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毛連塭(2002)。序。現代教育論壇,6,1-2。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國鑫(2007)。多媒體輔助教學對國小學童體育課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王文宜(2005)。教育性體操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動作技能、創造力與兒童社交技巧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
王秀滿(譯)(2003)。現代藝術批判。臺北市:藝術新視界。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2,23-30 。白慧如(2004)。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李金鈴(2008)。教師多媒體教學的呈現方式對低年級學童學習成效的影響-以動植物學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李奕璇(2009)。論鏡頭舞蹈作品之創作手法。藝術欣賞,5(1),82-84。
李金泉(1933)。SPSS/PC+實務與應用統計分析。臺北市:松崗。
李明達(2004)。國民小學體育授課教師教學態度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南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市,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體育在職碩士學位班。
李平譯(2003)。經營多元智慧。臺北市:遠流。
李絢芬(2003)。舞蹈遊戲對學齡前兒童創造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
李乙明、李淑貞(2005)。創造力Ⅰ(Handbook of Creativity)。臺北市:五南。
李新寶(2001)。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李忠勇(2002)。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策略對高職資訊科學生「基礎電子實習」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李欣慧(2006)。教師情緒智慧、教師權能與教師效能感知相關研究-以桃園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李淑敏(2010)。國小低年級學童玩性、社會學習經驗與舞蹈創造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
沈敏慧(2007)。國小教師資訊融入教學之教師自我效能感、學校行政支援與創新接受度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市,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汪成琳(2002)。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
吳靖國(2003)。創新教學的問題與展望。載於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259-280。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明隆(2001)。SPSS 統計應用實務。臺北市,松崗。
吳明隆(2007)。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吳清山(1991)。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191-198。
施乃華(2002)。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林玉佩(2000)。全球網上決戰 臺灣在哪裡。天下雜誌2000年特刊之海闊天空IV—網上學習,36-44。
林海清(1994)。高中教師激勵模式與其工作滿意,服務士氣,教學效能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林進財(1999)。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8-2413-H-024-010)。
林國瑞(2001)。臺北市國小體育教師效能信念及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臺北市:柯正出版社。
林旻賜(2007)。彰化縣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林幸台(2000)。創造力評量。載於毛連塭、郭有遹、林幸台、陳龍安等編著,創造力研究,264-303。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林三維(2006)。桃園縣國民中學體育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林佑儒(2009)。學生學習滿意度與生涯規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孫志麟(2001)。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的關係實徵取向的分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109-140。徐美香(2003)。非同步多媒體網路教學系統之研究-以有氧舞蹈運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
徐詩涵(2009)。舞蹈與燈光結合的藝術表現。學術論叢,5(5),26-29。
徐翠敏(2004)。機械複製時代的舞蹈藝術。中華體育季刊,18(4),113-121。徐善德(1997)。高職教師工作價值觀、組織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徐靖雯(2009)。大學生人境適配度和創造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曾雄豪(2005)。創造性思考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動作技能與創造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學院。曾瑞媛、許哲彬(2007)。組織你的想法、分享你的創意:探討DanceForms 運用於舞蹈創作之功能。北體學報,15,359-370。陳瑞文(1999)。靈光消逝與前衛藝術-班雅明對於技術世紀的悲觀預言。藝術觀點,3,87-91。陳龍安(1997)。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陳龍安(199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台北市:心理。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臺北市:心理。陳宗麟(2004)。體育課學習歷程價值取向對國中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探索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
陳馨蘭(1998)。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郭靜緻(2006)。創造性藝術教學對幼兒創造力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塗孟琦(2008)。大學校院舞蹈系學生就讀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班。張介(2003)。臺灣區高中舞蹈班學生對專業課程之學習滿意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張育婷(2001)。電腦多媒體輔助舞蹈學習之研究-以臺灣跳鼓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張志豪(2000)。高中生活科技課程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
張中煖(2007)。創造性舞蹈寶典:打通九年一貫舞蹈教學之經脈。國臺北藝術大學,60。
張碧娟(1999)。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張淑慧(2002)。影響國小教師體育教學效能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張樹琳(2004)。運用動作教育模式對國校學生創造力培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體育科教育碩士班。
張育旗(2006)。桃園縣國小體育教師體育工作投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張秀雯(2010)。國小學童知覺體育教師教學風格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
黃清雲(1994)。互動式多媒體的功能及其應用-以體育教學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16,21-26。黃四林、林崇德、王益文(2005)。創造力內隱理論研究:源起與現狀。心理科學進展,13(6),715-720。
黃彩玉、鄭麗霞、王榮全(2009)。影像示範教學在合作學習情境下對大專舞蹈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臺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8,177-188。
黃清雲(1999)。新科技在體育之應用-理論與實際。教學科技與媒體, 46,2-12。黃貴祥(2001)。技術學院教師工作環境知覺、工作價值觀與其工作滿足和教學表現之關係。臺北市,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鄭素女(2006)。臺灣地區公立高中舞蹈班學生學習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蔡承錕、鐘世凱(2009)。動作擷取編輯結合舞蹈動作之電腦動畫創作研究。藝術論文集刊,12,61-93。廖居治(2000)。國中生活科技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
廖千惠(2002)。創造思考教學對提升高職電子科學童技術創造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劉敏書(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害怕被嘲笑相關特質與其創造能力、傾向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專班。
歐建平(1997)。舞蹈審美說。臺北市:洪葉。
顏淑惠(2000)。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顏龍源(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80,32-40。簡毓玲(2000)。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對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簡玉琴(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簡美姿(2002)。我國國中舞蹈班學生就讀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簡晨羽(2009)。南投縣學童創造性環境、親子互動關係與創造人格特質對其創意生活體驗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市,臺南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
謝俊煌(2004)。雲林縣國民小學體育教師效能信念及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
鍾佳穎(2003)。臺北縣國民小學體育教師效能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
鍾榮進(2002)。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蘇月霞(2008)繪畫創意教學方案對幼兒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專班。
二、英文部份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3.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Freeman.
Calvert, T. W., Bruderlin, A., Mah, S., Schiphorst, T., and Welman, C.
(1993). The evolution of an interface for choreographers.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April 24 – 29.
Eckrich, J., Widule, C. J., Shrader, R. A., & Maver, J. (1994). The effects
of video observational training on video and live observational
proficiency.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3,
216-227.
Gibson, S., & Dembo, M. H.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76, 569-582.
Marsh, H. W., & Bailey, M. (1991). 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evaluation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 profile analysis. Australia,
New South Wales: Geographic srce / country of publication
(ERIC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0)
McHaney, J. T., & Impey, W. D. (1992). Strategies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using a clinical supervision
mode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South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21st, Knoxville, TN, November
pp.11-13.
Morrison, C., & Reeve, J. (1988). Effect of instruction and
undergradutate major on qualitative skil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15, 291-197.
Pinheiro, V. E. D., & Simon, H. A. (1992). An operational model for
motor skill diagnosi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1, 288-302.
Peterson, R. E. (2002). Establishing the creative environment in
technology education. Technology Teacher, 61(4), 7-10.
Runco, M. A., & Chand, I. (1995). Cognition and creativit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7, 243-267.
Sternberg, R. J. (1985).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wisdo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9, 607-627
Sternberg, R. J., & Williams, W. M. (1996). How to develop student
creativity.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schannen-Moran, M., Woolfolk, A. E., & Hoy, W. K. (1998). Teacher
efficacy: Its meaning and measur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8, 228.
Tschannen-Moran, M., & Hoy, W. A. (2001). Teacher efficacy: capturing
and elusive construc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7(7),
783-805.