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0.143.3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0 15: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品卉
研究生(外文):Pin-Huei Jheng
論文名稱:集團企業特性、公司治理與社會責任績效
論文名稱(外文):Business Groups Characteristic,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指導教授:高惠松高惠松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i-Sung K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會計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會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3
中文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公司治理集團企業股價
外文關鍵詞: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orporate GovernanceBusiness GroupsStock Pri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65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考量企業社會責任績效良窳是否因集團企業而有所差異,且集團企業之公司治理健全程度是否又會影響社會責任績效,再者能否反應在股價上。本文根據天下雜誌社2005年至2010年所評比的「標竿企業聲望調查」、天下雜誌社2006年至2010年所頒布的「天下企業公民獎」以及遠見雜誌社2005年至2010年所公布的「企業社會責任獎」等之名單,作為具社會責任績效之代理變數。本研究針對2004年至2009年台灣上市(櫃)公司,分析集團特性與企業社會責任績效間之關連,並加入公司治理機制加以探討,另外針對擁有較佳社會責任績效之公司分析其與股價之關聯性。
實證結果顯示當集團存有金字塔結構與交叉持股之情況時,即最終控制者利用金字塔結構與交叉持股強化自身在集團企業中之控制力時,則社會責任績效較佳;而集團企業下之最終控制者個人持股數越高,將不利於企業推動社會責任。本研究再探討公司治理機制對於集團企業落實社會責任績效之影響,研究結果發現集團董事長兼任總經理不利於社會責任績效,董監持股以及經理人持股相較於三大法人,對於集團企業在落實社會責任績效時較具影響力。最後,研究結果顯示社會責任績效與股價呈正向變動。本文結果可說明集團企業因其特性以及公司治理機制,相較於非集團企業在落實社會責任績效上之差異處,此可供管理當局以及相關利害關係人參考。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範圍 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企業社會責任績效 7
第二節 集團企業 13
第三節 公司治理 17
第叁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4
第二節 研究假設 26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樣本選取 30
第四節 實證模型與變數定義 31
第肆章 實證結果
第一節 敘述性統計、相關係數分析與差異性分析 37
第二節 多元迴歸分析 41
第三節 額外測試 48
第四節 敏感性分析 5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53
第二節 研究限制 54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55
參考文獻 56
台灣新報社資料庫說明,台灣經濟新報財務資料庫(TEJ)。
台灣企業社會責任網站,http://www.csrtaiwan.org/index.php。
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網站,http://www.cga.org.tw/index.php。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網站,http://www.kpmg.com.tw/。
天下雜誌,第452期。
方俊儒、李秀英、龍春伶, 2008,獨立董監事對公司績效與盈餘品質之影響-控制股東之調節效果,會計與公司治理,第5卷第1期: 55-80。
王祝三、陳若暉,2008,臺灣企業交叉持股與股東利益相關性之研究,財務金融學刊,第16卷第3期:1-34。
王鳳生、蔡豐隆,2003,企業倫理氣候、倫理行為與企業社會績效,亞太經濟管理評論,第6卷第2期:103-119。
王泰豐,2001,台灣中小企業對社會責任認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朱淑貞,2009,公司股權結構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之影響,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池祥麟、 陳庭萱,2007,盈餘操縱、盈餘資訊內涵與企業社會責任—銀行業全球實證研究,證券市場發展季刊,第19卷第1期(4月)。
吳佳伶(2009),從家族企業治理結構探索與財務績效、企業社會責任之關係-以台灣金控公司為實證。輔仁大學碩士論文。
宋國娟,2005,公司治理、環保績效與企業績效關聯性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呂麒麟、洪嘉聲、周至文,2008,股權結構對資訊揭露在每股盈餘變動下之影響:以台灣上市公司為例,致遠管理學院學報, 第3卷第2期:53-80。
李正文,2007,日本企業母公司對海外子公司環保技術移轉意願之研究,東亞論壇,第455期: 51-65。
李秀英、劉俊儒、楊筱翎,2010,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績效之關聯性,會計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李勁興,2010,公司治理機制、企業社會責任行為與價值創造之關聯性,逢甲大學碩士論文。
李建瑩、林麗嬌,2009,企業社會責任表現與財務績效關聯性研究-以本國金融業爲例,管理學術研討會, 666-683。
沈中華、張元,2008,企業的社會責任為可以改善財務績效嗎?-以英國ftse社會責任指數為例,經濟論文,第36卷第3期: 339-385。
沈仰斌、黃志仁,2001,子公司操作母公司股票:資料特性與操作行為,財務金融學刊,第9卷第3期:1-19。
徐子軒,2011,公司環保支出資訊與市場價值之相關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林文玲、傅鍾仁,2010,企業社會績效及聲譽對財務績效與股權價值之中介效果,會計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林秀柑、方文碩、王冠閔,2009,集團核心企業董事會特性與經營績效之研究,臺灣企業績效學刊,第3卷第1期:25-48。
林卦緣,2007,母子公司的關係強弱對於分割後母公司長短期績效的影響-以臺灣上市櫃公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林宜諄,2008,企業社會責任入門手冊: 天下文化。
林春華、徐瑋、陳美華,2006,探討台灣企業社會責任表現與財務績效表現兩者的變動之關係, 致遠管理學院學報,第1期:295-310。
林宛瑩、陰R源,2008,台灣集團企業之控股型態及公司治理衡量指標之研究與建議。交大管理學報,第28卷第1期:269-312。
林詩韻,2002,台灣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盈餘資訊內涵之關聯性研究,淡江大學碩士論文。
洪榮華、陳香如、王玉珍,2005,公司內部治理機制與公司績效之關係-股權結構與董事會特性的觀點,輔仁管理評論,第12卷第3期:23-40。
洪榮華、陳香如、柯璟瑩,2005,從代理理論的角度探討董事會特性、股權結構與負債之關聯性。管理與系統,第12卷第4期:33-53。
洪皓群,2010,董事會結構對企業社會責任之影響,大葉大學碩士論文。
金成隆、林修葳、邱煒恒,2005,研究發展支出與資本支出的價值攸關性:以企業生命週期論析,中山管理評論,第13卷第3期:617-643。
邱文琦,2007,由公司治理走向企業社會責任,證券櫃檯月刊,第129卷第2期。
許士軍,1987,台灣地區集團企業與經濟發展座談會記錄,第7版,台北:中華徵信所。
許文西(譯),2007,公司治理(原作者:John Colley, J. D., George Logan, Wallance Stettinius) ,麥格羅。希爾出版集團 台灣分公司。
許文宣、蔡婷慧、江宇涵、邱素伶,2010,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形象及企業價值之關係,會計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孫梅瑞、蕭瑞子,2008,國際多角化與企業績效、企業風險的關聯性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管理與系統,第15卷第4期:617-643。
祝道松、盧正宗、洪晨桓、楊秀萍, 2008,環境績效對環境揭露與經濟績效的影響,當代會計,第9卷第2期:1-34。
高蘭芬、邱正仁,2002,董監事股權質押對會計盈餘與股票報酬相關性之影響, 臺大管理論叢,第13卷第1期:127-162。
高蘭芬、陳振遠、李皕O,2006,資訊透明度及席次控制權與現金流量權偏離對公司績效之影響-以台灣電子業為例,臺灣管理學刊,第6卷第2期:81-104。
張元,2011,社會責任公司有較高的股票報酬嗎?,輔仁管理評論,第18卷第1期: 40。
張志向、謝松霖,2005,台灣股市漲跌幅限制之績效:價格發現與基本面價值,亞太經濟管理評論,第9卷第1期:109-127。
張明峰,1991,股權結構對公司績效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張懷予,2009,企業社會責任與行銷溝通工具、企業特徵對購買態度影響之研究-以食品業為例。東吳大學碩士論文。
游舒惠,2001,企業參與公益活動與公益行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莊嘉建、呂佩蓉,2008,股權結構、關係人交易與公司財務績效關聯性之研究。蘭陽學報,第7期:86-94。
陳小剛,2009,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與競爭優勢之探討。輔仁大學碩士論文。
陳昭吟,2008,整合企業理念與核心能力之企業社會責任運作模式:以台達電子與中華電信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陳希沼,1976,台灣地區集團企業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第37卷第3期。
陳厚儒,2008,台灣社會責任型企業相對股票市場之報酬與風險之比較分析,逢甲大學碩士論文。
陳冠宏,2009,公司治理、社會責任績效與環境資訊揭露之研究,亞洲大學碩士論文。
陳春山,2008,企業社會責任及治理CSR策略實務手冊。
陳美華、洪世炳, 2005,公司治理、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關係之實證研究,企業管理學報,第65期:129-153。
陳美蘭,2008,營運效益與股價表現之關聯性研究-以國內nb產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陳振遠、張智堯、王蘭芬、李文智,2004,應用Ohlson會計評價模型探究公司治理之價值攸關性-以台灣上市公司電子業為例,臺大管理論叢,第15卷第2期:123-141。
陳瑞斌、陰R源,2007,公司治理結構與資訊揭露之關聯性研究,交大管理學報, 第27卷第2期:55-109。
陳怡婷,2008,董事會結構、股權結構與環境污染資訊揭露關聯性之研究,淡江大學碩士論文。
菅瑞昌、丁秀儀、闕河士,2008,經理人資訊揭露裁量與股票報酬率偏態關係,管理評論, 第27卷第3期:65-92。
黃劭彥、吳東憲、紀怡如,2009,企業網站環境會計資訊揭露影響因素之研究,會計與公司治理, 第6卷第1期(1月)。
黃家齊,2000,企業社會績效研究-社會責任表現、企業聲望、與財務績效關聯性之實證分析,亞太管理評論,第5卷第3期。
黃靖萱,2010-7-29,天下雜誌電子報。
黃健銘、簡郁蓉、鄭婉秀,2008,台灣金融機構公司治理特性與違約風險之探討,會計與公司治理,第5卷第1期:33-53。
黃鈺光,1993,我國上市公司董事會特性與經營績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梁榮輝、李東畝、林思妤, 2007,企業資產經營能力對股價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面板產業爲例,華人經濟研究,第5卷第1期: 1-20。
葉金成、李冠豪,2001,盈餘與股價因果關係之實證研究,當代會計,第2卷第1期: 22。
葉銀華,2008,實踐公司治理,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廖秀梅、李建然、吳祥華,2006,董事會結構特性與公司績效關係之研究-兼論台灣家族企業因素的影響,東吳經濟商學學報,第54期:117-160。
劉安萍,2010,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經營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公司治理及盈餘管理觀點,中原大學碩士論文。
劉怡青,2007,集團企業股權結構與多角化程度對財務風險之影響---董事會連結關係的中介效果,國防管理學院碩士論文。
劉建廷,2009,財務指標與非會計資訊對股價之影響-Ohlson模型之延伸應用,中原大學碩士論文。
鄭立華、齊德彰,2003,台灣標竿企業社會責任與公益作為之研究-以f金融企業集團為例,中華技術學院學報,第27期:158-173。
鄧昇謨、O’Donovan, G.、Clift, R,2010,台灣企業之社會責任報導:提供增額資訊或進行管理捕捉?,會計師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謝錦堂,2009,董事會弁鉦z論模型之驗證:台灣上市公司董監事的觀點,管理學報,第26卷第2期:127-144。
瞿宛文、洪嘉瑜,2002,自由化與企業集團化的趨勢,臺灣社會研究,第47期:33-83。
廖明坤、溫福星、蔡政安,2009,高階經營團隊組成、子公司興業精神與績效,創新與管理,第6卷第2期:1-20。
廖亞妮,2010,金控公司之社會責任指標對營運績效與公司價值之影響。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賴鈺城、李崑進、莊世金、陳盈仁, 2010,投資人對於研發與資本支出之回應,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 第6卷第2期:85-98。
薛淵心,2009,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形象與顧客忠誠度之跨層次研究-以台灣地區銀行業為例, 輔仁大學碩士論文。
蔡信夫、鍾惠民、林詩韻,2003,控制股東代理問題與盈餘資訊內涵之關聯性研究-以台灣上市公司為例,當代會計,第4卷第2期。
胡詩砥A2004,台灣上市公司盈餘分配權對策略與績效關係之研究─結構方程模式(SEM)之應用,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Alkhafaji, A. F. 1990. Effective boards of directors:An Overview. Industrial Management and Data Systems: 9.
Berle, A. A., and Means, G. 1932.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Bowen, H. R. 1953.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 New York:Harper and Row.
Bowman, E. H., and Haire, M.1975. A strategic posture towar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8(2): 49-58.
Carroll, A. B. 1991.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Business Horizons, 34(4),39-48.
Choi, F. S., and Mueller. 1992.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New York: Prentice-Hall.
Claessens, S., Djankov, S., Fan, J. P. H., and Lang, L. H. P. 2002. Disentangling the incentive and entrenchment effects of large shareholdings. Journal of Finance, 57(6),2741-2771.
Claessens, S., Djankov, S., and Lang, L. H. P. 2000.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east asian corporat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8(1/2),81-112.
Crystal, G. S. 1991. Do directors earn their keep? Fortune, 123(9),78-80.
Donaldson, L., and Davis, J. H. 1991. Stewardship theory or agency theory: ceo governance and shareholder returns. Austral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16(1),49.
Fama, E. F. 1980. 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8(2),288-307.
Fombrun, C., and Shanley, M. 1990. What''s in a name? Reputation building and corporate strateg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3(2): 233-258.
Freeman, R. E. 1984.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Freidman, M. 1970.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New York Yunes Magazine, 13: 2.
Graves, S. B., and Waddock, S. A. 1994. Institutional owners and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7(4): 1034-1046.
Guerard Jr, J. B. 1997. Is there a cost to being socially responsible in investing? Journal of Investing, 6(2): 11.
Hamilton, S., Jo, H., and Statman, M. 1993. Doing well while doing good? The investment performance of socially responsible mutual funds.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49(6): 62.
Hermalin, B. E., and Weisbach, M. S. 1991. The effects of board composition and direct incentives on firm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 20(4),101-112.
Ibrahim, N. A., and Angelidis, J. P. 1995.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 orientation of board members: Are there differences between inside and outside director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4(5): 405-410.
Jensen, M. C., and Meckling, W. H.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4),305-360.
Jensen, M. C. and R. S. Ruback 1983.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empir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 5-50.
Johnson, R. A., and Greening, D. W. 1999. The eff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types o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2.
Khanna, T., and Rivkin, J. W. 2001. Estimating the performance effects of business groups in emerging market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2(1): 45.
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 and Vishny, R. 2002.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valu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57(3),1147-1170.
Lattemann, C., Fetscherin, M., Alon, I., Shaomin, L., and Schneider, A.-M. 2009. CSR Communication intensity in chinese and indian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17(4): 426-442.
Li, W., and Zhang, R. 2010.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political interference: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96(4): 631-645.
McGuire, J. B., Sundgren, A., and Schneeweis, T. 1988.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1(4): 854-872.
McGuire, J. W. 1963. Business and society. NY: McGraw-Hill.
McKendall, M. 1999.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illegality: the effects of board structure on environmental violations. (cover st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1993 - 2002), 7(3),201.
McWilliams, A., and Siegel, D. 2001.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Theory of the Firm Perspective.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6(1): 117-127.
Moskowitz, M. R. 1972. Choosing Socially Responsible Stocks. 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 (1): 71.
O''Connor, M., and Spangenberg, J. H. 2008. A methodology for CSR reporting: assuring a representative diversity of indicators across stakeholders, scales, sites and performance issue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6(13): 1399-1415.
O''Dwyer, B. 2003. Conception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nature of managerial capture.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Accountability Journal, 16(4): 523-557.
Porta, R. L., Lopez-de-Silanes, F., and Shleifer, A. 1999.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 The Journal of Finance, 54(2).
Pound, J. 1988. Proxy contests and the efficiency of shareholder oversight.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237-265.
Preston, L. E., and O''Bannon, D. P. 1997. The corporate social-financial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Business and Society, 36(4),419.
Schuler, D. A., and Cording, M. 2006. A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behaviral model for consume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1(3),540-558.
Stone, M. M. 1997. Governance and the Small, Religiously Affiliated Social Service Provider.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6(4),18.
Waddock, S. A., and Graves, S. B. 1997. 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financial performance link.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8(4),303-319.
Wang, J., and Dewhirst, H. D. 1992. Boards of directors and stakeholder orient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1(2),115-123.
Wang, J., and Coffey, B. S. 1992. Board composition and corporate philanthrop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1(10): 771-778.
Word Bank 1999 Corporate Governance: A Framework for Implementation.
Zahm, S. A. 1989. Boards of directors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erformance.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7(2): 240-247.
Zahra, S. A., Oviatt, B. M., and Minyard, K.1993.Effects of corporate ownership and board structure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瞿宛文、洪嘉瑜,2002,自由化與企業集團化的趨勢,臺灣社會研究,第47期:33-83。
2. 謝錦堂,2009,董事會弁鉦z論模型之驗證:台灣上市公司董監事的觀點,管理學報,第26卷第2期:127-144。
3. 鄭立華、齊德彰,2003,台灣標竿企業社會責任與公益作為之研究-以f金融企業集團為例,中華技術學院學報,第27期:158-173。
4. 廖秀梅、李建然、吳祥華,2006,董事會結構特性與公司績效關係之研究-兼論台灣家族企業因素的影響,東吳經濟商學學報,第54期:117-160。
5. 葉金成、李冠豪,2001,盈餘與股價因果關係之實證研究,當代會計,第2卷第1期: 22。
6. 梁榮輝、李東畝、林思妤, 2007,企業資產經營能力對股價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面板產業爲例,華人經濟研究,第5卷第1期: 1-20。
7. 黃家齊,2000,企業社會績效研究-社會責任表現、企業聲望、與財務績效關聯性之實證分析,亞太管理評論,第5卷第3期。
8. 黃劭彥、吳東憲、紀怡如,2009,企業網站環境會計資訊揭露影響因素之研究,會計與公司治理, 第6卷第1期(1月)。
9. 菅瑞昌、丁秀儀、闕河士,2008,經理人資訊揭露裁量與股票報酬率偏態關係,管理評論, 第27卷第3期:65-92。
10. 陳瑞斌、陰R源,2007,公司治理結構與資訊揭露之關聯性研究,交大管理學報, 第27卷第2期:55-109。
11. 陳振遠、張智堯、王蘭芬、李文智,2004,應用Ohlson會計評價模型探究公司治理之價值攸關性-以台灣上市公司電子業為例,臺大管理論叢,第15卷第2期:123-141。
12. 陳美華、洪世炳, 2005,公司治理、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關係之實證研究,企業管理學報,第65期:129-153。
13. 陳希沼,1976,台灣地區集團企業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第37卷第3期。
14. 莊嘉建、呂佩蓉,2008,股權結構、關係人交易與公司財務績效關聯性之研究。蘭陽學報,第7期:86-94。
15. 張志向、謝松霖,2005,台灣股市漲跌幅限制之績效:價格發現與基本面價值,亞太經濟管理評論,第9卷第1期:10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