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20: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妮祺
研究生(外文):Ni-Chi Chen
論文名稱:數值模擬水槽試驗於土石流攔阻堆積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ebris Flow Retaining and Deposition
指導教授:徐松圻徐松圻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ung-Chi H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朝陽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營建工程系碩士班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土木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中文關鍵詞:土石流PFC3D室內水槽試驗
外文關鍵詞:Debris FlowPFC3DWater flume experimen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在臺灣形成造山運動時,形成地形陡峭且地質破碎的地理環境。除此之外,臺灣也位於西太平洋颱風路徑上,颱風季節所帶來的強風豪雨,使原本就陡峭、破碎的地表土壤沖刷流失、山坡地崩塌,造成慘重之災情,其中以土石流災害為甚,所以,本研究藉由PFC3D模擬水槽試驗所獲得的結果可供作為防範土石流災害的參考。
目前土石流的模擬及研究上大多數是以室內水槽試驗進行對現地土石流情況的模擬,或是以分離元素法PFC2D探討土石流體內顆粒之運動機制。因此,本研究利用PFC3D模擬土石流室內水槽試驗並與楊子阜(2005)之試驗結果做比較,首先依照粒徑分布等實驗數據進行參數分析 ; 接下來模擬不同壩體型式對土石流堆積特性之影響,藉由數值程式模擬室內水槽之攔阻試驗將模擬所得之堆積深度、堆積長度的探討來加強室內試驗與現地的關聯性,提供數值模擬驗證室內水槽試驗的一種依據,希望藉由本研究提供有利之佐證。
綜合各項結果可知,在無攔阻試驗中當土體微觀摩擦角越大時,土體滑動速度越慢 ; 坡面摩擦角越大時,啟動土石滑動所需之摩擦角越小,且堆積範圍隨著微觀摩擦角增加而縮小 ; 在模擬梳子壩及重力壩之攔阻結果中與室內水槽攔阻試驗之堆積深度及範圍相當接近。
Most of the modeling and studies of debris flow have been used water flume experiments in a laboratory or used distinct element method based software, PFC2D, to investigate the kinematics inside the particles of debris flow. Therefore, the study uses PFC3D to model and compare the results of water flume experiments by Yang (2005). Parameter studies were carried on according to the grain-size distribution used for the experiments.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blocking and retaining structur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position depth and form are modeled.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applicability using numerical modeling for debris flow, the deposition depths and ranges obtained from water flume tests and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For numerical experiments without retaining system, debris flow moves faster as the friction angle between particles becomes smaller under the same inclined slope angle of 19 degrees. For modeling debris flow with blocking or retaining system or dam, the results of the deposition length and accumulated depth in front of the dam are similar to the findings by Yang (2005) for concrete slit dam and gravity dam.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IX
符號說明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前言 1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1.3 研究方法 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2.1 分離元素法之沿革 5
2.2 土石流的定義 8
2.3土石流之相關特性 10
2.3.1 坡度特性 10
2.3.2 濃度特性 12
2.3.3 流動特性 14
2.3.4 堆積特性 18
2.4 土石流發生之影響因素 20
2.5 土石流災害防治 23
2.5.1 土石流危害 24
2.5.2 壩體型式研究 25
第三章 數值模擬方法 33
3.1 分離元素法 33
3.1.1分離元素法之理論 33
3.1.2分離元素法之假設 35
3.1.3分離元素法之運算邏輯 36
3.2力與位移法(Force - Displacement Law) 37
3.3數值模擬軟體PFC (Particle Flow Code) 41
3.3.1 PFC之概說 41
3.3.2 PFC之模擬流程及自撰式之輔助程式語言FISH 41
3.3.3 顆粒流動模型 43
3.3.4 接觸勁度模式 43
3.3.5 滑動模式 44
3.3.6 鍵結力模式 44
3.4 PFC之微觀參數 46
3.4.1顆粒元素參數 46
3.4.2粒間鍵結力參數 50
3.4.3邊界參數 51
第四章 室內水槽數值模形介紹 52
4.1水槽設備 52
4.2 數值模擬壩體模型 57
4.3 模擬級配曲線 59
第五章 數值分析之驗證與結果 63
5.1 分析模式 63
5.2 室內水槽無攔阻模擬 64
5.2.1 數值模擬步驟 65
5.3 室內水槽模型攔阻模擬 71
5.3.1 數值模擬控制條件 71
5.3.2 土石物理參數之設定 72
5.3.3 數值模擬之步驟 74
5.3.4 數值模擬之流動情況 7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94
6.1 結論 94
6.2 建議 95
參考文獻 96
[1]Cundall, P., “A discontinuous future for numerical modeling in geomechanics? ”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149 Issue 1, pp.41-47, 2004.
[2]Cundall. P. A. , and Strack,O. D. L. “A Discrete Numerical Model for Granular Assemblies,” Géotechnique, London, England,29(1), 47-65 , 1979.
[3]Deluzarche, R., Dedecker, F. and Fry, J.J., 2002. St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of stability of rocky slopes via particle methods. Numerical Modeling in Micromechanics via Particle Methods. 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PFC Symposium, Gelsenkirchen Germany, Nov. 6-8, 2002, Konietzky, H., Balkema, Rotterdam, Netherlands, pp. 125-131.
[4]Djordjevic, N., F.N. Shi, and R.D. Morrison , “Applying discrete element modelling to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shaft impact crushers,” Minerals Engineering, 16, 983–991, 2003.
[5]Fakhimia, A., F. Carvalhoc, T. Ishidad, and J.F. Labuz , “Simulation of failure around a circular opening in roc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 Mining Sciences 39, 507–515 ,2002.
[6]Gómez González, Elena, Mª Isabel Herreros Cid Manuel Pastor, Manuel Quecedo, Jose Antonio Fernández, and Pablo Mira, “Discrete and continuum approaches for fast landslide modelling”, 1st International PFC Symposium. Numerical Modelling in Micromechanics via Particle Methods November 6-8, 2002.
[7]Hunta. S. P. , Meyersb. A. G., and Louchnikovb. V. , “Modelling the Kaiser effect and deformation rate analysis in sandstone using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30, 611–621, 2003.
[8]Itasca Consulting Group, Inc. PFC3D (Particle Flow Code in 3 Dimensions), Version 3.1. Minneapolis: ICG, 2004.
[9]Potapov, V. A. and Campbell, C. S. “Computer simulation of impact induced particle breakage,” Powder Technol, 81, 207–216, 1994.
[10]Tang, C.L., Hu, J.C. and Lin, M. L., 2006. Using distinct-element method (DEM) to investigate Tsaoling landslide induced by Chi-Chi earthquake. Taiwan, 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
[11]Van Dine, D. F., “Debris Flow and Debris Torrents in the Southern Canadian Cordillera”, Canadian. Geotech. J. ,22, P.44~68,1985.
[12]Wang, C., Tannant D., Lilly P.,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stability of heavily jointed rock slopes using PFC2D,” International Journal Rock Mechanics & Mining Sciences 40, pp. 415-424,2003.
[13]丁伯欣,「土石流模擬材料之力學行為與透水特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臺北,1999。
[14]小橋澄治,「土石流」,新砂防特集,第20-21 頁,1979。
[15]山口伊佐夫,「防砂工程學」,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系譯,臺北,第150-174 頁,1985。
[16]山口伊佐夫,「現代林學講義」,砂防工學,第71~ 80 頁,1985。
[17]山水高久,「砂防對土石流衝擊力算定問題點」,新砂防第112 號,第40-43 頁,1979。
[18]水土保持學會,「水土保持手冊-工程篇」,臺灣省水土保持局暨中華水土保持學會,2005。
[19]平野宗夫,「降雨による土石流の發生預測」,九州の豪雨災害とハィチク予知技術講習會講義集, 第33~38 頁, 1988。
[20]朱嘉政,「滲流對管湧是土石流發生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工程研究所,臺北,2001。
[21]池谷浩、上原信司,「砂防土砂調節效果關係實驗的研究」,新砂防No.114,第37-44 頁,1980。
[22]何春蓀,「普通地質學」,五南圖書公司,臺北,1981。
[23]何敏龍,「土石流發生機制與流動制止結構物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臺北,1997。
[24]何敏龍,「土石流發生機制與流動制止結構物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臺北,1997。
[25]李明晃,「立體格子型壩防治土石流功效之試驗」,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臺中,1989。
[26]谷口信義、高橋正佑,「河床形狀土砂流動關實驗的研究」,新砂防No.117,第1-9 頁,1980。
[27]周必凡、李德基、羅德富、呂儒仁、楊慶溪,泥石流防治指南,科學出版社,北京,第96-108頁,1991。
[28]林炳森,「土石流災害防治工法之現場調查與分析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第10~19 頁、第40~41 頁,1996。
[29]林智勇,「複合斷面開放式壩攔阻功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臺中,1998。
[30]林裕益,「梳子壩調節土石流功效之試驗」,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臺中,1988。
[31]林裕益、江永哲,「梳子壩調節土石流功效之試驗」,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十九期,第一卷,pp.40-57,1988。
[32]林炳森、馮賜陽、李俊明,「礫石層土石流發生特性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24(1):55~64,1993。
[33]松村和樹、中筋章人、井上公夫,「土砂災害調查,鹿島出版社」,第97~120頁,1985。
[34]高橋保,「土石流に發生と流動の關研究」,京大防災研究所年報,No.20,B-2,第1-31 頁,1977。
[35]高橋保,「洞谷土石流につい」,新砂防No.118,第42-46 頁,1981。
[36]張立憲,「土石流特性之探討」,中華水土保持學報,No.16,第1 期,第135-141頁,1985。
[37]張守陽、林鼎祥,「土石流流動特性與偵測系統之研究」,第二屆土石流研討會論文集,第110-119 頁,1999。
[38]張家偉,「應用分離元素法探討紅菜坪地區地滑演化」,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臺北,2007。
[39]張家銓,「分離元素法於擬脆性岩材微觀破裂機制之初探」,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07。
[40]連惠邦,「梳子壩防治土石流合理開口寬度之研究之研究(三)」,87 年度防災專案計畫成果研討會論文集,臺北,1998。
[41]連惠邦,「礫石型土石流流體性質與運動特性之相關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臺中,1994。
[42]陳晉琪,「土石流發生條件及發生機率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2000。
[43]陳榮河,「土石流之發生機制」,地工技術,第七十四期,第21-28頁,1999。
[44]陳筱葳,「二維圓盤柔性約束結構之模擬」,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2005。
[45]游繁結,「豐丘土石流災害之研究」 ,中華水土保持學報18(2):76~92,1987。
[46] 游繁結,「礫石層崩積土之土石流發生機制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成果報告,NSC 82-0414-P005-040-B,2003。
[47]渡邊正幸、水山高久、上原信司,「土石流對策砂防設施關檢討」,新砂防No.115,第40-45 頁,1980。
[48]楊子阜,「壩體形式對土石流攔阻堆積特性之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臺中,2005。
[49]詹錢登,「土石流概論」,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
[50] 臺灣省水土保持局,「水土保持手冊」 ,中華水土保持學會,2005。
[51]蔣志宏,「分離元素法應用於土石流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臺中,2007。
[52] 謝正倫,「土石流預警系統之研究(一)」,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報告No.130,臺南,1991。
[53]謝正倫、江志浩 陳禮仁,「花東兩縣土石流現場調查與分析」,中華水土保持學報23 ( 2 ) : 109~122,1992。
[54]謝正倫、陳禮仁,「土石流潛在溪流之危險度的評估方法」,中華水土保持學報24(1):13~19,1993。
[55]瀨尾克美、水山高久、上原信司,「砂防ダムによる土石流の制御に關する實驗的研究」,新砂防No.129,第17~23 頁,1983。
[56]瀨尾克美、橫部幸欲,「土砂害降雨之研究」,新防砂,第108期,第14-18頁,1978。
[57]蘆田和男,「土石流調節制禦關係研究-立體格子型砂防堰堤之水理機能」,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年報,No.23,B-2,京都,1980。
[58]吳錦順,「以個別元素法探討卵礫石堆積之力學性質」,碩士論文, 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臺中,1997。
[59]林宏冠,「複合圓形顆粒元素之建立與應用」,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臺中,1999。
[60]呂榮華,「以單顆粒進度探討軟礫石層之抗剪強度」,碩士論文,國 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臺中,1999。
[61]鄭富書、黃燦輝、李宏輝、李國誠,「互層岩體隧道開挖之個別元素法分析」,第六屆海峽兩岸隧道與地下工程學術與技術研討會,2007。
[62]鄭承昌,「以分離元素法探討顆粒材料之極限承載力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高雄,2009。
[63]翁孟嘉、童士恒、俞肇球,「以顆粒觀點評估淺基礎承載力之研究」,九十六年大地工程研討會,南投縣,編號A1-21,2007。
[64]吳曉琦,「利用數值模擬探討覆瓦狀構造的力學機制」,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臺北,2008。
[65]彭健豪,「九份二山地滑區滑動歷程與堆積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臺北,2008。
[66]唐昭榮,「臺灣遽變式山崩傳送與堆積之顆粒流離散元素模擬」,博士論文,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臺北,2009。
[67]賴泊靖,「以分離元素法模擬卵礫石層中地錨拉拔行為」,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臺中,2009。
[68]張盈盛,「應用分離元素法探討總體應變與顆粒接觸行為之關係」,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臺北,2009。
[69]吳順川、周喻、高斌,「卸载岩爆試驗及PFC3D數值模擬研究」,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9(s2): 4082-4088,大陸,2010。
[70]復興高中地理一站,「土石流災害與防治(五) --土石流的防範與治理」-資源有限 - 希望無「陷」- udn部落格,2009 。http://blog.udn.com/fhshgeo01/3364910#ixzz1RI7YDlNF
[71]土石流防災資訊網,http://246.swcb.gov.tw/default-1.asp。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