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明潔(2003)。國中生樂觀/悲觀傾向、課業壓力評估、課業壓力因應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丁秋娟(2003)。臺北縣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以三重區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丁嘉輝(2008)。臺北縣、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0)。休閒運動活動專書。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宗吉(1999)。探觀光化臺灣民族(臺灣民俗運動之觀光化)運動科學。日本體育學會,583-585。王宗吉、徐燿煇(2000)。休閒運動與健康管理。載於蔡特龍主編:休閒活動專書,15-28。臺北市:中
華民國體育學會。
王禎祥(2004)。臺北市國小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天威(2005)。臺北縣青少年女性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註源(2005)。桃園縣國中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阻礙因素之調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內政部統計處(2000)。八十九年臺閩地區青少年身心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行政院內政部統計處。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
會。
行政院主計處(2001)。九十年青少年狀況調查。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衛生署(2006)。中華民國九十五年衛生統計。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江書良(2002)。臺北縣國中生休閒運動參與傾向與場地設施及休閒參與機會之關聯性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金全(1993)。SPSS/PC+實務與應用統計分析。臺北市:松崗。
李嘉慶(2001)。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動機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碩士
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臺中市立國中生為例。靜宜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李佩欣(2003)。俱樂部會員休閒運動價值觀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美萱(2004)。護理人員休閒參與、工作無聊感與生活滿意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中縣。
李佩珊(2005)。國小學童內外控、幸福感與情緒智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李志恭、陳欣宏(2009)。大學生休閒滿意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東方技術學院學生為例。嘉大體育健
康休閒期刊,8(3),115-123。
李炳昭、張凱翔、陳秋曇(2009)。臺中市國小教育人員休閒運動參與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運動與遊憩
研究,4(1),119-137。
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巫影潭(2006)。醫師休閒運動態度、參與行為及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沐桂新(1995)。休閒治療-休閒活動的醫療及心理輔導效能之探討。學生輔導雙月刊,39,38-43。沈易利(2000)。臺灣省民眾休閒運動參與和需求之研究(以北、中、南地區為例)。臺中市:霧峰。
呂敏昌(1993)。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呂建政(1994)。展開休閒教育的幾個課題。訓育研究,33(2),21-28。吳貴玉(1975)。大學女生運動生活之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體育總會學術研討會專刊,臺北市:中華民國
大專體育總會。
吳珩潔(2002)。大臺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承典(2003)。雲林縣國小教師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雲
林縣。
吳筱雯(2005)。桃園縣已婚女性教師生活壓力與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吳永發(2006)。路跑運動參與者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吳明隆(2007)。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龍山、黃仲凌(2009)。臺灣地區民眾運動休閒參與涉入程度、休閒滿意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嶺東體
育暨休閒學刊,7,141-155。
吳秀美(2010)。員工休閒運動現況調查之研究-以臺灣自來水公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臺北巿:五南。
周乙郎(2008)。健康不求人-紓解壓力有妙方。工作與休閒學刊,1(1),7-11。
屈寧英(2004)。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行為模式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以臺北市立某女子高級
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金車教育基金會(1998)。週六非常健康營-青少年體育休閒問卷調查報告。臺北市:金車教育基金會。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雲
林縣。
林文聰(2004)。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芝怡(2005)。國中生人格特質、休閒活動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祐鋐(2005)。臺中縣國小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現況及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
出版,臺北市。
林佑隆(2006)。彰化地區國小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及滿意度之研究。大葉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麗玲(2006)。青少年家人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林長青(2009)。高高屏區福智團體成員參與休閒運動與團體凝聚力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佳聖、郭雨欣(2010)。高中生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典型相關探討,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5,63-
76。
俞素華(2007)。某技術學院學生規律運動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逸揚(2004)。臺北市中等學校視覺障礙學生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胡中宜(1997)。保護管束少年福利需求滿足、社會支持與情緒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胡信吉(2003)。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幸妙(1997)。大學生生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洪煌佳(2001)。休閒運動體驗對青少年自我概念影響之初探。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9,249-258。
洪昭坤(2002)。南投縣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設施需求暨休閒運動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碩
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洪志忠(2008)。澎湖地區青少年參與休閒運動的現況及其阻礙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珮旂(2010)。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友誼品質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孫碧津(2004)。警察人員休閒運動阻礙及幸福感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高俊雄(1999)。運動員休閒參與休閒利益與自覺訓練效果之比較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2(3),43-61。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桃園:志軒企業有限公司。
高士國(2003)。落實健康與體育課程的革新-重視學童運動的權利。國教新知,49(3),98-102。翁樹澍(1990)。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理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梁忠軒(2002)。國中生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陸洛(1996)。中國人幸福感相關因素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SC-85-
2413-H037-002,未出版。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莊耀嘉(1980)。國中生的人格特質、學業成就歸因及其學習行為。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廖麗珠(2001)。運動休閒與休閒運動概念歧異詮釋。中華體育,15(1),28-36。
張耀中(2002)。臺中市銀髮族退休教師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臺北市:師大
書苑。
張少熙(2003)。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勝翔(2006)。縣府員工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政府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張永朋(2006)。青少女實際參與、期望參與不同休閒活動類型對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以敏惠護專為
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張美惠(2007)。高中職學生人格特質休閒活動參與對壓力調適影響之研究以僑泰高中為例。朝陽科技大
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張春臺(2007)。高中學生休閒運動認知與休閒能力對休閒運動參與關係之研究以國立大里高中為例。朝
陽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張藏晏(2008)。彰化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態度調查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許義雄(1980)。休閒的意義內容及其方法。中華民國體育協會體育學報,2,27-40。許志賢(2002)。臺閩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郭怡伶(1995)。青少年母子互動與婦女及其子女心理社會幸福感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
出版,臺北市。
郭淑菁(2003)。登山社員休閒涉入、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大葉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郭雅婷、林伯修(2007)。臺北市高中生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動機因素之研究。2007兩岸體育與運動休
閒產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88-89。
陳文長(1995)。大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與興趣分組體育課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鴻雁(2000)。臺灣地區青少年參與休閒運動現況之研究。大專體育,48,75-81。陳嘉誠(2001)。臺灣地區外籍新娘幸福感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婉容(2002)。青少年休閒行為對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陳建瑋、季力康(2009)。大學生不同運動階段基本心理需求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42(1),25-38。
陳安妮(2010)。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以臺南地區高中教師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
7(1),138-153。
馮麗花(1998)。運動性休閒活動初探。大專體育,35,103-105。馮麗君(2008)。國中生生活壓力、正向壓力因應策略與幸福感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曾貝露(2000)。青少年宗教態度、價值導向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曾艷秋(2002)。已婚婦女生活目標、目標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育有國小子女之已婚
婦女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曾瑞怡(2005)。臺北市高中職學生運動參與行為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安男(2009)。彰化縣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阻礙之研究。亞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黃中科(1990)。都市在學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以臺中在學少年為例。東海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正鵠、楊瑞珠(1998)。青少年對社會治安的態度與看法。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青少年
文化與心理態度之分析與探討專案研究,3,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金柱(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黃瓊妙(2000)。臺北市在學少年不同休閒參與類型之刺激尋求動機、休閒阻礙對其心理社會幸福感之探
討。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黃麗蓉(2002)。桃園縣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馨萍(2003)。家庭互動規範、互動行為與家人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共享與平等匹配理念之差別效應。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任要(2003)。苗栗市高中學生課後運動行為之現況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市。
黃建人(2003)。以運動類型論心理上安適感效應。大專體育,66,123-128。
黃惠鈴(2005)。青少年人格特質、生活管理策略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彭馨潁(2008)。臺北市青少年休閒運動參與程度與體育課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北體學報,16,192-204。
楊敏玲(2000)。推展青少年休閒生活輔導的新思維。測驗與輔導,160,3355-3356。楊坤芳、陳鎰明(2003)。推廣社區休閒運動之策略分析。大專體育,69,86-90。楊坤芳(2004)。南投縣水里鄉上安社區居民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楊燕餘(2006)。澎湖地區民眾參與休閒運動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詹德基(2007)。中國休閒運動之興起與發展。兩岸體育與運動休閒產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59,1-
12。
廖建盛(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斗六市國小學童為例。國立雲
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劉敏珍(1999)。老年人之人際親密、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洧駿(2004)。臺北縣蘆洲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市。
劉昆賢(2006)。我國軍事院校學生在參與休閒運動之現況以及參與休閒運動之阻礙因素。天主教輔仁大
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劉融融(2007)。雲林縣公立國中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態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劉建昌(2008)。高雄市中小學教師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鄧清如(2005)。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慈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鄧清如、陳昭儀(2010)。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戚之相關研究-以北縣一所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4),703-732。
蔣益生(2004)。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休閒之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蔡特龍(2000)。休閒運動的推展。休閒活動專書,1-14。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蔡添元(2006)。國小學童休閒運動滿意度對親子關係與幸福感之影響-以臺中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
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蔡瑋娟、黃孟立(2010)。大學生休閒運動參與行為之休閒態度差異之研究-以環球科技大學為例。運動
與遊憩研究,5(1),39-51。
賴清財(2000)。我國北區軍事院校學生休閒運動需求探討。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賴南廷(2008)。以社會生態學模式探討成人從事健走行為的影響因子-以嘉義縣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鮑敦珮(2002)。中部地區青少年選擇休閒場所之相關因素實證研究-以國立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為
例。朝陽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盧玫諭(2005)。臺北縣中等學校教師休閒運動態度與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北縣。
蕭雅云(2003)。高中生生涯成熟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謝政諭(199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主主義的臺灣經驗。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謝青儒(2001)。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
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謝鎮緯(2002)。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碩
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謝筑虹(2005)。家長參與幼兒親子休閒運動之參與動機、阻礙因素及參與程度的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碩
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顏智淵(2009)。青少年網球選手知覺動機氣候、家長參與及幸福感之研究。彰化師大體育學報,8,
69-83。
羅凱南(2001)。社會支持、人格特質、個人屬性對老年人心理幸福滿足感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
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嚴詠智(2006)。臺南縣國民小學行政人員休閒運動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蘇瓊慧(2005)。臺北縣國中生休閒參與及情緒調整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Andrew,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indications of well-being:
America’s perception of life quality. New York: Plenum Press.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edge.
Berger, B. G., & Mclnman, A. D. (1993). Exercise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In
Singer, R., Murphey, M., & Tennant, K. (Eds.). Handbook on research in sport
psychology (pp. 729-760).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Brown, B. A., Frankel, B. G., & Fennell, M. (1991). Happiness through leisure:
The impact of type of leisure activity, age, gender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Applied Recreation Research, 16, 368-
392.
Bukowski, W. M., & Hoza, B. (1989). Popularity and friendship: Issues in theory,
measurement, and outcome. In T. J. Berndt & G. W. Ladd (Eds.), 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ld Development (pp. 15-45). New York: Wiley.
Campbell, A., Converse, P. E., & Rodgers, W. L. (1976). 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 Perceptions, evaluations, and satisfactions.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Campbell, A. (1981). The sense of well-being in American. New York: McGraw-Hill.
Chao, W. (1997). Family structure, economic pressure, and community
disorganization as determinants of adokescent adjustment problem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Christopher, J. C. (1999). Situat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Exploring the
cultural roots of its theory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Coinseling &
Development, 77, 141-152.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iener, E., & Diener, M. (1995). Cross-cultural correlates of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8, 653 -663.
Diener, E. (2000).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34-43.
Dumazdier, J. (1974).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Elsevier North- Holland.
Grunbaum, J. A., Kann, L., Kinchen, S. A., Williams, B., Ross, J. G., & Lowry,
R. (2002).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 2001.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72(8), 313-328.
Heady, B., & Wearing, A. (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 SocialIndicators Research, 22, 327-349.
Iso-Ahola, S. E., Jackson, E., & Dunn, E. (1994). Starting, ceasing, and
replacing leisure activities over the life-spa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 227-249.
Kraus, R. (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4th ed) New York:
Harper.
Kelly, J. R. (1996). Leisure. Needham Heughts, MA: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Loesch, L. C., & Wheeler, P. T. (1982). Principles of leisure counseling.
Minnesota: Educational Media Corporation.
Lu, L., & Argyle, M. (1994).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happiness as a function of
leisure activity. Kaohsiung Journal Medical Science, 10, 89-96.
Maclean, J. R., Peterson, J. A. & Martin, W. D. (1985). Recreation and leisure:
The chaning scene (4th ed.). NY: Macmillan.
Mull, R. E., Bayless, K. G., Ross, C. M., & Jamieson, L. M. (1997). Recreation
sport mamagement. (3rd ed). IL: Human Kinetics.
Ragheb, M. G. (1993). Leisure and perceived wellness: A field investigation.
Leisure Sciences, 15, 13-24.
Randall, S. R., Tim, T. P., & Rachel, G. (2005). A spatial analysis of linkages
between health care expenditures, physical inactivity, ogesity and
recreation suppl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7(2), 216-235.
Veen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ier.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
101-160.
Wade, B., & Richardson, B. L. (2000). Six ways to happiness. Essence, 31, 110-
114.
Widmer, M. K., & Trunnell, E. P. (1996). Measurement of ethical behavior in
leisure among high-and low-risk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31, 397-408.
Witt, P. A., & Bishop, D. W. (1979). Situational antccedents to leisure
behavior.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 64-77.
三、網站資料
行政院主計處(2009)。98年青少年狀況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2011年01月03日。取自:
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072815595471.pdf
行政院內政部戶政司(2009)。人口統計資料。2011年01月03日。取自:
http://www.ris.gov.tw/version96/population_01.html
教育部統計處(2010)。國民中學校別資料。2010年12月12日。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