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 王淑貞(2001)。色彩概論。台北:儒林圖書。
2﹒ 李天任(1998)。色彩之系統化與色彩體系之研究。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1-64。台北:台灣藝術教育館。
3﹒ 李銘龍(2001)。色彩概論。台北:龍騰文化。
4﹒ 李聰政(2000)。後藤秀夫著。市場調查個案研究。台北:小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 林崇宏(2000)。造形設計原理。台北:視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 林坤隆(1995)。淺探受保護管束少年之民俗文藝、刺青及少
觀所次文化。觀護簡訊,218,p. 3-p. 5。
7﹒ 林慶豐(1992)。中時晚報。1999.12.01。
8﹒ 范純甫(1998)。台灣傳奇-原住民風情。台北,華嚴出版。
9﹒王朔譯(2003),烏拉雅,加達拉,瑪戈特。指甲花俏麗紋身。台北:新潮社文化。
10﹒陳國鈞(1977)。文化人類學。台北,三民書局。
11﹒葉立誠(2001)。台灣服裝史。台北:商鼎文化。
12﹒葉立誠(2004)。中西服裝史。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13﹒翁英惠(1997)。造型原理。台北:正文書局。
14﹒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15﹒黃河南(1987)。失落的紋身藝術。台北,龍和。
16﹒蔡德輝,楊士隆,(2000)。台灣地區少年強姦犯、非暴力犯及一般少年犯罪危險因子之比較研究。犯罪學期刊。5,p. 1-p. 30。17﹒熊妤(1999)。整體造型入門。台北:漢笙出版。
18﹒楊美賞(1987)。管束機構內紋身者紋身的心理動機及性格特徵之研究。護理雜誌。34(1),p. 117-p. 128。19﹒廖慈純,黃惠鈴稨菁(2006)。色彩學。台北:啟英文化。
20﹒蔡德輝,楊士隆,(2000)。台灣地區少年強姦犯、非暴力犯及一般少年犯罪危險因子之比較研究。犯罪學期刊。5,p. 1-p. 31。21﹒翁英惠(1997)。造型原理。台北:正文書局。
22﹒鍾馨鑫(2004)。臉部視覺美學造型。台北:新形象出版。
23﹒黃俊英(1998)。多變量分析。台北:華泰出版社。
24﹒鄭美玉(1985)。少年犯紋身問題之研究。桃園:桃園少年輔育院。
25﹒賴瓊琦(1997)。設計的色彩心理:色彩的意象與色彩文化。台北:視傳文化。
26﹒薛絢(1999)。Julian Robinson著。美學地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二、英文部分
1﹒Bell﹐S﹒(1999)﹒Journal of American Culture﹐22(2)﹐53。
2﹒Goldstein﹐N﹐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attoos﹒Journal of Dermatologic Surgery and Oncology﹒5﹐1979,pp. 883-888)。
3﹒Lombroso﹐C﹒﹐& William﹐F﹒(1898)﹒The Female Offender﹐New York:Appleton Century Co﹒﹐Inc﹒P 114-122。
4﹒Newman﹐B﹒M﹒﹐& Newman,P﹒R﹒(1986)..Adolescent Development﹒Columbus﹐Ohio: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P12-14)。5﹒Pand﹐F﹒& Cromwell﹐J﹒(1977)﹒Introduction to Juvenile Delinquency﹒West Publishing Co﹒P45-50。
6﹒Pand﹐F﹒& Cromwell﹐J﹒(1977)﹒Introduction to Juvenile Delinquency﹒West Publishing Co﹒P45-50。
三、網路部分
1﹒南華新聞台。民98年11月5日摘至南華新聞台(南華傳撥系)記者宮珮容報導( 2008,3月31日)魅力身體語言人體彩繪。
2﹒中華網。民98年10月8日取自中華網(2005年09月02日報導)http://www.sc.xinhuanet.com。
3﹒海報網。民99年1月5日取自海報網(2007年04月29日報導)http://www.haibao.cn/article/10522.htm。
4﹒義盛國小網站。民99年1月8日取自義盛國小教師研發團隊資料,http://www.ysps.tyc/edu.tw/nansan/html/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