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2 23: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麗卿
論文名稱:新移民女性教育班教師專業成長需求與專業成長途徑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Needs and Means of Professional Teacher Development for New Immigrant Women Education
指導教授:陳憶芬陳憶芬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教育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7
中文關鍵詞:新移民女性教育班教師專業成長需求專業成長途徑
外文關鍵詞:teacher for new immigrant women education classe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ed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pproa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7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探究新移民女性教育班教師專業成長需求與途徑。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訪談蒐集資料,採樣自台灣北、東北、東部共六縣市的現職國小教師,共計12人為訪談對象進行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國小師資培育機構沒有特地為成人教育開設課程,國小教師對成人學習動機及學習特性不甚瞭解且對成人教育範疇概念模糊。
二、擔任新移民女性教育班教師其教學動機不一。有些教師係因為本身具有教學熱忱,並從教學中獲得成就感。有些教師擔任意願不高,主要為工作時間的因素。
三、學校行政部門支援教學,校內的軟硬體設備一應俱全;一般教師受過專業師資培訓課程,具有教學基本知能,是為國民小學教師擔任新移民女性教育班教師的優點。
四、國小教師白天擔任教學及兼辦學校行政業務,欠缺成人教學專業訓練,政府教育單位開設短期教師專業訓練也欠缺系統規劃,無法真正落實成人教育師資培訓工作,是為國民小學教師擔任新移民女性教育班教師的缺點。
五、新移民女性教育班教師專業知能之需求包含:教育理論層面的需求:如成人教育、婦女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及跨文化教育理論的認知。技巧層面的需求:如:精熟學習、具體化的教學方式、運用專業人員或同儕協助教學、多元學習方式等。
六、新移民女性教育班教師專業成長途徑包含個人導向學習方式及團體互動學習方式。團體互動學習方式係以短期研習課程、研討會及教學工作坊形式為主。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對新移民教育機構、教育行政機關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needs and means of professional teacher development for new immigrant women education. This study u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ed to collect data sample from six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serving in North, Northeast, Eastern counties of Taiwan. A total of 12 teachers were interviewed, and 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s:

1. There is no specific training programs for adult education in the elementary teacher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which also have no understanding of adult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The backgrounds between the new immigrant women and the women who were not able to receive education at early age are totally different, and the teachers own vague understanding toward adult education.
2. The motivations for those teachers in new immigrant women classes vary. Some are truly enthusiastic and get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from teaching. Some are reluctant to teach in the class due to time constraint. Thus, the teacher turnover rate is considerably high in the new immigrant women classes.
3. The government also poured funds, administration supports for teaching in new immigrant women classes.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equipment are fully facilitated. The teachers are well trained with basic knowledge and ability. These are the advantage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in the new immigrant women classes.
4.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need to support both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s, they are lack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adult education. There is no systematic planning for short-term professional teacher training from the Government. These are the shortcomings for elementary teachers to teach in the new immigrant women classes.
5. There ar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new immigrant women classes: Requirements of educational theory, such as adult education, women educati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Requirements of skills, such as mastery learning, specific teaching methods, the use of professionals or peers to help teaching, variety of learning methods.
6. The professional teacher development program include individual-oriented learning approach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group learning approach. Group interactive learning programs are basically short-term courses, seminars and workshop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be the base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to new immigrants education institutions,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 次 V
圖 次 VII
表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新移民女性來台後識字教育之現況 9
第二節 教師專業成長的定義與相關研究 13
第三節 教師專業成長之途徑 22
第四節 成人學習的理論基礎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3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9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1
第五節 實施程序 43
第六節 研究倫理 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9
第一節 新移民女性教育班教師其專業能力養成過程 49
第二節 新移民女性教育班教師在教學上面臨的角色與困境 72
第三節 新移民女性教育班教師專業成長需求與途徑 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5
第一節 結論 115
第二節 建議 119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 122
參考文獻 125
一、中文部份 125
二、英文部份 129
附錄 131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131
附錄二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132
附錄三 訪談大綱 133
附錄四 成人教育教師專業成長實施現況表 134

圖次
圖3-5-1 研究流程圖 45


表次
表2-1-1 教師專業成長的定義彙整表 14
表3-2-1 研究對象訪談表 35
表3-4-1 資料編碼說明表 42





一、中文部份
內政部(1999)。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實施計晝。2010年7月12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9/f9a-12.html
內政部(2009)。新移民女性生活適應輔導實施計畫。2010年9月6日,取自http://www.moi.gov.tw/inforeport.aspx?type_code=&keyword=&pages=2
內政部統計處 (2011)。內政部統計通報,100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2011年7月3日,取自http://www.immigration.gov.tw/public/Attachment/16229242888.xls
方德隆、丘愛鈴、何青蓉(2007)。新移民成人基本教育教材內容析:多元文化教育觀點。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9,1-28。
丘愛鈴、何青蓉(2008)。新移民教育機構推動新移民教育現況、特色與困境之調查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2),61-94。
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2011)。研習資訊進階交叉查詢系統。2011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1.inservice.edu.tw/index_login.aspx?U=TA
吳雅玲(2007)。多元文化師資培育理論與實務之探討。中正教育研究,6(1),61-93。
吳佩璇(2008)。教育部版外籍配偶成人基本教育教材內容分析-以學習者需求論之。佛光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呂錘卿(1999)。國民小學教師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何青蓉(1999)。成人識字教材教法之研究。高雄:復文。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75,2-10。
何青蓉(2007)。美國移民英語識字和公民教育方案對我國新移民教育的啟示。成人及終身教育,17,11-21。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素卿(譯)(1996)。Patricia Cranton著。了解與促進轉化學習:成人教育者指南。(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Transformative learning:a guide for educators of adults)。臺北市:五南。
李虹慧(1999)。成人基本教育教師教學專業知識應用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素蓮(2004)。台南縣外籍配偶學習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沈政良(2005)。外籍配偶教師教師專業知能培訓需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揚智文化。
林君諭(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識字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妗鎂(2006)。將識字教育視為一種賦權:以宜蘭縣東南亞新移民女性生活適應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林梅琴(2006)。需求導向之教師專業成長活動及其運作。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7(2),21-50。
林彩碧、劉金山(2008)。從識字到增能-外籍配偶課程規劃之合理模式。學校行政雙月刊,54,33-43。
邱琡雯(2000)。在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同化?還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學刊,29,197-219。
洪莉欣(2006)。從自我導向學習觀探討初任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志麟(2003)。教師專業成長的另類途徑:知識管理的觀點。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1),229-252。
翁翊秦(2007)外籍配偶在臺適應問題及對國小子女教養態度與經驗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菁芳(2008)。外籍配偶班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佛光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教育部(2006)。因應人口結構變遷之教育對策。2010年7月12日,取自http://140.111.34.34/docdb/files/dmaa7a75de10f9.pdf
教育部(2003)。教育部補助辦理成人基本教育實施原則。3月21日台社(一)字第0920033451號函。
教育部(2009)。99至102年度中程施政計畫。2009年6月30日,取自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903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玉樹、胡夢鯨(2008)。任務動機與組織創新氣候對成人教師創意教學表現之影響:階層線性模式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0(2),179-198。
陳俐君(2006)。國民小學在職教師專業成長需求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行政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英傑(2006)。新移民女性識字教育政策之分析。學校行政,42,206-221。
陳歆茹(2007)。北部地區新移民女性識字教育教師專業知能與教學現況之研究。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陳柏霖(2005)。多元文化教育的續起-新移民教育及其子女教養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011年7月4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9/49-43.htm
許雅惠(2004)。國小專家教師專業知能發展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許明騰(2006)。部編本外籍配偶成人基本教育教材分析研究。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富順(2002)。成人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正治(2004)。台北縣國民小學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秋鑾(2009)。教師進修的另一管道-以「學習社群」提昇教師專業成長。2011年6月4日,取自http://te.ntpc.edu.tw/ezfiles/6/1006/img/37/071-07.pdf
曾秀珠(2004)。外籍配偶教育課程規劃芻議。社區發展季刊,105,230-237。
葉淑慧(2004)。東南亞女性新移民女性生活適應與補校學習-以竹北市中正國小補校為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劉春榮(2003)。教師在訓輔知能的專業成長策略。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教師專業發展(頁175-188)。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鄧運林(2000)。成人教育目的的哲學分析。台灣教育,593,26-40。
鄧中階(2005)。外籍配偶的成人教育需求之探索性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蔡秀美(1996)(主編)。成人教育教師手冊。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蔡仕昌(2005)。新移民女性班教師專業成長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巿:師大書苑。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賴建達(2002)。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簡婉娟(2003)。教師專業成長、進修需求與教學效能感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為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二、英文部份
Calderhead, J.(1988).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structures in learning to teach.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Cogan, J. (1984). The Japanese-U. S. global awareness survey: Implications for training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Minneaplis, MN: Global Education Center.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61918).
Duke, D. L. (1990). Setting goal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8), 71-76.
Erffmeyer, E.S., & Martray, C.R. (1990). A quantified approach toevaluation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through a goal-setting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3, 275-300.
Kagan, D. M. (1992). Professional growth among preservice and beginning teacher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62(2), 129-169.
Mezirow, J. (1991). Transformative dimensions of adult learning.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Merrygield, M. (1995). Institutionalizing cross-cultural experiences and international expertise in teacher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potential of a global education a global education PDS network.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6(1), 19-27.
Ross, J. A. & Regan, E, M. (1993). Sharing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Its impact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9(1),91-106.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3.
Taylor, E. W. (2007). An update of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heory: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26 (2), 173-191.
Tindill, A. S. & Coplin, Lynda. (1989). Evaluating staff development avtivities . Education Canada,29(1),16-23.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鄧運林(2000)。成人教育目的的哲學分析。台灣教育,593,26-40。
2. 劉春榮(2003)。教師在訓輔知能的專業成長策略。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教師專業發展(頁175-188)。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3. 許明騰(2006)。部編本外籍配偶成人基本教育教材分析研究。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4. 曾秀珠(2004)。外籍配偶教育課程規劃芻議。社區發展季刊,105,230-237。
5. 陳玉樹、胡夢鯨(2008)。任務動機與組織創新氣候對成人教師創意教學表現之影響:階層線性模式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0(2),179-198。
6. 孫志麟(2003)。教師專業成長的另類途徑:知識管理的觀點。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1),229-252。
7. 邱琡雯(2000)。在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同化?還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學刊,29,197-219。
8. 林彩碧、劉金山(2008)。從識字到增能-外籍配偶課程規劃之合理模式。學校行政雙月刊,54,33-43。
9. 林梅琴(2006)。需求導向之教師專業成長活動及其運作。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7(2),21-50。
10.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11. 何青蓉(2007)。美國移民英語識字和公民教育方案對我國新移民教育的啟示。成人及終身教育,17,11-21。
12.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75,2-10。
13. 丘愛鈴、何青蓉(2008)。新移民教育機構推動新移民教育現況、特色與困境之調查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2),61-94。
14. 吳雅玲(2007)。多元文化師資培育理論與實務之探討。中正教育研究,6(1),61-93。
15. 方德隆、丘愛鈴、何青蓉(2007)。新移民成人基本教育教材內容析:多元文化教育觀點。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