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參考專書
孔服農、陳飛龍:《孔子的生平及其教育思想》,台北:國立編譯館,1993。
王如松:《孔子生平與學說》,台北:台灣書店,1996年5月。
毛連塭:《學習障礙兒童的成長與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9月。
伍振鷟、林逢祺、黃坤錦、蘇永明:《教育哲學》,台北:五南,2000年4月。
宋錫正:《孔子的教育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1月。何華國:《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1989年8月。
李雄揮:《孔子的教育哲學》,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11月。
李翠玲:《個別化教育計畫(IEP)理念與實施》,台北:心理出版社。2007年4
月。
李 寰:《孔學通詮》,台北:中國孔學會,1976年11月。
吳武典:《特殊教育的理念與作法》,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3月。
林義正:《孔子學說探微》,台北:東大圖書,1987年9月。
林幸台、呂琪、張月艮、何麗儀、林清文、張銀釵:《個別輔導手冊》,台北:心
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7月。
林寶貴:《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3月。
姚樹聲:《孔孟的真實生平及其思想新評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2
月。
孫立:《孔子哲學思微》,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
桑新民、陳建翔:《教育哲學對話》,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高專誠:《孔子˙孔子弟子》,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
郭為藩:《行為改變技術手冊》,台北:教育部,1995年2月。
陳文德:《學習困難指導手冊---感覺統合積極療法》,台北:遠流出版,1999年5
月1日。
陳麗如:《特殊學生鑑定與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年8月。
張紹勳:《研究方法》,台中:滄海書局,2004年4月。
張依寰:《倫語》,台中:文化出版社,2002年9月9日。
馮觀富:《國中˙小學輔導與諮商理論˙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1992年12月
25日。
傅佩榮:《論語的智慧》,皇帆文學出版有限公司,76年。
黃惠惠:《助人歷程與技巧》,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92年9月。
黃錦鋐:《中學國文教材教法》,教育文物出版社,民73,頁176-177。
游福生:《孩子行為的輔導》,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8年4月。
董媛卿:《如何養出情緒穩定的特殊兒童》,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5年
10月。
賈馥茗:《教育哲學》,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8月。
黎建球:《朱熹哲學》,台北:知音出版社,1978。
鄭義風、王戎:《當老師的第一本書》,台北:正中書局,2000年8月。
鄧廣威、曾婉媚、陳瑞堅:《因材施教---教育上的特殊需要》,香港:香港公開進
修學院,1997年6月。
盧美貴:《兒童教育的理念與輔導》,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3年9 月。
聶濤:《孔子與論語》,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3年。
NelNoddings:曾漢塘、林季薇譯:《教育哲學》,200年9月。
E.C. Wragg:周玉真譯:《如何進行教室觀察》,台北:五南,1999年11月。
Earl Babbie:邱泯科、陳佳穎、蔡毓智、江馨彥譯:《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
巧》,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04年5月。
Mualitative B. Miles.& A. Michael Huberman:張芬芬譯:《質性研究資料分析》,
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05年7月。
期刊:
于豐園:〈詮釋學視角下的因材施教〉,《教育與教育研究》,第23卷第11期年
11月。
王世農 劉慶宏:〈試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時代意義〉,《遼寧師專學報》(社會
科學版),2009年第1期(總61期)。
王朝暉 李自平:〈從《論語》看孔子的教育哲學〉,《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第23卷第2期(總第80期) 2006年4月Vol . 23 , No . 2(Sum80)。
王勇華:〈因材施教:為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菜單〉,《職業時空》,2007年第
09期。
尤春梅:〈因材施教是中學美術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實踐與研究》,2008
年16期。
毛禮銳:〈從方法論談孔子教育思想的古為今用問題〉,《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
與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2年5月。
方志華:〈關懷倫理學的道德教育方法〉,《鵝湖月刊》,第二九卷第四期總號第340。
史衛軍:〈淺論孔子的教育思想〉,《文學教育》,2010.03。
冉茂進:〈「因材施教」的思考與啟示〉,《教育旬刊》,41期2009年11月中。
任麗娟:〈培養君子與因材施教──孔子教育思想管窺〉,《江寧高職學報》,第9
卷第4期2007年4月。
朴基成:〈淺談孔子思想對人本管理的意義〉,《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2
期。
朱冠華:〈談談孔子的「因材施教」〉,《孔孟月刊》,(2004)第四十二卷 第十期。何鈺泱:〈孔子的教育思想對“學困生“轉化的啟示〉,《語文學刊》,2009年第5
期。
李金勇:〈淺談如何因材施教〉,《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增
刊。
李昕:〈在教學中貫徹因材施教的實踐與思考〉,《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版),2006年增刊。
李戰華 王淑新:〈論孔子處理師生關係的藝術方法及現代價值〉,《北京教育學院
學報》,第23卷第4期2009年8月。
李彥儀:〈探討《論語》中的「教學」與「道德覺知」〉,《鵝湖月刊》,第二九卷第三期總號第三三九。
宋錫正:〈孔子的教育原理(上)〉,《孔孟月刊》,第十六卷 第四期,66年12月。
宋錫正:〈孔子的教育原理(上)〉,《孔孟月刊》,第十六卷 第五期,67年1月。吳桂芬:〈淺談小學教育中的因材施教〉,《教育教學》(教學研究),2009.6。
吳明清:〈認知、行動、創新、制度:因材施教的關鍵實力〉,《兩岸青少年教育
研討會》43-45 頁:收錄於《教育研究月刊》,第659期2009年10月。
金曉祥:〈從孔子“因材施教”談信息檢索教學改革〉,《科技信息》(專題論述)2010
年第02期。
沈曉明:〈體育教學中因材施教方法研究〉,《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年第2期。
林昭賢:〈談如何落實「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之教育理想〉,《教育研究》(雙月
刊),中華民國81年4月24期。
林海清:〈為國家千秋大業奠基謀教育百年大計發展 ~高級中學貫徹有教無類因
材施教相關措施介紹〉,《教育研究》(雙月刊),中華民國81年4月24期。
孟為:〈高等教育仍需“因材施教“〉,《科技信息》,2007年 第33期。
貞堯 王培:〈從“因材施教“到“教學相長“---高校學生社團“參與式形勢政策課授
課模式”探究〉,《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1。
馬占山:〈孔子不屑之教教育意涵及其現代意義〉,《東方人文》,文津出版社,東方人文學誌第6卷第2期2007年6月(台北)頁,15-28。
胡明 俞學明:〈高校因材施教問題探析〉,《教學建設與改革》,北京教育(高教
版)BEIJING EDUCATION 2008年第03期。
孫莉莉:〈論班級授課制中的因材施教〉,《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4期(總
第59期)2007年7月。
孫衛東:〈孔子參與式教學模式分析〉,《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45卷第5期2009年10月。
郝萬章 郝玉鳳:〈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學術論壇》,(新課程學習),2009-7。
張翼星:〈略論孔子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攀登》(雙月刊),2008年第5期2008
年10月出版,第27卷總第162期。
張媛:〈「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對現代教育制度改革的啟示〉,《專業教學研究˙
國成人教育》,2009年22期。
張豔:〈也談因“材“施教〉,《課改論壇》,(新課程學習)2009-2。
張金龍:〈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貢獻〉,《渤海學刊》,1993年 第三期。
張俊:〈以生為本,因材施教,調整我校外語課程政策〉,《大學英語》,2007年3
月第4卷第1期。
張良,劉茜:〈彰顯孔子“因材施教“教學思想的現代魅力──基於現代心理學的理
論闡釋〉,《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
張黎群:〈青年教育與社會未來──論孔子教育思想體系中的青年教育觀《孔子誕
辰2540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2年5月。
張清賓:〈因材施教新解〉,《研習資訊》,1995年第12卷 第3期。
張鈿富:〈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之實施與成效〉,《教育研究》(雙月刊),中華民國81年4月24期。
陳育亨:〈《論語》與《禮記‧學記》因材施教之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六期,2004年5月 頁75—85。
陳維新:〈教無定法 貴在得法〉,《高等數學研究》,Vol.11,No.4Jul.,2008。
陳淑萍、黃兆銘:〈談「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孔子教育思想在實踐中的
運用〉,《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8卷第1期2005年3月。
陳瑋婷:〈教導自閉症學生同儕社交技巧〉,《特殊教育季刊》,民94年6月第95期,頁27-31。
連添財:〈「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以臻達「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育研究》
(雙月刊),中華民國81年4月24期。
常曉東:〈注重因材施教 彰顯學生個性〉,《現代教育科學》,2008年第2期。
馮周卓,黃淵基:〈孔子的人生哲學咨詢方法初探〉,《傳山學刊》,2009年第4
期(複總第74期)。
馮喜珍 李瑞鋒:〈小學教師關於因材施教的認識〉,《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12
月。
梁威 盧立濤:〈關注差異:踐行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繼續教育研究》,2008
年第7期。
湯子華:〈師範院校《教育學》教學中“因材施教“探討〉,《職業時空》,2009年
第02期
黃忠慎:〈孔子教育理論出論〉《彰化師大文學院學報》,第一期中國民國九十一
年十一月。
曾令衡:〈孔子教育思想初探〉,《船山學刊》,2007年第3期(复總第65期)。
楊柱:〈孔子教育思想對當代創新教育的啟示〉,《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6卷第6期 2008年11月。
楊玉敏:〈課堂教學中如何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中國教育科學探究》,2006
年第4卷第5期。
劉春梅:〈孔子因材施教思想探微〉,《江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
卷第1期2006年3月。
劉曉陽:〈注重差異,因材施教〉,《體育師友》,2009.4。
劉殿平:〈因材施教與教育改革〉,《語文學刊》,2008年第7期。
劉凱:〈注重差異 因材施教──有感成人聲樂教學〉,《音樂天地》,2007.10。
劉鍾毅:〈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因材施教〉,《健康世界》,2007年7月。盧鐵澎:〈有錯必糾“與“因材施教〉,《海外華文教育》,2005年第1期(總第34期)。
歐淑敏:〈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與現今教育的省思〉,《重中論集》,第五期2007年12月頁208-214。
燕國材:〈從《孔子家語》看孔子的差異心理思想〉,《心理學探新》,第29卷總
第111期2009年第3期。
謝禾華:〈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現實意義〉,《文學教育》,2009.12。
譚煊吾:〈從論語上看孔子的教學方法〉,《臺南師專學報》,第十一期,中華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出版。
鐵生蘭:〈論孔子的學生觀〉,《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
第3期(總第134期)。
論文
王甄蘋(1999):《壓迫中的解放與自由---一個諮商員的自我敘說、自我生成與專
業實現》。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美妙(2008):《國小特教教師支持普通班教師處理班上特殊學生的行為問題之
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李雅琪(2006):《一位多重障礙兒母親的生命處境:自我敘說探究》。輔仁大學
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勝智(2004):《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自閉症學生融合教育之態度研究》,屏東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月貴(2006):《孔子的「因材施教」與多元智能教學的對應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陳雅惠(2009):《國小自閉症兒童敘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
學系特教教學碩士論文。
陳元亨(2007):《亞斯伯格症與高功能自閉症患者之新制理論研究》。天主教輔
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六月。
許靜枝(2008):《雲林縣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台東大
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文。
黃信二(1998):《〈禮記˙學記篇〉教育哲學思想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千瑜(2008):《嘉義吊國小普通班教師對特殊教育支援服務供需之研究》。國
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專班碩士論文。
黎建球(1969):《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美貴(2008):《台北縣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融合教育之工作壓力與
因應策略》。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教教學碩士論文。
權宅龍(1990):《孔子教育思想對後世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博士論文。
網路資料
James:〈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引用自
http:bbs.mychat.to/reads.php?tid=491502
http://www.ccjh.hcc.edu.tw/dyna/menu/main.php?id=700國民教育資料館
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E9%81%A9%E6%80%A7%E6%95%99%E8 %82%B2學習加油站-教育Wiki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6020910007
http://gx.kdd.cc/W/9/四庫全書(電子書)
http://www.chineseclassic.com/13jing/liejie/ch18.htm(數位經典網站)
李秀妃:《自閉症的特徵與行為》,http://mypaper.pchome.com.tw/asia007/post/132133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