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10: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政雄
論文名稱:自由軟體在教師群體間導入歷程之研究―以宜蘭縣「創新國小」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he Diffusion Process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in a teacher group: The Case of Chuang-xin Elementary School in Yilan County
指導教授:許惠美許惠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學習與數位科技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科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2
中文關鍵詞:自由軟體教師創新屬性
外文關鍵詞:open source softwareteachers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29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瞭解自由軟體所具有的創新屬性、導入創新國小教師群體的過程以及影響教師參與使用自由軟體的相關因素。本研究以質性訪談做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參與者包括場域中的自由軟體推動者、早期參與者以及後期或較少使用者等九位教師。
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如下:
一、教師對於自由軟體接受的相對速度,常常受到自由軟體所具有的創新屬性影響。自由軟體相較於商業軟體所具有的免費、合法之相對優勢,對於教師而言並不明顯。Linux在使用上與教師先前經驗相容性低,而應用程式與教師的使用概念則較相近,相容性較高,所以接受度較高。此外,自由軟體在使用概念上並不會比較複雜,但需要時間去熟悉與習慣操作方式。而且由於自由軟體取得方便,教師有試用的機會,所以可試驗性高。但是由於在生活中較少人在使用自由軟體,所以自由軟體的可觀察性與能見度並不高。
二、在整個計畫中,除了創新事物本身,人也是重要的環節。探討創新國小教師參與自由軟體導入的相關因素,電腦學習經驗與資訊能力會影響教師參與推動的時間。而資融經驗對教師是否參與自由軟體推動的影響並不明顯。不同類型的教師對於自由軟體有著不同的使用態度,越早的參與者對於自由軟體的使用態度越積極主動。教師對於使用自由軟體的動機十分多元,舉凡推動者的特質、合法性與不滿微軟的壟斷做法、學生的公平學習機會、學習興趣、獎勵配備以及職務配合。對於教師在使用自由軟體的意願上,持續的研習、專職的推度者、相關的獎勵、習慣性以及上級單位的態度與決心都影響教師的使用意願。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s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the process of its introduction to Chuang-xi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groups,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for teacher participation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introduction. Qualitative interview is adopted as the major research method for this study. Nine participants are recruited in the study including innovators, early adopters, and late majority.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
1. The speed of adoption is often affected by the innovation attributes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In comparison with proprietary software, open source software programs have related advantages such as being free of charge and legal, but they are not well-perceived by teachers. Linux is not compatible with most teachers’ previous experience;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mpatibility of application programs is higher, so the acceptance is also higher. In addition, open source software is not difficult to use, but it takes time to know and get used to its operation. Moreover, open source software is accessible, and teachers have more chance to use. Hence, trialability is high. However, not many people use open source software around the participants; therefore, observability and visibility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is not high.
2. In this study, not only innovation itself but also people are important. Among related factors of open source introduction in Chuang-xi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computer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affect when teachers participate. Whether teachers participate i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does not influence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use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Different types of teachers have different using attitudes towards open source software. Earlier participants have more active attitudes. The motivations of using open source software are very different for teachers, including characters of promoters, legality and dissatisfaction with Microsoft monopoly, students’ fair learning chance, learning interests, reward measures and position compliance. Teacher willingness to use open source software is influenced by continuous learning, fulltime promoters, related rewards, habits and, the attitude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supervising department.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
目 錄 i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
附 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一、國家資訊教育政策與自由軟體 1
二、自己的資訊科技經歷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重要性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科技的擴散 9
一、Rogers的創新擴散理論 9
二、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 14
第二節 自由軟體與教育 17
一、認識自由軟體 17
二、臺灣的自由軟體運動 22
三、自由軟體導入校園的相關研究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9
一、質性導向的訪談法 29
二、本研究採用質性訪談的理由 29
三、訪談的進行方式 30
四、訪談對象的選擇 30
第二節 研究程序與時間安排 31
第三節 研究的實施 32
一、擬定訪談大綱 32
二、資料蒐集 33
三、資料編碼與分析 34
四、資料書寫格式說明 35
第四節 研究的真實性與研究倫理 36
一、研究真實性 36
二、研究倫理 37
第四章 研究場域背景與脈絡 38
第一節 創新國小場域 38
一、小班小校、環境優美的創新國小 38
二、創新國小場域教師間的氛圍 39
三、創新國小學校政策的決策過程 41
第二節 自由軟體導入創新國小的先驅者―李先行 43
第三節 創新國小自由軟體推廣四位早期參與者 47
一、我就是要用自由軟體―章豐山 47
二、如果軟體可以解決我的問題,我就會去使用―朱翊安 49
三、為了教育公平性,我會想用自由軟體―藍英雯 53
四、創新國小相關資訊推動計畫的常客―洪玉珊 56
第四節 創新國小在自由軟體推廣四位後期參與者或較少使用者 59
一、因為先行老師很用心,所以我就配合著使用自由軟體―林慧蘭 59
二、視需求來決定是否使用自由軟體―游一海 61
三、使用後若沒有感覺比較好,我會回到最習慣的軟體―柯瑩芳 65
四、除非不得不用自由軟體才使用―黃鵑菱 69
第五章 自由軟體導入創新國小教師群體的分析討論 73
第一節 自由軟體的創新屬性 73
一、相對優勢 73
二、相容性 76
三、複雜性 80
四、可試驗性 82
五、可觀察性 85
第二節 自由軟體導入創新國小教師群體的過程 87
一、自由軟體導入創新國小校園的源起 87
二、創新國小自由軟體導入校園的決策過程 90
三、自由軟體在創新國小校園內推動的歷程 93
四、導入自由軟體時所遇到的衝突與困難以及推動的成效 117
第三節 創新國小教師參與自由軟體導入的相關因素 129
一、電腦學習經驗與資訊能力 130
二、資訊融入教學的經驗 132
三、不同類型的教師對於自由軟體的使用態度 133
四、教師對於使用自由軟體的動機與影響使用意願的因素 142
五、創新國小教師對自由軟體的體認 15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55
第一節 結論 155
一、自由軟體所具有的創新屬性 155
二、自由軟體導入創新國小教師群體的過程 156
三、創新國小教師參與自由軟體導入的相關因素 159
第二節 建議 160
一、研究上的建議: 160
二、實務上的建議: 161
參考文獻 163
一、中文部分 163
二、英文部分 164
表目錄
表2-2-1 校園中常見的自由軟體與商業軟體的對照表 22
表3-1-1 創新國小場域所屬人員分類及訪談抽樣表 31
表3-3-1 訪談紀錄表 33
表3-3-2 文件蒐集列表 34
表3-3-2 分類代碼表 35
表3-3-3 書寫格式說明表 36
表5-3-1 不同類型教師電腦學習經驗與資訊能力分析表 130
表5-3-2 不同類型教師對自由軟體的使用態度分析表 133
表5-3-3 不同類型教師對於使用自由軟體的動機分析表 143
圖目錄
圖2-1-1 創新決策過程五大階段 13
圖2-1-2 創新接受者的分類 14
圖5-2-1 創新國小推動自由軟體的決策過程五大階段 93
圖5-2-2 自由軟體導入第一階段Linux作業系統推展結盟網絡圖 102
圖5-2-3 自由軟體導入第二階段自由軟體應用程式推展結盟網絡圖 113
圖5-2-4 自由軟體導入第三階段創新先驅離開場域後的結盟網絡圖 117
附 錄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166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67
一、中文部分
中研院自由軟體鑄造場(2008)。OSSF自由軟體授權入門。2010年8月10日,取自http://ossacc.moe.edu.tw/modules/tinyd1/index.php?id=2。
毛慶禎(2002)。自由軟體的教育意義。2010年8月10日,取自http://blue.lins.fju.edu.tw/~mao/works/fstp.htm
宋曜廷、張國恩、侯惠澤(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育:借鏡美國經驗,反思台灣發展。教育研究集刊,51(1),31-62。
宜蘭縣政府(2005)。宜蘭縣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宜蘭:宜蘭縣政府。
林仕強(2008)。以自由軟體實施資訊融入教學之個案研究—以宜蘭縣自由國小為例。佛光大學學習與數位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林光章(2008)。校園導入自由軟體之行動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佛光大學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洪朝貴(1998)。從革奴大眾公有版權(GPL)看資訊產業的未來。2010年8月30日,取自http://people.ofset.org/~ckhung/a/c_83.php。
洪朝貴(1999)。自由軟體在臺灣資訊教育的應用。2010年8月26日,取自http://people.ofset.org/~ckhung/a/c_90/app.php。
洪朝貴(2001)。自由軟體與資訊教育。2010年8月23日,取自 http://people.ofset.org/~ckhung/a/c015.php
洪朝貴(2004)。自由與開放之爭。2010年8月15日,取自http://people.ofset.org/~ckhung/a/c011.php。
教育部(1997)。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2010年9月10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89/guideline(8607).pdf
教育部(1998)。「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方案實施作業計畫。2010  年,取自http://networklab.csie.ncu.edu.tw/moeplan/plan1.htm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2010年9月10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89/guideline(9006).pdf
教育部(2008)。2008-2011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10年9月10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0/97-100year.pdf
許芳菊(2006)。全球化的關鍵能力。天下雜誌2006年教育專刊,22-27。
許惠美、林仕強(2008)。自由軟體進入校園:「自由」與「不自由」。第九屆東亞STS網路會議暨第一屆STS學會年會國際聯合會議,臺南。
許惠美、趙樹山(2010)。自由軟體與自由文化於校園推廣之轉譯過程探討。2010第二屆STS學會年會暨研討會。
許惠美(2011)。校園自由軟體推廣—從行動者網絡理論來看。2011第三屆STS學會年會暨研討會。
葛皇濱(2004)。叛碼或國碼?—台灣自由軟體運動的發展與挑戰(1991-2004)。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趙樹山(2009)。國小教師推動校園自由軟體之研究。佛光大學學習與數位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賴曉黎(2004)。網路的禮物文化。資訊社會研究,6,149-172。

二、英文部分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2007).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Retrieved August 14 , 2010, from http://www.gnu.org/copyleft/gpl.html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2010). The free software definition. Retrieved August 15 , 2010, from http://www.gnu.org/philosophy/free-sw.html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2010). What is Copyleft. Retrieved August 30 , 2010, from http://www.gnu.org/copyleft/
Latour, B. (2005). Science in Action: How to follow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hrough society. 科學在行動:怎樣在社會中跟隨科學家和工程師。劉文旋、鄭開(譯)。北京:東方。
Law, J. (1992). Notes on the theory of the actor-network:Ordering, strategies and heterogeneity. System Practice, 5(4), 379-393
Lincoln, Y. S.,& Guba, E. G.(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Sage.
Rogers, E. M. (2003/2006).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創新的擴散。唐錦超(譯)。臺北:遠流。
Seidman, I.(2006). 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訪談研究法。李正賢(譯)。台北:五南。
Silverman, D.(2006).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Data. 解析質性研究法與資料。田哲榮、司徒懿(譯)。台北:韋伯。
Sismondo, S. (2007). 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國立編譯館(譯)。臺北:群學。
Strauss, A., & Corbin, J.(1998). Basic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質性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吳芝儀、廖梅花(譯)。嘉義:濤石。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