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22: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宗賢
論文名稱:國小低年級 國語文造句創意思考教學未來策略之研究
指導教授:林碩斌博士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未來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看圖造句創思教學策略多元智能教學策略行動研究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11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摘 要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探討國小低年級實施看圖造句教學對學生創造力之提升及寫作的影響與限制。研究方法採行動研究法,並以創意思考教學策略和視覺空間智能教學策略進行課程設計,透過實際教學、會議記錄、訪談、學生作品分析、問卷等方式蒐集資料。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與方法,本研究獲致下列結論:
一、課程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引導
二、教學策略靈活運用,激發創作潛能
三、創設情境輔助教學,引發積極學習
至於學生書寫的得失有以下四點:
一、「看圖接寫結局」時,學生只需按圖觀察,寫出二個句子,
因此能快速完成作品。但多為「相似性模仿」,缺少新意。
二、「看圖續寫句子」時,請學生接寫故事的結尾。但因選擇的
內容都是「耳熟能詳」的故事,因此結局常和原作一樣,平
淡無奇;而故事中間的情節發展,描述稍嫌簡略,便直接揭
出故事的結局。可見此適合寫作中等程度以上之學生。
三、「看圖創作句子」時,依圖聯想故事的前因和後果,內容重
覆性較不高,而學生也能根據構思的主角激盪出適合又逗趣
的對話內容,此對於創造力能提供較大的發揮空間。
四、「添圖猜謎語」時,需自行創作圖片並聯想謎語詩。多數學
生的圖畫設計新穎獨特並能依圖聯想出有趣的猜謎內容。而
寫作能力中下之學生因無圖可觀察,作品較不精采。因此,
此適合寫作能力較佳之學生。

綜合以上結論,提出下列研究建議:
一、課程設計結合課文,依個別差異調整圖片組數
二、加強閱讀積累,情境化教學
三、圖片主題需鮮明新穎,適時創新圖片內容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pictorial sentence-making” instruction on first and second-grade students’ creativity and writing as well as the limitation of this instruction.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was adopted. The instructional course was designed on the basis of creative teaching strategy and 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teaching strategy.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experimental instruction, meeting, interview, analysis of student composition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objective and method, this study obtain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The course should be designed to be easy in the beginning and have increasing difficulty to guide students in a progressive pace.
2.Teaching strategies should be flexibly used to incite students’ creative writing.
3.Situations created to support the instruction can motivate active learning.

The main weaknesses of students’ writing included:
1.In “writing the ending based on given pictures”, students only needed to observe the pictures and write two sentences, so they could quickly finish the task. However, their writing was generally “similar” and lacked creativity.
2.In “making subsequent sentences based on given pictures”, students were required to write the ending of a story. Because most of them chose popular stories, their endings were usually similar to the original and not particularly creative. Besides, their descriptions of the storyline were slightly too simple, resulting in quick revelation of the story ending. Therefore, this activity was more suitable for students with writing abilities above the intermediate level.
3.In “making creative sentences based on given pictures”, students were asked to figure out the causes and outcomes in the story. While they were mostly given different pictures, they could create appropriate and interesting dialogues between the characters. This activity offered students large space for creative writing.
4.In “adding pictures to solve the riddle”, students needed to draw pictures on their own and find the right answer to the riddle. Most students drew original and unique pictures and could solve the riddle through association. Students whose writing abilities were below the intermediate level produced less interesting works due to absence of pictures for reference. Therefore, this activity was more suitable for students with better writing abilities.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ropose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1.Textbook materials should be integrated in the design of the instruction, and the number of pictures should be flexibly adjusted according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
2.Student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read more books, and context-based instruction should be reinforced.
3.The theme of the pictures should be made clear and specific, and new pictures should be added if appropriate.


Keywords: pictorial sentence-making, creative teaching strategy, diversified intelligence teaching strategy, action research

目 錄
摘要. . . . . . . i
Abstract . . . ii
謝詞iv
目錄v
圖次vii
表次viii
第一章 緒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 . . . . . . . . . . . . . . . . . .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 . . . . . . . . . . . . . . . . . .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 . . . . . . . . . . . . . . . . .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 . . . . . . . . . . . . . . . . . . .7
第一節 創意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施. . . . . . . . . . . . . .7
第二節 創造力的內涵. .. . . . . . . . . . . . . . . . . . 13
第三節 創意思考教學模式. . . . . . . . . . . . . . . . . .20
第四節 語文教學的內涵與實施. . . . . . . . . . . . . . . .27
第五節 看圖寫作教學. . . . . . . . . . . . . . . . . . .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36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 . . . . . . . . . . . . . . . . . . .36
第二節 研究範圍. . . . . . . . . . . . . . . . . . . . . .39
第三節 研究人員. . . . . . . . . . . . . . . . . . . . . .3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 . . . . . . . . . . . . . . . . . . .41
第五節 蒐集資料與分析. . . . . . . . . . . . . . . . . . .41
第六節 研究效度與信度. . . . . . . . . . . . . . . . . . .45
第四章 課程設計與實施. . . . . . . . . . . . . . . . . . .48
第一節 創意思考教學課程設計與規劃. . . . . . . . . . . . .48
第二節 進行創意思考教學的行動研究. . . . . . . . . . . . .56
第三節 綜合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 . . . . . . . . . . . . . . . . . 11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 . . . . . . . . . . . . . . . . . . 11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 . . . . . . . . . . . . . . . . . . 119
第三節 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 . . . . . . . . . . . . . . . 120
參考文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2
一、中文部分. . . . . . . . . . . . . . . . . . . . . .122
二、西文部分. . . . . . . . . . . . . . . . . . . . . .129
附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1
附錄一 教師教學研究日誌. . . . . . . . . . . . . . . . .131
附錄二 教學省思札記. . . . . . . . . . . . . . . . . . .142
附錄三 研究小組會議記錄. . . . . . . . . . . . . . . . 151
附錄四 教學活動設計. . . . . . . . . . . . . . . . . . .160
附錄五 學生學習單. . . . . . . . . . . . . . . . . . . .173
附錄六 作品分析表. . . . . . . . . . . . . . . . . . . .179
附錄七 學習問卷調查表. . . . . . . . . .. . . . . . . .189

圖 次
圖 3–1 研究流程圖. . . . . . . . . . . . . . . . . . . . 38
圖3–2 檢核流程圖. . . . . . . . . . . . . . . . . . . . .45

表 次
表 2-1 創意思考教學與創造思考教學之比較. . . . . . . . . . 8
表 2-2 各學派對創造力的詮釋內容. . . . . . . . . . . . . .15
表 2-3 創造思考教學相關研究表. . . . . . . . . . . . . . 25
表4-1-1教學單元設計摘要. . . . . . . . . . . . . . . . . 50
表4-1-2學習單評量指標. . . . . . . . . . . . . . . . . . 55
表4-3-1學習問卷統計表1. . . . . . . . . . . . . . . . . .105
表4-3-2學習問卷統計表2. . . . . . . . . . . . . . . . . .106
表4-3-3學習問卷統計表3 . . . . . . . . . . . . . . . . . 107
表4-3-4學習問卷統計表4. . . . . . . . . . . . . . . . . .107
表4-3-5學習問卷統計表5 . . . . . . . . . . . . . . . . . 108
表4-3-6學習問卷統計表6 . . . . . . . . . . . . . . . . . 109
表4-3-7學習問卷統計表7 . . . . . . . . . . . . . . . . . 109
表4-3-8學習問卷統計表8 . . . . . . . . . . . . . . . . . 110
表4-3-9學生作品分析表1 . . . . . . . . . . . . . . . . . 111
表4-3-10學生作品分析表2 . . . . . . . . . . . . . . . . .112
表4-3-11學生作品分析表3 . . . . . . . . . . . . . . . . .113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丁凡譯(1998)。Thomas Armstrong著。《因才施教:開啟多元智能,破除學習困難的迷思》。台北:遠流出版社。
丁鼎(2001)。《材料作文教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方洲編(2004)。《小學生提高作文水平的500個作文故事》。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方炳林(1974)。《普通教學法》。台北:教育文物。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與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萬清(1988)。《創造性閱讀與寫作教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王耘、葉忠根、林崇德 (1993)。《小學生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萬清(1999)。《多元智能創造思考教學.國語篇》。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仇小屏(2004)。《小學限制式寫作之設計與實作》。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仇小屏(2005)。《限制式寫作之理論與應用》。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江惜美(1995)。《小學語文教學論叢》。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朱作仁(1993)。《小學作文教學心理學》。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作仁(2004)。《語文教育文集(三)》。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朱瑛、蔡其蓁譯(2004)。多元世界的教與學-兒童的多元文化世界。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平譯(1997)。Thomas Armstrong著。《經營多元智慧》。台北:遠流出版社。
李心瑩譯(2000)。Howard Gardner著。《再建多元智慧》。台北:遠流出版社。
李吉林(1996)。《小學語文情境教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沈致隆譯(2004)。Howard Gardner著。《多元智能》。北京:新華出版社。
杜淑貞(2002)。《小學作文教學探究》。台北。學生書局。
林崇德、董奇、陳英和(1996)。《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與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建平(1991)。《創意的寫作教室》。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進材(2002)。《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明進(2003)。《理解與分析的寫作》。台北:國語日報社。
林慰人、徐長智(2002)。《小學生看圖示範作文》。北京:西苑出版社。
吳志宏、郅庭瑾(2004)。《多元智能:理論、方法與實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吳明清(2005)。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陳玉樺(1998):《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研究》。台北:教育部。
吳立崗(1993)。《小學作文教學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吳芝儀和李奉儒譯 (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Michael, Quinn & Patton著。台北:桂冠。
邵一航譯(1990)。Alex F. Osborn原著。《應用想像力》。台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公司。
封四維 (2000)。《多元智慧教學 : 以國中英語科為例》。臺北市 : 師大書苑。
胡清芬、陳桄譯(2005)Lynch,M.D. & Harris,C.R.著。《培養中小學生的創造性: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姚西萍編(2000)。《小學課堂作文全程指導》。合肥:黃山書社出版社。
范曉雯等(2001)。《新型作文瞭望台》。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1997)。Altrichter, Posch & Somekh 原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出版社。
梁雲霞譯(2000)。Linda Campbell & Bruce Campbell著。《多元智慧和學生成就-六所中小學的成功實例》。台北:遠流出版社。
陳弘昌(2002)。《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建榮、陳吉林(2002)。《小學作文教學大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陳伯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出版社。
陳龍安(1993)。《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 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龍安(1997)。《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龍安(199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龍安 (1999)。《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龍安(2000)。《創造思考教學》。載於毛連塭等合著,《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龍安 (2001)。《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龍安 (2002)。《小學生腦力訓練營》。台北縣:寶島出版社。
陳龍安(2004)。《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龍安 (200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伯璋 (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台北;南宏出版社。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淑琴(2002)。《幼兒語文教材教法》。台北:光佑出版社。
陳宏昌(1999)。《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郭俊賢、陳淑惠譯(2000)。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 & Dee Dicknson著。《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郭有遹(1977)。《創造心理學》。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盛子明(1999)。《中國小學生看圖作文大全》。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曾信雄(1983)。《提早寫作引導》。台北:學生圖書供應社。
梅子涵(2005)。《閱讀兒童文學》。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張玉成(2003)。《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文新、谷傳華(2004)。《創造力發展心理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張玉成(1983)。《教師發問技巧及其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台北,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編印。
張玉成(1991)。《開發腦中金礦的教學策略》。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玉成(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玉成(1999)。《教師發問技巧》。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玉成(1999)。《教師發問技巧》。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春榮(2002)。《作文新饗宴》。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公司。
張春榮(2004)。《看圖作文新智能》。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公司。
張春榮 (2005)。《看圖作文新智能》。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春興(1999)。《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清榮(1991)。《兒童文學創作論》。台北:富春文化出版社。
黃基博(2001)。《看圖作文新方法》。台北:螢火蟲出版社。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光雄、簡茂發(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賈馥茗 (1976):《英才教育》。台北:開明書店。
聞 龍(2004)。《新課標通典.小學作文》。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趙鏡中(2005)。《打開繪本學語文》。台北:台灣小學語文教育學會。
楊 方(1999)。《小學生看圖作文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葉重新(2005)。《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清田 (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鄭博真(2003)。《作文教學革新》。台南:漢風出版社。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潘梓、何仁余編(2001)。《中國小學生擴寫續寫作文大全》。上海:上海遠東出
版社。
潘中道、胡龍騰、黃瑋瑩 合譯 (2000)。Ranjit Kumar 原著。《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劉鋒、王中文(2001)《中國小學生典範看圖作文寫法大全》。西安:未來出版社。
歐用生(1989) 《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2)。《課程與教學:概念、理論與實際》。台北:文景出版社。
賴慶雄、楊慧文(1997)。《作文新題型》。台北:螢火蟲出版社。
譚達士(1975)。《作文教學方法革新》。南投:台灣省教育廳。
羅秋昭(1996)。《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戴寶雲(2004)。《新課程小學語文實用教學90法》。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霍力岩,房陽洋等譯(2004)。Howard Gardner著。《智力的重構-21世紀的多元
智力》。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缪胤譯(2003)。David Lazear原著,譯自:The Intelligent Curriculum Using Multiple intelligencs to Develop Your Students’ Full Potential。《智慧的課程-利用多元智力發掘學生的全部潛力》。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蘇洵明、葉宏(2004)。《看圖作文指南》。台南:西北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王為國 (2000)。〈國民小學應用多元智能理論的歷程分析與評估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大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 耘(1989)。〈小學兒童創造性想像發展的實驗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9-15。
毛連塭 (1997):〈創造學的孕育與發展〉。資優教育季刊,63期,8-12頁。
何玉林(1999)。〈小學看圖作文教學的四個環節〉。甘肅教育,1-2,47。
李軍、谷瑞勉(2001)。〈初任幼兒教師實際知識發展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第14期,297-324頁。
林幸台(1974)。〈創造性教學對才賦優異者創造力發展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兆偉(1995)。〈「質的研究」的訴求與設計〉。教育研究,4,1-33。
邱連煌(1997)。〈從多元智能理論談學生智能的啟發〉。創造思考教育,8,6-18。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113-127。
吳清山 (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台灣教育,614,2-8。
吳新華、劉世雄、吳沂木(2004)。〈資訊科技融入創意教學策略〉。國教之友,55-2,3-9。
吳錦釵(1990)。〈寫作歷程探討與其在教學上的意義〉。載於七十八學年度台灣省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
吳靜吉(1976)。〈分歧式和連鎖式的聯想訓練對創造思考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學報,33,45-71。
吳靜吉(2002):《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應用心理研究。,第15期,頁17-42。
吳宗立(2002)。〈教師行動研究的實踐〉。國教天地,149,46-54。
洪振方(1998)。〈科學創造力之探討〉。高師大學報,9,289-302。
洪新春(2002)。〈教育改革VS創意教學。台灣教育,614,54-58。
施乃華 (2002)。〈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柳秀蘭(1994)。〈資優學生、普通學生、山地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徐建波(1999)。〈看圖作文的看和想〉。中小學教師培訓(小學版),1,52。
徐玉琴(1975)。〈人格特質和腦力激盪對創造思考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健(1994)。〈如何指導學生看圖作文〉。雲南教育,1、2,68。
陳龍安(1994):〈創造思考教學的實施與檢討〉。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國立台灣師大特教系所編印:開創資優教育的新世紀,143-213頁。
陳昭儀(1990)。〈我國傑出發明家之人格特質、創造歷程及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昭儀 (1991)。〈創造歷程階段論〉。創造思考教育,3,46~49。
陳壁瑜(2003)。〈國小學生環境覺知學習之探討─以二年級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淑鈴(2003)。〈電腦看圖故事寫作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寫作成效及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瑞雲(2002)。〈國小三年級實施看圖作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郭 艷(2000)。〈看圖作文四步曲〉。四川教育學報,16(10),27。
黃自賢(2000)。〈看圖作文五步法〉。寧夏教育,5,23。
黃政傑(1996):〈創思與合作的教學法〉。台北:師大書苑。
曾志朗 (2001):〈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新使命〉。人本教育札記。147,61-64。
張春榮(2002)。〈創意教學的基本概念〉。國語日報:8月27日。
賈馥茗 (1972):〈發展創造才能的教學〉。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研究。台北: 商務印書館,77-79。
賈馥茗(1970)。〈創造能力發展之實驗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2,149-240。
楊芳琪(2005)。〈國小中年級看圖寫故事教學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教 學碩士論文。
葛 洁(1999)。〈看圖作文訓練四部曲〉。小學語文教學,207(11),28。
簡紅珠(1998)。〈多元智能理論對課程與教學的啟示〉。教師天地,93,23-27。
蔡雅泰(1995)。〈國小三年級創造性作文教學實施歷程與結果之分析〉。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鎖耀萍(2001)。〈指導看、引導想、誘導說、輔導寫—第六冊第一單元看圖作文教學談〉。寧夏教育,第1、2期,45。
嚴南容(1999)。〈如何提高看圖作文訓練的效果〉。江西教育,4,35。

二、西文部分
Gardner, H.(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Simon&Schuster.
Guilford, J. P.(1956).The structure of intellec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53(4),267-293.
Guilford, J. P.(1967).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 New York : McGraw-Hill,Inc.
Guilford, J. P. (1977). Way beyond the IQ. Buffalo. New York: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
Goetz, J.P., & LeCompte, M.D.(1984). 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Orlando, FL;D.C. Heath & Co.
Guba, E.G.(1981).Criteria for Assessing the Trustworthiness Naturalistic Inquiries.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29: 75-92.
Lazear, D. G. (2000). The intelligent curriculum: Using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o develop your students’ full potential. U.S.A.: Zephyr.
Lewin, K.(1946). 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 34-46.
Mackinnon,D.W.(1965). Personalit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creative potential.American Psychologist,20,273-281.
Parnes, S. J. (1977). CPSI; The General Syste.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0(2), 126-129.
Rudowicz, E. & Yue, X. D. (2002). Compatibility of Chinese and creative personalitie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4, 387-394.
Rhodes, M(1961),“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Phi Delta Kappan, 42,305-310.
Sternberg, R.J., & Lubart, T.I.(1995/1999). Defying the crowd. 洪蘭(譯)。不同凡想。台北;遠流。
Smith, A. N. (1972). The important of attitud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English Teaching Forum, 10(1), 20-25.
Torrance, E. P.et.al.,(1972). Creativity:Its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John Wiley and Sons.
Vygotsky, L. S. (1987). Thought and language. Cambridge: MIT Press
Visia, C. ( 2000). Teaching classroom educators how to be more effective and crcative teacher. Education,120 (4) ,675-680.
Williams, F. E. (1970). Classroom ideas for encouraging thinking and feeling. (2nd ed.) New York:D.O.K.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簡紅珠(1998)。〈多元智能理論對課程與教學的啟示〉。教師天地,93,23-27。
2. 賈馥茗(1970)。〈創造能力發展之實驗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2,149-240。
3. 曾志朗 (2001):〈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新使命〉。人本教育札記。147,61-64。
4. 賈馥茗 (1972):〈發展創造才能的教學〉。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研究。台北: 商務印書館,77-79。
5. 陳昭儀 (1991)。〈創造歷程階段論〉。創造思考教育,3,46~49。
6. 陳昭儀(1990)。〈我國傑出發明家之人格特質、創造歷程及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7. 陳龍安(1994):〈創造思考教學的實施與檢討〉。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國立台灣師大特教系所編印:開創資優教育的新世紀,143-213頁。
8. 洪新春(2002)。〈教育改革VS創意教學。台灣教育,614,54-58。
9. 洪振方(1998)。〈科學創造力之探討〉。高師大學報,9,289-302。
10. 吳宗立(2002)。〈教師行動研究的實踐〉。國教天地,149,46-54。
11. 吳靜吉(1976)。〈分歧式和連鎖式的聯想訓練對創造思考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學報,33,45-71。
12. 吳靜吉(2002):《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應用心理研究。,第15期,頁17-42。
13. 吳新華、劉世雄、吳沂木(2004)。〈資訊科技融入創意教學策略〉。國教之友,55-2,3-9。
14. 吳清山 (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台灣教育,614,2-8。
15.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11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