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7 23: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梁世賢
研究生(外文):Liang-shih hsien
論文名稱:中國傳統小木作榫卯技法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Traditional Small Wooden Artworks made by Tenon and Mortise
指導教授:劉靜敏劉靜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u ching m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與文物管理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3
中文關鍵詞:小木作榫卯製榫工具
外文關鍵詞:small wooden artworktenon and mortisetools for tenon and mortis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7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中國傳統小木作榫卯技法之研究


梁世賢


摘 要

中國傳統小木作因應社會環境、經濟、文化、風俗等多種因素影響,滿足不同時期的多樣生活需求,不斷發展製作出釵h風格迥異的小木作器具;同樣地,作為連接各構件組合使用的榫卯結構,也因應各種不同器型、接合部位與用途,產生各具特色的榫卯接合類型。
本篇論文旨在研究中國傳統小木作製作時,以榫卯作為接合時,其所採用榫卯類型與接合方式,主要從三方面來探討:首先整理、分析各地區與墓葬出土資料,將中國傳統小木作工藝的發展歷史,從先秦初始階段、春秋戰國建立基礎期、秦漢唐五代過渡改良期到宋元明清成熟穩定階段,作一分析與整理,臚列小木作工藝發展特色。其次,從整理考古出土實物報告、相關文獻資料,以及傳世器物,加以線繪圖或圖片解析構造,探討各時期出現應用的榫卯類型,板形材、柱形材,與複合結構的榫卯接合。最後,探討影響小木作榫卯工藝的因素,如製作木器的工具改良,木材物理性知識的理解、材料限制、接著膠的使用,乃致於社會禮俗、審美等等因素。
中國小木作榫卯的運用源遠流長,製法不斷改良創新,從講求牢固實用為主,發展到精巧美觀又兼具藝術美學。透過這些榫卯結構,實現木作工藝的構想,完成上下、左右、斜直、粗細、方圓各種形式的接合,在器物平整的外觀表面下,隱藏著無數匠師智慧與技術的經驗累積。因之,藉此研究能了解榫卯工藝發展和應用的情形,並作為日後各式傳統小木作製作、修護、鑑賞之參考。


關鍵詞:小木作、榫卯、製榫工具
A Study on the Traditional Small Wooden Artworks made by Tenon and Mortise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small wooden artworks, having been influenced by social environment, economy, culture, folklore, etc, satisfied different demands of everyday life during various periods.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wooden artworks involved multiple styles. Meanwhile, the tenon and mortise used to link each part of the wooden artworks, and which was applied to varied utensils and joints for multiple purposes, created unique connection types of tenon and mortis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applied types and linking methods of tenon and mortise used in the creation of wooden artworks. The conten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1)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 data on excavated coffins and small wooden artworks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area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e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wooden artworks. Its starting period wa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Pre-Qin Dynasty to the Chun Qin Zhan Guo, the period of establishment and then from the Qin/Han/Tang/Wu Dai, the period of reformation, to the Song/Yuan/Ming/ Qing Dynasty, the period of stability. The features of wooden crafts are listed; (2) the reports on excavations are sorted out, relevant literature data and utensils handed down by adding line graphics or pictures to investigate the types of tenon and mortise as well as the materials of plates and pillars used for the wooden artworks and tried to know how they joined with the complex structures are presented; and (3) understanding the factors that impa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enon and mortise, such as the improvement tools used for the wooden artworks, the physical knowledge of wood, material restriction, usage of glue, social habits, aesthetics etc.
The application of wooden artworks made with tenon and mortise has a long perio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its production methods have been continually improved and reformed. They have evolved from practical usage to refined artistic aesthetics. The structure of tenon and mortise has complemented the evolution of wooden craft. The joint of upper and lower part, right and left part, oblique and straight part, thick and thin part, round and square part as well as various joints all reveal the intelligence and skillful experiences of craft masters under the appearance of ordinary utensils. As a result, the study conclusions should help researchers to understand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ooden crafts and can serve as reference for manufacturing, maintenance or appreciation of future wooden artworks.

Keywords: small wooden artwork;tenon and mortise;tools for tenon and mortise
中國傳統小木作榫卯技法之研究
目次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方法及限制 2
第三節、文獻回顧 3

第二章、中國傳統小木作工藝發展史 5
第一節、小木作之定義與範疇 5
第二節、初始階段的小木作工藝-先秦時期 8
第三節、基礎建立階段的小木作工藝-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 14
第四節、過渡改良階段的小木作工藝-魏晉南北朝至唐末五代 20
第五節、成熟穩定階段的小木作工藝-宋元明清時期 24

第三章、中國傳統小木作的榫卯結構 34
第一節、中國傳統小木作基本榫卯類型及組合 35
第二節、板形材與板形材的榫卯接合 44
第三節、柱形材與柱形材的榫卯接合 74
第四節、複合結構的榫卯接合 92

第四章、影響小木作榫卯工藝之因素 108
第一節、製榫工具與榫卯工藝之關係 108
第二節、木材物理性與榫卯的關係 114
第三節、其他因素與榫卯關係 117

第五章、結論 120

參考文獻 127
附錄一: 139
附錄二: 145
參考文獻
一、古籍
莊周,《莊子》,台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9月。
鄭玄注,《儀禮》,台北:藝文印書館,卷12。
鄭玄注,《禮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禮類經部一一0,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劉熙,《釋名》,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3月。
李誡,《營造法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政書類史部四三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金履祥注,《尚書表注》,《叢書集成新編》,史地類一0七,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徐昭慶,《考工記通》,《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83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3月。
張燮,《東西洋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王士性,《廣志繹》,清康熙十五年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51冊地理類,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8月。
高濂,《遵生八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雜家類子部一七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梁佐,《丹鉛總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雜家類子部一六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屠隆,《考槃餘事》,明萬曆繡水沈氏刻寶顏堂祕笈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雜家類子部第118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9月。
文震亨《長物志》,台北:藝文印書館。
宋應星,《天工開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6月。
李時珍,《本草綱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醫家類子部八0,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實錄-太祖實錄》,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年5月,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黃章建校勘,民國51年刊本縮編。
胡培翬,《儀禮正義》,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
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木工部七八一,台北:文星書店,1964年。

二、專書
大葆台漢墓發掘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葆台漢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
于伸,《木樣年華:中國古代家具》,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4月。
王世襄、袁荃猷,《明式家具研究文字卷》,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1月。
王世襄、袁荃猷,《明式家具研究圖版卷》,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1月。
王肇楠《台灣傳統細木作榫卯集》,鹿港:左羊出版社,1998年7月。
王琥,《中國傳統器具設計研究(首卷)》,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鳳凰出版社,2006年1月。
王正書,《明清家具鑑定》,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2月。
中國古典家具學會,《中國古典家具博物館圖錄》,Tenth Union International Inc.1996年8月。
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北國春秋-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館藏文物陳列圖錄》,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尹盛平,《周原文化西周文明》,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11月。
木內武男,《木工鑑賞基礎知識》,台北:至文堂出版社,1996年9月。
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組編著,《商周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1月。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編委會、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家具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2月。
北京故宮博物院,《你應該知道的131件黃花梨家具》,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8年6月。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戴春陽、張瓏,《敦煌祁家灣西晉十六國墓葬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10月。
艾克,《中國花梨家具圖考》,台北:南天書局,1992年7月台灣一版。
田家青,《明清家具鑑賞與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9月。
田家青,《清代家具》,香港:三聯書店,1995年11月。
李德喜,陳善鈺,《中國古典家具》,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
李宗山,《中國家具史圖說》,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1年6月。
李科友,《貴溪崖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7月。
朱家溍,《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明清家具(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12月。
朱家溍,《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明清家具(下)》,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12月。
邱茂林、洪育成、陳佩瑜,《木家具.臺灣新意匠》,台北:積木文化,2007年11月。
吳美鳳,《盛清家具形制流變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12月。
林壽晉,《戰國細木工榫接合工藝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1年。
林東陽,《圖解家具結構原理》,台北:六合出版社,1991年12月。
金維諾,《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13寺觀壁畫》,台北:錦繡出版社,1989年2月。
金維諾,《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2隋唐五代繪畫》,台北:錦繡出版社,1989年8月。
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胡文彥,《中國家具鑑賞與欣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
胡文彥、于淑岩,《中國家具文化》,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6月。
胡德生,《明清家具鑑藏》,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
胡德生,《故宮博物院藏明清宮廷家具大觀(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12月。
胡德生,《故宮博物院藏明清宮廷家具大觀(下)》,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12月。
胡德生,《故宮經典明清宮廷家具》,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4月。
秦孝儀,《中華民國文化發展史第二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年。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
馬書,《明清製造》,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7年12月。
陳鐵君,黎佐治,《傢具製作大全》,台北:南天書局,1988年3月。
陳志榮,《清代家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12月。
陳盛增、簡榮聰《台灣傳統家具》,中壢:桃園文物協會,2000年。
曹雪詠,《中國家具史(坐具篇)》,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8月。
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市博物館、長沙市考古研究所,《長沙楚墓(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
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市博物館、長沙市考古研究所,《長沙楚墓(下)》,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
康海飛,《明清家具圖集1》,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年9月。
傅樂成,《中國通史(下冊)》,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84年1月。
童書業,《中國手工業商業發展史》,台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9月。
董伯信,《中國古代家具綜覽》,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4月。
楊寶成著,《殷墟文化研究》,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楊耀,《明式家具研究》,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年11月。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新疆山普拉—古代于闐文明的揭示與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
蔡易安,《清代廣式家具》,香港:八龍書屋,1993年3月。
濮安國,《中國紅木家具》,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6年11月。
濮安國,《明清蘇式家具》,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9年8月。
濮安國,《明清家具鑑賞》,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4年12月。
聶菲,《中國古代家具鑑賞》,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羅夢彬,《木材接合法》,台北:徐氏文教基金會,2000年3月。
羅哲文,《中國古代建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漢墓》,學海出版社,1982年。


三、論文專書
石紅超,<蘇南浙南傳統建築小木作匠藝研究>,中南林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6月。
匡磊,<中國古建築木結構卯榫結點減震性能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5月。
侯世光,《「家具之美」臺灣傳統家具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2006年。
楊之水、楊泓、林莉娜、孫機,《燕衎之暇:中國古代家具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7年11月。


四、論文期刊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上海市盧灣區明潘氏墓發掘簡報>,《考古》,1961年第8期,北京:考古雜誌社,1961年8月。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上海馬橋遺址第一、二次發掘>,《考古學報》,1978年第1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年1月。
大同市文物陳列館、山西雲岡文物管理所,<山西省大同市元代馮道?、王青墓清理簡報>,《文物》,1962年第10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62年10月。
大同市博物館,<大同金代閻德源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第4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4月。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山西平定縣東回村古墓中的彩畫>,《文物》,1954年第1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54年12月。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文水北峪口的一座古墓>,《考古》,1961年第3期,北京:考古雜誌社,1961年3月。
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館、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馬金墳墓>,《文物》,1972年第3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年3月。
山東省博物館,<發掘明朱檀墓紀實>,《文物》,1972年第5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年5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稷山金墓發掘簡報>,《文物》,1983年第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1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新絳南范莊、?E嶺莊金元墓發掘簡報>,《文物》,1983年第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1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太原市北齊數叡墓發掘簡報>,《文物》,1983年第10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10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汾陽縣縣博物館,<山西汾陽金墓發掘簡報>,《文物》,1991年第1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2月。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山西芮城東莊村和西王村遺址的發掘>,《考古學報》,1973年第1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73年1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山西襄汾縣陶寺遺址發掘報告>,《考古》,1980年第1期,北京:考古雜誌社,1980年1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長安張家坡西周井叔墓發掘簡報>,《考古》,1980年第1期,北京:考古雜誌社,1980年1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銅綠山工作隊,<湖北銅綠山東周銅礦遺址發掘>,《考古》,1981年第1期,北京:考古雜誌社,1981年1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1976—1978年長安灃西發掘簡報>,《考古》,1981年第1期,北京:考古雜誌社,1981年1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隊,<1991年安陽後岡殷墓的發掘>,《考古》,1993年第10期北京:考古雜誌社,1993年10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河南安陽新安莊西地宋墓發掘簡報>,《考古》,1994年第10期,北京:考古雜誌社,1994年10月。
天津市文物管理處,<西周夔紋銅禁>,《文物》,1975年第3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3月。
王克林(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 ),<北齊庫狄迴洛墓>,《考古學報》,1979年第3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年7月。
方城縣文化館劉玉生,<河南省方城縣出土宋代石俑>,《文物》,1983年第8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8月。
支配勇,<山西平魯上面高村西漢木?墓>,《文物》,1989年第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1月。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成都白馬寺第六號明墓清理簡報>,《文物》,1956年第10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56年10月。
四川省博物館、重慶市博物館、涪陵縣文化館,<四川涪陵地區小田溪戰國土坑墓清理簡報>,《文物》,1974年第5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年5月。
四川省博物館、新都縣文物管理所,<四川新都戰國木槨墓>,《文物》,1981年第6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6月。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滎經縣文化館,<四川滎經曾家溝21號墓清理簡報>,《文物》,1989年第5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5月。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漢縣文物管理所,<四川廣漢縣雒城鎮宋墓清理簡報>,《考古》,1990年第2期,北京:考古雜誌社,1990年2月。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綿陽市博物館,<綿陽永興雙包山二號西漢木槨墓發掘簡報>,《文物》,1996年第10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10月。
甘肅博物館,<武威磨咀子三座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2年第1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年12月。
甘肅省敦煌縣博物館,<敦煌佛爺廟灣五?[時期墓葬發掘簡報>,《文物》,1983年第10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10月。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市北道區文化館,<甘肅天水放馬灘戰國秦漢墓群的發掘>,《文物》,1989年第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2月。
石志廉,<北宋婦女畫像磚>,《文物》,1979年第3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3月。
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張先得,<北京市大興縣遼代馬直?h夫妻合葬墓>,《文物》,1980年第1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12月。
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南京市三漢河附近明代寶船修遺址,中又發現盤車構件>,《文物》,1965年第10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65年10月。
江蘇泗陽三莊聯合考古隊,<江蘇泗陽陳墩漢墓>,《文物》,2007年第7期,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7月。
江西省歷史博物館、貴溪縣文化館,<江西貴溪崖墓發掘簡報>,《文物》,1980年第1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11月。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東平縣文物陳列室,<江西東平宋代壁畫墓>,《文物》,1990年第3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3月。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安縣博物館,<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清理簡報>,《文物》,1990年第9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江陵縣文物局,《湖北江陵武昌義地楚墓》,《文物》,1989年第3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3月。
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七三級工農兵學員紀烈敏、張柏忠、陳雍,<鳳凰山一六七號墓所見漢初地主階級喪葬禮俗>,《文物》,1976年第10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10月。
祁英濤,<中國早期木結構建築的時代特徵>,《文物》,1983年第4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4月。
成都市博物館考古隊、翁善良、羅偉先,<成都東郊北宋張確夫婦墓>,《文物》,1990年第3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3月。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長縣文物管理所,<安徽天長縣三角圩戰國西漢墓出土文物>,《文物》,1993年第9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9月。
志工,<略談北魏的屏風漆畫>,《文物》,1972年第8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年8月。
忻縣地區文化局張亞平、繁峙縣文化局趙?遞怴B<山西繁峙岩上寺的金代壁畫>,《文物》,1979年第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2月。
沈仲常、李顯文,<四川樂山出土的五代陶棺>,《文物》,1983年第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2月。
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沈陽新民遼濱塔塔宮清理簡報>,《文物》,2006年第4期,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4月。
吳順青、徐夢林、王紅星,<荊門包山2號墓部分遺物的清理與復原>,《文物》,1988年第5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5月。
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涉縣文物保管所,<河北涉縣李家巷春秋戰國墓發掘報告>,《文物》,2005年第6期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6月。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第一隊,<我國考古史上的空前發現,信陽長台關發掘一座戰國大墓>,《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第9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57年9月。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南偃師湯泉溝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試掘>,《考古》,1962年第11期,北京:考古雜誌社,1962年11月。
河南省博物館,<河南武陟縣小董金代雕磚墓>,《文物》,1979年第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2月。
河南省博物館、焦作市博物館,<河南焦作金墓發掘簡報>,《文物》,1979年第8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8月。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省博物館,<河北宣化遼壁畫墓發掘簡報>,《文物》,1975年第8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8月。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張家口市文物管理處、宣化區文物管理所,<河北宣化遼張文藻壁畫墓發掘簡報>,《文物》,1996年第9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9月。
河姆渡遺址考古隊,<浙江河姆渡遺址第二期發掘的主要收穫>,《文物》,1980年第5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5月。
長江流域第二期文物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湖北江陵鳳凰山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4年第6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年6月。
紀南城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發掘整理組,<湖北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5年第9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9月。
青海省文物管理處考古隊、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青海東都柳灣原始社會墓葬第一次發掘的初步收藏>,《考古》,1976年第1期,北京:考古雜誌社,1976年1月。
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1月。
宜昌地區博物館,<湖北當陽趙巷4號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990年第10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10月。
周崇雲,<天長三角圩漢代木工工具急議>,《文物研究》,1998年第11期,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10月。
南京市博物館,<南京象山5號、6號、7號墓清理簡報>,《文物》,1972年第1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年11月。
南京博物院,<如皋發現的唐代木船>,《文物》,1974年第5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年5月。
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組,<南京大學北園東晉墓>,《文物》,1973年第4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年4月。
南京市博物館,<南京前新塘南朝墓葬發掘簡報>,《文物》,1989年第4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4月。
南京市博物館,<南京幕府山東晉墓>,《文物》,1990年第8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8月。
荊州地區博物館,<湖北江陵藤店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73年第9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年9月。
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張家山三座漢墓出土大批竹簡>,《文物》,1985年第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1月。
荊州博物館,<湖北荊州院牆灣一號楚墓>,《文物》,2008年第4期,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4月。
重慶市博物館,<四川銅梁縣明代石?墓>,《文物》,1983年第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2月。
洛陽博物館,<洛陽澗西三座宋代仿木構磚室墓>,《文物》,1983年第8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8月。
胡永慶,<中國古代細木工榫接合工藝的起源與發展>,《華夏考古》,1989年第2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1989年。
思哲,<鰾膠廠探隱>,《中國紅木古典家具》,2007年第2期,北京:中國紅木古典家具雜誌社,2007年4月。
陳賢儒,<甘肅隴西縣的宋墓>,《文物》,1955年第9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55年9月。
陳增弼,<漢、魏、晉獨坐式小榻初論>,《文物》,1979年第9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9月。
陳增弼,<千年古榻>,《文物》,1984年第6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6月。
陳增弼,<一件工巧的宋代折疊木枕,關於四川蒲江宋墓出土木架的正名>,《文物》,1990年第7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7月。
陳增弼,<寧波宋椅研究>,《文物》,1997年第5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5月。
陳振中,<殷周的青銅鋸>,《考古》,1984年第1期,北京:考古雜誌社,1984年1月。
陳晶、陳麗華,<江蘇武進村前南宋墓清理紀要>,《考古》,1986年第3期,北京:考古雜誌社,1986年3月。
高至喜,<記長沙、常德出土弩機的戰國墓—兼談有關弩機、弓矢的幾個問題>,《文物》,1964年第6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年6月。
浙江省博物館,<浙江瑞安北宋慧光塔出土文物>,《文物》,1973年第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年1月。
浙江省文管會、浙江省博物館,<河姆渡發現原始社會重要遺址>,《文物》,1976年第8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8月。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浙江省博物館,<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8年第1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年1月。
翁牛特旗文化館、昭烏達盟文物工作站,<內蒙古解放營子遼墓發掘簡報>,《考古》,1979年第4期,北京:考古雜誌社,1979年4月。
徐州博物館,<徐州石橋漢墓清理報告>,《文物》,1984年第1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11月。
張家口市文物事業管理所、張家口市宣化區文物保管所,<河北宣化下八里遼金壁畫墓>,《文物》,1990年第10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10月。
張家口市宣化區文物保管所,<河北宣化下八里遼韓師訓墓>,《文物》,1992年第6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6月。
張家口市宣化區文物保管所,<河北宣化遼代壁畫墓>,《文物》,1995年第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2月。
張長壽、張孝光,<西周時期的銅漆木器具—1983—86年灃西發掘資料之六>,《考古》,1992年第6期,北京:考古雜誌社,1992年6月。
曹汛,<葉茂台遼墓中的棺床小帳>,《文物》,1975年第1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12月。
宿白,<東北、內蒙古呼和浩特北魏墓>,《文物》,1977年第5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年5月。
常州市博物館,<江蘇常州半月島五代墓>,《考古》,1985年第9期,北京:考古雜誌社,1985年9月。
黃正建,<唐代的椅子與繩床>,《文物》,1990年第7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7月。
康正,<板材接縫新工藝>,《中國紅木古典家具》,2007年第2期,北京:中國紅木古典家具雜誌社,2007年4月。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長沙楊家灣M006號墓清理簡報>,《文物》,1954年第1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54年12月。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長沙左家公山的戰國木槨墓>,《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第1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54年12月。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長沙黃泥坑第二十號墓清理簡報>,《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第1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56年11月。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長沙廣濟橋第五號戰國木槨墓清理簡報>,《文物》, 1957年第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57年2月。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瀏城橋一號墓>,《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72年12月。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子彈庫戰國木槨墓>,《文物》,1974年第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年2月。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利縣文物保護管理研究所,<湖南慈利石板村36號戰國墓發掘簡報>,《文物》,1990年第10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10月。
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湖北省江陵出土虎座鳥架鼓兩座楚墓的清理簡報>,《文物》,1964年第9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年9月。
湖北省博物館、孝感地區文教局、雲夢縣文化館漢基發掘組,<湖北雲夢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3年第9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年9月。
湖北省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盤龍城發掘隊,<盤龍城一九七四年度田野考古紀要>,《文物》,1976年第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2月。
湖北省博物館,<光化五座墳西漢墓>,《考古學報》,1976年第2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76年2月。
湖北省宜昌地區博物館,<當陽金家山春秋楚墓發掘簡報>,《文物》,1989年第1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11月。
無錫市博物館,<江蘇無錫市元墓中出土一批文物>,《文物》,1964年第1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年12月。
單國強,<周文矩《重屏會棋圖》卷>,《文物》,1980年第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1月。
揚州博物館,贛江縣文化館,<揚州贛江縣胡場漢墓>,《文物》,1980年第3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
揚州博物館,<揚州贛江縣郭莊漢墓>,《文物》,1980年第3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
揚州博物館,<江蘇贛江蔡莊五代墓清理簡報>,《文物》,1980年第8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8月。
揚州市博物館,<揚州西漢「妾莫書」木槨墓>,《文物》,1980年第1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12月。
揚州博物館,贛江縣圖書館,<江蘇贛江胡場五號漢墓>,《文物》,1981年第1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11月。
項春松、王建國,<內蒙昭盟赤峰三眼井元代壁畫墓>,《文物》,1982年第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1月。
朝陽縣文化館,<朝陽袁台子東晉壁畫墓,遼寧省博物館文物隊、朝陽地區博物館文物隊>,《文物》,1984年第6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6月。
焦作市文物工作隊、修武縣文物管理所,<河南修武大位金代染?忽j雕墓>,《文物》,1995年第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2月。
新彊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吐魯番縣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發掘簡報>,《文物》,1973年第10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年10月。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1973年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發掘簡報>,《文物》,1975年第7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7月。
新疆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阿拉溝?m穴木?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1月。
新彊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彊民豐縣尼雅遺址95MNI號墓地M8發掘簡報>,《文物》,2000年第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
楊鴻勛、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仰韶文化居住建築發展問題的探討>,《考古學報》,1975年第1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年4月。
楊鴻勛,<從盤龍城商代宮殿遺址談中國宮廷建築發展的幾個問題>,《文物》,1976年第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2月。
楊紹舜,<山西柳林縣高紅發現商代銅器>,《考古》,1981年第3期,北京:考古雜誌社,1981年3月。
煙台地區文物管理組、萊西縣文化館,<山東萊西縣岱墅西漢木槨墓>,《文物》,1980年第1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12月。
趙青雲,<洛陽澗西宋墓(九、七、二號)清理記>,《文物》,1955年第9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55年9月。
趙其昌,<《析津志》所記元大都戽斗式機輪水車>,《文物》,1984年第10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10月。
趙吳成,<平木用「刨」新發現>,《文物》,2005年第1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11月。
黎忠義,<江蘇寶慶縣涇河出土南唐木屋>,《文物》,1965年第8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65年8月。
黎瑤渤,<遼寧北票縣西管營子北燕馮素弗墓>,《文物》,1973年第3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年3月。
鄭州市博物館,<鄭州大河村仰韶文化的房基遺址>,《考古》,1973年第6期,北京:考古雜誌社,1973年6月。
銅綠山考古發掘隊,《湖北銅綠山春秋戰國古礦井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75年第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2月。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廣西貴縣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第9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9月。
廣東博物館、楊豪、楊耀林,<廣東高要縣茅崗水上構建築遺址>,《文物》,1983年第1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12月。
寧夏博物館考古組,<寧夏經源宋墓出土一批精美雕磚>,《文物》,1981年第3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3月。
聞喜縣博物館,<山西聞喜寺底金墓>,《文物》,1988年第7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7月。
聞喜縣博物館,<山西聞喜下陽宋金時期墓>,《文物》,1990年第5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5月。
劉政,<廣德縣獨山西漢木?墓清理簡報>,《文物研究》, 1998年第11期,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10月。
遼寧省博物館,<遼寧朝陽金代壁畫墓>,《考古》,1962年第4期,北京:考古雜誌社,1962年4月。
遼寧省博物館發掘小組、遼寧鐵嶺地區文物組發掘小組,<法庭葉茂台遼墓記略>,《文物》,1975年第1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12月。
錢公麟,<吳江龍南遺址房址初探>,《文物》,1990年第7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7月。
鎮江市博物館、金壇縣文管會,<江蘇金壇南宋周瑀墓發掘簡報>,《文物》,1977年第7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年7月。
鎮江市博物館、瀋陽縣文化館,<江蘇瀋陽竹簍北宋李彬夫婦墓>,《文物》,1980年第5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5月。
臨沂金雀山漢墓發掘組,<山東臨沂金雀山九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7年第1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年11月。
臨沂市博物館,<山東臨沂金雀山周氏基群發掘簡報>,《文物》,1984年第1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11月。
臨沂市博物館,<山東臨沂金雀山九座漢代墓葬>,《文物》,1989年第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1月。
羅宗真,<淮安宋墓出土的漆器>,《文物》,1963年第5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年5月。
蘇州市博物館,<蘇州虎丘王錫爵墓清理紀略>,《文物》,1975年第3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3月。
蘇州博物館、江陰縣文化館,<江陰北宋「瑞昌縣君」孫四娘子墓>,《文物》,1982年第1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12月。
蘇州博物館、吳江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江蘇吳江龍南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第一、二次發掘簡報>,《考古》,1990年第7期,北京:考古雜誌社,1990年7月。
懷汾地區丁村文化工作站、陶富海,<山西襄汾縣南董金墓清理簡報>,《文物》,1979年第8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8月。


五、網頁
吳志衍、呂昭慧(2004),<傳統匠師製作梳妝臺之過程>,檢自www.cyut.edu.tw/~jhleu/word-designculture-2.htm,2011年5月10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