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聖輝、劉俊怡(2005),利用Landsat數據對武漢城市進行熱島效應分析,測繪信息與工程,第30卷,第2期,第1-2頁。
2.米金套、王志石、何平(2009),基於Landsat TM 的澳門城市熱場影響因素分析,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第25期,第3卷,第94-98頁。
3.李志乾、鞏彩蘭、胡勇、尹球、匡定波(2009),城市熱島遙感研究進展,遙感信息,第4期,第100-105頁。
4.李明晃(2003),都市公園與局地氣溫效應之關係研究-以台北市公園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5.李魁鵬(1999),台灣四大都會區都市熱島之研究,國立成奶j學建築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6.呂毓倫(2008),應用遙測衛星地表溫度資料探討都市熱島現象與社經空間發展之關係,國立成奶j學都市計畫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7.林炯明(2010),都市熱島效應之影響及其環境意涵,環境與生態學報,第3期,第1卷,第1-15頁。
8.林憲德(2007),運用遙測技術於都市熱島效應觀測解析之研究,工程通訊8月刊,第026-029頁。9.林憲德、郭曉青、李魁鵬、陳子謙、陳冠廷(2001),台灣海岸型城市之都市熱島現象與改善對策解析。都市與計畫,第28期,第3卷,第323-341頁。
10.林憲德、孫振義、李魁鵬、郭曉青(2005),台南地區都市規模與都市熱島強度之研究。都市與計劃期刊,第32期,第1卷,第83-97頁。11.柯亙重、張書芸(2004),高雄地區夏季地表氣溫分布之觀測解析,環境與世界,第9期,第83-106頁。12.裴歡、房世峰(2008),南京市夏季熱島特徵及其與土地利用覆酵鰜Y研究,乾旱氣象,第26期,第1卷,第23-27頁。
13.陳恩右(2004),道路特性與都市局部熱島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主要道路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4.陳冠廷(2000),台灣中小型都市熱島效應之觀測解析,國立成奶j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5.張子螢、劉說安(2003),利用衛星資料估算台中直轄市地表熱通量及熱島效應關係之研究,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論文,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第479-483頁。
16.張子螢、劉說安(2005),利用Landsat資訊反演大氣溫度以評估熱島效應之強度,航測及遙測學刊,第10期,第4卷,第385-392頁。
17.張苑菱(2010),台中市都市熱島效應與土地覆遞v響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8.簡培如(2006),二戰後台中市都市空間發展模式的探討,國立成奶j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覃志豪(2001),用陸地衛星TM6數據演算地表溫度的單窗算法,地理學報,第56期,第4卷,第456-466頁。
20.孫振義(2003),台南地區都市熱島研究,國立成奶j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1.孫振義(2008),運用遙測技術於都市熱島效應之研究,國立成奶j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22.孫振義、林憲德、呂蚖吽B劉正千、陳瑞鈴(2010),台南市地表溫度與地表覆酵鰜Y之研究,都市與計劃,第37期,第3卷,第363-397頁。
23.郭曉青(1999),台中都市熱島效應之觀測解析,成奶j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4.廖夆淇(2009),土地利用型態組成與都市微氣候關係之實測研究-以台中市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5.趙小艷、申雙和、楊沈斌、趙小平、周強(2009),利用ASTER數據反演南京城市地表溫度,南京氣象學院學報,第32期,第1卷,第128-133頁。
26.楊龍士、雷祖強、周天穎(2006),遙感探測理論與分析實務,文魁資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7.劉紹臣、劉振榮、林傳堯、陸悟鴃B林文澤(2003),台灣西部平原熱島效應,Taiwan Watch,第5期,第4卷。
28.賴栗葦(2003),近百年台灣地區氣溫變化之分析研究,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9.賴栗葦(2005),1960年代以來臺灣地區氣問變化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地理學報,第40期,第99-116頁。
30.鄭師中(1988),都市氣候學,徐氏基金會。
31.鄭婉純(2003),都市土地利用與都市氣溫關係之研究-台中直轄市之實證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32.Crutzen(2004) New Directions: The growing urban heat and pollution island effect-impact on chemistry and climate,Atmospheric Environment,38 (2004):pp. 3539-3540
33.Fukui, E.,(1970) The recent rise of temperature in Japan. Jpn. Progr. Climatol. Tokyo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pp. 49-65.
34.Hanqiu Xu(2010) Analysis of Impervious Surface and its Impact on Urban Heat. Environment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 Remote Sensing, Vol. 76, No. 5, pp.557-565
35.Jusuf, S. K., N.H. Wong, E. Hagen, R. Anggoro, and Y. Hong (2007) The
influence of land use on the urban heat island in Singapore. Habitat
International. Vol. 31, pp.232-242.
36.Linke, F. (1940) Das Klima der Groszstadt. Biologie der Groszstadt, pp.75-90.
37.Howard, L.(1818) Climate of Landon Deduced from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Vol.1, Phillips, London.
38.Qian, Z.(2006) Towards 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Urban Conservation , Planning in China: An Analysis with reference to Quanzhou. Projections: the MIT Journal of Planning. Vol.5, pp.49-67.
39.Rao P, K. (1972) Remote sensing of urban heat islands from an environmental satellite.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Vol.53, pp. 647-648.
40.Roger. K, Thayne. M (1998) Urban tree transpiration over turf and asphalt surface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Vol. 32, No. 1, pp. 35-41.
41.Stathopoulou, M, C. Cartalis, and I. Keramitsoglou (2004) Mapping micro-urban heat islands using NOAA/AVHRR images and CORINE Land Cover : an application to coastal cities of Gree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Vol. 25, No. 12, pp. 2304-2316.
42.Lowry, William P. (1972) Weather and Life: An Introduction to Biometeorolog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