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中研院自由軟體鑄造場(2008)。OSSF自由軟體授權入門。2010年8月10日,取自http://ossacc.moe.edu.tw/modules/tinyd1/index.php?id=2。
毛慶禎(2002)。自由軟體的教育意義。2010年8月10日,取自http://blue.lins.fju.edu.tw/~mao/works/fstp.htm宋曜廷、張國恩、侯惠澤(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育:借鏡美國經驗,反思台灣發展。教育研究集刊,51(1),31-62。宜蘭縣政府(2005)。宜蘭縣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宜蘭:宜蘭縣政府。
林仕強(2008)。以自由軟體實施資訊融入教學之個案研究—以宜蘭縣自由國小為例。佛光大學學習與數位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林光章(2008)。校園導入自由軟體之行動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佛光大學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洪朝貴(1998)。從革奴大眾公有版權(GPL)看資訊產業的未來。2010年8月30日,取自http://people.ofset.org/~ckhung/a/c_83.php。
洪朝貴(1999)。自由軟體在臺灣資訊教育的應用。2010年8月26日,取自http://people.ofset.org/~ckhung/a/c_90/app.php。洪朝貴(2001)。自由軟體與資訊教育。2010年8月23日,取自 http://people.ofset.org/~ckhung/a/c015.php洪朝貴(2004)。自由與開放之爭。2010年8月15日,取自http://people.ofset.org/~ckhung/a/c011.php。
教育部(1997)。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2010年9月10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89/guideline(8607).pdf
教育部(1998)。「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方案實施作業計畫。2010 年,取自http://networklab.csie.ncu.edu.tw/moeplan/plan1.htm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2010年9月10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89/guideline(9006).pdf
教育部(2008)。2008-2011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10年9月10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0/97-100year.pdf
許芳菊(2006)。全球化的關鍵能力。天下雜誌2006年教育專刊,22-27。
許惠美、林仕強(2008)。自由軟體進入校園:「自由」與「不自由」。第九屆東亞STS網路會議暨第一屆STS學會年會國際聯合會議,臺南。
許惠美、趙樹山(2010)。自由軟體與自由文化於校園推廣之轉譯過程探討。2010第二屆STS學會年會暨研討會。
許惠美(2011)。校園自由軟體推廣—從行動者網絡理論來看。2011第三屆STS學會年會暨研討會。
葛皇濱(2004)。叛碼或國碼?—台灣自由軟體運動的發展與挑戰(1991-2004)。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趙樹山(2009)。國小教師推動校園自由軟體之研究。佛光大學學習與數位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賴曉黎(2004)。網路的禮物文化。資訊社會研究,6,149-172。二、英文部分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2007).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Retrieved August 14 , 2010, from http://www.gnu.org/copyleft/gpl.html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2010). The free software definition. Retrieved August 15 , 2010, from http://www.gnu.org/philosophy/free-sw.html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2010). What is Copyleft. Retrieved August 30 , 2010, from http://www.gnu.org/copyleft/
Latour, B. (2005). Science in Action: How to follow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hrough society. 科學在行動:怎樣在社會中跟隨科學家和工程師。劉文旋、鄭開(譯)。北京:東方。
Law, J. (1992). Notes on the theory of the actor-network:Ordering, strategies and heterogeneity. System Practice, 5(4), 379-393
Lincoln, Y. S.,& Guba, E. G.(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Sage.
Rogers, E. M. (2003/2006).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創新的擴散。唐錦超(譯)。臺北:遠流。
Seidman, I.(2006). 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訪談研究法。李正賢(譯)。台北:五南。
Silverman, D.(2006).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Data. 解析質性研究法與資料。田哲榮、司徒懿(譯)。台北:韋伯。
Sismondo, S. (2007). 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國立編譯館(譯)。臺北:群學。
Strauss, A., & Corbin, J.(1998). Basic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質性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吳芝儀、廖梅花(譯)。嘉義:濤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