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5.16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0 13: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彥和
研究生(外文):Yen-He Chen
論文名稱:苗栗縣客庄國民小學閱讀活動和閱讀策略教學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the Reading Activities and Reading Strategic Instruction in Kch-Juang Elementary School of Miaoli County
指導教授:胡鳳生胡鳳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Fong-Seng H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政策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7
中文關鍵詞:閱讀態度閱讀策略教學閱讀活動
外文關鍵詞:Reading AttitudeReading Strategic InstructionReading Activiti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53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主要以問卷與行動研究方法,探討國小教師推動閱讀活動與閱讀策略教學對苗栗縣客庄國小六年級學生在閱讀歷程中閱讀態度與閱讀理解之影響。研究資料的來源為教室現場觀察、研究者省思札記、訪談、學習單、夥伴對話、學生的學習前、後測驗、閱讀態度問卷、閱讀教學回饋問卷等等。整理、分析資料之後得到下列的結果:
一、國民小學一到六年級推動閱讀活動的現況。
二、客庄國小閱讀活動與閱讀策略教學能使學生閱讀態度有正向提升。
三、閱讀策略教學能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四、國小六年級學生對於參與閱讀活動與閱讀策略教學持肯定的態度。
五、教師在行動研究歷程中能有所成長。
最後,本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教學者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research mainly uses questionnaires and motion methodology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romoting reading activities and reading strategic instruction on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reading attitudes and comprehension in the course of reading in Kch-Juang Elementary School of Miaoli County.

The research data are collected from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observation, notes of researcher’s reflection, interviews, students’ worksheets, professional dialogues between partners, tests given to stud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course, questionnaire of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s reading, and questionnaire about students’ opinions on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etc.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clude:
1. The situ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reading activities.
2. Kch-Juang Elementary School’s reading activities and reading strategic instruction change students’ reading attitudes in a positive way.
3. Reading strategic instruction can improve the sixth-grade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4. The primary school sixth-grade students held positive opinions about participating in reading activities and reading strategic instruction.
5.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urse, teachers are also inspired continuously.
Several suggestions to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are also proposed based on the resul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五節 研究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閱讀的意義與理論內涵 9
第二節 國內外閱讀計畫的訂定與活動的推行 23
第三節 國內外推行兒童閱讀活動之比較與評析 39
第四節 國民小學推展之兒童閱讀活動 43
第五節 國內對兒童閱讀活動的研究 48
第三章 研究設計和方法 5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5
第二節 研究歷程 58
第三節 閱讀活動實施流程與嬝玥曳仃郋]計 60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蒐集 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71
第一節 「晨讀十分鐘」活動現況與改善策略實施 71
第二節 閱讀策略教學的行動研究歷程 90
第三節 運用四種策略能力的探討 117
第四節 學生閱讀態度的改變 12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9
第一節 結論 139
第二節 建議 142
參考文獻 145
附錄一 學生閱讀態度問卷 154
附錄二 班級閱讀準備度問卷156
附錄三 「晨讀十分鐘」教室觀察紀錄表 157
附錄四 晨讀十分鐘回饋問卷 159
附錄五 行動研究教室觀察記錄表 160
附錄六 省思札記 161
附錄七 兒童閱讀紀錄表 162
附錄八 策略學習單 163
附錄九 家長同意書 164
附錄十 閱讀教學回饋問卷 165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嘉琳(2007)。借鏡國際 台灣閱讀出了什麼問題。天下雜誌,387,220-222。
方子華(2004)。國小學生家庭嬝狀※吽B學校閱讀環境與閱讀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王世英(主編)(2007)。主要國家教育發展資料蒐集與分析。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先霈(主編)(1999)。文學批評術語辭典。上海:上海文藝。
王振鵠(1969)。兒童圖書館。臺北市:臺灣。
王淑芬(1999)。不一樣的教室:如何推展「班級讀書會」?臺北市:天衛文化。
王錫璋(2001)。BRW—英國的寢前閱讀。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7,14、15。
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教育研究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和王智弘 (2004)。教育研究法 (八版)。台北:五南。
元庚鮮(2000)。淺談資訊時代國小圖書館利用教育。臺灣教育,599,37-40。
朱靜容(2004)。以多元閱讀,閱讀多元。載於國立臺中圖書館(編),讀書會經營運作(頁101-109)。臺中市:國立臺中圖書館。
朱似萼(2006)。國民小學閱讀教育政策執行情形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深耕書田追求卓越專案計畫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何志中(2000)。談九年一貫課程下之圖書館利用教育。臺灣教育,599,34。
吳玲芳(2005)。藏在公園裡的國家兒童圖書館-記日本國際兒童圖書館。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4,60、61。
李雪莉(2002)。臺灣的閱讀危機。天下雜誌 ,263,212-218。
李惠卿(1998)。從系統化教學設計談中小學圖書館利用教育。書苑季刊,37,68-73。
李玟燕(2005)。教育部「焦點三百-國民小學兒童閱讀推動計畫」實施現況之探討-以新竹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素足(1999)。臺中縣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閱讀動機的探討。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映伶(2002)。聽覺障礙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個案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新鄉、黃秀文、黃瓊儀(1997)。相互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 後設認知能力與閱讀態度之影響。嘉義師院學報,11,89-118。
李勝富(2000)。談閱讀教學。教育新知專輯。2008年7月22日,取自http://www.houstoncul.org/b03.htm
林孟真(1984)。學校圖書館經營法的商榷。嚴文郁等箸,慶祝藍乾章教授七秩榮慶論文集。臺北市:文史哲。
林美琴(1999)。兒童讀書會DIY。臺北市:小魯。
林美琴(2004)。我是心靈捕手-活化與深化的閱讀技巧。載於國立臺中圖書館(編),讀書會經營運作(頁92-100)。臺中市:國立臺中圖書館。
林清山(譯)(1990)。R. 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市:遠流。
林天佑(2001)。提高兒童閱讀興趣的策略-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市的經驗。教育資料與研究,38,12-15。
林宜和(2005)。日本的兒童閱讀日。全國新書資訊月刊,76,37-39。
林武憲(2000)。怎樣推行兒童閱讀運動—從美、英、日的經驗談起。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2,15-18。
林建平(1994)。整合學習策略與動機的訓練方案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的輔 導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秉武(2004)。交互教學策略對不同組型閱讀障礙兒童增進閱讀理解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房思平(1996)。全美閱讀挑戰計。師友,354,25-27。
周倩如(2000)。公共圖書館如何推廣兒童閱讀運。書苑季刊,44,48-56。
胡菊韻(2000)。從兒童文學的發展談兒童圖書館閱覽與推廣服。書苑季刊,45,39-53。
洪蘭(2001)。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裡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38,1-4。
洪蘭(2002)。活化大腦 激發創造力。天下雜誌, 263,92-94。
洪蘭(2004)。閱讀決定思想。教師天地,129,4-7。
洪蘭、曾志朗(2001)。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38(1),1-3。
洪蘭(2003)。知書達理。臺北:遠流。
洪月女(譯)(2005)。Kenneth S.Goodman著。談閱讀(第四版)。臺北市:心理。
洪清一(1994)。淺談相互教學法。國教之聲,28(1),51-55
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特殊教育小組。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臺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2006)。PIRLS 2006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取自http://www.dorise.info/DER/02_PIRLS-2006_html/pirls_04_download.html。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統籌局(2001)。香港學生閱讀習慣調查研究報告摘要。香港:教育統籌局。
施吟詹(2004)。美國政府加強學童嬝狗鄐O新方案。教育新知專輯。2008年7月22日,取自http://www.houstoncul.org/eduinfo/e2004010.htm
殷允芃(2002)。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天下雜誌,263,26-28。
夏林清(1997)。行動研方法導論:教師動手作研究。台北市:遠流。
高蓮雲(1993)。臺北市國小學童運用學校圖書館及課外閱讀實況之研究。臺北市:景文。
孫鶴雲(譯)(2007)。南美英著。晨讀10分鐘。臺北市:天下雜誌。
孫曉萍、齊若蘭(2002)。日本讓希望起飛。天下雜誌,263,80-82。
張玉梅(2003)。相互教學法對原住民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之教學成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未出版,屏東。
陳玉娟(2005)。美國重要教育政策法案回顧與啟示-以「No Child left behind」為例。中等教育,56(5),152-163。
陳密桃(1992)。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談閱讀教學。教育文粹,21,10-19。
陳海泓(2001)。增進學生閱讀和討論的有效班級嬝玩郋C載於郭聰貴(主編),兒童閱讀教育(頁1-27)。臺南市:南師院,輔導處。
陳淑慧(2004)。圖書館利用教育協同教學之研究-以臺北市明湖國民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精芬(2005)。歐洲國家兒童閱讀活動之探討:以芬蘭、愛爾蘭、英國、瑞典及奧地利為例。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陳照雄(2007)。芬蘭教育制度。臺北市:心理。
陳美靜(2006)。以教科書課文內容為主之相互教學法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之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文彬(2006)。澎湖縣國民小學實施閱讀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澎湖縣。
許淑玫(1998)。閱讀理解教學-交互教學法。國教輔導,37(6),31-39。
許智偉(2002)。芬蘭教育。載於北歐五國的教育(頁101-114)。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許慧貞(譯)(2001)。Aidan Chambers著。打造兒童閱讀環境(The reading environment)。臺北市:天衛文化。
郭麗玲(1993)。兒童時期的課後活動分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教育部(2000)。全國兒童閱讀運動實施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國民小學焦點三百兒童閱讀運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悅讀101—全國國中小提升閱讀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7月)。美國推動大嬝狎p劃恢復傳統閱讀習慣。教育部電子報,314。2008年7月23日,取自http://epaper.edu.tw/e9617_ epaper/ windows.aspx?windows_sn=1540
苗栗縣政府教育處(2006)。苗栗縣國民小學推動校園閱讀四年計畫。苗栗縣:教育處。
曾志朗(2000)。閱讀是多元智慧成左滌禰跼囓鞳C教師天地,106,4、5。
黃春貴(1996)。閱讀的理解能力。中等教育,47(4),70-117。
楊美華(2003,4月)。美國的閱讀運動。載於國家圖書館舉辦之「圖書館與閱讀運動研討會」」論文集(頁3-12),臺北市。
楊美華(2005。世界各國的閱讀活動。推動全國閱讀人才培訓研習手冊,5-20。臺中市:國立臺中圖書館。
楊淑娟(2005)。芬蘭用家庭教育贏過世界。天下雜誌,385,56-58。
楊曉雯(2000)。在世紀末閱讀-論臺灣閱讀新趨勢。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9,7。
楊榮昌(2002)。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齊若蘭(2002a)。人生,從父母懷中聽故事開始。天下雜誌,263,50。
齊若蘭(2002b)。心靈的遊樂場 一生的領航員。天下雜誌,263,84-90。
齊若蘭(2003,4月)。打造讀書人的國度—英國閱讀運動。載於國家圖書館舉辦之「圖書館與閱讀運動研討會」論文集(頁13-18),臺北市。
趙鏡中(1999)。讀書會 一個探究團體的形成。讀書會、閱讀與知識,65-76。
蔡慧娟(1999)。淺談交互教學法。教師之友,40(4),24-30。
鄭博真(1996)。閱讀歷程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8,81-84。
鄭麗珠(2004)。臺南市國小兒童閱讀現況及推動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潘佳雲(2005)。學校本位閱讀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以一所國小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談麗梅(2001)。兒童嬝疚B動中教師推行信念、學校策略與兒童閱讀態度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苑玲(2001)。談閱讀活動在國民小學的推廣。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7,3-5。
蔡淑瑛(2001。 從聽故事到閱讀。臺北縣:富春文化。
劉曉秋(1983)。兒童讀物閱讀型態與學齡兒童生活適應關聯性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與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劉慶仁(2000)。美國教育改革研究。臺北市:教育資料館。
盧雅琪(2005)。交互教學法運用於現代文學閱讀教學之研。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簡政珍(1987)。閱讀和詮釋。文訊月刊,28,178-180。
藍美玉(2006)。國國小校長閱讀教學領導之研究~以青青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蕭富元(主編)(2008)。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臺北市:天下雜誌。
饒梅芳(2004)。臺灣地區鄉鎮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之研。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貳、西文部分
Adler, M. J.,& Van Doren, C. (1972). How to read a book.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2000). Born to read. Retrieved June 24,2011,from http://www.ala.org/ala/alsc/alscresources/borntoread/bornread.cfm
A Union of Professionals (1999). Teaching reading is rocket science. Retrieved June 24, 2011, from http://www.aft.org/topics/reading/rocket.htm
Bender, W.N. (1995). Learning disabilities:characteristics, identification, and teaching strategies.(2nd ed.). Boston:Allyn & Bacon.
Beck, I. L. (1989,November). Improving practice through understanding reading. In L.
B. Resnick & L. E. Klopfer (Chairs), Toward the thinking curriculum: Current cognitive research . 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1989 yearbook of the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rich, B.M. (2002). The expert decision maker. English L2 reading:Getting to the
bottom. 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Department for Children,Schools and Families.(2007). Every Child A Reader. Retrieved June 24,2011,from http://www. everychildareader.org/
Downing, J. (1982). Reading-Skill or Skills. Reading Teacher,35(5), 534-557.
Dole, J. A., Duffy, G. G., Roehler, L. R., & Pearson, P. D. (1991). Moving from the old to the new: 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61(118),239-264.
Dwyer, E. J., & Joy, F. (1980). Reading Attitudes across A Broad Age Spectrum.(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236424)
Evans, S.S., Evans, W.H., & Mercer, C.D. (1986). Assessment for instruc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Gagne , E. D. (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 Little, brown company.
Gambrell, L. B. (1996). Creating classroom cultures that foster reading motivation. The Reading Teacher,50(1),14-25.
Gibson, E. J.,&Harry, L. (1975). 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Harris, L.A., & Smith, C.B. (1980). Reading instruction:Diagnostic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Owen.
Hayes, B.L. (1991). The effective teaching of reading. H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Henry, A. B. (1990). The world book encyclopedia v16(pp. 157).Chicago: World Book.
Kintsch, W., &Van Dijk, T.A. (1978). Toward a model of text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85,363-394.
Lerner, J.W. (1988). Theories for intervention in reading. In C. N. Hedley&J. S. Hicks(Eds.), Reading and the special learner(pp.7-20). Norwood, NJ: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Liz, A. B. (2000). The national year of read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 New review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librarianship,6, 103-113.
McQuillan,(1996). The conditions of elow in reading:Two studies of optimal experience. Reading Psychology,17(2), 35-109.
Norma, J. L.,&Sandra, A. R.(1986).Storytelling: Process and Practice,7.Co: Littleton.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1). Outcomes of learning. Retrieved June 6,2011,from http://nces.ed.gov/pubs2002/ 2002115.pdf
Parsons, J. B. (1975). Some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theories on a theory of reading and reading instru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25101)
Pressley, M.(2000).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A quarter- century of research progress. In B. M. Taylor, M. F. Graves & P.Van Den Broek (Eds.),Reading for meaning. Fostering comprehension in the middle grades (pp.32-51).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Robert, K. (1971). Teaching elementary reading: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San Diego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Rosenblatt, L. M. (1994). The transactional theory of reading and writing. In B. Robert, M.R. Ruddell, Ruddell& H.Singer(Ed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4th ed.,pp. 1057-1092).Newark, DE: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Rubin, D. (1980). The teacher handbook of reading / thinking exercises. New York:Hott, Rinehart and Winston.
Rubin, D. (1991). Diagnosis and correction in reading instruction(2nd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Rumelhart, D. E. (1977). 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 In S. Dornic(Ed.),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6, 573-603. Hillsdale, NJ: Erlbaum.
Spodek, B. (1985). Teaching in early years. Norwood, NJ: Prentuce-Hall.
Swaby, B. E. R. (1989). Diagnosis and correction of reading difficulti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9). The reading summit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Retrieved June 22, 2011, from http://www.ed.gov/inits /readingsummit/index.html
Wigfield, A.,&Guthrie, J.T. (1995). Dimensions of children’s motivation for reading:An initial study. Athens, Greece:NRRC.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簡政珍(1987)。閱讀和詮釋。文訊月刊,28,178-180。
2. 鄭博真(1996)。閱讀歷程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8,81-84。
3. 賴苑玲(2001)。談閱讀活動在國民小學的推廣。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7,3-5。
4. 蔡慧娟(1999)。淺談交互教學法。教師之友,40(4),24-30。
5. 楊曉雯(2000)。在世紀末閱讀-論臺灣閱讀新趨勢。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9,7。
6. 黃春貴(1996)。閱讀的理解能力。中等教育,47(4),70-117。
7. 許淑玫(1998)。閱讀理解教學-交互教學法。國教輔導,37(6),31-39。
8. 陳密桃(1992)。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談閱讀教學。教育文粹,21,10-19。
9. 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特殊教育小組。
10. 高蓮雲(1993)。臺北市國小學童運用學校圖書館及課外閱讀實況之研究。臺北市:景文。
11. 洪清一(1994)。淺談相互教學法。國教之聲,28(1),51-55
12. 洪蘭、曾志朗(2001)。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38(1),1-3。
13. 洪蘭(2004)。閱讀決定思想。教師天地,129,4-7。
14. 洪蘭(2001)。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裡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38,1-4。
15. 胡菊韻(2000)。從兒童文學的發展談兒童圖書館閱覽與推廣服。書苑季刊,45,3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