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教科書、專書
王雲五,《岫盧論國是》,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1月。
王國璋,《當代美國政治論衡》,三民,初版,1993年10月。
王業立編,《最新各國政府與政治》,韋伯,初版,2003年10月。
王業立編,《最新美國政治》,韋伯,初版,2004年1月。
台灣研究基金會,《國防白皮書》, 1989年5月。
行政院研考會編,《憲改方向盤》,五南,初版,2006年4月。
任德厚,《政治學》,自版,增訂八版,二刷,2009年10月。
任德厚,《比較憲法與政府》,自版,初版,2002年8月。
朱諶,《憲政分權理論及其制度》,五南,1997年10月。
李惠宗,《權力分立與基本權保障》,韋伯,初版,1999年3月。
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五版,2009年9月。
李惠宗,《行政法要義》,元照,五版,2010年9月。
李惠宗,《案例式法學方法論》,新學林,一版,2010年9月。
李鴻禧,《李鴻禧憲法教室》,元照,2004年5月。
李鴻禧等,《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元照,初版,2002年12月。
洛克(John Locke)著,李永久譯,《政府論》,帕米爾書店,1969年2月。
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自版,三版,2004年6月。
吳志光,《人權保障機制的跨國性研究》,新學林,初版,2010年5月。
吳志光,《行政法》,新學林,四版,2010年9月,
吳重禮、吳玉山編,《憲政改革─背景、運作與影響》,五南,初版,2006年11月。
沈有忠,《威瑪憲政變奏曲—半總統制憲法的生命史》,五南,2009年6月。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9月。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大中國,1992 年10月。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二)》,三民,1992年5月。
林子儀,《權力分立與憲政發展》,月旦,初版二刷,1993年10月。
林子儀、葉俊榮、黃昭元、張文貞,《憲法-權力分立》,新學林,二版,2010年9月。
林水波,《憲法政治學》,元照,初版,2002年8月。
林金莖、陳水亮,《日本國憲法論》,中日關係研究發展基金會,再版,2002年10月。
林明昕,《公法學的開拓線─理論、實務與體系之建構》,元照,初版,2006年9月。
林騰鷂,《中華民國憲法》,四版,三民,2006年3月。
周陽山,《憲政與民主》,台灣書局,1997年5月。
周育仁,《政治學新論》,自版,初版,2002年9月。
周世輔、周陽山,《中山思想新詮-民權主義與中華民國憲法》,三民,2001年2月。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元照,四版,2010年3月。
胡佛,《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五)憲政結構與政府體制》,三民,1998年1月。
胡祖慶,《比較政府與政治-從比較觀點看台灣政治困境》,五南, 2001 年11月。
吳玉山,《俄羅斯轉型1992-1999: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分析》,五南,2000年4月。
荊知仁,《中國立憲史》,聯經,初版六刷,2001年10月。
施正鋒編,《憲政改革》,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台灣心會,初版,2004 年1月。
翁岳生編,《行政法〈上〉》,元照,三版,2006年10月。
高永光,《修憲手冊》,民主文教基金會,1991年11月。
孫科,《憲法要義》,雲天,1970年12月。
徐正戎,《法國總統權限之研究》,元照,初版,2002年11月。
涂懷瑩,《中華民國憲法原理》,自版,1990年2月。張君勱,《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台灣商務,台一版,1972年2月。
張台麟,《法國政府與政治》,五南,二版,2003年4月。
張潤書,《行政學》,三民,三版二刷,2005年4月。
張世賢、陳恆鈞,《比較政府》,五南,四版,2010年6月。
張世熒,《中華民國憲法與憲政》,五南,2000年1月。
張治安,《中國憲法及政府》,五南圖書,1998年8月。Larry Elowitz 著,張明貴譯,《美國政府與政治》,桂冠圖書,1995年1月。
陳思澤,《當代比較政府》,風雲論壇,2版,2001年4月。
陳隆志編,《憲政研討會論文集》,元照,初版,2002年8月。
陳滄海,《憲政改革與政治權力》,五南,2版,2002年11月。
陳新民,《憲法學釋論》,自版,修正六版,2008年9月。
陳新民,《法治國家原則之檢驗》,元照,初版,2007年7月。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三民,2001年1月。
陳慈陽,《人權保障與權力制衡》,自版,初版,2001年3月。
陳慈陽,《憲法學》,元照,二版,2005年11月。
陳慈陽,《憲法規範性論與憲政現實性》,翰蘆,二版,2007年3月。
Alan R.Ball and Guy B.Peters著,陳一新、鄧毓浩、陳景堯譯,《最新現代政治與政府》,韋伯文化,2003年1月。
Aread Lijphart著,陳坤森譯,《當代民主類型與政治》,桂冠,1993年2月。
陳陽德、魏芷言,《中華民國憲法動態新論》,五南圖書,1997年10月。
陳水逢,《中華民國憲法論》,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年10月。
傅啟學,《中國政府》,台灣商務書局,1984年7月。
許宗力,《法與國家權力(一)》,元照,初版二刷,2006年8月。
許宗力,《法與國家權力(二)》,元照,初版,2007年1月。
許宗力,《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元照,二版,2007年1月。
許志雄,《憲法秩序之變動》,元照,二版,2010年6月。
許育典,《憲法》,元照,四版,2010年8月。
逯扶東,《西洋政治思想史》,三民書局,增訂八版,1994年8月。
湯德宗,《權力分立新論—卷一》,元照,增訂三版,2005年4月。
湯德宗、廖福特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五輯》,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2007年03月。
彭懷恩,《比較政治學》,風雲論壇,初版,2001年3月。
彭懷恩,《政治學─全球化時代的觀點》,風雲論壇,初版,2006年11月。鄒文海,《政治學》,三民,1999年2月。
程明修,《國家法講義(一)─憲法基礎理論與國家組織》,新學林,初版,2006年10月。
曾繁康,《比較憲法》,三民書局,1985年9月。
華力進,《政治學》,經世書局,1988年4月。
管歐,《中華民國憲法論》,九次修訂二刷,三民書局,2002年2月。
齊光裕,《中華民國的憲政發展-民國三十八年以來的憲法變遷》,揚智,1998年11月。
董翔飛,《中國憲法與政府》,自版,42版,2005年9月。
葉俊榮,《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元照,2003 年2月。
葉俊榮、張文貞主編,《新興民主的憲政改造》,元照,初版,2008年7月。
洛克(John Locke)著,葉啟芳等譯,《政府論次講》,第二章,唐山出版社,1986年7月。
雷飛龍譯,(Giovonni Sartori 著),《比較憲政工程:結構、動機、後果之研究》,國立編譯館,1998年4月。
劉慶瑞,《中華民國憲法要義》,三民,修訂17版,1988年9月。
劉省作,《決勝廟堂—行政在國會合與戰的真相》,揚智,二版,2008年8月。
蔣勻田,《中國近代史轉捩點》,友聯,1976年11月。
蔡宗珍,《憲法與國家〈一〉》,元照,初版,2004 年4月。
薩孟武,《政治學》,三民,增訂2版,2006年10月。
薩孟武著、黃俊杰修訂,《中國憲法新論》,三民,2版,2007年7月。
謝瑞智,《比較憲法》,地球出板社,1992年9月。
謝政道,《中華民國修憲史》,揚智,2001年6月。
蕭文生,《國家法(I)-國家組織篇》,元照,初版,2008年8月。
羅志淵,「內閣制」條,載羅志淵主編〈政治學〉,《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三
冊》,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12月。
羅志淵,《中國憲法與政府》,正中書局,1977年11月。
羅孟浩,《論責任內閣制》,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8年4月。
蘇嘉宏,《增修中華民國憲法要義》,東華,2003年12月。
蘇永欽,《走向憲政主義》,聯經,1994年6月。
蘇永欽,《尋找共和國》,元照,初版,2008年9月。
蘇永欽,《憲政論衡》,一品文化,初版,2008年12月。
二、期刊、論文
王致雲,〈論憲法中的統帥權〉,憲政論壇,34 卷12 期,1987年6月。田桂林,〈憲法與國防之研究〉,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年刊,第4期,1970年1月。朱雲漢,〈法國憲政體制對我國憲政改革的啟示〉,《國家政策雙週刊》,第73 期,1993年11 月。李鴻禧,〈中華民國憲法的病理癥結—半世紀之歷史淺述〉,《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2 期,2000年12 月。李鴻禧,〈憲法意見書— 以副總統不得兼任行政院長為主題〉, 月旦法學雜誌第17 期,1996年9月。李惠宗,〈對總統罷免、彈劾及倒閣權行使之法理〉,《月旦法學雜誌》,第136期,2006年9月。李惠宗,〈權力分立原則的落實與反省─從中科三、四期判決及裁定停止執行談起〉,《月旦法學教室》,第96期,2010 年10月。
李建良,〈論停建核四電廠的憲法爭議〉,《月旦法學雜誌》,第67期,2000年12月。
李念祖、朱百強,〈從釋字第520號解釋看行政與立法關係〉,《台灣本土法學》,第20期,2001年3月。李建良,〈面對中華民國的憲法〉,收錄於湯德宗、廖福特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五輯》,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2007年03月。
李念祖,〈憲政主義與民主鞏固— 論我國雙首長制憲法對於政治部門的控制〉,九七
修憲與憲政發展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2000年12月9日。
李念祖,〈憲政發展中我國總統權力的演變〉,收錄於高朗、隋杜卿《憲政體制與總統權力》,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2年7月。李念祖,〈總統兼任國會多數黨黨主席的憲政效應〉,《台灣法學雜誌》,第133期,2009年8月。林嘉誠,〈總統直選後的中央政府體制〉,《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周刊》,第85期,1994年5月。周陽山,〈總統制、內閣制、半總統與政治穩定〉,《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8期,1996年8月。周育仁、劉華宗,〈立法院在憲政體制中的角色〉,《理論與政策》,第10 卷第4 期,1996年9 月。周育仁,〈九七修憲後我國中央政體制之定位〉,收錄於陳健民、周育仁主編《九七修憲與憲政發展》,國家政策基金會,2001年11月。
吳志光,〈繼受外國憲法釋義學的他山之石經驗—以東歐民主轉型國家為例〉,收錄於《憲政時代》,第30卷第1期,2004年7月。吳東野〈「半總統制」之探討〉,《美歐月刊》,第11卷第1 期,1996年1月。呂坤煌,〈我國立法委員選舉單一選區劃分之探討〉,收錄於《選舉制度與立法》,立法院法制局編印,2008年1月。
胡佛,〈當前政治民主化與憲政結構〉,收錄於胡佛、湯皓全主編《民間國建會特輯〈一〉改革憲政》,業強,1998年2月。
胡佛,〈論回歸憲法與強人體制〉,收錄於《戡亂終止後法制重整與法制展望論文集》,中國比較法學會,1991年5月。
姚立明,〈憲政問題與政治民主化〉,收錄於陳文俊主編《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叢書(一)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及展望》,1995年6月。
姚立明,〈恢復憲法中的制衡原理〉,《聯合報》,1988年7月28日。
高朗,〈評析威權轉型的總統權力〉,《美歐季刊》,第12卷第4期,1997年冬季號。高朗,〈內閣制與總統制之比較分析〉,《政治學報》,第21期,1993年12月。荊知仁,〈論五權架構與政府體制之調適〉,《憲政時代》,第23 卷第3 期,1998年1月。徐正戎,〈左右共治---「雙首長制」之宿命〉,《政策月刊》,第59 期,2000年月。徐正戎,〈法國第五共和總統權限之剖析〉,法學叢刊,第158 期,1995年4
月。
馬起華,〈我國中央政府體制是否內閣制的爭論〉,《三民主義研究學報》,第12期,1989年1月。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從憲政體制看中華民國總統之職權座談會實錄〉,2001年7月7日。
國策中心研討會,〈國防不是軍人的專利〉,國家政策季刊,1989 年3 月。
張君勱,〈民主、憲法、總統---卅七年四月四日對中國民主社會黨出席國大代表團講詞〉,《再生雜誌》,第2卷第2月號,1972年2 月。
張景舜,〈美國參議院行使人事同意權之程序與實務〉,收錄於《比較國會制度》,立法院法制局編印,2008年。許志雄,〈從比較憲法觀點論「雙首長制」〉,《月旦法學》,第26 期,1997年7月。陳春生,《中華民國憲法原理》,第13章〈修憲的成效與評估〉,明文書局,1998年11月。陳淳文,〈中央政府體制改革的謎思與展望〉,收錄於湯德宗、廖福特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五輯,中研院法研所籌備處,2007年3月。
陳愛娥,〈大法官憲法解釋權之界限—由功能法的觀點出發〉,《憲政時代》,第24卷 第3期,1998年12月。陳愛娥,〈我國現行憲法下總統角色的定性—單純國家統一象徵或真正的政府首長?〉,刊於陳隆志編《新世紀新憲政:新世紀智庫憲政研討會論文集》,元照,2002 年8月。陳銘祥,〈現行制度下總統的定位與展望〉,刊於陳隆志編《新世紀新憲政:新世紀智庫憲政研討會論文集》,元照,2002 年8月。
陳慈陽,〈從權力分立原則論修憲後監察委員之定位〉,收錄於氏著,《憲法規範性論與憲政現實性》,翰蘆,二版,2007年3月。
賀德芬,〈評「政黨政治的迷思」〉,《臺大法學論叢》,第27卷第2期,1998年1月。
黃昭元,〈九七修憲後我國中央政府體制的評估〉,《臺大法學論叢》,第27卷第2期,1998年1月。黃昭元,〈走鋼索的大法官─解讀釋字第520號解釋〉,《台灣本土法學》,第20期,2001年3月。黃昭元,〈立法委員改選後行政院應否總辭〉,月旦法學雜誌第47 期,1999 年4 月。黃錦堂,〈台灣雙首長制之內涵〉, 政策月刊, 第59 期, 2000 年6月。黃秀端,〈中央政府體制改革的選擇─政治篇〉,收錄於行政院研考會主編,《憲改方向盤》,五南,初版,2006 年4月。郭正亮,〈尋求總統和國會的平衡:雙首長制對台灣憲改的時代意義〉,《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7期,1996年7月。郭武平,〈中俄憲政發展比較研究〉,《俄羅斯學報》,第2 期,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2002 年1 月。湯德宗,〈論九七修憲後的權力分立---憲政工程的另類選擇〉,《台大法學論義》,第27 卷第2期,1998年1月。塗懷瑩,〈西方分權理論演變與缺失〉,法學叢刊,第119期,1985年7月。
葉俊榮,〈九七憲改與台灣憲法變遷的模式〉,《台大法學論叢》,第27卷第2期,1998年1月。楊幼尚,〈我國總統之地位與職權〉,憲政論壇,34 卷12 期,1987年6月。
楊日青,〈政府體制、選舉制度、政黨制度與內閣組合的關係〉,刊於蘇永欽編《聯合政府:台灣民主體制的新選擇?》,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2001 年1月。蔡宗珍,〈從總統的憲政角色看我國憲政體制改革之選擇〉,《新興民主的憲政改造》,元照,初版,2008年7月。
廖元豪,〈「畫虎不成」加「歪打正著」—從美國經驗評真調會與釋字第五八五號解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1期,2005年6月。謝瑞智,〈我國之中央政府體制〉,《政策月刊》,59 期,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會政策研究工作會,2000 年6 月。謝復生,〈對國會選舉制度改革的幾點建議〉,刊於蘇永欽編《台灣民主憲政的新境界?》,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2001 年1月。
羅孟浩,〈中國憲法的理論體係〉,中華文化事業委員會,1953 年2 月。
蘇永欽,〈從釋字第520號解釋看行政與立法關係〉,《台灣本土法學》,第20期,2001年3月。三、碩博士論文
卓文倩,《中華民國憲政體系之探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所博士論文,1998年6月。葉淑媚,《我國憲政體制之選擇:一九九Ο到二ΟΟΟ》,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4月。蔡慧蓉,《政黨輪替與「全民政府」:民主鞏固或反挫?》,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6月。蘇子喬,〈法國第五共和與台灣當前憲政體制之比較:動機、結構與結果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 2000 年6月。鍾國允,《我國現行憲法上二元領導型態之研究—析論總統之職權》,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0年6月。貳、德文部分
Badura, Peter, Staatsrecht-Systematische Erläuterung des Grundgesetzes fü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München, C. H. Beck, 3. Aufl.,﹙2003﹚.
Di Fabio, Udo, Der Staat des Grundgesetzes - Kontinuitat und Wandel : Festschrift für Peter Badura zum siebzigsten Geburtstag von Michael Brenner, Peter M. Huber und Markus Mostl , Tübingen, Mohr Siebeck,﹙2004﹚.
Degenhart, Christoph, Staatsrecht I:Staatsorganisationsrecht, Heidelberg Neckar : C.F. Müller,﹙2007﹚.
Gröpl, Christoph, Staatsrecht I : Staatsgrundlagen, Staatsorganisation : mit Einführung in das juristische Lernen, München:C. H. Beck Beck,﹙2008﹚.
Ipsen, Jörn, Staatsorganisationsrecht(StaatsrechtI), Neuwied, Metzner, 3. Aufl.,﹙1991﹚.
Ipsen, Jörn, Staatsorganisationsrecht(StaatsrechtI), Köln, München, Heymann., 21. Aufl., ﹙2009﹚.
Maurer, Hartmut, StaatsrechtI : Grundlagen‧Verfassungsorgane‧Staatsfunktionen, München :C. H. Beck, 5. Aufl.,﹙2007﹚.
Maurer, Hartmut, Allgemeines Verwaltungsrecht, München: C. H. Beck, 17. Aufl., ﹙2009﹚.
Roxin, Claus,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Ⅱ, München : C. H. Beck .,﹙2003﹚.
Schmitt, Carl, Das Reichsgericht als Hüter der Verfassung(1929), Verfassungsrechtliche Aufsätz : aus den Jahren 1924-1954 : materialien zu einer verfassungslehre, Berlin , Duncker & Humblot, 3. Aufl.,﹙2004﹚.
Schmitt, Carl, Verfassungslehre, Berlin, Duncker & Humblot , 8. Aufl.,﹙1993﹚.
Winkler, Daniela, Staatsrecht I : Staatsorganisationsrecht, München: C. H. Beck,﹙2008﹚.
參、英文部分
Almond, Gabriel A. & Powell, G.Bingham. “Comparative Politics” , 2nd ed., Boston: LittleBrown and Company, 1978.
Dragnich & Rasmussen. "Major European Governments", Chicago: The Dorsey Press, 1982.
Duverger, Maurice. “A New Political System Model:Semi-Presidential Government,”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Vol. 8, NO. 2, 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1980.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Third Wave: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1.
Lijphart , Arend. Parliamentary Versus Presidential Government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
Linz, Juan J., “ The Perils of Presidentialism ” Journal of Democracy,Vol.1,NO.1, Maryland: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0.
Linz, Juan J., “Presidential or Parliamentary Democracy:Does It Make a Difference? ”in Juan J. Linz and Arturo Valenzuela (eds), The Failure of Presidential Democracy, Baltimore, Maryland: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4 .
Shugart, Matthew Soberg & Carey, John M. “ Presidents and Assemblies:Constitutional Design and Electoral Dynamics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owell, G. Bingham, Contemporary Democracies, Cambridge (US: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Ranney, Austin.“Governing: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Sixth Edition, 1993.
Rossum, Ralph A.&Tarr, G. Alan .“American Constitutional Law:The Structure of Government” (Wadsworth, 6th ed., 2003 )
Stone, Seidman, Sunstein, Tushnet, and Karlan.“Constitutional Law” (Aspen, 6th ed.,2009 )
Youngstown Sheet & Tube Co. V. Sawyer., 343 U.S. 579 ,1952.
肆、日文部分(按五十音順序排列)
芦部信喜原著、高橋和之補訂,《憲法》,岩波書店,第四版,2009年1月。
井上達夫編,《憲法I—立憲主義の哲学問題地平》,岩波書店,2007年5月
大須賀 明,《現代法講義─憲法》,青林書院,1996年。
曾根威彥,《刑法総論》,弘文堂,第4版,2008年。
長谷部恭男,《憲法》,新世社,第4版,2008年。
樋口陽一 編,《講座憲法学第5巻─権力の分立(1)》,1994年12月20日。
松井茂記,《日本国憲法》,有斐閣,第3版,2007年。
伍、網路資料:
http://w3.cyu.edu.tw/yjlin/works/veto.doc,最後瀏覽日:2011年1月8日。
http://tw.search.yahoo.com/search?p=%E7%BE%8E%E5%9C%8B%E7%8D%A8%E7%AB%8B%E6%88%B0%E7%88%AD&fr=yfp-s&ei=utf-8&v=0,最後瀏覽日期2011年1月9日。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3142&CtNode=6292&mp=1,最後瀏覽日期2011年1月9日。yy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9B%A3%E5%AF%9F%E9%99%A2,最後瀏覽日期2011年1月9日。
http://210.69.23.140/cec/cechead.asp,最後瀏覽日期2011年1月9日。
http://2006tp.mect.gov最後瀏覽日期,2011年1月9日。
http://www.eusa-taiwan.org/News_Analysis/Taiwan%20News%20weekly/Taiwan%20News%20Column/TNC070817%E6%B3%95%E5%9C%8B%E7%AC%AC%E4%BA%94%E5%85%B1%E5%92%8C%E9%9D%A2%E8%87%A8%E7%BF%BB%E4%BF%AE.doc最後瀏覽日期,2011年1月9日。
http://www.npf.org.tw/post/3/8296最後瀏覽日期2011年1月9日。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130/4/2i39i.html最後瀏覽日期2011年1月9日。
http://mag.udn.com/mag/vote2007-08/storypage.jsp?f_ART_ID=105882最後瀏覽日期2011年1月9日。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F%94%E5%B0%94%C2%B7%E5%85%8B%E6%9E%97%E9%A1%BF最後瀏覽日期2011年1月9日。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F%94%E5%B0%94%C2%B7%E5%85%8B%E6%9E%97%E9%A1%BF,最後瀏覽日,2010年10月17日。\
http://tw.epochtimes.com/10/11/5/151573.htm,最後瀏覽日,2011年1月9日。
http://tw.epochtimes.com/10/12/17/154636.htm,最後瀏覽日,2011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