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94.1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5 23: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鍾旻融
研究生(外文):Min-Jung Chung
論文名稱:清代皇權與「想像的政治生命共同體」-以偽孫嘉淦奏稿案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Imperial Power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Imagined Political Survival Community-A Case Study of Sun Jia-Gan''s Fake Draft
指導教授:王志宇王志宇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與文物管理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5
中文關鍵詞:非規則型法偽孫嘉淦奏稿案想像的政治生命共同體去規則化與再規則化乾隆帝
外文關鍵詞:the imagined political survival communityde-regulation and re-regulationQianlong EmperorSun Jia-gan’s fake draftlaw without regulation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24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偽孫嘉淦奏稿案,發生於乾隆16年(1751)8月至18年(1753)3月之間,共歷時約一年半之久。事件的起源,是因為當時社會上流傳著一份,以工部尚書孫嘉淦名義所偽造的奏稿,其內容不但指斥乾隆帝,而且還彈劾滿朝的權貴重臣。偽稿被官員上奏披露後,乾隆帝隨即下令展開追查。以此案作為背景,本研究結果論點為以下兩部分。
第一,利用相關研究領域所提出的方法概念,考察乾隆帝與官員在偽稿案中的實踐互動。本文以「想像的政治生命共同體」的概念研究發現,乾隆帝為了解決排除該案所突顯出一連串人事與制度的問題,便利用不同的表達策略、政治話語,創造性的「想像」不同形象的政治生命共同體。同時也發現,過去研究提出所謂「政治生命共同體」的概念,強調君臣一體、上下一心的詮釋,乃是深具意識形態色彩的想像理念。
第二,透過考察乾隆帝、審判者定義犯罪推理邏輯的方式,進一步思考傳統中國刑罰審判活動所具備的弁鉬P性質,還有專制權力干預的問題。另外,則是以寺田浩明「非規則型法」的概念為基礎,提出「去規則化與再規則化」的概念研究發現,乾隆帝基於實效考量酌量案犯情罪,緊密扣合《律例》的「非規則型法」性質靈活執行審判斷罪,不但足資作為乾隆帝建立線索了解案情的要件,亦是衡量官員實踐成效的最佳指標。然而,因為多數承辦官員在奏摺文本上的表達與實踐上有著懸殊的落差,致使該案延宕時日而無法迅速解決。
The event of Sun Jia-Gan’s fake draft happened between August 1751 and March 1753. It lasted for about a year and a half. The event started with the circulation of a fake draft under the name of Sun Jia-Gan, the minister of construction. The draft not only rebuked Qianlong Emperor but also impeached several powerful courtiers. After this fake draft was reported to the court, Qianlong Emperor immediately ordered an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is event, this study provides the two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with the methodologies used in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this study analys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Qianlong Emperor and his courtiers in regard to this event. Based on the idea of the imagined political survival community, this study shows that in order to solv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personnel and the political system revealed by this event, Qianlong Emperor used different strategic expressions and political language to create different “imaginary” political survival communities. This study also finds that the idea of political survival communities proposed by past studies, which emphasize the unity between the emperor and the courtiers, is an imaginary idea with a profound ideology.
Seco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ing of Qianlong Emperor and the judge in defining the crim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function and the natur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judicial system and the intervention on the part of the autocratic power. Moreover, based on the idea of “Law without rules” proposed by Hiroki Terada and the idea of “de-regulation and re-regulation,” this study shows that Qianlong Emperor decreed that the crime was based on real effectiveness, utilizing the nature of “law without rules” in the The Great Qing Legal Code for the trial. This not only helped Qianlong Emperor to understand important factors of the entire case but also became an indicator for evaluating courtiers’ efficiency. Yet, the event was unable to be settled in time because of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ourtiers’ official reports and their real practices.
章節目次

第一章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回顧與重要概念說明3
第三節 章節架構7

第二章 乾隆帝與官員在偽稿案中的互動9
第一節 偽稿案的構成背景與孫嘉淦的生平9
第二節 秘密追查與官員的表達與實踐21
第三節 修正行動指示與實用主義的實踐31

第三章 偽稿文本的傳播網絡與運作及「想像的政治生命共同體」57
第一節 傳播媒介與「新聞」的意涵、傳佈網絡57
第二節 嬝狐偷Z的實踐與「言論」大恐慌的運作79
第三節 集權的力量與「想像的政治生命共同體」88

第四章 清代刑罰審判的實踐邏輯與研究反思95
第一節 從偽稿案來看刑罰審判的實效考量95
第二節 刑罰審判實踐及「去規則化與再規則化」概念與寺田浩明「非規則型法」概念的對話109
第三節 最後的審判與專制權力的干預及研究反思122

第五章 結論131

參考書目 135

附 錄
附錄2-1:〈禁止使用密摺洩漏諭〉147
附錄2-2:〈正犯已得昭告中外諭〉148
附錄3-1:〈平民口供〉149
附錄3-2:〈職官士紳口供〉161
附錄4-1:〈清代法律實踐邏輯—「去規則化」〉169
附錄4-2:〈清代法律實踐邏輯—「再規則化」〉177
附錄4-3:〈軍機大臣會奏審擬捏造偽稿案犯摺〉179

圖 次
圖3-1:《清代六部文案手摺》〈謁見赴省〉的規定說明64
圖3-2:《清代六部文案手摺》〈官員與紳衿交結餽送〉的規定說明65
圖3-3:《清代六部文案手摺》〈提塘〉的規定說明68
圖3-4:《清代六部文案手摺》〈提塘〉的規定說明69
圖3-5:《清代六部文案手摺》〈馳驛〉的規定說明70
圖3-6:《清代六部文案手摺》〈洩漏本章〉的規定說明76
圖3-7:《清代六部文案手摺》〈上司書吏在籍吏員謁拜官員〉的規定說明77
圖3-8:《清代六部文案手摺》〈吏員書役滋事〉的規定說明78

表 次
表次3-1:〈平民口供〉80
表次3-2:〈職官士紳口供〉81
一、史料
上海書店出版社編,《清代文字獄檔》,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頁697-698。
姜亞沙編輯,《清代六部文案手摺》(全兩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5,據國家圖書館藏歷史檔案文獻叢刊編印。
國史館編著(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第十一冊,國史館:臺北縣:新店市,1989。
清.王士禛,勒斯仁點校,《池北偶談》(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97,湖北,第3次印刷,據康熙辛巳(四十年)文粹堂刊本作底本,並佐以庚辰(三十九年)臨汀郡署本、金谿校勘本、汀州張氏刊本加以校補而成。
清.田文鏡,《田文鏡告示》,收於楊一凡、王旭編,《古代榜文告示彙存》第六冊,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據清雍正五年自刊撫豫宣化錄本。
清.李璋煜,《李璋煜告示》,收於楊一凡、王旭編,《古代榜文告示彙存》第九冊,北京市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據清道光末刊視已成事齋官書本。
清.昭槤撰,何英芳點校,《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重印,據宣統元(1909)年上海圖書公司鉛印本。點校者指出,該鉛印本係根據「端方所藏正卷十卷、續錄三卷之抄本排印的,名為《足本嘯亭雜錄》。」

二、專書
上海書店出版社編,《清代文字獄檔》,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第二冊),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
尹樹國,《盛衰之界:康雍乾時期國家行政效率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7。
尹韻公,《中國明代新聞傳播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7,第二次印刷。
王笛主編,《時間.空間.書寫》,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古鴻廷,《清代官制研究》,臺北市:五南,2005,二版。
朱曉陽、侯猛編,《法律與人類學:中國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艾永明,《清朝文官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何偉福,《清代貴州商品經濟史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宋北平,《秋審條款源流考》(中國法制史考証續編.第十一冊,楊一凡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巫人恕、狄雅斯(Imma Di Biase),《游道:明清旅遊文化》,臺北市:三民,2010。
李宏為編著,《漢英明清歷史檔案辭典》,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9。
李志安主編,《唐宋元明清中央與地方關係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6,第2次印刷。
李鵬年、劉子楊、陳鏗儀編著,《清代六部成語辭典》,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第2次印刷。
沈大明,《《大清律例》與清代的社會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那思陸,《清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邱澎生、陳熙遠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09。
倪道善編著,《明清檔案概論》,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
唐瑞裕,《清代乾隆朝吏治之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1。
孫永都、孟昭星,《中國歷代職官知識手冊》,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孫季萍、馮勇,《中國傳統官僚政治中的權力制約機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秦國經,《明清檔案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組編,《清史譯叢》(第一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組編,《清史譯叢》(第七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組編,《清史譯叢》(第九輯)(羅威廉專輯),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組編,《清史譯叢》(第二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組編,《清史譯叢》(第三輯),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常建華編著,《乾隆事典》,北京市:紫京城出版社,2010。
常越南,《清代考課制度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張國剛、余新忠主編,《新近海外中國社會史論文選譯》,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張德澤,《清代國家機關考略》,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郭成康,《十八世紀的中國政治》,臺北市:雲龍,2003。
郭成康、王鐵鈞,《清朝文字獄》,北京:群眾出版社,1990。
陳曉華,《《四庫全書》與十八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傅宗懋,《清代軍機處組織及職掌之研究》(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第六十九種),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7。
單士魁,〈清代題本制度考〉,《文獻專刊論叢特刊合集》,臺北市:台聯國風出版社,1967。
曾虛白主編,《中國新聞史》,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1966。
馮爾康,《清史史料學》,臺北市:臺灣商務,1993。
黃光國主編,《中國人的權力遊戲》,臺北市:巨流,2003,一版十刷。
黃宗智、龍陳俊主編,《從訴訟檔案出發:中國法律、社會與文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黃寬重主編,《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09。
楊一凡、劉篤才,《歷代例考》(中國法制史考証續編.第一冊,楊一凡主編),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楊啟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市:稻鄉出版社,2002。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北京市:中華書局,2011,4月第2次印刷。
董建中編著,《乾隆御批(上下冊)》,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0。
劉文鵬,《清代驛傳及其與疆域形成關係之研究》,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劉招成,《美國中國學研究:以施堅雅模式社會科學化取向為中心的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鄭秦,《中國法制史》,臺北市:文津,1997。
錢杭、承載合著,《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臺北市:南天,1998。
總主編揚一凡,本卷主編蘇亦工,《中國法制史考証》(甲編第七卷)(歷代法制考.清代法制考),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總主編揚一凡,本編主編寺田浩民,本卷主編寺田浩民,本卷譯者鄭民欽,《中國法制史考証》(丙編第四卷)(日本學者考証中國法制史重要成果選譯.明清卷),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龔咏梅,《孔飛力中國學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三、論文集
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市:聯經,2005。
柳立言主編,《中國史新論》(法律史分冊),臺北市:聯經,2008。
高道蘊、高鴻鈞、賀衛方編,《美國學者論中國法律傳統》(增訂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張世明、步德茂、娜鶴雅主編,《世界學者論中國傳統法律文化(1644~1911)》,北京市:法律出版社,2010。
滋賀秀三等著,王亞新、梁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劉俊文主編,欒成顯、南炳文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六卷.明清),北京:中華書局,1993。
劉鳳雲、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認同—「新清史」研究與爭鳴》,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四、論文
卜正民(Timothy Brook),孫竟昊譯,〈明清時期的國家圖書檢查與圖書貿易〉,《史林》第3期(2003年6月),頁90-104。
小口彥太,〈清代中國刑事審判中成案的法源性〉,總主編揚一凡,本編主編寺田浩民,本卷主編寺田浩民,本卷譯者鄭民欽,《中國法制史考証》(丙編第四卷)(日本學者考証中國法制史重要成果選譯.明清卷)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頁285-307。
中村茂夫,〈比附的弁遄r,總主編揚一凡,本編主編寺田浩民,本卷主編寺田浩民,本卷譯者鄭民欽,《中國法制史考証》(丙編第四卷)(日本學者考証中國法制史重要成果選譯.明清卷)(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頁260-284。
孔飛力(Philip A. kuhm),江勇振譯,〈從乾隆檔案研究“封建專制”〉,收於《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六十週年紀念論文集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5月,頁725-740。
王志強,〈清代司法中的法律推理〉,收於柳立言主編,《中國史新論》(法律史分冊),臺北市:聯經,2008年,頁283-311。
司徒琳(Lynn A. Struve),〈世界史及清初中國的內亞因素—美國學術界的一些觀點和問題〉,收於劉鳳雲、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認同—「新清史」研究與爭鳴》,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頁323-333。
白新良,〈乾隆朝奏摺制度探析〉,《南開學報》(1999年第4期)。
白德瑞(Bradly Ward Reed),〈「非法」的官僚〉,收於黃宗智、龍陳俊主編,《從訴訟檔案出發:中國法律、社會與文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頁43-79。
任青,〈清初奏摺探析〉,《清史研究》,1996年第3期。
朱金甫,〈清代奏摺制度考源及其他〉,《故宮博物院院刊》,1986年第2期。
江橋,〈從清代題本、奏摺的統計與分析看清代的中央決策〉,收於《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六十週年紀念論文集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5月,頁533-550。
何炳棣,〈捍衛漢化—駁羅友枝之《再觀清代》〉,收於劉鳳雲、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認同—「新清史」研究與爭鳴》,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頁19-52。
吳秀良,〈清代軍機處建置的再檢討〉,《故宮文獻》第二卷第四期(1971年9月),頁21-45。
吳秀良,〈實際工作的皇帝:康熙和雍正的日常工作安排(1161-1735)〉,《清華學報》8:1/2(1970年8月),頁210-227。
谷井俊仁,〈督捕則例的出現——清初的官僚制與社會〉,總主編揚一凡,本編主編寺田浩民,本卷主編寺田浩民,本卷譯者鄭民欽,《中國法制史考証》(丙編第四卷)(日本學者考証中國法制史重要成果選譯.明清卷)(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頁85-119。
谷井陽子〈清代則例省例考〉,總主編揚一凡,本編主編寺田浩民,本卷主編寺田浩民,本卷譯者鄭民欽,《中國法制史考証》(丙編第四卷)(日本學者考証中國法制史重要成果選譯.明清卷)(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頁120-214。
定宜庄、胡鴻保,〈從族譜編纂看滿洲的民族認同〉,收於劉鳳雲、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認同—「新清史」研究與爭鳴》,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頁169-180。
林涓,〈清代的巡撫及其轄區變遷〉,《歷史地理》第二十輯(2004年10月),頁38-53。
侯楊方,〈清代十八省的形成〉,《明清史》(2010年11月),頁72-82。
柯嬌燕(Pamela K. Crossley),〈中國皇權的多維性〉,收於劉鳳雲、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認同—「新清史」研究與爭鳴》,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頁53-70。
柳立言,〈對法律文化的研究〉—從《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之形成與轉變》談起〉,《法制史研究》第十三期(2008年6月),頁265-287。
唐澤靖彥,〈從口供到成文記錄:以清代案件為例〉,收於黃宗智、龍陳俊主編,《從訴訟檔案出發:中國法律、社會與文化》(北京市:法律出版社,2008),頁80-107。
宿迪塔‧森(Sudipta Sen),〈滿族統治下中國的研究新進展和亞洲帝國的歷史書寫〉,收於劉鳳雲、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認同—「新清史」研究與爭鳴》,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頁334-353。
張正樺,〈清乾隆朝驛傳制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2007。
莊吉發,〈知道了一奏摺硃批諭旨常見的詞彙〉,收於《清史論集》(十二)臺北市:文史哲,2003,初版,頁7-36。
莊吉發,〈從奏摺制度的沿革論清代前期中央與地方關係〉,收於《清史論集》(七)臺北市:文史哲,2000,初版,頁35-96。
莊吉發,〈清代上諭檔的史料價值〉,收於《清代史料論述》(一)臺北市:文史哲,1979年10月,頁155-210。
莊吉發,〈清代廷寄制度的沿革〉,收於《清史論集》(五)臺北市:文史哲,2000,初版,頁63-78。
莊吉發,〈清高宗乾隆朝軍機處月摺包的史料價值〉,收於《清代史料論述》(一)臺北市:文史哲,1979,頁67-121。
傅揚,《清乾隆朝文字獄簡表》,《人文月刊》8,第4期(1937年),頁1-13。
郭成康,〈也談滿族漢化〉,收於劉鳳雲、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認同—「新清史」研究與爭鳴》,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頁71-92。
陳東林、徐懷寶,〈乾隆朝一起特殊文字獄——「偽孫嘉淦奏稿案」考述〉,《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期(1984年2月)。
陳捷先,〈清世宗控制臣僚的工具之一:「硃批諭旨」〉,收於《清史雜筆》(三)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78,頁1-24。
黃宗智,〈中國法律的實踐歷史研究〉,收於黃宗智、龍陳俊主編,《從訴訟檔案出發:中國法律、社會與文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頁3-31。
黃宗智,〈集權的簡約治理—中國以准官員和糾紛解決為主的半正式基層行政〉,收於黃宗智、龍陳俊主編,《從訴訟檔案出發:中國法律、社會與文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頁399-427。
鈴木秀光,〈「獄成」之現場—清代後期刑事審判上的認罪 口供和眾證〉,《法制史研究》第十六期(2009年12月),頁245-279。
劉文鵬,〈從內亞到江南—評張勉治《馬背上的王朝》〉,收於劉鳳雲、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認同—「新清史」研究與爭鳴》,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頁354-376。
劉錚雲,〈城鄉的過客〉,收於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市:聯經,2005,頁417-450。
歐立德(Mark C. Elliott),〈清八旗的種族性〉,收於劉鳳雲、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認同—「新清史」研究與爭鳴》,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頁93-128。
鄭秦,〈大清律例考析〉,收於總主編揚一凡,本卷主編蘇亦工,《中國法制史考証》(甲編第七卷)(歷代法制考.清代法制考)(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頁38-124。
鄭秦,〈司法制度考〉,收於總主編揚一凡,本卷主編蘇亦工,《中國法制史考証》(甲編第七卷)(歷代法制考.清代法制考)(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頁323-376。
龍陳俊,〈「新法律史」如何可能—美國的中國法律史研究新動向及其啟示〉,收於黃宗智、龍陳俊主編,《從訴訟檔案出發:中國法律、社會與文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頁473-524。
羅友枝(Evelyn S. Rawsk),〈再觀清代—論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收於劉鳳雲、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認同—「新清史」研究與爭鳴》,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頁1-18。
蘇亦工,〈律例關係考辨〉,收於總主編揚一凡,本卷主編蘇亦工,《中國法制史考証》(甲編第七卷)(歷代法制考.清代法制考)(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頁216-284。
顧慕晴,〈資訊不對稱與奏摺制度之研究——清世宗朝的分析〉,《公共行政學報》第二十四期(2007年9月),頁1-28。

五、學位論文
邱怡靜,〈從奏摺硃批看清前期君臣一體之關係〉,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
葉信亨〈清朝初期監察制度的運作與奏摺文書的形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
葉郁菁,〈從資訊不對稱看清代康熙朝之奏摺制度〉,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
劉宇,〈孫嘉淦偽稿案與乾隆朝政治〉,吉林大學歷史系碩士學位論文,2003。

六、譯文
卜正民(Timothy Brook),陳時龍譯,《明代的社會與國家》,合肥:黃山書社,2009。
孔飛力(Philip A. kuhm),陳兼、劉昶譯,《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
司徒琳(Lynn A. Struve)主編,趙世玲譯,趙世瑜、杜正貞審校,《世界歷史與東亞時間中的明清變遷(上卷),從明到清時間的重塑》,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司徒琳(Lynn A.Struve)主編,趙世瑜、韓朝建、馬海雲、杜正貞、梁勇、羅丹妮、釣疝魽B王紹欣、鄧慶平譯,趙世瑜審校,《世界時間與東亞時間中的明清變遷(下卷),世界歷史時間中清的形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步德茂(Thomas M. Buoye),張世明、劉亞叢、陳兆肆譯,《過失殺人、市場與道德經濟—18世紀中國財產權的暴力糾紛》,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周紹明(Joseph P. McDermott),何朝暉譯,《書籍的社會史—中華帝國晚期的書籍與士人文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林達.約翰遜(Johnson, L. C.)主編,成一農譯,《帝國晚期的江南城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施堅雅(G. William Skinner)主編,葉光廷等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二次印刷。
紉山明,李力譯,《中國古代訴訟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海伍德(Andrew Heywood),陳思賢譯,《政治的意識形態》,臺北市:五南,2009。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rew),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市:時報文化,2010,二版。
畢瑟姆(David Beetham),韓志明、張毅譯,《官僚制》(第二版),長春:吉林出版社,2005。
富谷至,劉恒武譯、黃留珠校,《木簡竹簡述說的古代中國—書寫材料的文化史》,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7。
黃宗智,《法典、習俗與司法實踐:清代與民國的比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黃宗智,《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黃宗智,《過去與現在:中國民事法律實踐的探索》,北京市:法律出版社,2009。
楊逸鴻譯,娜塔莉‧澤蒙‧戴維斯(Natalie Zemon Davis),《檔案中的虛構:十六世紀法國司法檔案中的赦罪故事及故事的敘述者》,臺北市:麥田(城邦文化發行),2001。
詹姆斯‧R.湯森(James R. Townsend)、布蘭特利‧沃馬克(Brantly Womack),顧速、董方譯,《中國政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第2版。
韓書瑞(Susan Naquin)、羅友枝(Evelyn S. Rawski),陳仲丹譯,《十八世紀中國社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韓琦、米貍唌]Michela Bussotti)編,《中國和歐洲—印刷術與書籍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魏丕信(Pierre-Etienne Will),徐建青譯,《十八世紀中國的官僚制度與荒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第2版。
魏斐德(Frederic E. Wakeman Jr)著,梁禾主編,《講述中國歷史》(上、下卷),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
羅友枝(Evelyn S. Rawski),周衛平譯,雷頤審校,《清代宮廷社會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