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134.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7 02: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淑芳
研究生(外文):Shu-Fang Zhang
論文名稱:焦慮與抑鬱-袁哲生與黃國峻小說研究
指導教授:李寶玲李寶玲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2
中文關鍵詞:抑鬱焦慮黃國峻袁哲生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171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5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袁哲生與黃國峻兩名青年小說家,先後選擇以自殺結束生命。綜觀兩人的小說文本,紛紛傳達出焦慮與抑鬱的情緒。本篇論文以焦慮與抑鬱的觀點,企圖剖析袁哲生與黃國峻的小說作品。作品的焦慮面始於生存的困境、自我追尋的失落、欲望的禁制。抑鬱面則顯現在自我封閉、疏離與隔絕的氣氛中。針對此論文題目,筆者共安排六章加以闡述說明。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目的。第二章為袁哲生、黃國峻生平與創作歷程以及兩人作品內容介紹。第三章討論袁哲生小說作品,分類親情小說類型、鄉土小說類型、少年小說類型,並分析當中的焦慮與抑鬱。第四章討論黃國峻小說作品,分類為異國想像書寫類型、童話改寫類型與神話、寓言類型,並挖掘當中的焦慮與抑鬱。第五章討論袁哲生與黃國峻小說中的焦慮與抑鬱,以寂寞與疏離的困境、夢的隱喻、幽默的真相來討論兩人作品的焦慮與抑鬱,並就兩人加以比較。第六章則總結論文所有觀點。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3
一、袁哲生的前人研究成果 3
二、黃國峻的前人研究成果 8
第三節 研究範圍 11
一、袁哲生小說 11
二、黃國峻小說 11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目的 12
第二章 袁哲生、黃國峻生平與創作歷程 15
第一節 袁哲生、黃國峻生平介紹 15
一、袁哲生生平(1966-2004) 15
二、黃國峻生平(1971-2003) 17
第二節 袁哲生、黃國峻的小說創作歷程 19
一、袁哲生的小說創作歷程 19
二、黃國峻的小說創作歷程 30
第三章 袁哲生小說之類型 51
第一節 親情小說類型 51
一、父子的親情互動 52
二、夫妻的親情困境 56
第二節 鄉土小說類型 59
一、土地的情感與落實 60
二、人生的追求與困頓 62
三、時間的流動與錯置 63
第三節 少年小說類型 64
一、生命的焦慮 66
二、情感的渴望 68
第四章 黃國峻小說之類型 73
第一節 異國想像書寫類型 73
一、崇尚西方文化者 74
二、移民至外國的東方人 77
三、居住在台灣的西方人 79
第二節 童話改寫類型 80
一、部分內容改寫 81
二、部分內容與結局改寫 82
三、童話接續改寫 85
第三節 神話、寓言類型 91
一、神話故事類型 92
二、寓言故事類型 95
第五章 袁哲生、黃國峻小說中的焦慮與抑鬱 101
第一節 寂寞與疏離的困境 105
一、失落的情感 105
二、孤獨與自我 109
三、迷失的自我 113
第二節 夢的隱喻 115
一、主體的確認 115
二、願望的達成 118
第三節 幽默的真相 122
一、現實與自我的衝突 122
二、荒謬的世界 126
第六章 結論 131
參考書目(依出版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139
附錄一 袁哲生作品整理 149
附錄二 黃國峻作品整理 151
參考書目(依出版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壹、作品集
一、袁哲生作品
袁哲生:《靜止在樹上的羊》,台北:觀音山出版社,1995年。
袁哲生:《寂寞的遊戲》,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
袁哲生:《秀才的手錶》,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袁哲生:《倪亞達1》,台北:寶瓶文化,2001年。
袁哲生:《倪亞達臉紅了》,台北:寶瓶文化,2001年。
袁哲生:《倪亞達fun暑假》,台北:寶瓶文化,2001年。
袁哲生:《倪亞達黑白切》,台北:寶瓶文化,2001年。
袁哲生:《猴子》,台北:寶瓶文化,2003年。
袁哲生:《羅漢池》,台北:寶瓶文化,2003年。
袁哲生:《靜止在─最初與最終》,台北:寶瓶文化,2005年。
二、黃國峻作品
黃國峻:《度外》,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黃國峻:《盲目地注視》,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黃國峻:《麥克風試音─黃國峻的黑色talk集》,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
黃國峻:《是或一點也不》,台北:聯合文學,2003年。
黃國峻:《水門的洞口》,台北:聯合文學,2003年。
貳、專著
一、翻譯著作
Ronald V. Urick著、沙亦羣譯:《疏離感》,台北:巨流,1983年。
馬丁原著、廖克玲譯:《焦慮與精神官能症》,台北:桂冠,1987年。
戴維斯‧麥克羅伊著、沈志遠譯:《存在的原始憂慮─存在主義的文學運用》,台北:萬里,1989年。
佛洛姆著、孫石譯:《逃避自由》,台北:志文,1989年。
米歇爾‧傅科著、尚衡譯:《性意識史》,台北:久大,1990年。
榮格著、鴻鈞譯:《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台北:揚智文化,1990年。
佛洛姆著、孫石譯:《自我的追尋》,台北:志文,1991年。
傅科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台北:桂冠,1992年。
文曼君譯:《美女與野獸》,台北:遠流,1992年。
柯洛德原著、藍祥雲改寫:《木偶奇遇記》,台北:光復書局,1994年。
佛洛伊德著、林克明譯:《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台北:志文,1995年。
維吉尼亞‧吳爾芙著,宋德明譯:《燈塔行》,台北:聯經,1999年。
佛洛伊德著、邵迎生等譯:《圖騰與禁忌》,台北:知書房,2000年。
葛魯嘉著、陳若莉譯:《文化困境與內心掙扎─荷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學》,台北:貓頭鷹,2000年。
蘇珊‧桑塔格著、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台北:大田,2000年。
凱‧傑米森著,易之新譯:《夜,驟然而降─了解自殺》,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0年。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2002年。
傑克布斯原著、閉翹z改寫:《傑克與仙豆》,台北:光復書局,2002年。
羅洛‧梅著、朱侃如譯:《焦慮的意義》,台北:立緒文化,2004年。
卡倫‧荷妮著、陳虔譯:《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台北:華成,2004年。
高田明和著、張瑞娟譯:《簡瞍~鬱和焦慮》,台北:健行,2005年。
彼得‧克拉瑪(Peter D. Kramer)著、張美惠譯:《如果梵谷不憂鬱》,台北:張老師文化,2006年。
佛洛伊德著,呂俊、高申春、侯向群譯:《夢的解析》,台北,核桃木文化,2006年。
佛洛伊德著、彭舜譯:《精神分析引論》,台北:左岸,2006年。
佛洛伊德著、楊韶剛、高申春等譯:《超越快樂原則》,台北:胡桃木文化,2006年。
羅伊‧波特著、張大慶譯:《劍橋插圖醫學史》,台北:如果出版社,2008年。
二、中文著作
李天命:《存在主義概論》,台北:學生書局,1976年。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出版社,1980年。
茅盾:《神話研究》,北京:百花文藝,1981年。
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史》,台北:駱駝,1987年。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台北:大安,1989年。
陶陽、牟鐘秀:《中國創世神話》,台北:東華,1990年。
王溢嘉:《夜間風景─夢》,台北縣:野鵝出版社,1991年。
陳鼓應:《存在主義》,台北:台灣商務,1992年。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台北:駱駝,1992年。
陳正治:《童話寫作研究》,台北:五南,1994年。
伊索:〈龜兔賽跑〉,《伊索寓言》,台南:文國,1995年。
張芬齡編:《八十三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95年。
咻摹間G《人心可測 : 小說人物心理探索》,台北:淑馨,1995年。
楊志:《心理學教室》,台北:國家,1997年。
勞思光著、張燦輝、劉國英合編:《存在主義哲學新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
方生:《後結構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蕭颯、王文欽、徐智策:《幽默心理分析》,台北:智慧大學,1999年。
錢穆:《文化學大義》,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
釵鬘矷G《晚安,憂鬱─我在藍色風暴中》,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1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張清榮:《少年小說研究》,台北:萬卷樓,2002年。
李欣倫:《戰後臺灣疾病書寫研究》,台北:大安,2004年。
李奭學:《書話台灣:1991-2003文學印象》,台北:九歌,2004年。
陳俊欽:《憂鬱與憂鬱症:我憂鬱但我沒病》,台北:健康文化,2004年。
陳金定:《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心理,2004年。
牧之、單鵬:《心靈的感冒:認識憂鬱症》,台北:海鷗,2005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上、下編,台北:洪葉文化,2005年。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台北:文津,2005年。
陸揚:《精神分析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劉進財:《京派小說詩學研究》,開封:河南大學,2005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基礎研究》,台北:洪葉文化,2006年。
黃晨淳:《中國神話故事》,台中:好讀,2008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嬝炕n,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鹿R文:《臺灣青少年成長小說中的「反成長」》,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年。
三、工具書
文訊雜誌社編:《1999台灣文學年鑑》,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年。
白靈等主編:《2000台灣文學年鑑》,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年。
廖炳惠編:《關鍵詞200 : 文學與批評硏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嚴小實執行編輯:《2004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文學詮釋舉隅》,台北:書林,2005年。
参、期刊資料
一、袁哲生
胡志宏:〈我所認識的袁哲生〉,《文訊》126期,1995年4月。
廖淑芳:〈一則關於夢與超越的現代寓言〉,《臺灣文學研究通訊》5期,1998年6月。
蔡秀女:〈游離在傳統與現代之間〉,《聯合文學》139期,1996年5月。
陳瓊如採訪:〈袁哲生── 一切都是短篇〉,《誠品好讀》36期,2003年9月。
高翊峰:〈別鬧了,哲生!〉,《聯合文學》235期,2004年5月。
符立中:〈給哲生,給讀者〉,《聯合文學》235期,2004年5月。
王聰威:〈秀才上網記〉,《聯合文學》235期,2004年5月。
何致和:〈小說死亡的那一天〉,《誠品好讀》43期,2004年5月。
高翊峰:〈有一次─再看見袁哲生的幾個片斷〉,《誠品好讀》43期,2004年5月。
余光照:〈Brace Yourself Jason〉,《誠品好讀》,43期,2004年5月。
黃春明口述:〈說再見的時候─悼袁哲生〉,《誠品好讀》43期,2004年5月。
陳義芝口述:〈他想在寫作中參透人生〉,《誠品好讀》43期,2004年5月。
朱亞君:〈死亡其實是另外一種誕生〉,《誠品好讀》43期,2004年5月。
陳文芬:〈錯過袁哲生之後〉,《誠品好讀》43期,2004年5月。
駱以軍:〈時間在後來會贈予我們什麼〉,《誠品好讀》43期,2004年5月。
鍾文音:〈關於自由與詛咒、疑惑與不平〉,《誠品好讀》43期,2004年5月。
袁哲生口述,李令儀採訪整理:〈免費的獎品─倪亞達的笑聲〉,《誠品好讀》43期,2004年5月。
黃錦樹:〈沒有窗戶的房間〉,《誠品好讀》43期,2004年5月。
江寶釵:〈迷失的小孩你哪裡去了?〉,《聯合文學》236期,2004年6月。
賴香吟:〈激情的減法〉,《聯合文學》236期,2004年6月。
鄭清文:〈雪茄與手錶〉,《聯合文學》236期,2004年6月。
郝譽翔:〈新鄉土小說的誕生:解讀六年級小說家〉,《文訊》230期,2004年12月。
張耀升:〈冬夜裡的夏先生─袁哲生〉,《幼獅文藝》606期,2004年6月。
李儀婷整理:〈這一天,他們出發去尋找袁哲生〉,《聯合文學》246期,2005年4月。
二、黃國峻
張大春:〈首獎留白〉,《聯合文學》14卷1期,1997年11月。
蔡逸君:〈景觀─黃國峻的內在風景〉,《聯合文學》16卷7期,2000年5月。
梁竣瓘:〈還透明人血肉之軀〉,《文訊》,2001年1月。
郝譽翔、黃國峻、竟a哲:〈單打獨鬥說故事〉,《聯合文學》214期,2002年8月。
《誠品好讀》編輯室:〈盲目地注視─用生命寫小說的青年作家黃國峻〉,《誠品好讀》35期,2003年8月。
楊牧:〈當避此人出一頭地〉,《聯合文學》226期,2003年8月。
鄭愁予:〈寄〉,《聯合文學》226期,2003年8月。
袁哲生:〈偏遠的哭聲〉,《聯合文學》226期,2003年8月。
張清志:〈因為純淨,所以脆弱〉,《聯合文學》226期,2003年8月。
詹澈:〈給一個啟示〉,《聯合文學》226期,2003年8月。
楊美紅等:〈二十一位青年小說家讀黃國峻的作品〉,《聯合文學》226期,2003年8月。
施叔青:〈呈現樹葉的姿影〉,《聯合文學》226期,2003年8月。
竟a哲:〈人間告別〉,《聯合文學》226期,2003年8月。
鄭栗兒:〈關於林建銘與《水門的洞口》〉,《聯合文學》227期,2003年9月。
吳明益:〈那,就是造化〉,《聯合文學》230期,2003年12月。
廖偉棠:〈縱虎─追念黃國峻〉,《聯合文學》230期,2003年12月。
梁竣瓘:〈孤獨的手工藝者〉,《聯合文學》263期,2006年9月。
林文義:〈作家永別:黃國峻、袁哲聲、黃武忠、郭松棻〉,《聯合文學》258期,2006年4月。
潘弘輝:〈初旅─追憶黃國峻〉,《聯合文學》272期,2007年6月。
J.S著、藍漢傑譯:〈在法蘭西讀黃國峻〉,《聯合文學》305期,2010年3月。
J.C.P著、藍漢傑譯:〈闇啞失聲〉,《聯合文學》305期,2010年3月。
Marie Tournier-Cardinal著、藍漢傑譯:〈聽文章在說話〉,《聯合文學》305期,2010年3月。
三、其他
黃錦樹:〈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34卷2期,2005年7月。
張瀛太:〈寂寞的美麗與美麗的寂寞─論汪曾祺小說中「留白」的構成與層次〉,《漢學研究》26卷2期,2008年6月。
肆、報紙、副刊資料
一、袁哲生
梅家玲:〈當寂寞成為遊戲〉,聯合報‧讀書人週報52版,1999年6月21日。
王開平:〈散步到他方─訪小說家袁哲生〉,聯合報‧讀書人41版,2000年8月28日。
張素貞:〈以詼諧、靈異點染的風土人物誌〉,中央日報‧嬝炕A2000年9月4日。
徐秀慧:〈去政治、去歷史與背離父祖〉,中央日報‧出版&learning,2000年11月21日。
陳文芬:〈袁哲生秀才傳達鄉土〉,中國時報‧文化藝術,2000年9月27日。
鍾文音:〈秀才的手錶〉,中國時報‧開卷42版,2000年11月2日。
焦桐:〈扮語言的鬼臉〉,中央日報‧出版&learning,2001年10月23日。
張殿:〈袁哲生《倪亞達》寫少年倪亞達〉,聯合報29版,2001年12月10日。
盧郁佳:〈微小卻有用的逃避〉,聯合報‧讀書人22版,2002年8月25日。
李令儀:〈王文華:笑聲,被文學冷漠狠久了〉,聯合報14版,2002年9月9日。
王蘭芬:〈合作新形式文學繪本,創新嬝疝P〉,民生報A13版,2003年9月19日。
陳希林:〈袁哲生暗戀凝視對象〉,中國時報‧藝術人文C8版,2003年10月1日。
江寶釵:〈寓批判於一笑〉,中央日報副刊,2003年10月19日。
陳希林:〈袁哲生、張耀升對談創作〉,中國時報‧藝術人文C8版,2004年1月14日。
陳希林:〈袁哲生:作家集合素材如萬花筒讓讀者轉動〉,中國時報‧藝術人文C8版,2004年2月2日。
王浩威:〈從樹上掉下來的羊〉,聯合報副刊E7版,2004年4月7日。
梅家玲:〈靜止在樹下的小說家〉,聯合報副刊E7版,2004年4月8日。
吳婉茹:〈他總是說抱歉〉,聯合報副刊E7版,2004年4月8日。
張耀升:〈寧靜的片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版,2004年4月8日。
張惠菁:〈門外的時間〉,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版,2004年4月8日。
胡晴舫:〈小說家〉,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版,2004年4月9日。
李欣頻:〈創作生命的死亡習題〉,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版,2004年4月9日。
楊照:〈文學與自我內在的衝突〉,聯合報副刊E7版,2004年4月9日。
郭玉文:〈奈何天堂太輕,你無法察覺〉,自由副刊,2004年4月9日。
方梓:〈故事結束了嗎?〉,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版,2004年4月11日。
丁文玲:〈袁哲生留下10本書〉,中國時報‧開卷E1版,2004年4月12日。
莊裕安:〈給哲生的塔蘭特拉〉,自由副刊,2004年4月12日。
夏行:〈在風中靜止的寂寞〉,中央日報17版,2004年4月18日。
蘇林:〈小說家之炕G從邱妙津到袁哲生〉,聯合報‧讀書人,2004年4月25日。范銘如:〈輕‧鄉土小說蔚為成形〉,中國時報‧開卷E3版,2004年5月10日。
陳文芬:〈從白先勇到六年級─文學獎的世代論〉,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版,2004年10月8日。
張耀仁:〈離世一年,袁哲生的最初與最終〉,聯合報‧讀書人週報,2005年4月3日。
陳姿羽:〈出書際遇大不同〉,聯合副刊E7,2005年12月7日。
二、黃國峻
賴素玲:〈黃國峻和袁哲生寫作出版結了緣〉,民生報‧文化新聞A6版,2000年9月27。
蔡振豐:〈度外〉,中國時報‧開卷42版,2000年11月2日。
袁哲生整理:〈不在場的證人─黃春明、黃國峻對談小說藝術〉,自由副刊47版,2000年3月4日。
張耀升:〈讓聖伽爾塔見鬼去吧!〉,聯合副刊E7,2004年6月20日。
黃春明:〈國峻不回來吃飯〉,聯合副刊E7,2004年6月20日。
黃春明:〈我知道你還在家裡〉,聯合副刊E7,2003年6月29日。
黃國珍:〈他用寫作說話〉,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3年7月4日。
袁哲生:〈像我的國小同學〉,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3年7月5日。
袁哲生:〈大提琴音色般的朋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3年8月8日。
駱以軍:〈繁複而精緻的內在視域〉,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3年8月8日。
蔡振豐:〈越過作者的身影之後〉,中國時報‧開卷B2版,2003年9月14日。
林秀玲:〈捨身證道〉,聯合報‧讀書人B5版,2003年10月5日。
伍、學位論文
林政鑫:《袁哲生小說中的生存困境》,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楊孟珠:《閉鎖時空‧空白經驗─袁哲生小說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楊靜詩:《袁哲生小說少年書寫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潘玫均:《論袁哲生小說中的消失感與死亡書寫》,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劉淑貞:《肉與字:九○年代後小說中的死亡與自殺書寫──以張大春、駱以軍、邱妙津、黃國峻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陸、研討會論文
陳麗芬:〈天花板下的旅人─尋找黃國峻〉,《跨領域─全球化下的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奶j學台灣文學系主辦,2007年10月26-27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