrch,16(2).
55.Eagly, A. H., & Chaiken, S. (1993). 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s. Orlando, Florida: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
56.Lankford, S. V. & Howard, D. R. (1994). Developing a tourism impact attitude scal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1(1), pp.121-139.
57.Lindberg, K. & Johnson R. L. (1997),MODELING RESIDENT ATTITUDES
58.Mathieson, A. & Wall, G. (1982). Tourism: Economic, 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 England, Longman.
59.Smith, S. L. J. (1995).Tourism Analysis: NY:Longman.
60.Sönmez, S. F. &Sirakaya E. (2002),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
61.TOURISM DEVELOP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9(3):668-688.
62.TOWARD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4(2):402-424.
63.United Nations Divis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7),Sustainable Development,http://www.un.org/esa/sustdev.
64.Weber, .A.L. (1991)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