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于吉蘭(2004)。國小學童英語補習對英語學習之影響—以台北市萬華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新竹市。內政部(2005)。中華民國九十四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取自http://www.cbi.gov.tw/CBI_2/upload/8b5cae75-9fe6-49b6-ba0f-ebe708c86737.doc
王一芝(2008)。孩子的競爭力,從放學後開始-別讓孩子輸在下課後。遠見雜誌,267,150-159。
王淑玲(2009)。國小校內外課後照顧成效差異之分析—以高雄縣某鄉鎮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班,台南市。王順民(2005)。課後照顧服務的一般性考察:現況處境與未來展望。國政研究報告。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4/SS-R-094-011.htm
台灣省教育廳(1999)。台灣省校外課後安親班輔導管理要點。台中縣:台灣省政府。
何姿嫻(2008)。影響國小學童家長送子女參加課後補習之相關因素研究—以桃園縣中壢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桃園縣。吳明燁(1998)。青少年初期父親與母親管教行為之比較。東吳社會學報,7,39-79。吳政峰、陳姿伶(2002)。影響兒童才藝費用因素之探討-以台灣地區為例。國教輔導,41(6),16-22。呂慶文(2007)。新竹縣市地區國小學生參與學校辦理課後學習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教學與課程進修班,新竹市。李新民(2001)。托育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書局。
李新民(2002)。美國課後輔導方案對國內課後托育的啟示。高雄師大學報,13,235-256。李新民(2003)。課後托育機構整合國小課程之初探。幼兒保育學刊,1,19-38。
李鈺奐(2007)。臺東縣國小高年級課後照顧服務實施現況、需求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台東縣。李麗美(2002)。松年大學學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李慶泰(2002)。國小學童身心健康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李翠齡(2004)。學童課後托育服務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市YMCA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臺北市。
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2004)。台灣都會地區兒童家庭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
林佑璐(2006)。家長對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國小低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市。林妙玲(2008)。台灣課後照顧資源總檢討—政府民間齊力20億,但仍然不足。遠見雜誌,267,161-165。
林美智(2000)。空中大學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林秀英(2009)。國小女性校長領導特質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南四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邱志鵬(2002)。台灣地區幼稚園與托兒所整合模型之分析與評估研究。內政部、教育部專案委託研究。
邱定雄(2001)。國小學生課後安親搬服務市場消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業大學事業經營學系研究所,彰化縣。柯正峰(1990)。升大學文理補習班學生學習態度、對補習班態度及生活型態之研究。臺灣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32,327-346。范信賢、陳美如(2004):放學後的生活:國民中小學學生課後學習質量之研究, 國立教育研究院專案報告。
翁秀梅(1995)。你的孩子上安親班嗎?學前教育,18(4),6-14。高淑貴(1987)。已婚就業女性的母職角色觀:工作成就與子女照顧兩難情形的探討,社區發展季刊,37,40-47。張秀樺(2006)。學童家長對學齡兒童課後托育偏好之實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張春桂(2004)。國小學童課後補習狀況與家長決策行為之探討─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班,台南市。教育部(1978)。加強輔導中小學正常教學要點。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全國教育發展會議報告書。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a)。教育部94年度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取自http://www.sj2es.tnc.edu.tw/edufirst/93plan/plan.htm
教育部(2004b)。補習及進修教育法(民國93年6月23日修正)。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80002
教育部(2006)。國民小學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及人員資格標準。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EDU01/EDU9725001/20050128/9403-2.pdf
教育部(2008)。教育部推動夜光天使點燈專案試辦計畫。取自http://www.edu.tw/files/bulletin/B0031/9710教育部夜光天使點燈計畫乙案.doc.
教育部(2010a)。直轄市及各縣市短期補習班資訊管理系統。取自http://bsb.edu.tw/afterschool/html/statistics.html
教育部(2010b)。100年度優先區計畫。取自http://www.edu.tw/EJE/index.aspx
教育部(2010c)。教育部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助要點。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2010d)。夜光天使點燈計畫緣由。取自:https://nightangel.moe.gov.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19
教育部(2010e)。99學年度第1學期教育部夜光天使點燈專案計畫,取自https://nightangel.moe.gov.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19
教育部(2010f)。九十九學年度國民小學校別資料。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99_basec.xls
陳九五、高瑞芝、董道興、郭千綺、林約酉、王曉雯(1996)。國小高年級學童課後照顧問題初探。教育研究資訊,6(1),111-114。陳孟芬(2007)。國小課後教育機構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教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陳昆仁(2001)。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習環境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台北市。陳嘉彌、李翠萍(2002)。青少年「課後學習方案」概念與策略之探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139-162。曾昱螢(2009)。各國課後照顧政策及其對台灣「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之啟示,網路社會學通訊,76
黃怡瑾(2000)。台南市國小學齡兒童課後托育情形之初探。國立台南師範學報,33,233-262。黃武元、葉道明、楊敦洲(2004)。利用多媒體電子黑板促進課後學習之研究—以國中數學科為例。研習資訊,21(3),19-40。黃薈樺(2004)。國小學童與家長對國小課後托育服務之看法。未出版碩士論文,朝楊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研究所,台中縣。葉雅馨(1989)。校外才藝補習教育與學齡兒童學業成就、創造力、自我概念及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市。葉劉文彬(2008)。母親對安排國小子女課後照顧考慮選項影響程度差異之調查—以桃 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新竹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6)。臺北市升學補習教育回顧座談會紀錄。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劉正(2006)。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52(4),1-33。劉明川(2002)。臺北市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劉翠華(1991)。學童課後托育服務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市。
蔡元隆、侯相如(2009)。提升弱勢族群教育機會均等的教育政策分析:以課業輔導「夜光天使點燈專案計畫」為例,研習資訊,26(3),47-54。鄭素美(2010)。台中縣國民小學學生課後補習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新竹市。鄭望崢(1987)。都市學童課後托育服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市。魏美粧(2009)。雲林縣濱海地區人口結構變化與小學教育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蘇秀枝(2005)。國小學童課後托育、補習才藝與學業成就、行為適應之關係—以台中縣大里市為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3(1),173-223。蘇秀枝(2008)。東南亞外籍及大陸配偶國小子女參加課後托育與補習才藝之現況與學業成就及行爲適應之關係。朝陽人文社會學刊,6(1),123-175。二、外文部份
Broberg, A. (1997). Child care and early development: A longitudinalstudy of child care and its effects on child development. Goteborg:University of Gotebor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hung, A.M. (2000). After-school programs: Keeping children safe and smart.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De Graaf, P. M. (1986).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Netherland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9, 237-246.
Kuo, H. D. & Hauser, R. M. (1995). Trends in family effects on the education of black and white brother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8, 136-160.
Nieting, P.L. (1983). Scool-age3 child care: In support of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Childhood Education, v.60, n.1, p.6-11.
Ho, S. E. & Willms, J. D. (1996). Effect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on eighth-grade achievement.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9, 126-141.
Office of Juvenil Justice and Delinquency Prevention(1999). 1999 National report series, juvenile justice bulletin: Violence after school(NCJ 178257).Washington,DC: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Posner, J. K., & Vendell, D. L. (1994). Low-income hildren’safter-school care: Are there beneficial effects of after-schoolprograms? Child Development, 65, 440-456.
Pallas, A. M., Entwisle, D. R., Alexander, K. L. & Cadigan, D. (1987). Children who do exceptionally well in first grad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0, 257-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