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Sherpa(2009)『天上聖母上聖母峰』的話題接續到馬祖觀光上,馬祖資訊網,發表時間2009/06/04,http://www.matsu.idv.tw/topicdetail.php?f=2&t=67747,2010/3/13。
王以瑾(2006)媽祖升天得道地南竿天后宮有靈穴,今日傳媒,http://www.nownews.com/2006/10/29/153-2009126.htm,2010/2/27。
尹維誠(2007)〈台灣的城市旅行書寫─評析《2006旅行,在台北》與《夢想邊境》〉,《文化研究月報》,第75期。
不著撰人(1959)《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台灣文獻叢刊第三八種,台北市:台灣銀行。
不著撰人(1962)《中法越南交涉檔》,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丘昌泰(1998)《政策科學之理論與實際:美國與台灣經驗》,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台灣民俗文化研究室(2010)台灣的媽祖信仰,靜宜大學中文系台灣民俗文化研究室,http://web.pu.edu.tw/~folktw/folklore/folklore_c15.htm,2010/3/7。
朱正元(1902)《福建沿海圖說》,上海聚珍版排印本。
朱孟晃(2008)《馬祖卡蹓:觀光護照》,連江縣南竿鄉: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邱桂惠(2007)《媽祖在馬祖 : 馬祖與湄洲首航暨平安進香活動紀實》,連江縣政府。
李菶栻(1978)《(嘉慶)連江縣志》,第1卷,8,美國猶他州鹽湖城:族譜協會。
李世琇(1999)《馬祖風采錄》,高雄市:著者印行。
李嘉英(2009)〈馬祖觀光發展之定位、困境與方向〉,《流光記事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10週年慶建設成果論文集》,11–22。
李淑華(2009)外島排雷金門完成46.4%馬祖33.3%,中央社,2009/12/15出刊,http://tw.myblog.yahoo.com/sunponyboy-IDF/article?mid=20768&sc=1,2011/3/14。
吳紀美、廖雅瑛(2008)〈觀光衝擊認知之研究:以馬祖地區為例〉,《輔仁民生學誌》,第十四卷,第二期,1–18。辛晚教(2000)〈地方文化產業與國際休閒化〉,《文化視窗》,第26期,12-21。杜 臻(1983)〈粵閔巡視記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0冊,台北市:台灣商務。
汪明輝(1997)〈台灣原住民地名的意義--以鄒族 tfuya ta 與 paugu 兩社為例之探討〉,《第三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汪淑芬(2009)神話之鳥感動歐洲客台灣生態旅遊有潛力,2009年7月25日報導,http://www.epochtimes.com/b5/9/7/25/n2601635p.htm,2011/7/17。
邱新福(2005)《北竿鄉誌》,連江縣北竿鄉:連江縣北竿鄉公所。
周 凱(1961)〈防海略〉,《廈門志》,台灣文獻叢刊第九十五種,137,台北:台灣銀行。
周蘭君(2010)馬祖百年擺暝祭 兩馬攜手鬧元宵,http://www.enews.com.tw/news_view.aspx?id=INF_INFORMATION000004438,2010/2/26。
林金炎(1994)《馬祖列島記•續篇》,板橋:著者印行。
(2007)馬祖海上王朝_記偽和平救國軍張逸舟部,馬祖日報,2007/1/1出刊,http://www.matsu.idv.tw/topicdetail.php?f=4&t=38657,2010/3/2。
(2008)宣傳砲彈下的無辜者,馬祖日報,2008/5/20出刊,http://www.matsu-ytp.com.tw/viewthread.php?tid=7416,2010/3/14。
林 烴(1613)《(萬歷)福州府志》,明萬曆葵丑(41年)刊本,第五卷,12。
林火孟(2009)〈天上聖母媽祖 序〉,《天上聖母媽祖 : 媽祖在馬祖》,臺北縣中和市:上鎰數位科技印刷公司出版,頁12–13。
林美容、陳緯華(2008)〈馬祖列島的浮屍立廟研究:從馬港天后宮談起〉,《臺灣人類學刊》,第六期,頁103–131。
金約翰等(1875~1908)《海道圖說》(傅蘭雅、金楷理、王德均等譯),上海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刊本。
郁永河(1959)《裨海紀遊》,第41卷、頁、期。
范 咸(1961)《重修台灣府志》,第41卷、頁、期。
范勝雄(2007)〈五福大帝、華光大帝、臨水夫人、天上聖母--閩東馬祖與臺灣臺南信仰的觀察〉,《台南文化》,第61期,頁207–222。紀俊臣(2009)〈馬祖觀光產業的積極發展願景規劃與設計〉,《流光記事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10週年慶建設成果論文集》,23–30。
胡宗憲(1562)《籌海圖編》,明天啓甲子(4年,1641)新胡安氏重編。
胡依北(1994)〈抓匪諜 馬祖有14間連鎖店〉,馬祖日報,第三版,1994/6/8。
姜榮玉總編纂(1979)《(第一冊)福建省連江縣誌》,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1979)《(第二冊)福建省連江縣誌》,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徐曉望(2003)〈從福建霞浦縣松山天后宮掛圖看閩東媽祖信仰的中心文化〉,《媽祖信仰的發展變遷: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00–00,台北市:台灣宗教學會。
海 員(2010)媽祖正名(2010.01.03給曹立委的陳情書),http://www.matsu.idv.tw/topicdetail.php?f=2&t=74855,2010/3/2。
馬祖通訊周刊(2003)〈社論∕馬祖正名運動〉,《馬祖通訊周刊》,第79期,2003年9月22日出刊,http://www.matsu.idv.tw/board/board_view.php?board=25&pid=10302&link=10302&start=0,2010/5/19。
馬祖通訊周刊(2004)〈媽祖文化節繞境祈福成功,招攬觀光失敗〉,《馬祖通訊周刊》,第109期,2004年5月17日出刊,http://chukuang.gov.tw/board/board_view.php?board=25&pid=21087&link=21086&start=27,2010/5/28。
馬祖文化四季遊(2010)擺暝迎神鬧元宵,http://www.matsu.idv.tw/4season/year_god.htm,2010/2/26。
馬祖國家風景區: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http://www.matsu-nsa.gov.tw/User/Main.aspx,2010/2/26。
連江縣馬祖民俗文物館(2005)《馬祖熾坪隴遺址研究計畫期末報告》,連江縣:連江縣馬祖民俗文物館。
連江縣政府主計室(2000)連江縣統計年報,連江縣南竿鄉:連江縣政府,38–39。
連江縣政府主計室(2002)連江縣統計年報,第13卷、頁、期,連江縣南竿鄉:連江縣政府。
張學謙(1999)〈語言景觀與語言保存規劃〉,《國立台東師院學報》,第10期,頁155–172。張書才(2000)〈馬祖列島開發史述略〉,《馬祖列島發展史》,第一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連江縣政府。
張 珣(2008)《媽祖.信仰的追尋》,新北市:博揚文化出版社。
莊萬壽(1996)《台灣論》,台北:玉山出版事業股份有限。
曹重偉(2009)〈媽祖昇天祭LOGO獲標誌最高榮譽鉑金獎〉,《馬祖日報》,2009-01-12刊登,http://www.matsu-news.gov.tw/news_info.php?CMD=open&UID=97419,2011/5/22。
(2010)〈觀光旅遊問卷 交通問題首當其衝〉,《馬祖日報》,2010-02-22刊登,http://www.m-kaliu.com.tw/news_show.php?license_id=1660,2011/3/19。
(2011)〈馬祖村至四維村媽祖意象景觀路燈全國僅有〉,《馬祖日報》,2011-04-21刊登,第2版。
陳壽彭(1969)《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誌》,經世文社石印本,台北市:廣文。
陳國土總編纂(1986)《(第一冊)福建省連江縣誌》,福建省連江縣:連江縣文獻委員會。
(1986)《(第二冊)福建省連江縣誌》,福建省連江縣:連江縣文獻委員會。
(1986)《(第三冊)福建省連江縣誌》,福建省連江縣:連江縣文獻委員會。
(1986)《(第四冊)福建省連江縣誌》,福建省連江縣:連江縣文獻委員會。
陳建才(1994)《八閩掌故大全〜地名篇》,福州市:福建教育出版社。
陳曉慧(2000)〈由上而下的革命:中國國民黨改造之研究(1950-1952)〉,政治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陳佳佳、閻亞寧(2005)〈馬祖地區文化與觀光經營策略之研究〉,《身體文化學報》,第一輯,167–187。陳志東(2006)〈7-11進駐馬祖 竟引發消費行為大改變?〉,今日新聞網,2006/10/14刊登,http://www.nownews.com/2006/10/14/545-1999927.htm,2010/5/30。
陳乾隆(2007)〈失去地平線的馬祖大坵島〉,《馬祖通訊》,http://blog.udn.com/moozuu888/1409791,2010/2/27。
陳良源(2007)〈明清以降政策變遷下馬祖地區文化發展〉,《海洋文化學刊》,第3期,43–74。(2009)〈馬祖觀光發展策略之研究〉,《流光記事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10週年慶建設成果論文集》,41–54。
陳心亭(2009)《天上聖母媽祖 : 媽祖在馬祖》,臺北縣中和市:上鎰數位科技印刷公司出版。
陳財能(2010)〈馬祖:政經邊緣的認同游移〉,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進安宮(2010)進安宮簡介, http://www.cak.eep.tw/company.php?lang=1&ck_id=1&send=second,2010/ 3/7。
梁克家(1638)〈(淳熙)三山志〉,明崇禎戊寅(十一年,1638)得山林弘衍重刊本。
梁炳琨、張長義(2004)〈地理學的文化經濟與地方再現〉,《地理學報》,第35期,81-99。游桂香(2010)〈馬祖傳統產業〉,馬祖民俗文物館,http://folklore.dbodm.com/index.php?code=list&flag=detail&ids=252&article_id=9,2010/2/27。
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第14卷、頁、期。
黃仲昭(1988)〈八閩通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33-34期,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
黃瑜齡(2002)〈馬祖列島植物地理之研究〉,台灣大學植物學系碩士論文。黃星華(2004)〈馬祖漁場曾有過的流金歲月〉,曹重偉整理,《馬祖日報》, 2004/2/17刊登。
黃溫庭(2006)〈慢活的島嶼〉,《夢想邊境》,連江縣:連江縣政府,頁102。
黃愷瑞(2009)〈地方認同的力量:以馬祖北竿文化地景圖為討論核心〉,華梵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黃麗生(2009)《海島疏離與連結:馬祖人文的特質與可能性》,收錄於2009馬祖研究學術發表會,連江縣文化局。
黃小黛(2009)馬祖鼓板 X 曹常永(上),寫於2009/10/10,http://www.islife.info/archives/001453.html#more,2010/3/13。
賀廣義(2008)〈鐵板天后宮的廟內陳設簡介〉, 馬祖資訊網論壇,http://www.matsu.idv.tw/topicdetail.php?f=4&t=59572。
詹宏志(1989)《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市:天下文化。
廖桂敏(2003)〈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文琳(2010)〈九九年來馬祖看媽祖昇天祭 天上聖母保佑信眾平安九九〉,今日新聞網,http://www.nownews.com/2010/10/13/11464-2654790.htm,2010/5/21
歐陽嘉(2006)〈夢想邊境〉,《夢想邊境》,連江縣:連江縣政府,頁30–31。顏亮一(2009)〈主題公園的邊境:博望新村研究〉,《記憶與地景》,台北市:高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35–152。
顏亮一、許肇源、林金城(2008)〈文化產業與空間重構:塑造鶯歌陶瓷文化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0期,41–69。楊雅心(2003)〈馬祖地區地名的意涵:一個關於環境識覺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楊深耕(2006)〈地方文化產業的理論內涵分析:歷史社會學與文化經濟學視角〉,《文化研究月報》,第59期,http://www.cc.ncu.edu.tw/~csa/journal/59/journal_park449.htm,2010/6/22。
鄭若曾(1561)《萬里海防圖論》,清康熙間(1662-1722)重刻本。
劉家國(1993)〈還給馬祖真實面目〉,《馬祖通訊》,1993-3-15出刊,http://www.matsu.idv.tw/board/board_view.php?board=30&pid=9903&link=9903&start=14,2011/3/8。
(1996)〈大海盜蔡牽 北竿藏寶傳奇〉,《馬祖通訊》,1996-12-24出刊,http://www.matsu.idv.tw/topicdetail.php?f=4&t=37936,2011/1/8。
(2004)〈媽祖正名〉回應, 馬祖資訊網論壇,http://www.matsu.idv.tw/topicdetail.php?f=2&t=74855,2010/5/21。
(2008)〈鐵板天后宮建築的木構架簡介〉回應, 馬祖資訊網論壇,http://www.matsu.idv.tw/topicdetail.php?f=4&t=59572,2011/4/7。
劉秋貴(2003)〈紙上擂台∕再為馬祖縣正名,提出呼籲〉,《馬祖通訊周刊》,2003-7-22出刊,http://www.matsu.idv.tw/board/board_view.php?board=25&pid=9891&link=9881&start=0,2011/5/19。
劉增泉(1997)〈馬祖應該何去何從〉,《馬祖通訊》,http://www.matsu.idv.tw/board/board_view.php?board=25&pid=5342&link=16087&start=0,2011/6/1。
劉立群(1999)〈第一屆馬祖列島發展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序言〉,收錄於邱金寶主編,《第一屆馬祖列島發展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連江縣政府出版。
劉秋月(2010)〈馬祖擺暝文化祭觀光護照出爐!〉,《馬祖日報》,2011-02-12刊登,http://www.matsu.idv.tw/topicdetail.php?f=60&t=87284,2011/2/26。
蔡文川(2007)〈情意、環境、故事--塑造人地關係的重要因素〉,《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三十九期, 87-102。謝禮仲(2009)〈中樂透!神話之鳥6隻同時入鏡荷蘭、英國鳥人馬祖驚艷〉,2009年7月24日報導,http://www.nownews.com/2009/07/24/11440-2482913.htm,2011/7/17。
羅 葉(1997)《軍人與候鳥》,連江水月刊,1999/11刊登。
羅艾奇(2010)〈在地耕耘30年 楊綏生帶領連江創新未來〉,《卓越雜誌》,2010年12月號,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253&f_SUB_ID=4504&f_ART_ID=289637,2010/2/21。
藺奕(2006)〈蹤影〉,《夢想邊境》,連江縣:連江縣政府,頁59。
Baudrillard, Jean(1981/1998)《擬仿物與擬像》(洪玲譯),台北市:時報。
Cresswell, Tim(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王志弘譯),台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Dear, Michael J.(2004)《後現代都市狀況》(李小科、王全瑞、楊永霞、高莎譯),大陸:上海教育出版社。
Eco, Umberto(1986)〈在超現實世界中的旅行〉(李鈞等譯),收入李微譯《都市文化譯叢:後大都市‧城市和區域的批判性研究》(p. 437),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Eric Hobsbawm(2004)《傳統的發明》(顧杭、龐冠群譯),大陸:譯林出版社。
Lefebvre, Henri(1993)《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王志弘譯),收於夏鑄九、王志弘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或收於《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
Massey, Doreen (1993)《全球地方感》(王志弘譯),收入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 104-116),台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Soja, Edward W.(2006)《都市文化譯叢:後大都市‧城市和區域的批判性研究》(李鈞等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Soja, Edward W.(2004)《第三空間》(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台灣:桂冠出版社。
Urry, John(2007)《觀光客的凝視》(葉浩譯),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英文文獻:
Elana Chipman (2008)〈The Local Production of Culture in Beigang〉,《台灣人類學刊》,第6卷第1期, 1–29,http://www.ioe.sinica.edu.tw/chinese/publish/PDF/TJA/TJA6-1/TJA6-1-1.pdf,2011/3/17.
Hall, C. M. and Hazel Tucker(2004)Tourism and Postcolonialism. London: Routledge.
Mark Gottdiener(1997)The theming of america: Dreams, Visions, and commercial spaces. Boukder: Wesrview Press.
May J. (1996)Globaliz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 Place and Identity in an Inner London Neighbourhood Transa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ber 21:1, 194–215.
Sorkin, M.(1992)Variations on a theme park: The new American city and the end of public space. New York: Hill and Wang.
Said, Edward W.(2002)Invention, Memory and Place. In Landscape and Power. Edited by W.J.T. Mitchell.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ill K.(1993)Neotraditional Towns and Urban Villages: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of a Geography of 'Othernes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11:6, 709–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