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8)。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體育教育(上)。台中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我國學校體育發展與策略。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李正、蔡文利 (2008)。體教結合培養高水平籃球運動員。中國體育刊,15(10),65-68。
李坤培(2003)。高中體育班發展的省思。學校體育,13(3),109-114。李坤培 (2003)。高中體育班發展脈絡與課業規劃之研究。台大體育 學報,6,1-26。李坤培(2005)。如何落實暨強化體育班功能。94年度高級中等學體育班發展研習會,屏東縣,墾丁凱
薩飯店。
李韻如(2002)。一個優秀運動員的養成模式。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呂碧琴 (1991)。運動員退休經驗研究,以我國優秀田徑運動員為個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正常(1990)。運動績優生的學科涵養。中華體育季刊,12(1),116-117。
林尚武(2006)。運動員教育的省思與生涯規劃的實踐。國民體育季刊,35(1),64-68。林秋龍(1991)。省立基隆女中運動代表隊經營。學校體育,1(3), 17~21。
林國棟 (1984)。運動選手的學業問題。國民體育季刊,13 (4),44-49。
林德齊(2007)。宜蘭高中體育班畢業生學習歷程及發展現況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芳玲(2001)。運動員對生涯規劃應有的認知。學校體育,12(4),54-59。周宏室(2006)。體育班訪視之我見。學校體育,16(1),96-102。官易祺(2006)。高中體育課程發展之趨勢。學校體育,16(1),40-44。吳天元、張以儒(2001)綜合高中班級經營之策略。教育研究資訊,9(6)123-138。吳海助(2007)。績優小學的體育經營特色探討。學校體育,17(2),50-61。
吳敏華(2004)。高中籃球運動績優生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吳鑒鑫、黃超文(2001)。運動生理學。台北:亞太圖書。
吳萬福 (1992)。運動教練的任務類型及內容。體育與運動,81,32-82。武育勇(1995)。運動員的生活管理。國民體育季刊,13(4),16。
洪嘉文(2005)。學校體育經營管理策略與實務。台北:師大。
徐本力(1999)。運動訓練學。山東:山東體育。
徐壯法(2004)。國訓中心辦理大學優秀運動員課業輔導之研究-兼論其適法性問題。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紀政(1984)。論運動員之學業及就業。國民體育季刊,13(2),45-46。涂俊苑、盧俊宏(2001)。運動傷害後的心理反應-概念性模式與研究方法探討。大專體育,53,72-78。
侯禎塘(2001)。資優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屏師特殊教育,2,1-9。
黃保東(2003)。高中職體育班升學與就業之現況調查分析—以南部七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黃楗翔(2003)。運動績優生與一般生適應情形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莊翠玉(1997)。運動績優生就讀大專院校一般科系之學校適應情況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忠誠、張鼎乾(2003)。漫談運動教練對學生運動員課業的學習疑慮與輔導。大專體育,68,51-53。陳隆明、楊尚青(2010)。台北縣孕育成才的區域運動人才培育體系以光榮田徑與明德射箭培育中心為
例。學校體育,20(2),16-2
陳建興(1989)。論目前國中運動代表隊組訓問題與對策。國民體育季刊,18(3),106-110。陳怡蒹(2006)。希望理論融入生涯輔導方案以提升國中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概念與希望感之實驗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
陳羿戎(2008)。台灣地區高中體育班學生知覺學業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保東 (2004)。高中(職)體育班升學與就業之現況調查分析-以南部七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銘順(2005)。苗栗縣國小運動代表隊組訓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郭明德(1999)國小教師自我效能、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郭南宏(1984)。運動、學業與生活。國民體育季刊,13(4),21-24。
郭遐煒 (2006)。台北縣立高中體育班就讀動機與專業課程學習滿意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曾瑞成(2009)。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課程綱要研訂過程與特色。學校體育,19(6),54-62。教育部(1987):教育部指定體育實驗班實施概況訪視報告。國民體育季刊,16(4),92-102 。
教育部(1990)。國民中小學體育班實施計劃。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試辦體育班實施計畫。作者。
教育部(1999a)。特殊教育法規選輯。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9b)。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九十二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臺北:千毅。
教育部(2004)。高級中等學校成立體育班注意事項。南投縣:作者。
教育部(2005)。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重點發展方案。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7)。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修正要點。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0)。98學校體育統計年報。作者。
教育廳(1975)。73年台灣省體育衛生法規彙編。台北市: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教育部體育司(2002)。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4)。高級中等學校成立體育班注意事項。台北市:教育部。
彭煥章(2005)。追求卓越提昇體育班績效之經營管理。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質性研究期末報告,
桃園縣。
彭煥章(2006)。臺灣地區國小體育班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翁律煌(2010,9月8日)。品德課業訓練全包 體育推展有功就是光榮。聯合新聞網,資料引自網址
www.ntpc.edu.tw。2010.09.08。
葉憲清(1986)。大專興趣分組體育課教學行政與研究。高雄市:復文。
詹清泉(1984)。運動員的學業問題。國民體育季刊,13(4),41-43。
詹俊成(2003)。台灣地區高中體育班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張大昌(2003)。校代表隊組訓。學校體育,13(2),39-44。
張宏亮(1995a)。大學運動績優保送生之學校適應探討(上)。國民體育季刊,24(2),77-84。張宏亮(1995b)。大學運動績優保送生之學習行為。中華體育,10(1), 23-31。張浩桂(2003)。運動代表隊經營現況之研究-以臺北市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榮升(2010)。高中體育班升學管道與職涯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張勝輝(2004)。台北縣立完全中學運動代表隊組訓運作與選手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培村(1996)。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市:麗文。
潘麗菁(2004)。台北縣國民小學運動員參與訓練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台北縣。
廖主民(1994)。受傷運動員的心理復健-給教練和運動傷害防護員的建議。中華體育,8(1),29,40-46。
鄭維宜(2008)。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經驗之質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盧心雨(2001)。運動員的學業。學校體育,11(2),115-116。
謝佳男(2001)。運動之路的起伏與調適-八位體育保送生的經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簡曜輝(1992)。落實學校體育貫徹教學正常化。學校體育,2(2),2-6。
簡曜輝(2000)。我國學校體育與發展。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顏慶祥、湯維玲(1994)。教育百科辭典。臺北市: 五南。
蕭秋祺(2005)。運動代表隊學生的挫折經驗挫折忍受力與挫折反應。學校體育,15(3),75-81。蘇錦雀(2006)。中等學校體育班重點發展方案。學校體育,16(1),13-24 。
二、英文部分
Baska (2005).Critical issues in the field of gifted education.Featured speech presented at the 16th WCGTC biennial world conference,New Orleans,U.S.A.
Castiglione,S.S.(1983).A Comparison of College Athletes’ and Nonathletes’ Student Development:Academic achievement,
work values, and needs-press variables.DAI-A,43(10).
Etzel,E.F.,Ferrant,A.P.,& Pinkey,J.M.(1991).Counseling college student
athletes:Issues and intervention.Morgantown,W V: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c.
Gagne,F.(2003).Transforming gifts into walents:the DMGT as a developmental theory.IN N.Colangelo & G.A.Davis (Eds),
Handbook of gifted education.(3rdd.)(pp.60-74).Boston:All ynand Bacon.
Sherppard,J.M.,& Young,W.B.(2006).Agility literature review:
Classifications, training and testing.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4(9),919-932.
Watt, S. K., & MooreⅢ, J. L. (2001). Who are student-athletes?New Direction for Student Services, 93, 7-16.
Weston,L.M(1984).Identifying Problems and Accommodating Needs
Of Football Student Athletes at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Berkely Calif:Glendessary Press.
Yopyk, D.J.A., & Prentice, D.A. (2005). Am I an athlete or a student? Identity salience and stereotype threat in student-athletes.Basic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7(4),329-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