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引書目
一、古代書典籍(依朝代順序 第二順位出版序)
〔漢〕司馬遷:〔日〕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宏業書局,1970.8)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11)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0.12)
〔漢〕雪V:《說文解字》(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0.3)
〔漢〕應劭撰 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台北:明文書局,1988.3)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6)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7.12)
〔北周〕?元嵩:《元包經傳》(臺北:成文出版,1976)
〔宋〕范瞱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10)
〔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1)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10)
〔梁〕釋慧皎等撰:《高僧傳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
〔梁〕皇侃:《論語義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
〔唐〕令狐德棻:《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11)
〔唐〕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11)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5)
〔唐〕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8)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10)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11)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6)
〔唐〕顏師古:《匡謬正俗》(台北:藝文印書館,未載出版日期)
〔唐〕劉知幾撰 浦起龍釋 白玉崢校點:《史通通釋》(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4)
〔唐〕孔穎達等撰 〔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3)
〔唐〕孔穎達等撰 〔清〕阮元校勘:《尚書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3)
〔唐〕孔穎達等撰 〔清〕阮元校勘:《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3)
〔唐〕孔穎達等撰 〔清〕阮元校勘:《周禮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3)
〔唐〕孔穎達等撰 〔清〕阮元校勘:《儀禮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3)
〔唐〕孔穎達等撰 〔清〕阮元校勘:《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3)
〔唐〕孔穎達等撰 〔清〕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3)
〔唐〕孔穎達等撰 〔清〕阮元校勘:《春秋公羊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3)
〔唐〕孔穎達等撰 〔清〕阮元校勘:《春秋蔣蝒`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3)
〔唐〕孔穎達等撰 〔清〕阮元校勘:《論語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3)
〔唐〕孔穎達等撰 〔清〕阮元校勘:《孝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3)
〔唐〕孔穎達等撰 〔清〕阮元校勘:《爾雅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3)
〔唐〕劉餗:《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79.10)
〔唐〕張鷟:《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79.10)
〔唐〕陸淳:《春秋集傳纂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第一四六冊》
〔唐〕劉肅:《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6)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12)
〔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5.7)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11)
〔唐〕吳兢撰 裴汝誠等譯:《貞觀政要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7)
〔唐〕陸德明撰 黃焯彙校:《經典釋文彙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7)
〔五代〕王定保 姜漢椿校注:《唐摭言校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1)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5)
〔宋〕鄭樵著:《通志略》(台北:里仁書局,1982.8)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台北:廣文書局,1967.12)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台北:廣文書局,1968.03)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12)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2)
〔宋〕李衡 :《周易義海撮要十二卷》(臺北:成文出版,1976)
〔宋〕薛居正:《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5)
〔宋〕李昉等:《文苑英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
〔宋〕朱熹:《四書集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80.5)
〔宋〕司馬光:《新校資治通鑑》(台北:世界書局,1980.10)
〔宋〕程頤:《易撰》(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9)
〔宋〕王欽若:《宋本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9)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8)
〔宋〕錢易撰 黃壽成點校:《南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6)
〔宋〕王溥:《唐會要》(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六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10)
〔宋〕王讜:《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1)
〔宋〕宋敏求:《唐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4)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元〕脫脫等編:《宋史藝文志廣編》(全二冊)(台北:世界書局,1963.04)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09)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8)
〔明〕顧炎武:《日知錄》(台北:世界書局,1971.4)
〔清〕錢侗:《崇文總目輯釋》(台北:廣文書局,1968.04)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華正書局,1975.3)
〔清〕王(昶)述菴:《石刻史料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第三冊,
《金石萃編》
〔清〕董誥等:《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2001.6)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10)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7)
〔清〕馬國翰:《續修四庫全書(1201).玉函山房輯佚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清〕黃奭:《黃氏佚書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全晉文》收錄在《續修四庫全書集部
總集類》第1062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紀昀、陸錫熊、孫士毅:《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7.01)
〔清〕朱彝尊 林慶彰等人點校 :《點校補正經義考》(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
1997.06)
〔清〕朱彝尊:《經義考》(北京:中華書局,1998.11)
〔清〕徐松撰、孟二冬補正:《登科記考補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07)
〔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訂:《唐兩京城坊考(修訂版)》(三秦出版社,2006.08)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9)
二、今人著作(以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Denis Twitchett,Michael Loewe 編:韓復智主譯:《劍橋中國史先秦篇》(台北:南天
書局有限公司,1996.1)
〔日〕仁井田 陞著、池田溫等撰:《唐令拾遺補.學令第十》(東京:東京大學出版
會,1997.3)
文廷海:《清代春秋蔣蝢膍s》(成都:巴蜀書社,2006.12)
毛麗珠:《李群玉詩歌探微》(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11)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12)
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4)
王洪軍:《登科記考再補正》(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01)
王炳熙 徐勇主:《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6)
王師靜芝:《經學通論》(台北:國立編譯館,1979. 9)
〔日〕本田成之著 李俍工譯:《中國經學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7)
白壽彝:《中國史學史(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
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9)
朱維錚:《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7)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1)
牟潤孫:《注史齋叢稿》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09.6)
作者不詳:《中國歷史紀元年表》(台北;木鐸出版社,1970.12)
余英時:《文明論衡》(未詳出版地:高原出版社,未詳出版時間)
余嘉錫:《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北周毀佛主謀者衛元嵩〉(台北:大乘文化基金會出
版,1980.10)
吳宗國:《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12)
吳夏平:《唐代中央文館制度與文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4)
吳夏平:《唐代制度與文學研究述論稿》(濟南:齊魯書社,2007.10)
吳雁南 秦學頎 李禹階等撰:《中國經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9)
吳鋼:《全唐文補遺》(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05)
岑仲勉:《隋唐史》(台北;駱駝出版社,出版日不詳)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1)
李師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12)
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5)
李國鈞:《中國書院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6)
李兵:《書院與科舉關係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8)
李德輝:《唐代文館制度及其與政治和文學之關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5)
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第十二冊。
杜維明著 陳靜譯:《儒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
汪小洋:《科舉文體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3)
汪習波:《隋唐文選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
哲研究所,2004.12)
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8)
周紹良:《唐代墓誌銘彙編》(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
周勛初:《唐人軼事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
岳純之:《唐代官方史學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5)
姜廣輝:《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9)
胡可先:《唐代重大歷史事件與文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12)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未載錄出版社)
唐君毅:《中國人文之發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10)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0)
唐明貴:《論語學的形成、發展與中衰:漢魏六朝隋唐論語學研究》(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2005.2)
〔日〕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3)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11)
高明士:《中國中古的教育與學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9)
高明士:《隋唐貢舉制度》(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6)
〔英〕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12)
張弓:《英藏敦煌文獻》第五卷(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9)
張弓主編:《敦煌典籍與唐五代歷史文化》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3)
張宗友:《經義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4)
章D勛、徐洪興撰:《中國經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
陳谷嘉、鄧洪波撰:《中國書院制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8)
陳尚君:《全唐文補編》(北京:中華書店,2005.09)
陳飛:《唐代試策考述》(北京:中華書局,2002.04)
陳啟天:《韓非子校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8)
章權才:《魏晉南北朝隋唐經學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8)
傅璇琮:《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綜合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2)
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7.11)
傅璇琮:《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12)
彭紅衛:《唐代律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01)
彭國忠:《唐代試律詩》(合肥:黃山書社,2006.10)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12)
焦桂美:《南北朝經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7)
程元敏:《尚書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6)曾榮汾;《字樣學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4)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
楊家駱:《全唐文紀事》(全三冊)(台北:世界書局,1967.12)
楊海崢:《漢唐史記研究論稿》(濟南:齊魯書社,2003.6)
楊學為:《中國考試史文獻集成(第2 卷)隋唐五代》(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趙伯雄:《春秋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1)
蔣寅:《大歷詩人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5)
劉中富;《干祿字書字類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12)
劉俊文;《敦煌吐魯番研究論文集》第三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2)
劉師培:《劉申叔遺書》(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11)
劉海峰、李兵:《中國科舉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6)
劉海峰:《唐代教育選舉制度綜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7)
鄭曉霞:《唐代科舉詩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2)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8)
鄧洪波:《中國狀元殿試卷大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11)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7.7)
錢大?U:《唐律疏議新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03)
謝貴安:《中國實錄體史學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10)
羅聯添:《唐代文學論集》〈論唐人上書與行卷〉(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5)三、博碩士論文
王海燕:《唐之三史科》(復旦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論文,2003 年)
亢巧霞:《初唐駢散文編年史》(廈門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2007.05.01)
周侃:《唐代書手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博士論文,2007.4)
張寶三:《五經正義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6)張巍:《中晚唐經學研究》(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08)
劉衛寧:《兩晉南北朝儒經義疏研究》(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8 年)
簡博賢:《唐代經學遺籍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3)
四、期刊論文
〔韓〕金大珍:〈隋「國計之富」與隋之速亡〉(陜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
21 卷,第1 期,2004 年3 月),頁54-57。
王北三、嚴文科:〈隋代國家權力與私家權力的矛盾-兼論隋朝滅亡的原因〉(西北
師大學報,第39 卷,第2 期,2002 年3 月),頁80-85。
申屠爐明:〈南北朝儒家經學義疏三論〉(江蘇社會科學,第4 期,2001 年),頁77-82。
余子俠:〈唐代秀才科考論〉(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1997 年第5 期),頁49-63。
宋社洪:〈唐代鄉學性質考論〉(社會科學戰線,2008 年第四期),頁250-253。
李峻岫:〈漢代《孟子》“傳記博士”考論-兼論孟子其人其書在兩漢的學術地位〉
(齊魯學刊,2007 年第1 期),頁23-27。
沈世培:〈隋朝對高麗政策的演變〉(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17 卷,第4 期,
2000 年12 月),頁33-37。
所桂萍:〈隋朝法制與隋朝興亡的統一證辯-從《開皇律》修定及其實施談起〉(南
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 卷,第11 期,2004 年11 月),頁74-76。
金瀅坤:〈略論中晚唐科舉考試中的“五科”考試〉(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社會科
學版〕,第8 卷,第1 期,總27 期,2010 年2 月),頁40-43。
孫尚勇:〈經學章句與佛經科判及漢魏六朝文學理論〉(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第39 卷,第4 期,2009 年7 月),頁19-23。
徐?民:〈秦隋速亡原因比較研究〉(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
卷,第1 期,2011 年4 月),頁119-125。
高明士:〈唐代「三史」的演變-兼述其對東亞諸國的影響〉(大陸雜誌,第五十四卷,第一期,1977 年1 月),頁1-10。
高明士:〈隋文帝「不悅學」、「不知樂」質疑-有關隋代立國政策的辨正〉(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報,14 期,1988 年7 月),頁245-258。
張伯偉:〈佛經科判與初唐文學理論〉(南京大學,文學遺產,2004 年第一期),頁60-70。
陳金鳳、梁?屆G〈山東士族與隋朝政治論略〉(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學
報〕,第48 卷,第6 期,總第191 期,2003 年),頁66-70。
陳飛:〈唐代“秀才科”考辨〉(文獻季刊,2002 年7 月第3 期),頁32-47。
黃冬雲:〈軍事改革對隋朝滅亡的影響〉(淮北煤師範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
卷,第2 期,2002 年4 月),頁3-5。
黃冬雲:〈煬帝性格特徵與隋王朝的興衰〉(廣西社會科學,2004 年第2 期),頁
157-159。
黃壽成:〈隋「江都之變」與關隴集團〉(陜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21 卷,
第1 期,2004 年3 月),頁49-53。
雷聞:〈唐代的“三史”與三史科〉(史學史研究,第1 期,總101 期,2001 年),頁
32-46。
劉海峰:〈再論唐代秀才科的存廢〉(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歷史研究,1999
年,第一期),頁133-146。
劉海峰:〈唐代俊士科辨析〉(中國史研究,2000 年2 月),頁15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