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麗珍(2003)。學前兒童感覺統合運動能力與智力發展之相關。未
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台北巿。
王珩(2005)。從ARCS模式探討英語學習動機之激發策略。臺中教育大學學報,19(2),89 -100。
王彩鈴(2005)。學習動機提昇教學方案融入英語科教學對國中生學
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王宗斌(1999)。訓練方式、電腦自我效能及學習型態對學習績效的影
響-網頁設計實地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王秋光(2004)。屏東地區原住民國中學生體育課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台北市。王詩帆( 2009 ) 。國小學童歌唱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王明傑、陳玉玲(譯)(2002)。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Slavin, R. E.
原著。台北市:學富。
朱敬先(2000)。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李文瑞(1989)。介紹激發學習動機的阿課思(ARCS)模型教學策略。台灣教育,479,22-24。
李咏吟(2001)。學習輔導。台北市:心理。
李美月(2003)。高中生課外閱讀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李美誼(2004)。多媒體英語歌曲教學對提昇國小學童學習動機與學習
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李俊杰、林佳勳(2008)。我國國小體育教師課程決定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9(2),113-124。
阮綠茵、林益群(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行為與學業成績相關性之研究,教育社會學通訊,68,12-23。
吳昇錠、黃彩玉、薛堯舜(2008)。動機理論ARCS介入木球教學對
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2),35-42。吳萬福(1992)。體育教學的心理。台北市:台灣學生。林崇德(1995)。高中生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建平(1997)。整合學習策略與動機的訓練方案對國小閱讀理解困
難兒童的輔導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貴福(2000)。國小體育科教材教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邱郁琇(2006)。運動遊戲課程對國小學童動作技能發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林哲宇(2010)。ARCS融入體驗式學習之學習活動中目標導向與教學
策略對國小生電腦技能學習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玉如、陳淑娟 (2005)。學習動機在教學策略上的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林信宏、黃美瑤、石國棟、周建智(2006)。國小學童動作技能表現、
運動技能概念與學習動機之關聯。大專體育學刊,8(1),47-58。
周宏室(2002)。運動教育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洪新來(2004)。合作學習與動機因素對學生學習成效與滿意度之影
響:以木球教學為例。Annual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4,35-48。
洪鳳美(2005)。國中導師轉型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關係之
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洪秀惠(2006)。資訊融入教學對國中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
影響之探討--以消化系統、恆定性單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孫琇瑩(2000)。不同程度動機提升策略對國小學童網頁教材學習動機
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郭生玉(2003)。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市:精華。
郭昌瑋(2009)。樂趣化體育教學之經驗談。98學年度典範教學示例研
發與教師增能。地方教育輔導叢書。
許義雄(譯)(2001)D .L .Gallahue著: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台北市:
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許淑莉(2008)。高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高雄市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淑婷、許純碩、王盈文(2008)。教師教學態度與學生學習成效之關
係探討。立德學報,5(2),62-77。
許良仲(2010)。技藝競賽選手涉入程度、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影響之
研究-以高中職商業類科餐旅群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
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陳景星(2000)。教練領導的智慧與哲學。國民體育季刊,111,20-27。陳文亮(2004)。運動教育模式在國小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台北市。陳嘉弘(2005)。資訊融入體育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動作技能學習
與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
市。
陳品華(2006)。技職大學生自我調整學習的動機困境與調整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8(1),37-50。陳麗純(2008)。以ARCS動機模式分析大學生圖書館利用教育之學習動機。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許良仲(2010)。技藝競賽選手涉入程度、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影響
之研究-以高中職商業類科餐旅群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
技大學,台中市。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1)。現代心理學(二)。台北市:東華。
張春秀、陳小玲、林益洲(2007)。國小體育教師適應體育教學師生行為之觀察研究。特教論壇(2),110-125。張玉山、呂紹川(2009)。應用ARCS、STS及實驗學習理論在國小科
技學習之探討。屏東教大科學教育期刊,(29),3-16。
曹健仲、張世聰、陳文成(2007)。中原大學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及
學習成效之相關調查研究。北體學報,15,322-333。
曹江南(2005)。發揮創意--提升體育教學效能。學校體育,15(4),50-54 。
黃森芳(2000)。培養健康的國民-二十一世紀學校體育之重要任務。國民體育季刊,29(1) ,19-25。
黃玉湘(2002)。我國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黃美瑤(2005)。動作教育課程介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社交技巧及動作
技能表現之影響。北體學報,(13),248-260。
黃淑玲、張簡坤明(2008)。合作學習與傳統學習對排球動作技能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3(1),153-168。
曾雄豪(2004)。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動作技能與創造力之
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彭馨潁(2008),在臺北市青少年休閒運動參與程度與體育課學習成效
之相關研究。北體學報,16,192-204。
馮兆康、潘麗卿、陳敏郎(2007)。不同入學管道學生之學習成效分析
-以某科技大學醫務管理系為例。醫務管理期刊,8(1),85-103。
黃淑玲、池俊吉(2010)。如何評估學生學習成效-以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系所訪視與測量中心之經驗為例。評鑑雙月刊,28,10。
葉憲清(1998)。體育教材教法。台北市:正中。
蔣恩芬(2000)。學習動機相關因素探討與學習動機方案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潘冠霖(2009)。屏東地區高中職體育課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效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金昌( 1997) 。傳統教學與精熟學習應用于體育教學效果之比較-以
排球鉤腕發球為例。體育學報,23,87-108。
鄭芬蘭(2000)。教育大辭書 (十)。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市:文景。
鄭志富(2002)。學校運動場館經營與管理。學校體育,12(3),2-4。鄭芝韻(2005)。動作技能課程介入對學齡前兒童動作技能與創造思考
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鄭采玉(2008)。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劉明川(2002)。台北市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劉海鵬(2002)。台南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劉國英(2002)。影響高商學生會計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劉蕙鈺(2003)。自然科教師激發國小學童學習動機策略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蔡喬育(2005)。ARCS模式在增強成人學習動機上的應用。成人及終身教育,7,14-20。
賴淑玲(1996)。教學策略相關研究之探討:以ARCS動機模式為架構。教學科技與媒體期刊,26,36-46。
謝發銓(2004)。國小學生運動技能、創造力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蕭世原(2004)。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育態度、身體活動量及體育課學習
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蕭秋祺(2004)。運動安全守則。學校體育,14(4),67-73。蕭秋銘、周建智、李光武、陳嘉弘、林惠美(2003)。探討高中學生之
學習環境和目標取向在學生體育課學習滿足感與體適能認知的影
響。北體學報,11,159-172。
二、英文部分
Burton, A. W., & Rodgerson, R. W. (2001).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assessment of movement skills and motor abilities.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8, 347-365.
Buschner, C . (1994) . Teaching children movement concepts and skills : Becoming a master teacher.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Fischer, L. R., & Kay B. S. (1993). Older volunteers: A guide to research and practice. London: Sage.
Graham, G. , Holt ; Hale , S . A . , & Parker, M . (2004) . Children moving:Reflective approach to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 6th ed. ). I L , Dubuque : McGrawHill .
Hagg, H. (1994). State-of-the-art review of sport pedagogy. Sport Science Review, 3(1), 1-10.
Harlen, W., & Crick, R. D. (2003). Testing and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10(2), 167-207.
Herbert, T. T. (1976).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York: Collier Macmillan.
Houle, C. O. (1961). The inquiring mind. Madison, WI: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Keller, J. 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Hillsdale, NJ: Erlbaum.
Keller, J. M., & Suzuki, K. (2004). Learner motivation and e-learning design: A multinationally validated proces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29(3), 229-239.
Kotler, 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 Hall.
Keller, J. M. (1999). Motivation by design. Unpublished manuscript,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Lin, M. H., Shih, K. T., Chou, C. C., Wang, C. G., Wang, C. T., Wang, Y. H., & Chen, C. L.,(2004). The effect of ARCS teaching model on physical fitness levels and fitness knowledge of third and fourth grade students in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 Sport, 74 (Supplement), A92.
Lowman, J. (1990). Promot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College Teaching, 38, 137.
Lunenburg, F. C., & Ornstein A. C. (1996).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
Concepts and practices. Belmoot: Wadsworth.
Maehr, M. L., & Meyer, H. A. (1997). Understanding motivation and schooling: Where we’ve been, where we are, and where we need to go.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9(4), 371-409.
Merrill, M., Li, Z., & Jones, M. (1991). Instructional transac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Educational Technology, 31(6), 7-12.
Newell, K. M. (1986). Constrai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ordination. In Wade M, Whiting HTA ( E d s . ) . Motor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aspects of coordination and control (pp.341-360). Dordrecht, Germany: Martinus Nijhoff.
Pintrich, P. R., Marx, R. W., & Boyle, R. A. (1993). Beyond cold conceptual change: The role of motivational beliefs and classroom
contextual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conceptual chang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3, 167-199.
Rink, J. E. (1998).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for learning. New York: McGraw-Hill.
Small, Ruth (2000). Motivation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Teacher Librarian, 5, 29-31.
Small, R.V., & Gluck, M. (1994). The relationship of motivational
conditions to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6(8), 33-40.
Small, R. V. (1998). Designing motivation in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kills instruction. School Library Media Research, 1. Retrieved March 16, 2006, from
http://www.ala.org/ala/aasl/aaslpubsandjournals/slmrb/slmrcontents/volume11998slmqo/small.htm
Stipek, D. (1995). Effects of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on you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Child Development, 66(1),
209-223.
Theodorakou, K. Z. (2003). The effects of creative movement teaching method o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self-esteem Sport,Education and Society, 8(1), 91-104.
Toates, F. M. (1990). Motivational Systems. New York,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ictoria, A. L. D. (2000). An assessment of preservice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attitudes toward movement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or, 57(2), 99-106.
Zachopoulou, E.,&Derri,V.(2003). The effects of a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music and movement program on motor performance.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