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引書目
壹、古典文獻
本文「徵引書目」,以曾引用之資料為準,分為「古典文獻」、「現代專書」、「論文期刊」三類,前兩者又細分為「楚辭類」與「其他類」,「論文期刊」則包含「學位論文」與「期刊會議」。在次第方面,「古典文獻」以時代為序;「現代專書」與「期刊論文」則先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再以出版先後排列。
楚辭類
〔漢〕王逸:《楚辭章句》、〔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宋〕錢杲之:《離騷集傳》(民國七年海虞鐵琴銅劍樓影印本),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1版1刷)第拾冊。
〔宋〕朱熹:《楚辭集注》(台北:藝文出版社,1983年6月4版)。
〔明〕賀貽孫:《騷筏》(清道光二十六年敕書樓重刊本),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1版1刷)第貳肆冊。
〔明〕汪瑗:《楚辭集解》(明萬曆四十三年汪文英刊本),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1版1刷)第肆冊。
〔明〕李陳玉:《楚詞箋注》(清康熙十一年魏學渠刻本),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楚辭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王夫之:《楚辭通釋》(台北:廣文書局,民國52年)。
〔清〕李光地:《離騷經》(《榕村全書》,清道光九年李維迪刊本),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1版1刷)第拾貳冊。
〔清〕林雲銘:《楚辭燈》(台北:廣文書局,民國60年12月再版)。
〔清〕朱冀:《離騷辯》(清康熙四十五年綠筠堂刻本),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1版1刷)第拾壹。
〔清〕張德純:《離騷節解》(清康熙年間讀書松桂林刻本),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1版1刷)第玖冊。
〔清〕王邦采:《離騷彙訂》(《廣雅書局叢書》,清光緒二十六年刊本),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1版1刷)第拾貳冊。
〔清〕王邦采:《屈子雜文箋略》(《廣雅書局叢書》,清光緒二十六年刊本),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1版1刷)第拾貳冊。
〔清〕蔣驥:《山帶閣註楚辭》,收錄在《清人楚辭注三種》(台北:長安出版社,1975年4月)。
〔清〕屈復:《楚辭新注》(《關中叢書》,民國二十五年陝西通志館排印本)。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1版1刷)第拾參冊。
〔清〕戴震:《屈原賦注》,收錄在《清人楚辭注三種》(台北:長安出版社,1975年4月)。
〔清〕董國英:《楚辭貫》(清道光二十五年正誼齋刻本),收錄於文清閣編:《楚辭要籍選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10月1版1刷)第十一冊。
〔清〕龔景瀚:《離騷箋》(清光緒三年三月湖北崇文書局刻本),收錄於文清閣編:《楚辭要籍選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10月1版1刷)第十一冊。
〔清〕劉永濟:《屈賦通箋》(台北:學生書局出版,1972年4月初版)。
〔清〕魯筆:《楚辭達》(清乾隆三十一年見南齋刻本),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1版1刷)第拾冊。
其他類
〔漢〕司馬遷:《史記》;〔唐〕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三家注》(台北:七略出版社,1991年,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王禮卿:《文心雕龍通解》(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0月初版)。〔宋〕朱熹:《四書集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1月15初版)。
〔宋〕朱熹:《朱子語類(肆)》,收錄在《朱子全書》第拾柒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嚴羽撰、〔清〕胡鑑注、任世熙校:《正校滄浪詩話注》(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元月初版)。
〔元〕吳萊:《淵穎集》十二卷(清光緒元年(1875)永康胡氏退輔齋刊本)。
〔明〕李贄:《焚書》(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5月初版)。
〔明〕胡應麟:《詩藪》(台北:廣文書局,1973年9月初版)。
〔清〕周亮工輯:《賴古堂尺牘新鈔》(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2年,11月台1版)。
〔清〕永瑢、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
〔清〕楊倫:《杜詩鏡銓》(台北:華正書局,1976年6月台1版)。
〔清〕馮金伯:《國朝畫識》,收錄在《清代傳記叢刋》(台北:明文出版社,1985年5月10日初版)。
〔清〕竇鎮編輯:《國朝書畫家筆錄》,收錄在《清代傳記叢刋》(台北:明文出版社,1985年5月10日初版)。
〔清〕斐大中等修、秦湘業等纂:《無錫金匱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6月台1版,據清光緒七年刊本)。
〔清〕李濬之編輯:《清畫家詩史》,收錄在《清代傳記叢刋》(台北:明文出版社,1985年5月10日初版)。
〔清〕高鑅泉:《錫山歷朝著述書目考》(清光緒二十八(1902)年活字本),收錄在《地方經籍志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3月1刷)第十二冊。
〔清〕姚永樸:《文學研究法》(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10月再版)。
〔清〕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8月20日)。
貳、現代專書
楚辭類
中國屈原學會編:《中國楚辭學.第十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5月1版1刷)。
朱碧蓮:《楚辭論稿》(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3年1月1版1刷)。
李宗華、朱炳祥:《楚辭學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6年10月1版1刷)。
易重廉:《中國楚辭學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5月1版1刷)。
金開誠:《屈原辭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1版2刷)。
周建忠、湯漳平主編:《楚辭學通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1版1刷)。
周建忠:《楚辭考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12月1版1刷)。
姜亮夫:《楚辭書目提要》(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10月)。
姜亮夫:《楚辭書目五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2月1版1刷)。
姜亮夫:《楚辭今繹講錄》(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1版1刷)。
洪湛候編:《楚辭要籍解題》(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1版1刷)。
陳煒舜:《屈騷纂緒》(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8年12月初版)。
崔富章:《楚辭書目五種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2月1版1刷)。
游國恩:《天問纂義》(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3年9月初版1刷)。
褚斌杰:《楚辭要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趙沛霖:《屈賦研究論衡》(桃園: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6月20日1版1刷)。
趙逵夫:《屈騷探幽》(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5年4月1版2刷)。
廖棟樑:《倫理.歷史.藝術:古代楚辭學的建構》(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9月20日初版)。
廖棟樑:《靈均餘影:古代楚辭學論集》(台北:里仁書局,2010年4月20日初版)。
熊任望:《楚辭探綜》(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1版1刷)。
鄭振鐸編:《楚辭圖》(195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影印本),收錄於吳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1版1刷)第參拾冊。
鄭坦:《屈賦甄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1月初版)。
潘嘯龍、毛慶主編:《楚辭著作提要》(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1版1刷)。
聶石樵:《屈原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4月2版1刷)。
饒宗頤:《楚辭書錄》(香港:饒宗頤印行,1955年),25頁。
其他類
于凌波:《簡明佛學概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8月再版)。
王懋竑纂訂:《朱子年譜》(台北:台灣商務,1965年12月台一版)。
尤信雄:《桐城文派學述》(臺北:文津出版社,1975年4月)。
朱立元:《接受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
朱立元、張德興等著:《西方美學通史.二十世紀美學(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1刷)。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7年7月2版4刷)。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頂淵文化,2007年10月初版2刷)。
艾布拉姆斯(Meyer Howard Abrams):《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2月1版1刷)。
李澤厚:《華夏美學》(臺北:時報出版社,1989年)。
呂正惠、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學批評》第一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8月初版)。
吳長鵬:《倪瓚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2月初版)。
克林斯.布魯克斯(Cleanth Brooks):《精緻的甕:詩歌結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1版1刷)。
何玉蔚:《對過度詮釋的詮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4月1版1刷)。
柯羅齊(Croce Benedetto)著、傅東華譯:《美學原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10月台二版)。
柯慶明、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上)─ 一個現代學術思潮的論文選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12月初版)。洪漢鼎:《詮釋學史》(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修訂1刷)。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初版14刷)。
高友工:《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5月1版1刷)。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出版社,1972年)。
陳鵬翔:《主題學理論與實踐》(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5月初版)。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3月1版1刷)。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11月1版1刷)。
勒內.韋勒克(René Wellek)、奧斯汀.沃倫(Austin Warren)合著:《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1版2刷)。
黃啟方編:《北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書局,1978年9月初版)。
喬治.布萊(Georges Poulet)著、郭宏安譯:《批評意識》(南昌: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9月1版1刷)。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上)》(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2月初版1刷)。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6月)。
楚默:《倪雲林研究》(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年10月)。
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伍輯,十六冊。
趙毅衡:《新批評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9月1版1刷)。
蔡翔:《此情誰訴—中國知識份子的歷史性格》(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年)。
羅聯添編:《隋唐五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書局,1978年9月初版)。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4月初版2刷)。
參、期刊論文
王錫三:〈王邦采「三段說」質疑〉,收錄在《天津師大學報》第二期(總第59期)(1985年4月20日出版)。
毛慶:〈離騷的層次劃分及結構的奧秘〉,收錄於《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五期(2000年)。
周建忠:〈〈離騷〉「求女」研究平議〉,收錄於《東南文化》第11期(總第151期)(2001年)。
周建忠:〈《楚辭》層次結構研究─以離騷為例〉,收錄於《雲夢學刊》第26卷第第2期(2005年3月)。
徐耀明:〈論離騷的複線結構〉,收錄於《中州學刊》第三期(1997年)。
黃崇浩:〈離騷結構的深層解析〉,收錄於《雲夢學刊》第26卷第6期(2005年11月)。
劉士林:〈論離騷的結構〉,收錄於《雲夢學刊》第三期(1997年)。
劉中黎,梅桐生:〈離騷結構之新探〉,收錄於《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5期(2003年9月)。
趙逵夫:〈離騷的結構、敘事與抒情〉,收錄於《天水行政學院學報》第2期(2000年)。
熊玲玲:〈回歸本位:離騷結構辨析〉,收錄於《池州師專學報》第17卷第2期(2003年4月)。
顏崑陽:〈漢代「楚辭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收錄於《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第二輯(彰化: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4年5月出版)。
肆、學位論文
吳燕真:《招魂、尋跡與辯誣—黃文煥《楚辭聽直》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柯混瀚:《陳本禮《屈辭精義》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六月)。黃光亮:《清代科舉制度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學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收錄於《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6年10月)。葉伯棠:《清代文官考選制度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收錄於《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