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網路資料
「『山寨手機』未來將蠶食大廠市場份額--研究機構Gartner」。2010年11月10日
取自:http://cn.reuters.com/article/techMediaTelcoNews/idCNnCN142347720101110
檢索日期:2010年11月21日
「1.2億台山寨機拉低諾基亞市場份額」。2010年4月10日。南方都市報
取自:http://big5.ifeng.com/gate/big5/tech.ifeng.com/it/detail_2010_04/07/512603_0.shtml
檢索日期2010年11月21日
「借力聯發科技 國產山寨機海外遍地開花」。2008年11月11日 取自: http://news.chinayes.com/%5CNEWSBASE/20081111/WEB1375.shtml?categoryType=tech 檢索日期2009年11月3日
楊文琪 (2010年2月22 )。「深圳山寨機 擬印度設廠」。《經濟日報》取自:http://chn.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10/02/22/20100222000010.html 檢索日期:2010年11月3日
「2009年第二季我國半導體產業回顧與展望」。2009年8月26日。工研院IEK ITIS計畫 黃孟嬌產業分析師 取自:http://www.teema.org.tw/epaper/20090826/industrial002.html 檢索日期: 2010年3月25日
陸海龍(2010年9月16日)。「深圳IT回憶錄:通信產業的發展報告」。天極網 取自:
http://sz.yesky.com/233/11545733.shtml 檢索日期:2010年11月6日
李好宇、朗朗(2008年5月13日)。「凶猛山寨機:黑白前世今生」。電腦報取自:http://www.jyssti.gov.cn/info/View.asp?ID=785 檢索日期:2009年10月29日
陸龍海 (2010年9月21日)。「深圳IT回憶錄:一條陸串起深圳手機產業鏈」。天極網
取自 :http://sz.yesky.com/166/11555666.shtml 檢索日期:2010年11月6日
王光華。(2010年5月7日)。「從邊緣到主流 中國山寨手機抄、鈔、超」CTimes
取自:http://www.ctimes.com.tw/Art/Show2.asp?O=201005071142057065
檢索日期:2010年11月7日
二三級城市是根據「通行中國大陸城市分级明细」,是一種通用的分類法而非官方正式的分類。
取自:http://www.gettao.com/bbs/viewthread.php?tid=11575&extra=page%3D12 檢索日期:2010年12月25日
鍾榮峯。(2010年5月10日)。「山寨機改頭換面再出發!」。CTime。取自:http://www.ctimes.com.tw/Art/Show2.asp?O=201005101129077477&F=%A4s%B9%EB%BE%F7%A7%EF%C0Y%B4%AB%AD%B1%A6A%A5X%B5o 檢索日期:2010年11月7日
「國產手機”半壁江山”虛火旺」。2003年7月10日,新華網
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it/2003-07/10/content_964686.htm
檢索日期 :2010年11月8日
「國產手機份額跌破30% 科技創新是其崛起關鍵」。(2006年11月22日)。人民網 取自:http://homea.people.com.cn/GB/41413/5076025.html 檢索日期:2010年12月25日
「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綱要」。深圳市發展和改革革局。取自:http://www.szpb.gov.cn/News/GuiHuaChu/15guihua/15gh/02a2.htm 檢索日期:2010年11月10 日
「國家知識產局首次回應山寨現象」(2009年4月22日)。第一財經日報。取自:http://big5.ec.com.cn/gate/big5/biz.ec.com.cn/article/gnltjg/gnscjg/200904/765504_1.html檢索日期:2009年11月19日
李順德。(2009年2月23日)。「由『山寨現象』引發的思考—關注山寨現象(一)」取自:
http://www.sipo.gov.cn/sipo2008/yl/2009/200902/t20090216_440898.html 檢索日期:2009年11月19日
「深圳政協委員建議扶持山寨產品」(2009年2月22日)。北京新浪網取自:http://news.sina.com/102-000-101-101/2009-02-22/2248558464.html 檢索日期:2009年11月20日
「聯發科與泰爾合作可解決部分山寨機問題」。(2009年1月19日)中國新聞網
取自:http://news.xhby.net/system/2009/01/19/010425442.shtml 檢索日期:2010年11月12日
「深圳政府扶持通訊企業 宇龍、酷派、中興入選」(2008年12月30日)網易科技
取自:http://tech.163.com/08/1230/10/4UDESJHJ000915BE.html 檢索日期:2010年12月26日
「經濟半小時『山寨機』續:永不消失的山寨機」,(2008年07月09日)中央電視台
取自:http://it.people.com.cn/GB/42891/42895/7490002.html 檢索日期:2010年11月20日
「發展改革委主要職責」。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改革委員會
取自:http://www.sdpc.gov.cn/jj/default.htm 檢索日期:2010年11月25日
「工業和信息化部主要職責内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取自: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459606/11606790.html 2010年11月25日
「主要職能」。深圳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
取自:http://www.szpb.gov.cn//OrganFuction/index.aspx 檢索日期2010年11月26日
「主要職責」。深圳市科技工貿和信息化委會
取自:http://www.sz.gov.cn/mygyj/jgzn/jggk/ 檢索日期2010年11月26日
「目前山寨手機生產狀況以及生產支欄的困境分析」(2009年05月26日)慧典市場研究報告網
取自:http://big5.hdcmr.com/bgfree18194.html 檢索日期:2010年11月26日
專書:
Earl Babbien原著,2004,李美華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台北:時英出版社
胡幼慧, 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高小強,2008,中國手機產業現況與發展。台北:拓墣產業研究所
彭斯舟、許揚帆、林琦翔,2009,山寨經濟大革命,台北:秀威
張啟智,2009,山寨來了,台北:捷徑出版
吳宗成、黃丙喜、覃冠豪、陳櫻琴、張順教、欒斌、周子銓、方立維,2009,山寨風暴台北:理財文化
徐斯檢、吳玉山,2007,黨國蛻變,台北五南
龐建國,1993,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經驗,高雄:巨流
手機產業前景與產業鏈焦點,2003,台北:拓墣產業研究所
邁向高速發展的中國網通產業,2005,台北:拓墣產業研究所
大躍昇、大爆發下的中國通訊市場版圖,2007,台北:拓墣產業研究所
2006中國手機產業總覽,2007,台北:拓墣產業研究所
吳國光、鄭永年,1995,論中央—地方關係,香港:牛津
中央電視台《中國財經報導》欄目組,2009,山寨來了,機械工業出版社
阿甘,2009,山寨革命,中信出版社
碩博士論文:
王嘉州,2003,理性選擇與制度變遷: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政經關係類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黃莉婷,2004,全球手機產業垂直分工結構演進之探析,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若凡,2006,從外商進入市場之角度看中國專利制度之規範與保護,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曹俊漢,2008,全球治理下中國大陸專利權力的規範與實踐:從WTO的機制談起,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伯全,2008,解讀聯發科的成長密碼,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在職專班經營管理組碩士論文
陳建宏,2009,中國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實證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鈺盛,2009,中國大陸智慧財產權之改革與執行落差—以地方保護主義之觀點,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期刊論文:
王信賢,2000,當代西方「中國研究」之新制度典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Vol.43 No.823~44
王佳煌,2008,論中國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型國家:以信息化政策為例,社會科學論叢 Vol.2 No.2 148~188王振寰,2005,從科技學習到科技創新的不同途徑:南韓,台灣與中國,2005年台灣社會學年會
李芝蘭,2004,跨越零和:思考當代中國的中央地方關系,華中師範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Vol.43, No.6 117-124
徐斯儉,2006,國際競爭下的中國高科技產業:以半導體產業為例,中國經濟資料庫、中國經濟專題研究論文,No.2 1~27
陳淳斌,2001,中國大陸鄉鎮企業發展與地方政府職能:回顧學界對相關理論的研究,中國大陸研究 Vol.44 No.7 83~102陳振偉、耿曙,2005,揮別發展型國家?昆山地方治理模式的轉型,政治學報 Vol.38 141~174張弘遠,2007,「發展型國家」理論的回顧極其在中國研究適用性之探討,東亞研究 Vol.30 No.2 86~121楊枝煌,2009,「寨製造的正明及調控」學術探索
高鴻翔,2009 ,「是誰殺了產業政策?解析中國大陸手機生產許可證之死」,科技發展政策報導, 第2 期,57-69潘九堂,2009,「從整機到SoC設計山寨化—珠三角消費電子產業現狀及未來」。深圳市半導體行業協會產業研究組
潘峰華、王緝慈,2010,「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手機製造產業的空間格局極其影響因素」,經濟地理 Vol.30 N0.4 608~613英文專書:
Balassa, Bela ,《國際經濟體系中的新興工業化國家(The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conomy)》王慶輝譯。台北幼獅
Linda Weiss,2003,”State in Global Economy: Bringing Domestic Institutions Back In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Chalmers,1982. 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中譯《推動日本奇蹟的手—通產省》。姜雪影、李定遠譯。台北:天下,1985
Peter Evens,1995,Embedded Autonomy-State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Wade,1990,《管理市場:經濟理論與東亞政府主導工業化(Governing the Market—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張宗漢譯,台北:五南
英文期刊:
Blecher, Marc (1991). “Development State, Entrepreneurial Stat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ist Reform in Xinju Municipality and Guanghan County,” in Gordon White ed., The Chinese State in the Era of Economic Reform: The Road to Crisis, New York: M.E. Sharpe, pp. 265-291.
Jonathan Unger and Anita Chan,(1999), Inheritors of the Boom: Private Enterprise and the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 in a Rural South China Township", The China Journal, No. 42 (July 1999), pp. 45-74
Nee, Victor,(1991),”Social Inequalities in Reforming state Socialism: Between Redistribution and Markets in China ” 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 Vol56 Issue 3, pp267-282
Nee, Victor and Su, Sijin (1998)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Robust Economic Performance: Public-Sector industrial Growth in China,” in Jeffery Henderson e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Eastern Europe in the Light of East and Experience,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Oi, Jean C. (1995). “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formational Economy,” The China Quarterly, No144, pp.1132-1149.
Onis Ziya,1991,”The Logic of Development State” Comparative Politics 24 No.1 pp109-126
White, Gordon (1984), “Development State and Socialist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Third World”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Vol.21, No. 1, pp. 97-120
Wong, Joseph (2004). “The adaptive developmental state in East Asia,”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Vol.3 No.4, pp. 345-362.
Woo, Wing Thye (2003). “A United front for the common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China’s economic growth : a case of non-antagonistic contradiction,” Issues and Studies, Vol.39,No.2, pp. 1-23.
Wu, Yu-Shan (2003). “Institutions and policies must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another case of non-antagonistic contradiction”, Issues and studies, Vol.39, NO.2, pp. 24-40.
Zhou, Xueguang (2000).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105, No. 4, pp,1135-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