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哲學原典及哲學書籍類
1.David Hume,Philosophical Essays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by the author of the Essays Moral and political.(London:printed for A. Millar, oppofite Katharine-street, in the strand. MDCCXL VIII. 1748)
中譯:關琪桐譯,《人類理解研究》,新竹:仰哲出版社,1982
2.David Hume,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reprinted form the original edition in three volumes, and edited with an analytical index , by L. A. Selby-Bigge. (M.A. , Oxford University Pess,1978)
3.David Hume,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edited with an analytical index by L. A. Selby-Bigge.( M.A. Oxford 1946)
中譯:關文運譯,《人性論》(上)(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4.David Hume,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edited with an analytical index by L. A. Selby-Bigge, ( M.A. Oxford 1946)
中譯:石碧球譯,《人性論 英漢對照》,共四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5.A.J. Ayer,《Hume》,Oxford,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中譯:李瑞全譯,《休謨》,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第二次印行
6.Anthony Quinton,《David Hume》,London: Routledge,1999
中譯:時國銘譯,《休謨》,臺北市:麥田出版,1999
7.Barry Stroud(巴裏.斯特德),《Hume》,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7
中譯:周曉亮 劉建榮等譯,《休謨》,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
8.D.G.C MacNabb.,《David Hume ,his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morality》,New York : Hutchinson's University Library ,1951
中譯:黃懿梅譯,《休謨》,臺北市: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5初版
9.苗力田主編,徐開來譯,《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二卷《物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10.徐開來譯,亞里斯多德著(Aristoteles),《物理學》,臺北市:慧明文化,2002
11.汪子嵩,《亞里士多德關於本體的學說》,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2.張身華譯,歐文柯比(Irving M. Copi),《邏輯概論》,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出版,第11版,1981
13.龐景仁譯,威廉.詹姆士(James, W.) 著《徹底的經驗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第3刷
14.鄧曉芒譯,康德,《實用人類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5.李瑞全,《休謨》,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16.張奉箴,《洛克、休謨及康德的哲學思想舉例》,臺南市:聞道出版社,1995初版
17.鄔昆如等6人合,《哲學概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初版2刷
18.曾仰如,《十大哲學問題之探微》,臺北市:輔大出版社,1991
19.魯成波,《西方懷疑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
20.朱建民編,《知識論》,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發行,2003
21.西洋哲學編譯小組輯《英國經驗論哲學資料選輯》,新竹:仰哲出版社,1981
22.陳修儒主編,《歐洲哲學史上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第2刷
23.尹星凡、胡耀忠、謝石林,《知識之謎 休謨以來的西方知識論及評析》,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第1刷
24.黃振定,《通往人學途中 休謨人性論硏究》,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第1刷
25.瑜青主編,《休謨經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2第1刷
26.雷德鵬,《走出知識論的困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1刷
27.劉仲容,《多瑪斯論生成和變動》,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4
28.古平、肖峰等譯,J.P. 蒂洛,《哲學理論與實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史書類
29.Wilhelm Windelband: Lehrbuch de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14. Ausg., revidiert von Heinz Heimsoeth, Tűbingen, 1950
譯本:文德爾班,《哲學史教程(上)(下)》,羅達仁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出版,1997年再版
30.馬元德譯,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西方哲學史(上)(下)》,臺北市:左岸文化,2005
31.朱建民.李瑞全譯,柯普斯登 (Frederick Copleston),《西洋哲學史 第五冊》,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9
32.劉仲容、尤煌傑、武金正,《西洋哲學史》,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2000
33.段德智譯,索利著《英國哲學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
34.傅偉勳,《西洋哲學史》,臺北市:三民書局,2005
哲學期刊論文類
35.Christopher J. Berry, “ Hume's Universalism: The Science of Man and the Anthropological Point of View.”,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ug 2007, Vol. 15 Issue 3, p535-550, 16p
36.Lon Becker, “ The Missing Shade Of Blue As A Proof Against Proof.”,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18(1) 2010: 35-44
37.Paul Faulkner, “ David Hume's reductionist epistemology of testimony”, Pacif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Dec 1998, vol. 79, no.4, pp. 302-313
38.James A. Harris , “Of Hobbes And Hume: A Review Of Paul Russell, The Riddle Of Hume’S Treatise: Skepticism, Naturalism And Irreligion”, Philosophical Books; Jan 2009, Vol. 50 Issue 1, p38-46, 9p
39.Peter Jones, “Hume's great Treatis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May 2008, Vol. 16 Issue 2, p421-429, 9p
40.Peter Jones, “Early Responses To Hum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Feb 2004. 12(1), 151-158, 8 p.
41.P. J. E. Kail, “ On Hume's Appropriation of Malebranche: Causation and Self”, Europe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Apr 2008, Vol. 16 Issue 1, p55-80, 26p
42.P.J.E. Kail, “Understanding Hume’S Natural History Of Religion”, 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April 2007, Vol.57, No.227
43.David Landy, “ A (Sellarsian) Kantian Critique Of Hume's Theory Of Concepts”, Pacif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Dec 2007, Vol. 88 Issue 4, p445-457, 13p
44.Lorenzo Greco, “ Humean Reflections in the Ethics of Bernard Williams”, Utilitas; Sep 2007, Vol. 19 Issue 3, p312-325, 14p
45.Paul Russell, “ Hume's Lucretian Mission: Is It Self-Refuting?”, Monist; Apr 2007, Vol. 90 Issue 2, P182-199, 18p
46.Anik Waldow, “Hume's Belief in Other Minds”,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Jan 2009, Vol. 17 Issue 1, p119-132, 14p
47.姚莉萍、韓卿,〈因果必然性探析-結合休謨、卡爾納普因果研究的考察〉,《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06年第5期
48.蔣昭陽,〈休謨問題:歸納推導的邏輯依據是什麼-從「康德的休謨問題」談起〉,《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第22卷第2期
49.程煉,〈休謨的因果性說明〉,《哲學門.第五卷第二冊》,頁1-17
50.徐向東,〈因果關係與必然聯繫:「新休謨」的解釋爭論〉,《哲學門.第五卷第二冊》,頁18-40
51.尹鑫、王飛,〈也談歸納法的有效性證明問題〉,《欽州學院學報》,第23卷第2期,2008年4月,頁46-49
52.黃爭新,〈傳情之道-淺析休謨的同情發生機制〉,《欽州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07年4月,頁69-72
53.高全喜,〈大衛‧休謨:自由主義,抑或保守主義?〉,《思與言》,第45卷第3期,2007年9月,頁57-7754.高文新,程波,〈大衛‧休謨經驗心理學探析〉,《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2期,2006年4月,頁1-7
55.唐桂麗,〈可經驗的與不可知的-兼論休謨認識論中的「經驗」〉,《學術論壇論理月刊》,第12期,2006年,頁47-49
56.張瑜,〈休謨之道德情感論〉,《池州師專學報》,第21卷第2期,2007年4月
57.李偉哲,〈休謨倫理學非相對主義本質研究〉,《石家庄學院學報》,第10卷第5期,2008年9月,頁31-34
58.靳繼東,〈從經濟正義到政治正義:休謨與洛克財產權理論之比較〉,《石家庄學院學報》,第10卷第4期,2008年7月,頁36-40
59.熊明,〈休謨問題的邏輯正解〉,《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頁26-40
60.盛慶琜,〈實然,應然鴻溝:自然主義和效用主義〉,《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頁16-25 (台灣淡大)
61.曾曉平,〈休謨道德思想的發展 一從《人性論》「論道德」到《 道德原則研究》〉,《哲學與文化》,第27卷第7期,2007年7月,頁666-67562.張明德、陳文江,〈休謨歸納問題:一個新模態邏輯語義解〉,《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第2002年第4期,頁15-18
63.周保巍,〈社會情境‧意識形態‧知識話語-思想史視野中的「休謨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上海200062,頁79-88
64.江智紅,〈休謨懷疑主義述評〉,《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頁5-16
65.孫曉喜,〈作為人學發展環節的休謨道德思想〉,《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1期,2006年3月,頁82-85
66.王敬華,〈事實、價值與道德選擇〉,《齊魯學刊》,2007年第6期,頁134-137
67.顏景虎、陳文殿,〈論休謨哲學的懷疑主義及其影響〉,《齊魯學刊》,2005年第5期,頁123-126
68.程林,〈金岳霖的歸納原則辨析〉,《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7月,頁63-65
69.張淑穩,〈金岳霖關於「休謨問題」思想述評〉,《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卷第1期,2007年5月,頁68-71
70.劉麗琴,閻莉,〈重解休謨問題〉,《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學報》,第29卷第3期,2006年6月,頁95-97
71.王天成、張琼,〈從事實的必然性到邏輯的必然性-簡述康德對休謨因果關係問題的解決〉,《中共長春市委党校學報》,第6期,2007年12月,頁9-11
72.柏殿宏,〈從科學的角度論宗教中的「神蹟」〉,《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6期,2008年6月,頁123-133
73.曾國祥,〈保守主義:一個哲學的理解〉,《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18期,2006年9月,頁1-59 (中山大學政治所)74.曾國祥,〈理性與人性的爭鬥:休謨「人性科學」的現代性意義〉,《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5期,2008年6月,頁31-88(中山大學政治所)75.葉航、黃勇,〈第三種敘事方式:對休謨法則的超越〉,《浙江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頁24-29
76.陳曉平,〈意見收斂定理與休謨問題〉,《Modern Philosophy》, 2008年5月,頁67-74
77.宋斌,〈詹姆士真理觀中的休謨因素〉,現代哲學,《Modern Philosophy》, 2006年2月,頁72-77
78.雷德鵬,〈論休謨想像學說的內在張力〉,現代哲學《Modern Philosophy》,2006年3月,頁108-113
79.王光富、胡萬年,〈道德價值理念的重建-從休謨到康德〉,《巢湖學院學報》,2006年第8卷第5期,頁8-11
80.顧志龍,〈休謨的倫理學也是一種德性倫理學〉,《湖南科學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1期,2004年1月,頁21-24
81.張欽,〈試論休謨倫理學的理論特徵〉,《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5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35-38
82.傅如良,〈匱乏‧自私‧慷慨-解讀休謨的正義起源說〉,《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第4期,頁21-24
83.賈可春,〈休謨因果觀探析〉,《湖南科學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4期,2006年7月,頁40-42
84.賈可春,〈近現代西方哲學對休謨問題的解決〉,《中州學刊》,2006年11月,頁130-133
85.賈可春,〈論休謨因果觀對其哲學體系的構建作用〉,《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2期,2007年第3期,頁104-107
86.吳澤玫,〈論休謨的人格同一性理論〉,《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3期,2008年3月,頁151-166 (台灣台大)87.張雪珠,(有關多神論的哲學思想),《哲學與文化》,第25卷第2期,1998年2月,頁12488.伍志燕,〈論休謨的財產權理論〉,《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1期,2008年2月,頁53-57
89.李仁武,〈論制度倫理研究的理論視域與實踐訴求〉,《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3期,2005年7月,頁7-14
90.劉兵、徐楊,〈戴維森對休謨因果理論的分析與批評〉,《山東社會科學》,2007年第9期,頁26-29
91.劉建平、郭志紅,〈歸納推理的恰當定位與休謨問題的哲學辯護〉,《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2期,2007年4月,頁141-145
92.郝永康,〈歸納概率邏輯的合理性思考〉,《理論觀察》,2008年第4期,頁61-62
百科全書類
93.Walter Brugger, ”Philosophisches Wörterbuch”, Verlog Herder K.G. Freiburg i. Br. ,1967
中譯:項退結編譯,布魯格編,《西洋哲學辭典》,臺北:先知出版社,1976
94.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繁體中文版
首頁網址:http://daying.wordpedia.com/
95.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2nd ed.,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2001.
96.Peter Kunzmann, Franz-Peter Burkard, Franz Wiedmann , “Dtv-Atlas philosophie”
中譯:黃添聖譯《Dtv哲學百科》,臺北,商周出版社,2007年初版
心理類書
97.張敦福、趙蕾等譯,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未發現的自我》,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3第3刷
98.陳太勝、陳文穎等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理解人性》,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第1刷
99.朱侃如譯,羅洛.梅(Rollo May),《焦慮的意義》,臺北,立緒文化,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